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精選5篇)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1

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節選自現代優秀髮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主要寫了“我”幼時和祖父在園子裏自由生活的情景,具體而又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好奇、自由和快樂。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文中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樸實、充滿童趣,運用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整齊而優美。

一、充分閱讀,感悟文字

本文的語言描寫十分有特點,貼近學生生活。現在的語文教學應該是以學定教。薛法根老師曾說道語文教學的三個轉變:

1、把講課文變爲學語言。

2、把讀課文變爲學閱讀。

3、把悟課文變爲學表達。

我在教授本課時,運用多種形式來進行閱讀,讓學生能充分理解課文,感悟課文中的情感,把教教材變爲用教材學語言,教語言。特別是對於重點詞語及難以讀準的地方及時指導。透過語言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愛閱讀,愛語文,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動力。

二、以生爲本,以學定教

語文教學活動的根本在於時刻關注學生,跟隨學生,以生爲本。在課堂中老師的教學設計是一條主線,但不應該是一張大網。我覺得,教師的思路應該像一條猴皮筋,可以根據學生情況被扯來扯去,但始終能夠迴歸原位,但我在上本課時思路就像一條棍子,雖然沒有被扯遠,但更關鍵的卻沒有吧學生思維充分開啟,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這一點是應該注意的。說到這裏,不得不說教學機智。教師的教學機智在課堂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是承上啓下,或者是查缺補漏,或者是畫龍點睛,但不論那一種,最根本的就是要爲學生服務,而不能成爲教師譁衆取寵的工作。教學機智的培養其實更多是經驗和反思的積累,思考的多了,教學機智也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了。

另外,教師的評價語言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以前的單純的鼓勵性語言已經不太能適應現在的語文課堂,評價語言應該是能夠促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思考深度,以評價語來推動課堂往更深的層次裏進行。

三、習慣養成,基礎訓練

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特別是讀書姿勢、寫字姿勢、握筆姿勢等,都要隨時性地進行糾正和指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另外對於字、詞、句、段、篇的學習方法的滲透還需要更加藝術化,學生感悟更深,效果更明顯。鄒局長說:語文教學應該是紮實、細膩、簡約、空靈,這就要求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從根本出發,藝術性地進行指導,把握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徵,從原來的大環境中走出來對自己、對學生能夠有一個特殊的評判。

語文教學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抓住學段目標,言意兼得,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更有語文味。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2

《祖父的園子》選自《呼蘭河傳》,講述的是作者蕭紅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園子裏無拘無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嚮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兒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文中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樸實、充滿童趣,運用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使語言整齊而優美。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1、教學效果

句式比較,感受作者用語的精妙。

在語文閱讀中。文字語言的載體就是語言文字。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

教學時,我發現課文的第3、13自然段文字的描述與我們平時寫作時的用語有所不同,一種近似於反覆的寫作手法,對於凸現主旨有很好的作用。我想:何不讓學生也來體會作者用語的精妙之處,或許對他們今後的寫作有幫助呢?於是在學習這兩處時,我嘗試進行句式比較,出示一段平時常用的描寫,如針對第3自然段前半部分內容出示“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園子裏邊,我們帶着草帽一起摘花、一起拔草。”然後讓學生讀讀原文中的語句,讓學生體會到“我”的好奇、活潑以及園子給予“我”的自由外,感受作者用語的精妙,接受一次寫作方法上的薰陶。

2、教學收穫

(1)抓住詞語,感受喜歡。

這篇課文很多詞語很有特色,都是兒童的表達形式,很受學生喜歡,文中許多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有些動作的詞語也是很口語化,如“東一腳、西一腳、踢飛”,這些動詞充分寫出孩子無拘無束,園子裏的活動豐富多彩的特點。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抱在手裏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2)推己及彼,感悟快樂。

課上完後,學生們對文中的小蕭紅羨慕不已,文中所寫的小事雖然內容看似零散,但都圍繞“趣”字展開。此時,如果課文僅僅停留在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遠未觸及課文的教學價值,我繼續引導學生把關注點落在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上,讓學生明白:小蕭紅是快樂的,她看到的蜜蜂、螞蚱等都是快樂的,都是別有一番情趣的,我們也有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趣事”,我們的快樂和自由不僅僅侷限於田野、圖書館、操場、河邊,包括屬於自己的房間,我們也應該有不一樣的快樂,學生暢所欲言,由童年的快樂拓展開來,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童年生活,課堂就會變得更有生趣了。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3

