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草原》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草原》教學反思15篇

《草原》教學反思1

《草原的早晨》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着羊羣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

在教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方面,從看圖入手,先引導學生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畫面內容,然後再指導朗讀。透過熟讀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因爲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我就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掛圖來展現大草原的美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課文閱讀分析中,我緊扣了一個“情”字:

一、在匯入課文時——入情

我說:孩子們,我們生活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裏,到處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購物娛樂都很方便,但還有一個比大都市更美麗的地方,教學反思《《草原的早晨》教學反思》。下面請孩子們聽這首歌描繪的是什麼地方:“遼闊的草原,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羣,奔騰的馬兒……就是我的家”。合着優美的歌聲,我不時用手勢、表情進行表演。孩子們被優美的歌聲和我恰當的抒隋表演所感染。

二、在感受課文時——動情

如何讓孩子們“動情”呢?先讓孩子們自由誦讀,然後聽老師範讀,讓孩子們正確把握語氣,把握感情。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總是飽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用圖畫、音樂、表演的藝術形式,讓他們透過讀去品味。例如:我在處理課文歡樂踊躍這一場景時,想方設法用音樂和圖畫相結合的方法,讓孩子們體會“涌出的…”、“蹦跳的…”、“跨上的…”、“追趕的…”這一歡樂的場景。此時此刻的課堂,師生都沉浸在一個無形的充滿情感交流的草原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表情朗讀中——抒情

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發了,他們會情不自禁的進行抒發。我採用分小組進行賽讀、點名誦讀、小組選代表表情誦讀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盡情的誦讀,抒發他們內心的真切感受。這節課,師生的情感隨課文的情感起伏而推進、延續,使課堂變成了草原,孩子們成了羊兒、馬兒……

《草原》教學反思2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們的夢想,遺憾的是久未成行;這堂《草原》,經過課前的精心準備,深入挖掘教材,與學生融洽配合,終於實現了一場心靈的旅行。 首先培養學生在識字寫字中滲透語文味結合課標中提出的“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這一目標求在教學生字環節,我重點抓了“貌”字的字源進行呈現和講解,透過漢字的演變,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了主動識字的習慣。學習渲染和勾勒,除了認讀準確,更要理解詞語的含義。我透過圖片的方式給學生呈現,用與之前學過的《魚游到了紙上》中出現的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進行對照,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同時又引出之後要學到的“白描”“細描”寫作手法,爲下文埋下了伏筆。

教學本節課時要教育學生在閱讀中挖掘語文味首先,課堂的開始用兒童詩匯入,既輕鬆自然,又充滿詩情畫意,給學生提供了從另一種角度欣賞草原的視角。其次,在文字的解讀時,側重了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比如透過瀏覽課文,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景和人的特點;突出了閱讀批註能力的訓練,比如,讓學生畫出感覺優美的句子,並想一想爲什麼覺得美;側重了文字寫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設計的就是透過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從比喻、擬人、反覆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中體會細描手法的精妙,透過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這樣白描語句的朗讀和體會,發現另外一種文字的魅力,體會不同寫作目標可以選擇不同寫作手法的道理。同時,將第一自然段轉換成小詩的形式,師生共同朗讀演繹,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欣賞文字的美。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夠成熟之處,一是教師自身的教態不夠熱情大方,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還有待加強;二是課堂後半部分處理有些倉促,白描手法的引導和挖掘不夠深入,學生掌握起來還有一定難度;最後,學生在小組合作 學習中仍存在參與不夠積極,部分學生不主動的問題,這些都應該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提高。

《草原》教學反思3

1、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爲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學生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學生透過直觀和想象後,對課文內容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憤比較活躍。

2、讀懂課文,使學生從中受到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教育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應在課文第二部分重點體現。主要透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概括出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迎客、相見、款兒童詩童年仿寫待、話別幾個方面,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學重點。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這一點體現得不夠明顯。

 主要問題:

