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信客》教學反思8則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信客》教學反思8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信客》教學反思8則

《信客》教學反思8則1

在教學中,我感到,放開手讓學生乘着想象之舟暢遊在文字之中,學生和我都感到一種輕鬆、愜意。我之前所擔心學生不會了解信客的工作,不能欣賞“餘氏”的深邃都完全多餘,透過設計的幾個問題,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信客遭受着身體和心靈雙重的苦難,從而理解了信客之“苦”,苦還要繼續去做,而且有年老信客的前車之鑑,在信客生涯中咬牙堅持,默默奉獻,無愧於老信客之信,衆鄉親之信。於是我的板書“苦”與“信”就這樣水到渠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始終被文章所感動着,信客的形象越來越鮮明,最後“信客”當了老師,校長,“信客”之信放大了,一位學生在回答關於理想的問題時,說要當一名信客,我當即引導:信客作爲一種職業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信客已經不再是職業的一種,做任何的行業,都可以成爲那種職業中的“信客”。一百個人讀《紅樓夢》,就會有一百個林妹妹的形象。在新課標中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眼光也是獨到的,在課堂最後的談感受中,一位同學就談到,他想到了老信客,老信客也同樣是山裏的鄉親和外面的世界聯繫的一座堅實的橋樑,即便是最後“失信”了,他想的仍是“不能沒有信客”,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樣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我和其他的同學爲他的獨到的思維和精彩的回答情不自禁的報以掌聲。把課堂還給學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調動學生,這將是我在我的語文的教學之路上永遠思考的問題。

《信客》教學反思8則2

一篇看似比較簡單的寫人散文,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師生共同推開了一扇扇文字的“小窗”,對文字進行了細讀。結合課文的分析讓學生掌握了這種細讀的方式。本文篇幅較長,教學中宜採用長文短教的方法,對兩個信客分析,應該以年輕信客爲主題。但是本堂課的設計,採用並行的線索。這樣使得學生對兩個信客的主次認識不是很清楚。另外,由於重點落實對主題的深入探討,對語言的分析比較少。其實餘秋雨大師的語言很經典,很精闢,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和仿寫他的句子。但是本堂教學中教師的板書設計很有特點,語言很精練,基本對仗,對學生在語言上也是有引導的。拓展中聯繫了現實,恰好能引導讓學生去評價前段比較熱點的事情,讓學生相信我們的`社會雖然缺少誠信,但是善良的人還是在誠信的道路上艱難前行。這樣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目標也就順利完成。作業設計,主要引導學生用本堂課學過的閱讀方法,去閱讀餘秋雨的其他作品,讓學生真正去認識大師。整堂課,思考的成分比較多,感覺上比較沉悶,但是《文化苦旅》討論的主題本身就比較深刻,讓學生去感受這個沉重的主題本來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信客》教學反思8則3

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教者透過現代化手段的恰當運用,爲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教者開頭用影片《那人那山那狗》匯入,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中間再配樂朗誦泰戈爾的小詩,使課堂氣氛再度出現高潮,信客的精神再度感動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再度被喚起。

其次,巧設話題,引領學生與文字人物對話,抒發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教者設定“信客給你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麼?”這個話題,強調的是整體感知和基於個性的體驗,話題的自由度相當大,這使得所有學生都能積極思維,都有機會言說。

第三,走進自我,情感體驗內化。教者設定“學生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這位信客,你覺得你會做得怎樣”教學環節。這一環節實際上是引導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在內心深處把自我與信客做了比較,更能深刻體會到信客的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與文字的情感世界溝通,文字的情感內化爲學生的情感,在內化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靈世界。