隨着作者富有詩意的語言,我們走進了祖父的.園子。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裏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螞蚱……還有太陽的光芒、雲朵的影子,這是作者童年的樂園。這裏充滿自由,充滿生命的氣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樂的源泉。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我從蕭紅和她的《呼蘭河傳》入手,介紹蕭紅短短一生的文學成就,介紹她的《呼河蘭傳》,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接着,我讓學生結合課前的提示,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地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特點。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讓他們交流“我”在園子裏心情是怎樣的,思考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作者爲什麼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我讓他們交流的同時,引導他們讀相關的段落,要求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我想作爲老師自己,是非常想學生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而這個快樂的童年將永遠留在學生的記憶深處,久久不能忘懷的。但現在的考試製度卻時刻牽動着老師們的心,老師們擔憂的是假如放鬆了學生,讓他們快樂無憂地玩耍,分數是否會下降,而家長們把希望也寄託在學生身上,總是擔心他們成績能否名列前茅,會否比不上其他孩子,於是,無論節假日也好,平時也好,根本不讓學生喘口氣,不斷地給孩子報這個興趣班、那個興趣班,剝奪了孩子自由的權利,玩的權利,難怪孩子會如此羨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4

《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呼蘭河傳》。以作者自己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祖父菜園無拘無束的玩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使她感到了無比的自由和快樂,正是這樣她纔對祖父的園子是那樣的喜愛,同時包含了對童年生活的無限懷念。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祖父園子的樣貌和園中的景物,重點敘述我和祖父在園子的活動。在講述祖父園子樣貌的時候,透過以讀帶講的方法,文章思路清晰,有些內容顯而易見,學生都能很快的掌握,並對詳寫部分和略寫部分重點做了區分,讓學生領悟到詳寫和略些可以使文章主次突出。本課的重點是我和祖父在園子的活動,因爲我們地處農村,對農村的田園生活比較熟悉,學生能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感受蕭紅在園子中那種激動,歡快,天真爛漫,放肆玩鬧的情景,所以採用入情入境的方法讓學生去感悟,原來童年樂園的那麼的美好。尤其是課文第十三自然段中摘黃瓜吃黃瓜,黃瓜沒吃完,又去捉蜻蜓,蜻蜓追不上又去採倭瓜花、捉螞蚱,她放肆的玩鬧,玩的是那樣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而此時祖父看到眼前的這一切,沒有任何責備,反倒寵愛有加,由着我放肆的瞎胡鬧。而這更體現了祖父對我的喜愛,他是那樣的慈愛、寬容、有耐心。

祖父的園子是那樣的特別,就連太陽在園子裏都顯得特別大,特別亮,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鑽出地面,亮得不敢從黑暗的地方飛出來,就連天空也顯得特別高,光芒四射的太陽讓祖父園子的一切都有了生命,抒發了作者不僅喜愛祖父的菜園,還對童年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懷念。而祖父園中的景物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作者採用寄情於物得方法,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倭瓜、黃瓜、玉米、蝴蝶上,透過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自己在祖父園子的快樂,自由。用重點讀,重點體會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品味。

透過這一節的教學,讓我深刻體會到實實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多麼的重要,把學生的發展做爲課堂中最重要的因素來考慮。文字是美麗的,富有魅力的,讓我們帶着學生在美麗的文字間徜徉,感受學習語文的幸福,領略學習語文的詩情畫意。

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5

《祖父的園子》節選自現代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第三章第一篇。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畫裏有樹、有花、有菜、有莊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螞蚱……還有太陽的光芒、雲朵的影子,這是作者童年的樂園。這裏充滿自由,充滿生命的氣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樂的源泉。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對於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爲我們班的孩子大多從小生活在農村,他們對農村的生活不是很熟悉,因此,我首先我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感受一下文中的“我”,在祖父的園子裏是怎樣的自由和快樂。學生能夠抓住重要語句進行閱讀,邊讀邊寫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我讓學生進行交流,同學們的興趣非常濃厚,他們能抓住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談出自己的感受。當學生談到“追蜻蜓”“捉螞蚱”時,所有學生的興致都很濃,於是,我放飛學生的思想,“你們做過這麼有意思的事嗎?”學生七嘴八舌都訴說着自己的樂聞趣事。此時,我也意猶未盡,講到了我小時候“捉麻雀”的趣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沉浸在自由快樂之中。

那作者是如何寫得這麼生動感人的呢?我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字,感受作者選材的精妙以及用詞的準確,把孩子眼裏的天真爛漫的童年展現給我們,也就是說要有真情實感。

不足之處,由於學生對自由和快樂的體會深,談論多,而對於這種快樂和自由是源於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作者的年齡認識不夠。其實,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也有我們童年的自由和快樂,我們要有一雙發現美和自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