1、學生放手不夠,有遷的跡象。

2、教學目標落實的不實。如;背誦第一自然段,流於形式。

3、第二部分處理的較倉促。

4、教師的點撥語,過渡語,總結語缺乏感染力。

5、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學反思4

《草原》這篇課文收錄在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版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課文用優美、清新的語言將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盡致。爲了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就設計了聽歌想像美景、品讀優美句子、美圖配佳句、看錄像感受人情美、上網查資料瞭解草原等環節。

單純地透過語言來想像從沒見過的景色是比較枯燥的,而且爲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就請一位家鄉在內蒙古的善於歌唱的女同學唱了一首蒙古族的《祝酒歌》,美妙的歌聲馬上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積極發言描述自己透過歌聲彷彿看到了什麼,我順勢要求他們用完整、優美的語言說說想像中的草原,學生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中優美的語言,這時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課文的句子,很自然的達到積累優美語言的效果。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最終讓學生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自主學習,並得到全面發展,取得學與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點設計了“美圖配佳句”這個教學環節,利用大量從網上搜集的草原風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寫得十分優美的、需要重點理解的句子。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在小組中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爲他(她)選的句子配上一幅圖片,製作成演示文稿,並結合圖片談談自己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透過朗讀體會文章所描寫的意境,但他們腦海中抽象的畫面怎樣具體地再現在其他同學面前呢?再用語言來描述的話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語言大師的範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網上大量的圖片資源,讓學生選出他們認爲最適合所選句子的圖片。設計這個環節有個目的:一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並透過圖片再現在學習夥伴的面前;二是讓學生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透過字典來理解什麼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透過鮮活的、真正的草原風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單純是感受,學生選圖片的過程,實際是他們對文章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交流意見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鍛鍊。但在指導朗讀這一環節上,應該在朗讀的層次上對學生做出漸進的要求,如“誰來讀?他讀的怎麼樣?誰讀的好?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誰能讀的更好?(指讀得好的學生)我們像他一樣讀。”而不是單純的誰再來讀,以這樣更能促進學生在朗讀上的相互學習和進步。

“美圖配佳句”這一設想看似操作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幾點值得注意:

1、雖然是設計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但是整體上還是應該以語文課的要求爲主,不能爲應用媒體而應用媒體。試教時就有這樣的問題,我將“找句子、配圖片、讀句子”幾個環節作爲一個整體任務佈置給學生,學生就忽略了朗讀,一找到句子就進行配圖,結果大半節課都用在了計算機操作上,語文課上得像計算機課了。在修改教案時我就將任務環節細化,逐一分配下去,並以比賽的形式限定製作演示文稿的時間,這樣以來學生的注意力就轉移到朗讀、理解上來了。

2、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是爲語文課服務,應儘量減少學生可能會在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單調重複的技術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事前做好準備工作,如爲了節省學生製作演示文稿時輸入文字所用的時間,我事先就做好一個演示文稿,裝在學生機裏,裏面就有課文中優美的或較難理解的句子,學生只要選出它,直接插入圖片就完成了。

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受限於教師機、學生機這個機房形式,展示某個學生作品的速讀太慢,不用每次都等上差不多半分鐘才能展示一個學生的作品。如果可以利用專題使教師、學生甚至是家長之間實現相互的實時交流甚至是相互點評。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平臺,使學生不僅可以在小組內面對面的交流,還可以有更高層次的藉助的零距離、多層面交流。

多媒體環境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課件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複雜的、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和問題情境中展開學習,展開討論,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學得自信。透過一個階段的實驗,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單把知識呈現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與知識牽手,將學生帶入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的殿堂,爲他們以後的終生學習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知識海洋。

《草原》教學反思5

器樂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段。共分兩個主題,第一主題節奏輕快活潑,旋律靈活,速度較快,刻畫了小姐妹倆歡快、活潑的放牧的情景。第二主題音調寬廣起伏,速度緩慢,表達了對美麗家鄉和幸福生活的讚美。

