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觸摸春天》語文教學反思

一路走來,幾易其稿,教學戰略選擇也越來越趨向簡單簡潔,貼近同學學習實際。教學思路也越加簡單明瞭、樸實無華。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這堂課中我以讀作爲基本手段,也是根本目的。以讀爲本,指導同學在讀中悟情,悟中促讀。以讀貫穿整堂課的教學,在朗讀中培養思維能力,在表達中訓練語言能力,在訓練中受到情感薰陶。寫是建立在讀的基礎上,寫還是建立在對文字充沛理解的基礎上。在聽說讀寫中培養同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認識。

《觸摸春天》語文教學反思

簡簡單單,僅此而已。

簡簡單單教語文,語文課堂不是教師自我表示的舞臺,而是同學學習的廣闊空間。一切爲同學的學習動身,教學活動的展開也就簡單多了。

然而,在本本分分爲同學的'同時,我還是不自覺地犯了自作多情的錯誤,“自古多情空餘恨。”

例1:同學初步感知課文之後。出示:“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發明一個屬於自身的繽紛世界。”自讀,質疑,隨機梳理問題。

曉燕認爲初讀就出示道理,是否有主題前置的嫌疑?可能,但沒那麼嚴重。出示這一句話目的是因爲在我預設中同學對它的理解會有一定難度,我想先初步瞭解他們對這句話理解的基礎上以和未能理解的閱讀需求上發生閱讀期待,進而引領小朋友走進恬靜,瞭解恬靜,懂得恬靜,達到最終真正理解這一道理的目的。不過,聽了楊老師的點評:這是成人的感悟與考慮,一開始將之師爲提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給同學學習發生突兀之感,又難免有強加之的嫌疑。的確,教師應該是站在同學的身後,自然而然甚至是循之無痕地推動同學的學習活動。這種師爲的學習程序讓教師主導性太強,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同學的學習主動性。不如實實在在地遵循同學認知規律引導同學走進恬靜、瞭解恬靜、懂得恬靜,一種感悟與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假如真無法達到這一高度,也讓其順其自然,每個人對文字都有權利表達其獨到感悟,因爲生活閱歷、知識積澱等等不用。剛開始的考慮與設計不是自作多情的“多此一舉”嗎?深究內心,不是有爲追求形式上前後呼應的完美在作怪?

例2:看不見外面世界的恬靜可以在內心爲自身發明一個繽紛世界,還有許多人也可以:比方張海迪,失去雙腿,可以用手中的筆發明繽紛世界(出示圖片介紹)、比方千手觀音的演員,失去聲音可以用舞姿發明美好世界 。

曉燕認爲拓展資料很有價值,是同學所熟識的人物,容易走進同學心裏。但我卻又一次想到是否教師再一次的自作多情?恬靜,這個小女孩給小朋友怎樣的印象、怎樣的啓示,或許應該先將空間給小朋友們,讓他們暢所欲言地表達自身內心感受。那一種成人的理解與感悟,遲一些,再遲一些……或許水到渠成,或許難以企和,那又如何?都是小朋友真實的內心世界。

本本分分爲同學,簡簡單單教語文。大道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