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1

我教《桃花心木》時,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來理解,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我帶領學生朗讀了這句話以後,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議論:

1、樹木的不確定是指什麼?人的不確定又是指什麼?

2、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爲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第一題學生能透過樹木的不確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從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題學生能聯繫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知道的在艱苦環境中自強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學生還能從反面談到一些人被優越條件嬌慣成了溫室裏的花草,經不起生活的風雨的事例,兩相對比,最後歸納到第三題的問題上爲什麼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生透過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艱苦環境的人,接受的考驗和磨練更多,爲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爲了生存與發展,必須透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只有在這個過程中,纔會對社會環境、人際關係等產生切身的感受,纔會真正感知尊重、艱辛、珍惜等情感,從而學會與他人合作,體驗到奮鬥的艱難,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

學生在理解了這句話後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纔會有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本領,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得到生存與發展。反之,長期在確定中生活的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差,甚至會成爲廢物,被社會淘汰。

教者所費時間不多,卻使學生從文和道兩方面受到啓迪,既學習了語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聯繫現實生活來學習語文課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

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2

語文教學要走出課本,樹立大語文觀。在教學《桃花心木》一文時,我做了如下設計。

1、觀察一下種植在校園裏的樹木與長在山坡上的樹木有什麼不同?

2、設定情境:“有一天,幾株快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幾株長得非常瘦弱的桃花心木將種樹人告上法庭,狀告種樹人偏心眼,導致它們生長情況特別不好。”結合這一情況,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模擬法庭審判的方式,結合文中的內容,將“原告”(將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長得瘦弱的桃花心木)“被告”(種樹人)“辯護律師”(某些學生)“證人”(生長非常健壯的桃花心木)的理由充分展示出來,學生對這兩個作業的興趣異常高漲,完成得很不錯,透過上課的學習情況來看,效果非常明顯。

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往往缺乏理性的認識,往往注重文字的學習,不注重體會與拓展。因此,佈置學生做家務,走進社區進行有意義的活動,從中進行體會,寫出感受,更好利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要比反覆地背誦與複習要好得多,使學生更好的從中體會學習語文的興趣。

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3

透過今天改同步訓練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聽課效果並不好,這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其中一個小題讓學生填空,內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樣一種樹?這項內容不難,課文中就有現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課文,這算不了一個問題。結果卻不是這樣,好多學生不着邊際地隨意亂填一氣,結果答案五花八門,讓人啼笑皆非;還有一部分學生對詞語把握不準,寫錯字,漏寫字,忘掉字等一類錯誤,多有出現,不一而足。改題過程中我十分生氣,如此簡單的問題,錯誤都花樣百出,我當時氣憤填膺;改完作業,我靜下心來認真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學生對課文不熟!以後杜絕此類問題出現的方法是:學生多讀課文,好的課文還要學生進行抄寫,再透過學習,如此,對於認真學習的學生來說,課文內容諳熟於心是不成問題的。一部分學生課文不好好讀,課上不認真聽講,如此學習狀態,作業不出錯纔怪呢!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學風問題,懶散,靠抄襲別人的作業來完成作業,課上、課下就是一個字:玩。爲今之計,剎住這股不良風氣,必須改掉。否則,期末成績將會差的不可想象。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練筆題:要求學生根據學習的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寫一篇小短文。結果學生寫得很勉強,很多甚至談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牽強地放在一起,學生以爲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實,學生沒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處在哪裏?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寫物爲主,水到渠成,寫人點到爲止即可,如本課的寫法。看來,知識點或寫作手法,學生由學會到在實踐中掌握,絕非以道里計,更不會像學生所說的那樣——會了嗎?會了——如此簡單。

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4

《桃花心木》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課文,借種樹喻育人。寫了一位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說明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生活的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認識變化的線索:奇怪——越來越奇怪——更奇怪忍不住——非常感動。另一條是種樹人種樹的方法:不確定——不定時,不定量,補樹苗。這樣引領學生隨着作者去感知給桃花心木澆水的方法,聆聽澆水的道理。展開類比推理,感悟育人的道理。並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育人道理的認識。整節課我覺得有幾處比較滿意:

一、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的以人爲本的新理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多層次地觸摸語言、揣摩語言,讓學生真正用“心”去體會,去思考、去咀嚼語言文字中蘊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如學生對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和明白澆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讀與理解,我是透過小組自學完成的,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與文字對話,從而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偏差的時候,我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體現了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如當學生彙報種樹人的一段話時,對育人的道理並未完全讀懂,我恰當地設定了提問環節:你有什麼不理解?並讓學生聯繫前生活實際想象“不確定的生活”的意思,經過這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適時的評價起到了激勵和點撥的作用。我一方面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在每個學生的回答後適當加入點評,從寫法上,閱讀方式上,字詞理解上都給予明確而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充滿自信,思維積極,課堂裏涌動着一種積極創造的氛圍。

四、把寫法滲透到閱讀中。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對學生來說指導寫法有一定的難度,因爲直接指導容易顯得生硬,間接指導又怕效果不佳。最後我想出藉助談話引出《白楊》課文,由此及彼,讓學生既學會閱讀方法中的相關聯想,又不露痕跡的進行了寫法指導。並在最後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爲巨大的能量。”這裏面“很少的養分”“巨大的能量”各指什麼?

這個問題引得學生再一次陷入了認真的思考,最後,一名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很少的養分”指生活中有限的有利條件,“巨大的能量”指的是克服困難的無限的勇氣和力量。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知道了“不能有依賴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溫室裏的花草”、“只有做堅強的大樹,才能長成棟樑”等道理,聽着學生的感悟,我覺得學生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更深地體會了作者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這就是教學相長吧。我相信孩子們今後也一定會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鍛鍊自己,養成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上完這節課後,我發現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教師不必耗費苦心地去說教,只要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這節課由於課堂調控不當,也有很多失誤。如:小組合作效率不高;朗讀指導不到位;有兩個環節“探究感悟”“拓展練習”沒能按照預設完成等。今後我還要在這些方面更加用心,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更多精彩!

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5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種樹來喻育人的課文,課文中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爲了更好地實施教學,儘量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課堂模式,處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給他們質疑、朗讀、釋疑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讓他們做真正的學習主人。

在教學中,以質疑探究爲導向,開啓思維。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提出質疑,作出自己的評價——“種樹人爲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是不是有道理?”;說出自己的體驗——“學了課文後將自己的肺腑之言說出來,寫下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也培養了個性和表達能力。

以聯繫生活爲支點,感悟哲理。這篇課文,人與事都來自平凡的生活,蘊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聯繫生活經驗能使課文所含着的道理變得容易理解,如課文中一句“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談感受,學生對文字有了較爲深刻的感悟,知道了“不能有依賴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溫室裏的花草”、“只有做堅強的野草,生命力纔會更旺盛”等,我相信同學們今後一定敢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鍛鍊自己,養成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其實,有時候課文中蘊含的道理不用教師耗費苦心地去說教,只要稍微動點腦筋,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文《桃花心木》教學反思6

教學完《桃花心木》一課,充分切實明白了是“用教材來教,不是教教材”的真正含義。

由林清玄的文章說起,感悟小事,獲得啓示。今天學習的《桃花心木》也是這一類文章。圖片認識桃花心木,有什麼想說的?課文是怎樣描寫桃花心木的,讀句子感悟桃花心木的外形特點。在這些體驗下再讀題,學生對桃花心木的形象就更深刻了,學生也更有意願學習課文了。

讓學生自主學文,找到種樹人奇怪之處,做上批註,交流知道幾個“不定時”。真奇怪,有什麼疑惑想對種樹人說,自然學到種樹人的話語,朗讀,體驗交流中明白道理。一種啓示自然顯現在學生的腦海裏,還得紮下根來,延伸到生活中的“不確定”,圖片情景再現生活中不確定的事例,學生看着思考着,再說一說今後生活中的不確定,在說中,啓示已慢慢扎進學生心裏。再進一步讓學生寫一寫,“如果有一天”。一顆“不確定”,面對困難,做好心理準備,鍛鍊自己獨立自主的心的思想。已經成爲一顆種子深深種在學生的心裏。

用教材教,教會學生去學,去思考,去生活。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