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認識琵琶,瞭解琵琶的相關知識,知道琵琶的演奏姿勢,在聽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後,孩子們對都對兩姐妹產生了崇拜之情,樂曲有兩個主題旋律,兩個旋律有明顯的不同,第一段速度較快、情緒很歡快,第二段速度較慢、情緒比較抒情,這些很多孩子都能感受出來,教學中,我還讓孩子們透過線條或圖形表現兩段音樂的不同,有些孩子表現非常好,1班的李若涵同學說:“第二段音樂是悲傷的、難過的”,所以他的創作中用很多“點”表示眼淚,還有同學第一段音樂用“點”表示歡快、跳動的,第二段音樂用“線”表示優美、連貫的,這些都讓我感受到音樂的強大力量。

同樣的“點”可以表示跳動,可以表示眼淚,這取決於我們怎樣理解、怎樣表達,音樂帶給我們的發散的思維、自由想象的空間,值得我們認真地聆聽、真切的感受,原本是透過聆聽,自由表達,然而很多孩子卻人云亦云,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與音樂相結合的表達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草原》教學反思6

《錫林郭勒大草原》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廣闊,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草原圖畫,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每每讀到此文,我都會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樣讓我的學生也產生這樣的感受呢?爲此,我精心備課,設計了多樣的教學方法,引領着我的這些從未見過草原的學生透過研讀文字,感悟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一步步走進這沃野千里,綠草茵茵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有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一,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

目前我執教的班級是我從一年級帶起來的,在教學中,我一直很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經過近三年的指導,學生已經掌握了不少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畫批能力,這對於語文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上課伊始,我透過舒緩優美的音樂匯入課文,問大家:我們要想在課堂上親身感受草原的美景,就要認認真真地讀書,品味文中的語言,你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介紹給大家?學生們紛紛舉手,“可邊讀邊想象”,“可以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的方法是結合上下文”……“一會兒,你們就運用這樣的方法學習,一定會看到草原的美景。”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學生透過默讀畫批,初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在交流感受時,孩子們抓住“清亮、一窪窪”感受湖水的清透、透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一個學生說:“草原不僅美麗,還是香香的大草原。”透過對詞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們對草原美景的感悟。

二,放飛想像,感受美景。

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還不夠,若要親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發揮想像。在學習野草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們透過抓住“滿眼綠色”想到草很多,我問“假如此時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暱?”學生說“野草很多,很多,到處都是綠綠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繼續引發學生想像那綠綠的青草一直鋪向遠方,都鋪到了哪裏?學生答:“山嶺上,深谷裏,平原上,很遠很遠的地方,望不到邊”。此時,我出示了一張圖片,說“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鋪向遠方,彷彿與藍藍的天空連在了一起,多遼遠啊!”這張圖片及教師的語言給了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衝擊,此時再讓學生朗讀則讀出了草原的廣闊與美麗。

在學習湖水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難點,我用兩組句子進行對比,讓學生談有什麼不同感受:

1、草灘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着一窪窪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裏的寶鏡一樣。

學生體會到了第二個句子不僅寫出了湖水清透乾淨,還寫出了湖水很多,但學生並沒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於是,我請大家輕輕把眼睛閉上,我來描述:“此時,你正漫步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草灘上嵌着一窪窪清亮的湖水,太陽的光芒映照在湖水裏,湖面閃爍着紅的,黃的,藍的,綠的,紫的……等多種色彩,湖水閃閃發光,就像神話故事裏的寶鏡一樣。那清亮的湖水還能映出什麼呢?”學生們說:“映出了圓圓的蒙古包。”我及時給予肯定,“你說得真生動,讓我們想到了蒙古包的樣子,真好,誰還能這樣說。”“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顏六色的野花。”……我又讓他們將想像的畫面用下面的句式說出來“一窪窪清亮的湖水映出了(),映出了(),還映出了()。就像神話故事裏的寶鏡一樣。”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麗,又突破了難點,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美麗與歡騰後,我問學生:“欣賞到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麼話要說?”學生說到:“草原的景色那麼美,小牧民怎能不驕傲,不自豪呢?”“小牧民的家鄉實在太美了,我如果生長在那裏,也會向小牧民一樣高興自豪,盡情歌唱自己家鄉的美景。”……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語言道出了孩子們對草原美景的真摯感受,這樣的方法讓他們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錫林郭勒大草原不僅是美麗、廣闊的,更是充滿生機的。

