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滑輪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滑輪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滑輪教學反思

滑輪教學反思1

學生在學習過滑輪以後,在知道滑輪有定滑輪和動滑輪,並瞭解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性質和作用以後的一個拓展,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知道滑輪分爲定滑輪和動滑輪兩種,並且還知道定滑輪不省力也不費力,但是它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變力的方向。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這節課來研究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在物體移動的距離和繩索移動距離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容易被人們忽視,所以研究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在上課之前精心設計了實驗器材,在一個直板上標出刻度,並用橡皮筋作爲做記號用的材料,因爲橡皮筋是可以移動的。用這個作爲初始點,這樣看的數據比較準確。

從課堂教學上來看學生基本能夠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準確的操作實驗,並能夠得出準確的數據。這節課全體學生能夠參與活動,體現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學都能夠學到知識。提高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但是,在這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師在指導講解過程中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有時有些急噪,有的問題還沒有講的很清楚。所以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還有一些操作上的失誤。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我要多加註意,使課堂教學更加完美。

滑輪教學反思2

本節課在教學組織上採用邊實驗邊學習的教學模式,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讓學生動說手操作、嘗試體驗,在分析思考、對比總結。引導學生畫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槓桿示意圖,透過對比分析,準確把握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1、這節課基本達到預設教學目標,重點突出,在課堂上充分讓學生動手實驗,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

2、在處理如何讓學生較方便的測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動的距離s時,我經過一番思考,在鐵架臺上貼上有刻線的紙條,給學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學生的測量結果較用刻度尺去比着測量提高了準確度,這樣的處理提高了本節課的課堂學習效率。這也讓物體會到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去鑽研,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改變,都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

3、課堂節奏的把握基本較合理,如果學生實驗再緊湊一些,會給分析實驗結果留出更充裕的時間。

4、在做探究實驗前應先讓學生設計實驗記錄表格,對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目,明確實驗操作步驟會更有幫助。

5、在對動滑輪提升重物的實驗中,對拉力F的方向如不沿豎直方向去拉,力的大小變化情況沒有明確讓學生實驗,並且在分析動滑輪實質時,也未作爲一個知識點點明,可放在下一節課中進行拓展。

滑輪教學反思3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透過教學,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徵。此課教學,同樣應讓同學分組動手操作,可將原來機械實驗盒中的有關器材作爲分組實驗資料供同學使用。

1、在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一邊掛着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有同學會認爲定滑輪費力,因爲要用三個鉤碼的力才幹提起兩個鉤碼的重物,教師應對此予以引導,可在兩邊各掛兩個,重物在上,用力在下,說明使用均等的力,也能使重物堅持在一定位置上,從而使兩邊的力量達到均衡狀態,說明定滑輪即不省力也不費力。(假如算上摩擦因素,那還是有些些費力的)

2、在研究“動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當重物只爲一個鉤碼時,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動滑輪的重量,尤其是那種鐵質的動滑輪,不然會發生較大的實驗誤差而誤導同學。在這個實驗中,鉤碼數越多,直觀認識中的省力效果越明顯,甚至有同學在彙報時,能發現用了一個動滑輪後,一般能省上一半的力,予以肯定。

3、此課實驗,包括6、7課實驗,均需要使用彈簧測力計,因此,教師課前應好好檢查一下彈簧秤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將極大影響課堂同學實驗活動的開展。我在課前準備彈簧秤時,發現20多個彈簧秤居然只有兩三個能正常使用,其他的都因螺母鬆動而導致彈簧脫離,不得不一一拆開進行修復,花了一箇中午的時間。還好極早準備極早發現,不然上課時就只能做演示實驗了。這次經歷也提醒我,上課所需的資料應提前準備,並進行細緻檢查,以免誤事。

4、最後一個考慮“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爲下節課做的鋪墊,不能走過場,應讓同學在充沛討論考慮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滑輪教學反思4

定滑輪和動動滑輪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槓桿原理、輪軸省力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了這兩種機械,並分別透過觀察鉤碼的數量和用測力計測量這兩種方法研究滑輪的省力情況。在課堂上透過科學實驗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機械原理,也將把學生引向滑輪組的探索中,所以本節課透過讓學生自己猜測、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探究驗證,從而進行觀察,發現問題、總結結論,使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覺得本課教學中做到位的有以下幾點:

1.本課教學設計注重學生推測判斷、設計研究計劃、自主實驗探究,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科學結論,老師沒有做過多的限制。既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2.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推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結論”的科學探究程序,順利地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注重科學儀器使用方法的教學。測力計的使用是學生在五年級學習的,有些學生可能已經忘記了,所以課堂上我有意識的提醒了使用測力計時的注意事項。