《信客》教學反思8則4

原以爲,這一節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但實際情況與預期得相差甚遠。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不能快速從大量的內容中提取出關鍵句或關鍵詞;此外,我個人在調動學生積極發言方面缺乏技巧,加之衆多老師聽課,連平日發言極爲出色地學生也顯得拘謹不敢回答。這一些都導致了對“信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夠深入、不夠精闢,相比之下,較爲簡單的整體感知卻花了太多時間。在拓展延伸環節,“雪山信使尼瑪拉姆”這一材料,本該是這一堂課中最富有視覺衝擊力、最能引起師生情感共鳴的一則材料,但由於課前已讓學生查閱了相關資訊,當我展示她最具代表性地圖片時,學生已沒有新鮮感,情感反應並不強烈。加之,起來概括此事件的同學,並未能講你最值得說的事蹟概括出來,所以,尼瑪拉姆材料沒有發揮到其最大價值,這實爲一種遺憾。 另外,頒獎詞的設計也是一個敗筆吧。頒獎詞學生平日接觸的就比較少,而且頒獎詞本身對語言的精煉就有相當高的要求。當時,連寫作能力非常強的學生在一首歌過後,都難以完成一兩句,可見對於初中生來說,這難度太大了,未能達到課堂練筆目的。課件臨時出問題,是本堂課的小插曲,今後開課前,一定要在所使用的電腦上做最後的測試。 雖然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引導方面若能更好些,學生會有更大的收穫。

《信客》教學反思8則5

一位老師告訴我,每一節課後都問問自己,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說實話,很多時候我不敢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爲無法面對良心的拷問。《信客》之後,我不得不問自己對學生的給予,結果汗顏不已,因爲我無法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說法。也許除了語言的薰陶、形象的積累之外,那節課我給予學生的真的寥寥!

於是我爲自己追加了一個問題:《信客》的賽課令我學到了什麼?概括說來只消兩個字:震驚!爲了一節比賽課,我會查那麼多資料,進行那麼多的嘗試,不妨回頭看看日常的語文教學,不外乎就是看看文章,讀讀參考,想想技巧,之後便欣然登場了……有多少節課留下過遺憾我已經說不清了,現在想來除了震驚也只有震驚了!

《信客》教學反思8則6

課堂評價語應該充滿詩意。本案例中,課堂評價語單一,“很好”“太好”重複出現,使得課堂缺乏詩意。作者是用詩意典雅的語言來構築質樸風雅的人生,如果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也充滿詩意,那麼實際上是在強調一種詩意的人生,引導學生髮現美,感受美,這也正是語文人文性和審美性的具體體現。

《信客》教學反思8則7

《信客》上完後,教研組在一起研討時,普遍認爲這堂課體現了老師的功底和素質,但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舉手不踊躍,發言人數少。其實當時在課堂上我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嚴重問題。一堂課是由師與生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否則就會變成一言堂,變成菜市場。師生之間應該是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的。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共鳴?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和引導,其次,是師生之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本節課暴露的問題,使我清醒的認識到,提問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加強感情聯絡。

《信客》教學反思8則8

《信客》的公開課執教已經過了將近4個月了。對本文執教存在的不足之處,始終讓我放不下心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執教本文有了新的想法。該文的執教的最大不足終於在我的思考下,浮出水面:開放度不足。在執教過程中,我爲什麼提高了“老信客”的量,本來在文字中“老信客”的地位是低於“年輕信客”的,我的執教中爲什麼會提高“老信客”的地位呢?細細想來是對“老信客”這個悲情人物的久久不能割捨。“老信客”雖然失信,但是他耿耿於懷,能全盤否定他的“誠信”嗎?“年輕信客”雖然公功德圓滿,但是他順應時事,急流勇退,對“誠信”是一往無前的執着嗎?這些東西是可以讓學生探討的。那麼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態度是怎樣的呢?“年輕信客”最終選擇永遠陪着“老信客”是否有“懺悔”?對“老信客”是否也從心底裏還是佩服之至的呢?

如果我再次執教該文,我會在引導學生認識這兩個人物後,去探討以上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更加開放。不管討論的結果怎樣,我的心裏還是有一種“老信客”情懷。就像餘秋雨先生在《文學創作中的未知結構》中講到的“兩難”的境界。我認爲“老信客”就處於這樣的兩難的境界:內心極度最求誠信,但客觀事實不容他繼續信客職業。但是“老信客”用找一個新信客來實現自己的心願或完成沒有完成的使命,是一種心靈的救贖。爲了實現救贖他盡力自己的最大努力:諄諄告誡(揚起受傷的手),悉心教導(告訴新信客做信客的本領),隱瞞苦難(不告訴新信客做信客的代價)。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人物,他的“悲情”比“年輕信客”的“功德圓滿”對讀者應該更有衝擊力。我實在放不下“老信客”。我要爲“老信客”正名。

標籤:教學 反思 信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