《草原》教學反思7

《草原》是一篇精讀課文。老舍先生記敘了自己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表現了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在這次教學中,學生讀出草原的美及對草原的情是我的教學目標之一,將要進入朗讀訓練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羊羣走在哪裏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師在《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音樂課件伴奏中,隨着課件展示的草原美景,聲情並貌地向學生描繪着草原的美麗景色。從學生們的臉上能看出他們對草原美景的迷戀,從他們的眼中能看出他們對草原生活的嚮往。我想,這時我的教學目的已經達到了,我要運用視覺、聽覺的衝擊及音樂感染的多種方法,去挖掘學生髮自肺腑的感情。讓他們一次到位的愛上草原,只有愛上草原,才能對草原有情,只有對草原有情,才能真正讀出草原的美,及對草原的情。圖片展示完之後,孩子們的眼睛一直盯在最後一張圖片上,久久不願離開,《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還在耳邊飄着……這時,我輕輕的問着:“你有什麼感受?”孩子們這時纔回過神來,將眼睛游到了我的臉上。“草原太美了!我一定要到草原那裏去看一看!”“草原真是美極了,感覺像走進入了人間仙境。”“啊!老師,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彷彿已經聞到了草兒的清香,花的芬芳了!美!太美了!”

孩子們高興的交流着,好象真正的遊了一次草原。這時,我給學生配上音樂,讓學生們讀一讀課文,體會文章中的美,學生們忘情地讀着,讀書聲在優美的旋律中飛揚。

反思:

如果在處理這一部分時,一上課就讓學生乾巴巴的讀,那種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觸及到文字層面的感受。而一旦創造出與課文境界相和諧的課堂教學意境,就一下子觸及到文字的內在意蘊——作者、課文及草原的“心靈”。這裏,用課件展示出草原的風光,加上老師在音樂伴奏下的範讀,巧妙地實現了學生與草原的“心靈”相會。有了這心靈碰撞,就會擦出學生與草原間愛的火花,孩子們既然愛上了草原,那麼讀出草原美及對草原愛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草原》教學反思8

本學期,學校的校內評估課我所講的是《蒙古草原狼》這一課,透過備課、講課和課後研討等階段,使我對這一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做了反思,總結經驗,從而提高教學水平。首先在備課階段,由於課文節選的是小說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所以我查找了相關的資料,瞭解作者及作品。爲此,我還閱讀了姜戎的《狼圖騰》,以及有關《狼圖騰》的相關評論和研究。《狼圖騰》是一部全面研究狼、描繪狼、與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爲敘事主體的小說。對於課文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還在網上找到與狼相關的視頻及狼的嚎叫聲,作了精心的教學設計和學案。

其次,在講課階段,整體來說,內容安排較合理,時間分配得到,特別是視頻的播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對學生的預習課文指導不到位。個別問題設計的過於難,在啓發和引導上有所欠缺,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過於少,缺少適當的討論。

最後,在課後研討階段,本教研組的同事給予了很多建議,例如語速過快,要適當的啓發等等,使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爲今後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透過這次教學活動,使我對本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備將來講得更好,同時也發現了自己講課的共性問題,有待改進,收穫良多。

《草原》教學反思9

草原這一課是一直以來的經典之作,無數名師都講過,能出彩的都在第一自然段,可是我們組內要求都講第二課時。自己一個人在備課時就覺得沒有出彩之處,找不到突破口,所以就按照常規的講法來備,沒有什麼新意。星期二第一節在五(1)班試講,讓組長劉潔瓊老師來試聽了,經過劉老師的指導,幫我解決了備課時的一大難題。

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自然段,寫了草原的風景美。第二至五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了草原人民的人情美。可是在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還在介紹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美麗風景。當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2—5段,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麼?學生很容易說出:熱情好客。然後過渡:我們想要見到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之前,先要隨老舍一起欣賞一下初入草原的美景,之後再進入感悟熱情好客,當時我也覺得有些反覆、不流暢。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將先後順序顛倒一下,由複習第一段的風景美直接出示寫景的語段,品讀完之後,再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剩餘部分,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麼?”這樣處理既自然流暢,又讓後面的內容緊密連成一體。(DX)