4.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各組在平常的實驗中都已確定了各小組的組長、記錄員、彙報員,課堂上不管是小組討論研究計劃,還是動手探究,老師都能俯下身子,深入各小組指導,發現個別問題予以輔導。

5.充分相信學生放手教學,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不管是設計方案還是彙報結論都讓學生充分交流,使方案更合理、更科學、更完善;使結論更具說服力。

總之,上完這一課,感覺學生與老師沉浸在科學探究的濃厚氛圍中,從教學中來看,孩子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是很有興趣的,對其中的祕密還是很有激情去研究的,我覺得教材將其編在其中,是比較經典的一課。教學中,我認爲要關注學生在前幾課學習基礎上,重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提出研究主題比較好,透過嘗試,感覺難度不是很大,效果還是可以的。

滑輪教學反思5

教學滑輪這一課的時候,我在課上發現許多的問題。我進行很長時間的思考,我想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下面的問題——多鼓勵我的學生。學生的`在活動研究的過程出現許多的問題,有很多的我沒有預料的到的。比如象滑輪的輪槽穿線,使用測力計方法等。我想出現這些的問題,主要是學生的沒有接觸過,動手的能力不好。一開始學生出現這些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在這個的時候,老師應該多加的給予鼓勵,這樣學生就會有興趣和信心的進行進行探究活動。但是我當時發現學生在我演示了一遍之後,還是沒有學會方法,我非常的生氣,進而訓斥了幾個學生。然而這一訓斥的後果出現了,學生對於活動就比較的懶散了,沒有興趣進行操作及探究。

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老師我應該注意自己的教學心態,在心態上進行磨練自己。從而更好的進行學習和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的積極的興趣。對於學生在活動和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該予以諒解和鼓勵,這纔是比較正確的處理方式。教學和學習,就是學生在錯誤中,在失誤中進行探究,進行學習知識和技能,進行積累經驗,進行磨練學習心態,進行提高學習興趣的。

我想學生在學習中,一些簡單問題和事項,他們不會操作或者是不知道,還是因爲他們有個別的同學沒有認真去聽。因此我想在學習中,我要再引導學生進行聽的方面進行想法設法的進行引導。

滑輪教學反思6

教師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瞭解滑輪的構造,然後將學生按學習小組分成幾大組,每組探究一項內容,並向全班彙報探究結論。探究活動可同時展開,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的內容外,其他探究活動也要完成。課本第一個方框中的結論是: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施力的方向。第二個方框中的結論是: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在學生討論交流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槓桿,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不省力的原因。

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動滑輪省一半力時,“支點位置”的分析是一個難點,教學中不必涉及動滑輪使用時支點隨時間變化的問題。若學生問到,可以告訴他們支點是隨時間變化的,但我們可以取某一時刻的動滑輪作爲研究對象。引導學生分析,如果忽略了輪重和摩擦力,動滑輪能省一半力。

滑輪教學反思7

動滑輪有什麼作用?定滑輪有什麼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學歷,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可是,把這兩個問題拋向六年級的小學生,會是怎樣的回覆呢?在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時,我在3個班都作了簡單的調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多數學生的觀點如下:定滑輪可以省力,動滑輪費力。

爲什麼大多數學生會這樣認爲?這應該是課堂上一個有價值的切入口,可惜當時我沒有追問,現在回想,這是一大失策。那麼到底學生爲什麼會這樣認爲呢?我揣摩着,學生認爲定滑輪能省力,估計是受到前面輪軸知識的誤導,至於認爲動滑輪會費力,可能是因爲覺得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多了個滑輪的重量。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這就是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大多數科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是隨便弄個實驗,讓學生輕易得出結論,很少去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也懶得去剖析學生觀點其內在的因由,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灌輸。

研究動滑輪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鐵架臺、彈簧秤、線、鉤碼、滑輪和橫杆。在實驗裝置組裝時,有好幾個組的學生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動滑輪掉下去了,就是線鬆了,我適時提醒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實驗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比直接提升物體明顯省力,而且物體(鉤碼)越重省力情況越明顯。

其實,我們是先研究定滑輪作用的,當時課堂上還出了個小插曲。爲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輪提升物體的情景,我突發奇想,不採用書本那樣簡單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輪裝置一邊掛上鉤碼,一邊用彈簧秤測量。順便說明一下,爲了保證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說明之後,把兩個實驗材料同時交給學生,中間不打斷。沒想到,演示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一個鉤碼是0.5N,可用定滑輪裝置提升時,彈簧秤上的讀數大概是0.4N左右——這不正好證明學生認爲定滑輪能省力的猜測嗎?

