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藉着寫教學反思的機會,我就談談在這節課中的“得”與“失”。

文言文的學習應該有着豐富的內容。它不只是理解詞義、句義,不只是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和學習幾個句式。它既是語言的學習,又是文學的欣賞,更是文化的薰陶和情感的陶冶。

我就先談談我在這次教學中的“得”。

1、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瞭解的孔子和孟子》語文綜合活動,讓學生透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並指導他們分類整理。這樣活動就能爲文字服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2、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用讀書卡片的形式歸納整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溫故而知新”,這樣可以鞏固學習的成效。

4、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這些都是我覺得自己在設計過程比較合理的,但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想面面俱到確實很難,透過上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失”。

1、學生在彙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使得氣氛較沉悶,學生注意力沒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接觸文字,朗讀不到位。

3、我設計的整理活動形式很好,但學生要有時間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學完後做效果會更好。

4、在學生討論中心論點時,沒有緊緊圍繞論點和論據的關係展開討論,使得學生的理解還不夠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應該是爲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纔會有所得。”我想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課堂設計纔會出彩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着豐富的內容,不只是詞義、句義的理解,不只是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和課文內容的把握,更是文化的薰陶和情感的陶冶。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教學實際談談我的感受。

一、感悟偉人

爲了讓學生感受孟子的偉大人格,增強民族自豪感,這節課匯入部分我特意從孟子的《離婁》、《梁惠王》中選取了相關語句,用意有三方面:一是想引入當時的時代背景,二是想讓學生了解孟子思想的根源,三是讓學生感受孟子心繫天下的情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介紹孟子時,因爲佈置了預習,學生可以自己查到,所以簡單帶過,同時聯繫學生實際,指出學生身邊存在的不良現象,引導學生學習孟子積極進取的精神,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爲。及時的滲透思想教育。

課堂最後我還特意設計了兩個“感謝”,感謝孟子的經歷,感謝孟子的思想,讓我們懂得珍惜今天,讓我們走向和諧。

二、展示朗讀

朗讀在教學中不僅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吸引學生的興趣。因而課堂上沒有忽略朗讀的地位,學生自讀,個人朗讀,小組朗讀一一呈現,同時強調了團隊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但考慮到課堂內容的完整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走入朗讀,朗讀不到位。

三、突破重難點

一篇文章只要思路清新了,文章也就清楚了一大半,還有助於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就是理清文章思路,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我設定了環環相扣的問題加以引導,運用學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列提綱的形式呈現思路,把握主旨。這一環節學生表現不錯,因擔心課堂節奏,臨時取消了小組內部合作列提綱的環節,課後檢測有個別學生存在思路不清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參與不夠。

四、探討“人和”

一節沒有德育教育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本文中“人和”的思想,是孟子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對於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鑑。因而我預留十幾分鐘的時間探討“人和”的意義,就學生日常實際生活引入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1、你認爲自己所在的小組是一個團結協作、和諧的團隊嗎?

2、初三的你與父母關係融洽嗎?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自我剖析創設氛圍,生生對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正確的學習生活。學生對話和分析感人,獲得其他人不約而同的掌聲。

一節課我想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須有所取捨,短短四十五分鐘想要的太多,往往顧此失彼,打亂課堂的節奏,如何有效取捨,如何突破重難點,還是一個需努力探索的過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因爲是誦讀篇目,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我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我設計採用以誦讀爲主線,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設計中,我認爲值得肯定的:

一、在學習這課之前,我讓學生透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的思想的精髓,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二、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三、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這些都是我覺得自己在設計過程中比較合理的,但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想面面俱到確實很難。透過上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失”:

一、學生在彙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使得氣氛較沉悶,學生注意力沒能高度集中。

二、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地讓學生接觸文字,朗讀不到位。

三、在學生討論中心論點時,沒有緊緊圍繞論點和論據的關係展開討論,使得學生理解還不夠透徹。

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應該是爲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纔會有所得。”我想這樣的課堂纔會出彩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作品中的重要一篇,充分地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又是孟子論說文的代表,富有氣勢,所以本文的`學習對掌握孟子思想及其作品特色很重要。

本文我在設計時,首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一是對作家作品的瞭解,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達到學習目的。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可以自己憑藉工具書及其課文註釋,自己學習。

其次調動學生合作的意識,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主合作地學習一些難於理解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對於文言翻譯有不理解之處,小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對於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內容上不理解的問題,然後教師整合問題,有目的的講解課文。

再次本文的朗讀是一個重點。教師先範讀課文,學生談聽後的感受,並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語言特點,排比句式的運用。學生再練習讀、彙報讀。在講解課文過程中,學生透過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層次品讀課文,進而學會朗讀課文,讀出本文的語氣和感情。

孟子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即便是現在也如此。一團和氣,人和路路通、家和萬事興等等,“人和”思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離不開,在拓展練習階段,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談一談你所瞭解的“人和”思想在生活中的影響。聖哲的思想對現實的意義是我們學習古人文章的目的,所以我們要能夠穿越時空的界限產生正確的認識和評價。

本文我也藉助多媒體這一手段,幫助學生明確課文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資料,讓學生了解到孟子和他的作品特色,同時也爲以後學習打下基礎。在翻譯課文中,我藉助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語言難點,在拓展練習階段,我首先出示兩幅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人和”思想的具體體現,使學生容易產生聯想,進一步理解這一思想。作業中,我希望同學們能課下閱讀孟子文章,變學習爲興趣,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

本文由於內容較多,在時間的把握上比較困難,對於這方面,我以後還要更精心的設計我的教學,使之更完善、更合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5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我認爲: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的對話,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和課堂的組織形式,都折射出教師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設計上主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質疑、討論爲主。我計算了一下,教師講話和活動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其餘時間都給了學生。所以說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教師始終注意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寬鬆、民主、安全、愉悅的學習氛圍,較好等地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挖掘了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二、以讀爲本,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這篇散文語句優美,適於朗讀,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鄭教師,因此注重朗讀的指導,讓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靈活的運用錄音範讀、指名讀、齊讀、自由讀、快速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中感悟,讀中生疑,讀中答疑。並且每次朗讀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例如第一次聽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把握語調感情,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指名讀,要求同學進行朗讀方面的點評;第三次自由朗讀,要求劃出喜歡的句子並說明喜歡的原因,同時齊讀這些優美句子;第四次默讀,要求同學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通讀讓學生從中自我感悟,自我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同時糾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欣賞能力。

三、以問題意識爲主調,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課堂上,教師注意以“問題”來統領整個學習過程,引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透過師生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很好的打破了過去那種被動式接受知識的弊端,那種方式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時都是由教師事先設制好一系列問題,然後引誘學生陷入老師事先安排的陷阱裏,按照老師設制好的思路,進行機械的學習和解答,限制了學生的多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這節課老師很好的打破了這個格局,注以“問題本位”作爲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遷移運用,不斷昇華。

學完課文後,老師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例如老師展出了一幅圖片,要求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幅圖片的句子,然後選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透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