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頤和園》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頤和園》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教學反思1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接着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後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後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建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字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匯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後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後來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後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字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爲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後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2

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資訊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上網搜尋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資訊,擴大知識面,並且向學生推薦了《天河部落》這個教學平臺。

在課後還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在網上搜尋,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資訊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透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資訊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資訊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實踐證明,讓學生主動收集資訊,能充分地將課本內容、課外知識與現代資訊有機融合,擴充個體資訊容量,優化課堂教學內容,促進主體充分參與,真正實現學生成爲學習主人的教學目標。

總之,資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展望未來,資訊技術突飛猛進,資訊數量爆炸式地增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有效地獲取、選擇、處理資訊的能力,就會爲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賦予不盡的動力和源泉。

《頤和園》教學反思3

《頤和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讀寫結合,是學習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好教材。

在反覆朗讀《頤和園》這篇課文以後,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組織教學才能讓學生將感悟課文優美的語言與領悟文章寫法有機結合起來。爲此,我設定的課時目標是讓學生透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感受頤和園的美麗,體會作者依照遊覽順序,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同時對學生寫景類習作給予啓迪。

圍繞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在設計的教學過程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將高效課堂的理念貫穿其中,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後讓學生總結學法,並根據學法分組進行協作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景物的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在組內老師的幫助與指導下,經過數次打磨,多次修改後的設計流程還是可取的。

但是,預想與現實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教學後,我感到很受挫,課堂上沒有好好地帶動學生,教學目標的完成也顯得很生硬,尤其是在放手讓學生自學的之後的彙報過程中,我沒能好好駕馭課堂,學生的參與程度還很不夠。課後,砂子塘天華的伍老師,我們的語文大組長葉老師,還有我的師傅馬老師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我也仔細反思了整堂課,發現這堂課最主要的失敗處有以下幾點:

一、教案設計不夠詳細。作爲剛上講臺的新老師來說,我應該預設課堂上學生的任何可能的回答,並且把過渡語、評價語都要設計詳盡,這樣在教學中才不會出現冷場的狀態。而我只是準備了簡案,這也是導致我的課堂與學生距離疏遠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將備課工作做得更加細緻,慢慢提升自己。

二、語用設計比較生硬。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卻爲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着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係。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後果就是,學生對文字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麼後面的語用拓展也就脫節了,變成了畫蛇添足。

三、對高效課堂理念的理解有偏差。這節課我預設的小組合作環節本來是想帶動全班同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是由於我的設計偏差,反而讓一部分同學在彙報環節裏無事可做,遊離於課堂之外。高效課堂並不是追求簡單地小組合作的形式,而是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四、教學評價語言生硬,語調缺乏抑揚頓挫之感。這樣導致師生之間的距離很遙遠,也沒能將學生帶入到課文情境中。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更加註重這一方面的積累。

發現問題並不可怕,而是要積極改進,提升自己。一節課下來,留給我的是太多的思考,我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師傅們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