暈!我趕緊給自己臺階,趁演示時學生沒有看清楚彈簧秤上的讀數,對學生說我們研究定滑輪的作用時,還是採用書上的方法,這樣更簡便。學生是沒有爲難我,因爲他們不清楚內幕,高興地做實驗了。可我爲這個情況糾結了,到底爲什麼有定滑輪會出現彈簧秤上的讀數少於物體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覺就是彈簧秤的問題。彈簧秤調零時是正拿的,而反過來測量的時候,彈簧秤的指針位置會偏離零刻度線,而且彈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論壇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許多朋友也是這樣的觀點。

寫到這,這節課的反思差不多了,誰知我的腦海中又產生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彈簧秤不能倒過來稱量,那後面在研究滑輪組的時候,測量時彈簧秤不是也倒過來了嗎?那這樣測量肯定也存在問題,就讓它隱藏在滑輪組省力的情況裏嗎?

滑輪教學反思8

在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堂中,不嚴謹的實驗着實不少。今天,我就來說說滑輪組一課中的實驗設計。先請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實驗插圖。

實驗一是用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合而成的滑輪組,實驗二是用多個定滑輪和多個動滑輪組合的滑輪組,這兩個圖有沒有問題?

沒有問題?答對了!哈哈,這兩個實驗圖確實沒有問題。可是,這兩個實驗來到我們的課堂中,問題就來了。兩個實驗圖的箭頭處,肯定是用彈簧秤進行測量——而在上節課《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教學中,我已經感覺到彈簧秤倒過來拉是有誤差的。明知存在着誤差,卻還默許這樣的實驗操作方法,那就太陰暗了吧。

科學實驗要規範操作,這不應該只是口號,而必須從現在做起,從點滴的細節做起。爲此,我對這兩個實驗着實動了一番腦筋。具體改進方法如下:

實驗一:一定一動滑輪組

把線固定在動滑輪的上端,然後繞過定滑輪,再繞過動滑輪,最後連接在彈簧秤上。這樣,拉彈簧秤時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誤差。改進的實驗設計有 3 段線連接在動滑輪上,和教材的實驗比較多了 1 條,省力情況更明顯。

還有一種方法,仍然是使用書本的實驗圖,但箭頭處不使用彈簧秤,而是用鉤碼。後來掛上的象徵拉力的鉤碼,雖然和前面掛上的代表物體的鉤碼一樣重,但因爲使用滑輪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這就很好的證明了滑輪組可以省力。

實驗二:一定二動滑輪組

書本的第二個實驗,要解決彈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簡單,只要把最後一個定滑輪去了。與第一個實驗比較,這個實驗使用了兩個動滑輪,有 4 段線連接在動滑輪上,所以省力情況比第一個實驗更明顯。學生還會發現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個動滑輪。

若有人一定要用書上的二定二動滑輪組做實驗,我也有辦法,也是不用彈簧秤來測量,而是採用掛鉤碼的方法來比較。如果兩邊鉤碼數一樣,肯定是不平衡,則說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調節兩邊鉤碼的數量達到平衡,則物體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應該是接近 4 : 1 。不過用鉤碼作拉力有個小問題,得出的數據比較呆板,分析概括不夠豐富。

最後,我還要強調的是,做這兩個實驗,許多老師往往容易把關注點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變,那就把滑輪組的作用給打成 5 折了。可是如果在實驗中要讓學生做出力的方向改變,那勢必會出現往下拉彈簧秤的情況,就又繞回到老路了。我覺得可以採用讓學生畫圖的方法,提供實驗裝置圖,讓學生去畫滑輪之間的連接線,在此基礎上概括:滑輪組能省力,還可以改變力的方向。(請注意,“可以”改變,其中隱含的意思還包括可以不改變,具體是不是改變力的方向要看怎樣連接。)

滑輪教學反思9

一、“老師!他佔領了彈簧秤,能否再給我一個!”

