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偶戲教學反思

《偶戲》是五年級一節“綜合、探究”課。偶戲是我國戲劇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民間藝術瑰寶。下面請欣賞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偶戲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偶戲教學反思

偶戲教學反思篇1

《偶戲》這一課相對而言帶有一定的文化性質在裏面,涉及的內容不光光是要求同學們瞭解偶戲的製作方法,更要求同學們瞭解偶戲的文化。偶戲是我國戲劇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民間藝術瑰寶。偶戲的表演深受學生喜愛。因爲偶戲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少見到,所以我在課前蒐集了許多偶戲的資料。本課的種類較豐富,有提線偶、仗頭偶、布袋偶、和皮影等。要求同學們能夠製作簡單的提線紙偶,爲七課《提線紙偶》做了鋪墊,這樣他們呢在上第七課的時候也會相對輕鬆,得心應手。

偶戲教學反思篇2

《偶戲》是五年級一節“綜合、探究”課。偶戲是我國戲劇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民間藝術瑰寶。偶戲對於我們這裏的孩子見得較少,所以對本課的學習同學們表現出的興趣很高,很多同學課前也準備了大量的資料。爲提升學生的認識、理解,我積極採取了爭當小老師的活動環節,透過各位小老師生動的講解讓我們知道了偶戲的種類比較豐富,有提線偶、仗頭偶、布袋偶、皮影等。接下來我結合了全班同學的意見選取了兩種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分析,挖掘表現手法並又鼓勵學生根據所帶來的材料,發揮想像力進行了嘗試製作,學生製作過程中,我適時巡視指導,在同學們豐富想象力下進行合理的引導,一件件可愛的偶戲作品呈現在了我們眼前,學生感受到了成功喜悅。看到同學們甜甜的笑容他們既收穫着製作偶人的樂趣,也嚐到了偶戲的民俗味道。

偶戲教學反思篇3

偶戲是義務教育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第九冊第五課的教材。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對偶戲也不是很瞭解,我透過查找資料漸漸瞭解知道偶戲又叫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源流。據考證,木偶戲起源於春秋時殉葬用的木製俑人,那時,喪葬時,“舞俑爲樂,執偶爲戲”。傀儡戲的全盛期在宋代。木偶的種類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等。木偶戲常見劇目有《大鬧天宮》、《武松打虎》、《十八相送》、《木蘭從軍》等。

偶戲屬於“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本課編輯的意圖是透過學習,瞭解偶戲的發展歷史、豐富多彩的表演形態和千變萬化的人物造型,吸引學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瞭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學生透過欣賞、感受、設計、製作、表演等過程,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設計製作活動的樂趣,感受民族藝術的魅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瞭解有關偶戲的文化,加深對民族傳統藝術的瞭解。嘗試用不同材料製作偶人。難點是材料的巧用,讓製作的偶人動起來。

這一課提出之後,深受學生歡迎。偶戲的表演也深受學生喜愛。因爲偶戲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少見到,所以我在課前蒐集了許多偶戲的資料。

課的一開始我讓學生先觀看一段偶戲的視頻,瞭解在奧運會開幕的儀式上,偶戲作爲中國的傳統藝術進行了表演,讓學生明白我國木偶藝術已經有(兩三千)年曆史,漢代就有了能表演的木偶,唐代開始流行,宋代出現了規模很大的木偶劇院。然後我展示了一個木偶,學生很有興趣,使我感受到了同學們的躍躍欲試。當我給學生們欣賞了課件中的圖片,並且每個種類都用圖片展示給大家看後,我感受到同學們的興趣更濃了。接着我和學生們分析木偶戲的共同特點,簡單介紹皮影戲、提線木偶的製作方法。然後我讓學生找到藏在桌子裏面的偶人,每人都摸一摸、玩一玩、拆一拆。讓同學們帶着三個問題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自己當老師給大家講製作方法。同時讓學生明白偶戲的分類,詳細介紹布袋木偶的製作

方法。這時,我又鼓勵學生根據所帶來的材料,發揮想像力作出可愛的手偶形象來。這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最後是小組研究製作步驟,讓學生一起來製作。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我適時的巡視指導,使學生感受到成功後的喜悅。接着學生們根據不同的形象,以小組爲單位,根據劇本,到前面臨時扯起的幕布後面表演起來。學生表演特別積極主動,故事情節巧妙,偶劇表演的也是幽默滑稽,給學生帶來了快樂的時光,同時也出現了本課的高潮。學生們收穫着製作偶人的樂趣,也嚐到了偶戲的民俗味道。我也收穫了教學成功的喜悅。

透過上這一課,學生學到了許多知識,我也學到了許多知識,真是教學相長。

  延伸閱讀——《偶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欣賞不同表演形態的偶戲,瞭解有關偶戲的文化以及發展,瞭解偶人的造型特點及表演特色。能根據自己喜歡的故事,選擇不同材料製作提線偶併合作演出。透過相互交流學習資料和對傳統偶戲的欣賞,學生能夠初步瞭解偶戲的發展歷史和表演特色,以及偶人的設計特點和造型方法,從而體驗民族藝術魅力。透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以及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透過瞭解偶戲的有關文化,加深對民族傳統藝術的瞭解,嘗試用不同材料製作偶人。

難點:讓製作的偶人動起來。

教學過程設計

1. 課前準備:提線偶、製作用具(曲別針 衛生筷子一雙 線 橡皮泥 ),各種材料製作的簡單偶人。

2. 匯入新課:學生用帶的偶人做簡短的即興表演,師:“這是什麼戲?”生:“偶戲”(板書課題——偶戲)

3. 講授新課,師生共同討論並欣賞課本上的圖片。

(1)師:大家在電視節目裏都看過有關於偶戲的表演麼?你們喜歡看麼?那麼我們開啟課本看明代《木偶演出圖》這幅古畫。(欣賞《木偶戲演出圖》,瞭解偶戲的發展歷史)

師:在畫面中,古代的人在幹什麼?

生:在看偶戲。

師:那你知道表演偶戲的道具人物叫什麼?

生:偶人——

師:是叫偶人。那你能來說一些他們是怎樣表演的?

生:人來在下面撐着進行表演的。

(2)播放課件,關於各種偶戲,邊播放邊認識各種偶戲的不同及表演方式

師:那這種就叫仗頭偶。

教師簡單介紹,什麼是仗頭偶?

仗頭木偶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完成,它內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頸部下面接一根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

師:下面我們接着看下一幅圖片——皮影,皮影的歷史很悠久,誰能給同學們來解釋一下皮影戲是如何表演的?

生:前面是如同電影不得幕布,後面打燈進行表演。

師:那麼大家來說一下,用木頭爲主要材料進行表演的偶人叫什麼? 生:木偶。

師:來了解一下剛剛同學們表演用的偶人叫——布袋偶,爲什麼叫他布袋偶?

生:像一個口袋,主要材料使用布。

師:怎樣使布袋偶動起來?

生:手指。

4. 動手實踐,師:這是提線偶(播放《音樂之聲——孤獨的牧羊人》片段,提線偶戲表演)激趣師:“好看嗎?”生:“好看”。 師:“那我們現在與小組同學選一個喜歡的通話故事,根據內容製作一組提線偶的角色,大家一同表演展示

師:首先用曲別針做出偶認的骨架,再用橡皮泥給他填上肉。注意:需要動的地方要露出曲別針,提示如何將四肢固定 栓線。學生開始動手實踐。(分組操作)

5.展示作品並進行表演。

標籤:教學 反思 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