《草原》教學反思10

《草原的早晨》中的語句感悟 共飲一杯

昨天上午第一節課,重點指導孩子對這篇課文的朗讀,我把課文中的一些語句的朗讀權力放給了孩子們,不是我教給他們怎麼讀,而是讓他們認爲這些語句你應該怎麼讀!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講到“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是呀,從低年級就應該開始訓練學生的獨特的閱讀感受!因此,在這節課我就試着做了,結果讓我收到了一份喜悅!

如:“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我引導:“你讀了這句話,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該怎樣讀?”有的學生說:“我看到美麗的花兒醒了!”有的說:“草兒也醒了,伸了伸懶腰!”有的說:“我聽見羊咩咩地叫了!”“是呀,那你就讀讀你眼中剛醒來的草原吧!”孩子們自然把“醒來了”讀得各有各的特色!

有了上面的例子,當讀這一句時“一隻只羊兒涌出了圈門,蹦跳着奔向無邊的草原”時,孩子們好象知道該怎麼讀了,我說,當你讀這句話時,就把你看到的,感受到讀出來就行,練了一會,他們讀得還令我滿意,(包括中下生)問起他們爲什麼這樣讀時,他們興奮極了,“我看見羊都往外擠,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興,就這樣讀了!”“我看見大草原了,小羊撒歡往外跑!”幾個學生說完,真的象小羊一樣,擠出教室門外,嘴裏還咩咩地叫着!

剩下的內容孩子們自己就這樣解決了,我也上得很輕鬆,再不象以前那樣這樣引導,那樣引導,最後還氣得你半死,總還覺得他們沒讀到位!

《草原》教學反思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

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主研讀:草原的美,你是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別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記號;接着讓學生交流說感悟;最後,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對草原的感受。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一會兒讀給大家聽。我覺得透過“默讀”“邊讀邊想”,潛心會文,想象畫面,體會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景色美;又透過學生“放聲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品味語言,讓學生經歷從語言到畫面再到語言的閱讀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草原》教學反思12

本課是以“美麗的草原”爲主題的教學內容,從小學語文版到音樂版,已經有很多年了,到了今天的美術版終於出爐了。回頭看來,似乎這道“美麗的草原”是這樣釀成的。

一、主料---育人

本課透過欣賞草原匯入新課、讚美草原探究新知、設計草原才藝創新、評價草原各抒己見這四大板塊突出一個字,那就是“愛”,用美術教育人,透過手工粘貼、線描畫、水彩畫、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美麗的大草原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習的熱愛,對美術的熱愛。

二、配料---審美+創新

美術是視覺藝術,我力求把這道菜製成視覺大餐。

從欣賞視頻草原美景,到我的板書,以及孩子們在黑板上的即興作畫,欣賞顏色鮮豔的同齡人的範品,每一步都爲孩子們提供着視覺美感和心靈的震撼,目的是爲了激發孩子們想象和創作能力。在藝術實踐過程中孩子們享受這着老師爲他們提供的視覺大餐,激發內心與衆不同的創意,小組合作的如此默契,將孩子們的創造性表現的淋漓盡致,作品構圖合理,主題突出,顏色搭配的符合自然常理,又有與衆不同的創意,達到了將創新的理念融入到藝術實踐當中。

三、調料---趣味

一節成功的美術課,恐怕離不開“趣味”做調劑,無趣無法激發學生對美術的熱情,實踐證明,只有讓孩子對美術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在本課中,透過欣賞草原、讚美草原、設計草原、評價草原這幾個大的環節,設計出各種各樣與草原有關的美術作品,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慾望,使孩子們在輕鬆的氛圍中享受美術帶給他們的樂趣。

也許這道豐盛的“美麗的草原”大餐的分量還不足,只要能給孩子們帶來一絲回憶,對於我來講已經足夠。我將繼續努力,爲孩子們烹製一道道美術佳餚。

《草原》教學反思13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讀懂課文,體會草原的自然美。

【教學重點】

1、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裏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達的草原的意境美。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師:這節課,老師先請同學們來欣賞一組美麗的風景。(課件播放草原風光圖片,背景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些都是哪的風景呢?(板書:草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時,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靈之旅”。

二、自主學文,勾畫圈點

1、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寫草原的?