依照要求,同學開始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並探究滑輪組的作用。每個小組分得兩個滑輪,一根細繩,四個鉤碼,還有一個彈簧秤。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有一個同學匆匆走到我跟前說:“老師!他佔領了彈簧秤,能否再給我一個!”聽到這麼一句話,着實讓我一驚。一個小組只有一個彈簧秤,也只需要這麼一個彈簧秤,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走到小組跟前才知道,原來有一位女生“搶”到了彈簧秤就不願意給大家做實驗了,而其他同學都認爲她是比較“不行”的,不應該把實驗器材給她。 出現這樣的情形,不得不讓我再一次感嘆我們的小朋友真的非常缺乏“合作精神”,在有限的條件下,不可能分出更多的小組,六人合作就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而在小組合作中卻經常出現爭搶實驗器材,“工作量”差異大等問題,內局部工不協調,導致小組成員之間無法很好地進行有效地合作,這樣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勢必導致同學發展不均衡,探究效率低,無法發明出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環境,同學的科學素養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如何做到科學有效的分組,是在今後教學過程中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二、依葫蘆畫瓢,真難! 同學明確實驗目的後,就要依照要求,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事實上,只要依照課本上的圖片,依葫蘆畫瓢即可。教學預設這一環節5分鐘應該足矣,而事實上,同學花了10分鐘都沒有完成,作爲教師,真的有點無奈,難道非要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的小朋友動手能力真有這麼差嗎?我無語!不得不讓我想起上本單元《使用工具》一課時,很多同學連螺絲刀都不會用。從這幾件小事中折射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同學的動手能力真的很差。而我們老師,該做點什麼呢?我們中國的教育能做點什麼呢?難道這一切就無法改變嗎……

三、沒有記錄的習慣。 可能是我的關係,沒有在同學實驗之前說一句“認真和時做好實驗記錄”,全班同學沒有一個做到和時將數據記錄下來。當實驗結束後進入全班彙報交流這一環節時,早記不全實驗時獲得的數據了……和時記錄實驗獲得的數據,是科學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局部,也是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與研究依據,而我們的同學仍然沒有養成記錄的習慣,科學探究流於膚淺的表層,華而不實。從不記錄到記錄,從記錄到習慣的養成,其間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科學教師責無旁貸。

滑輪教學反思10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透過教學,認識什麼是定滑、什麼是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徵。

此課教學,理應讓學生分組動手操作,但由於實驗器材的不足,我透過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的形式進行。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比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及“設計研究動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透過學生的回答,做出正確的引導,最終選擇合適的實驗方案進行演示,指導學生做好實驗記錄,透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

教學最後一個思考“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爲下節課做的鋪墊,另外也增加了學生課後自主觀察的問題“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輪和動滑輪?”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興趣。

另外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在處理課上出現的特殊情況時,不能及時找出應對辦法,從而“走過場”式的模糊過去,我想這對於新教師來說是個考驗,更是經常遇到的問題,但是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經驗的增多,處理這樣的問題應該是得心應手的。

滑輪教學反思11

首先透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分別獲得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過程中,起作用方面的規律性的結論。然後引導學生應用槓桿平衡點的條件,進行實驗探究,讓他們去尋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與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的關係。最後透過幾種升降機介紹,讓學生知道複雜的機械中有許多部件是由槓桿和滑輪組成的。教材還利用資訊窗介紹機器人,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任何先進的機械都是可分機械控制系統和機械傳動系統,其中的機械傳動系統實質就是簡單機械的組合,簡單機械在高科技領域內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也是簡單機械的價值所在。

教師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瞭解滑輪的構造,然後將學生按學習小組分成幾大組,每組重點探究一項內容,並向全班同學彙報探究結論。探究活動可同時展開,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一項內容,每組同學除要重點探究的內容外,其他探究活動也要完成。在學生討論交流以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槓桿,用槓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不省力的原因。

滑輪教學反思12

滑輪組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還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遺憾是實驗材料不夠沒能做多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過程。

如果放棄了多組滑輪組的實驗操作,那勢必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操作。根據實驗盒內的材料要裝一個滑輪組是能完成,但是跟書本上的裝置略有一點不一樣,爲了看看檢測學生的能力,我讓學生自己看着書本上的裝置,然後從實驗盒內選取相應的材料來進行操作,透過課堂實踐有一半的學生能完成這個裝置,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近7分鐘,但我覺得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

在課堂的最後我分析了上學期學生人人都玩過的科技實驗演示工具——“拔河比賽”(向杭州市科技館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實際是利用動滑輪的原理來製造的。我讓學生畫出拔河的兩根繩分別是動滑輪的哪些部分,這就難倒了學生了,只有幾個學生能畫出這個裝置,最後把這幅圖分析給學生聽,學生聽了之後“哦……”了一聲,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這個效果是很好的)。

