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教學反思

1)《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新課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而且幾個小故事引人入勝,學生們很感興趣,因此,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們自讀自悟、在交流中感悟,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我則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並引導學生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爲兩個洲……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是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進行比較,並拓展閱讀,隨文練筆。效果不錯,現記錄如下:

師:下面我們再來閱讀一篇議論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麼?

懷疑與學問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爲它“是”;不信它,因爲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爲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纔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纔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纔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說一說這篇文章作者要說明什麼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3、讀了兩篇論說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說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等等。

4、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2)《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採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這一靈感來自於學生,是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在教學準備中,請每個學生介紹一個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一個小發現,小問題。

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同學都提到了這一問題。採用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作爲問題情境,也許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較符合預初學生的年齡特點,也爲整堂課營造了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另外問題的提出,又能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顏色是五顏六色的,可是爲什麼我沒有成爲牛頓?使學生帶着一種強烈的探究慾望進入文字學習。矛盾型問題情境的設計,使課堂產生了交鋒,學生的思維出現了碰撞,學生真正沉入了文字,充分的對話交流,自主感悟。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得以充分調動,課堂也真正成爲學生的需要。當然在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之下,還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追問,促發他們爭辯。教師要善於利用課堂生成的東西,把它轉化爲一種有效教學資源,真正體現教師智慧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