2、自主研讀

師: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勾畫讓你感受很深的關鍵詞句。

3、放聲朗讀

師:自由地、放聲朗讀這一段,讀出你對草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一會兒把你感受最深、你認爲寫得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三、合作研讀,品讀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想象點撥,指導朗讀)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裏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分享經驗,指導朗讀)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輕輕流入雲際。”(藉助經驗,喚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大花。”(以讀代講)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

(聯繫前文,體會意境)

四、音樂過渡,讀中悟情

1、音樂過渡,激發想象。

2、自由朗讀,讀中悟情。

3、指名朗讀,以讀代講。

五、個性朗讀,小結全文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板書設計

景一碧千里 並不茫茫美麗動人

【教學反思】

現在回想那一節課的前前後後,我總結反思出了以下四個“用心”。

一、用心備課

備課的重要性衆人皆知,但是備課到底該如何切實有效進行呢?也許我們總是習慣了“套用”,備課的時候務必熟練地掌握教學環節,務必牢牢地記住每個環節的過渡語。在準備《草原》一課教學時,我起初也採用了這樣的備課方式,並且心裏總是希望自己教學時能夠一字不漏地把文采橫溢的過渡語“背”出來。

可是緊接着,我又反問了一下自己,這樣,是不是脫離了“備課重在備學生”的人本思想。而且自己再仔細感覺一下,喲,把這些話一字不漏地背出來,多彆扭啊。我何不大膽地嘗試一下?教學中順着學生的思維恰當地創造應用過渡語。接着,我又花了大量的時間預設學生課堂上可能產生的情況,再認真地將這些情況歸類,然後尋找一些相應的解決方法。這樣,我上起課來就遊刃有餘了。

二、用心“造勢”

在感受作者那些優美語句中流淌出的美景時,很多學生“心領”但“神不會”,舉手感情朗讀優美語句的學生很少。面對這種情況,我當時也不懂得哪來的耐心和激情,依然十分投入地透過多媒體畫面和激情語言來感染他們,在那個時候我表現出了較好的耐性,這是我平時課堂中較少有的。之後學生也能較有感情地朗讀出那些語句。現在想來,那該是“教師的投入感染了學生”。曾經聽一位全國名師說過:“語文老師要學會‘造勢’。”我想這裏的“造勢”,必定是指語文老師自己要投入到文字中,然後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自然地引導學生。如果語文課堂上有矯揉造作的“造勢”,那該讓人覺得多麼不舒服啊。因此,用心地“造勢”,乃是用心地投入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用心置疑

上了這節課,我揪出了自己的一個致命的毛病,課堂提問太泛。在學生反饋自己認爲寫得美的語句,我要引導他們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的時候,我開口就向學生提問:“你爲什麼欣賞這句話?”滿以爲會有聲音冒出欣賞“繡”、“一碧千里”等關鍵詞,傳來的卻是“草原很美”之類的話。課堂提問,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詞,它的引導性同樣是很強烈的。我們平時總是責怪學生不認真傾聽,可那只是個別的,大部分學生比老師還會用心聽,他們會在瞬間就去捉摸老師話裏每個字的意思。面對這樣“用心”的學生,我豈能不更用心置疑?