滑輪教學反思13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

靜下心來想一想,隨着學生提問積極性的提高,老師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我們科學老師不能只“教教本”,還要學會“用教本教”,不能只“備教本”,還要“備學生”,這需要老師花費更多的時間研究教材,思考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意外,包括學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老師的知識面還要進一步拓寬,教師不能做“一桶水”,而應該是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要求我們教師終生學習。只是老師一個人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我在鼓勵學生提問的同時還應該鼓勵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在發現並提出問題後並嘗試解決問題,能獲得巨大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提高提問的興趣和質量,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過程,我在今後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①課堂問題儘量當場由師生討論後解決,解決不了的佈置學生課後瞭解,找到答案後展示給學生,並對善於提問和積極解決問題的學生予以表彰,提高學生提問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②鼓勵學生寫科學日記和科學小論文,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科學的神奇和魅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對於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我課後請教了其他科學老師,才豁然開朗,原來動滑輪在受力時會滾動,力臂大小會隨之調整,所以不會出現像兩人提水時用力不均的情況,當然這是在不計繩子的摩擦力的情況下,嘿,真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啊!

滑輪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從教學內容來看,知識容量相對不是很大,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但作爲一門探究性學習爲主的科學課,更注重的是科學探究過程。所以本人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特點,積極展開探究性教學,讓學生基本能夠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準確的操作實驗,並能夠得出準確的數據。也讓全體學生能夠參與活動,體現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學都能夠學到知識,提高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雖然耗時多,顯得慢,但本人認爲值得的。

從教學過程來看,在研究“滑輪特點”實驗中,對定滑輪探究時,可以改變拉力的方向就是不一定要豎直向下,這對研究力的關係影響不大,但在動滑輪試驗中拉力的方向必須是豎直的,否則會影響實驗,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注意方向,但不深入探究原因,因爲這與後面槓桿力臂大小有關。在研究“動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當重物只爲一個鉤碼時,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動滑輪的重量,尤其是那種鐵質的動滑輪,不然會產生較大的實驗誤差而誤導學生。在這個實驗中,鉤碼數越多,直觀認識中的省力效果越明顯。

在教學的最後本人利用“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結束,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爲下節課做的鋪墊,我認爲不能走過場,應讓學生在充分討論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從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來看,滑輪在生活實際應用比較廣泛、普及。教學中聯繫生活的問題很多,學生也願意思考,思維活躍。教師應在課堂中多引導他們聯繫生活實際。學生有生活經驗,有了理論基礎以後,願意解決實際問題,而實際問題又有助於理論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學生講解、學生結論。引入競爭機制、獎勵機制,也有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

從自身素質角度來看,本人還需要加強教學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學素質。在教學中自己還有很多缺點存在,教學形式還不完善,要不斷學習,克服問題。板書形式、語言藝術、教學儀態、思維結構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學生的表率

另外,在這節課中要使用彈簧測力計。教師課前應好好檢查一下彈簧測力計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將極大影響課堂學生實驗活動的開展。

滑輪教學反思15

滑輪組這一課的科學概念看似不難,透過學習,孩子們都能建構起“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和“滑輪組組數越多越省力(不考慮繩子摩擦力)”的科學概念,但是每每讓孩子在圖中畫線組裝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時候,孩子們總是頻頻出錯。有老師解釋爲孩子的空間觀念還不夠,不能把實物轉化爲平面圖。真是這樣嗎?難道真要用灌輸法無數遍地示範怎麼畫組裝圖然後讓孩子在不斷地練習中記住怎樣畫組裝圖?回顧課堂拍下的一張張孩子們動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懷疑上述解釋。孩子們在合作組裝實物時,是四人小組合作,而且還要研究省力與否,有幾個孩子關注到了繩子的繞法?又有幾個孩子能及時將組裝好的滑輪組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課堂給足孩子探究的空間了嗎?我們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來掩蓋灌輸式教學的“內核”?

基於上述思考,我臨時爲這個主題增加了一個課時。我跟孩子們說:“這節課我們用一節課時間來研究滑輪組(多組)的組裝方法,每個同學都要會組裝,而且要對照組裝好的滑輪組來完成組裝圖。”在巡視指導過程中,我特別強調孩子們要關注繩子的繞法,讓會的同學去教不會的同學,讓會的小組去教不會的小組。在一聲聲的歡呼聲中,孩子們基本上都學會了組裝多組定滑輪,也順利地把實物繩遷移到“畫線”。孩子們畫線的準確率大大增高,孩子們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也許,有些孩子還會忘記怎樣用線畫組裝圖。但我想,這個動手實踐後的遺忘率肯定會大大減低。實踐出真知,在課堂上還沉浸在觀看中的孩子請伸出你的手,將你的智慧表現在你的手指上!

標籤:反思 教學 滑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