四、用心“撒網”

課堂中許多生成性的情況可能都有一個精彩的續寫,這時,老師應該善於用心“放線”。備課時,總是一味注意精讀感悟時學生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我該怎麼“收線”,卻忽視了“放線”的精彩。好比打漁,外人一向關注收網後撈上來的魚有多少,卻很少去關注撒網的技巧。這節課接近尾聲時,有一個配樂寫詩的情景。按照我的教學設計,我的過渡語還沒說完時,很多學生就高高舉起了手,他們以爲老師要讓他們說出此時如果身在草原的感受,興致非常高。我當時心裏一陣驚喜,可是嘴上的話卻沒有停止住:“請同學們拿出課堂筆記本,可以寫幾句話,也可以寫一首小詩表達你此時的感想。”說完之後,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有點兒沮喪地縮回了手。我心裏一陣後悔,咋剛纔不讓呢!課後教研評課上,老師們也給出了這個意見。如果當時善於順勢“撒網”,讓學生先發言,肯定是課堂的一大亮點。不僅學生可以盡情抒懷感想,互相啓發,而且這樣也不正是體現“以學生爲主”的一個大好時刻嗎?只因自己是個“剛出海的漁夫”,這一網不懂得撒得漂亮些,就這樣失去了滿艙收穫。

但是不管課上得如何,只要是真實的,只要是用心的,只要有所收穫,有所啓迪,我就深深感謝這一切了。

《草原》教學反思14

《草原上》是三年級的教學內容,是第五冊教材中唯一一個弘揚民族音樂的單元。

教學設計上,我主要根據學生年齡與身心特點,進行了綜合的設計。教學過程仍以歌舞、伴奏爲主要的體驗音樂的方法,但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那就是改變傳統的聽唱學習方式,初次嘗試由視唱入手,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填詞演唱。

時間證明,我的嘗試是成功的。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學習任務。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使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增強,視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而這些也正是我嘗試這種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

對於剛剛升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種方法是有很大難度的,而我的大膽嘗試,另一方面體現的世我對學生的透徹的瞭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所以備課中我既要備教材,更要備教學生。我的方法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這個環節,還要針對學生的哪些技能進行特殊訓練?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覆的斟酌中,我決定剛剛的學習方法,也形成了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這節課還有一個亮點是,體驗音樂的環節。爲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樂、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學生面前。視與聽的結合,營造了強大的震撼力,激起學生隨歌起舞的情感。這時拿出我自費爲他們準備的筷子,邊講解邊示範,很快地把他們引入音樂,變身爲驕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樂帶給自己快樂同時,進一步瞭解了蒙古族舞蹈,從而爲民族音樂感到自豪。

本節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現音樂的時候,總是忽視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學課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學生年齡較小。主應力分佈不均,顧此失彼了。還有就是新學歌曲,唱我的熟練度還不夠。從這也看出一個優點,那就是這節課的教學是真實的。

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多運用這樣或類似的方法,讓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促成更強的學習音樂的能力。

《草原》教學反思15

根據新音樂課標要求,六年級學生能隨着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並能聽辨其音色。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並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作出相應的反應。

聆聽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着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參與表演。

本節課內容:欣賞兩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節課教材位於十一冊第一課同一首歌之後的第二課,就知識體系來說,有着呈上啓下的作用,對第一課的內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細緻,更民族,更具指向性,從《我的祖國》的氛圍中進入民族特色更具體的草原風情當中,讓學生更加真實具體的瞭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調特點,更加準確的學習長調音樂,從而更準確、細微的表現這一音樂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樂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說就是一個音樂的民族,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作爲小學最高年級我覺得學習蒙古族的音樂內容很有必要!

學情分析

1.六年級學生音樂基礎較好,對於音樂欣賞、分析能力相對強一些,他們能夠分析較長、相對大些的音樂作品。

2.學生整體對音樂知識、旋律模唱、音準、節奏、情感表現等音樂要素掌握較好,能夠結合音樂說出自己的理解。

3.學生可能會對歌曲較高音準的把握,()較複雜的節奏掌握,歌曲情感體驗等有困難。

教學目標

1、透過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兩首草原歌曲,讓學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喜歡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導學生透過聆聽,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長調音樂的風格特點,學會聽辨樂段,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鑑賞能力。

3、透過對比欣賞,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風格和方法。使學生喜愛蒙古民歌,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夸父追日教學反思初三數學教學反思曹衝稱象教學反思

標籤:教學 草原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