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時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篇)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這節課的目標是使學生能正確讀、寫時針和分針指在各數字上所表示的時刻,會5分5分的數,知道1時=60分,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這節課雖然取得點滴收穫,但也有不足。

1、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的,同時爲以後學習時、分、秒及相關的計算打下基礎的,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些孩子5個5個地數也不會,是依靠手指來完成這一過程的。所以對這些學生的教學很難。

2、學生在讀時間時往往容易讀錯,例如11時45分、4時55分這樣的時間對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看成8時45分、5時55分。還有的是分針指着數字3,就說是3分鐘,指着數字8就說是8分鐘等。

3、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太少,只有讓少數學生上臺拔鍾,沒有讓學生利用學具生生互動。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2

對大班幼兒來說認識時鐘,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幼兒即將畢業之際執教了《認識時鐘》這個科學活動,其目的是透過觀察及幼兒自身的嘗試活動來認識時鐘,初步瞭解時針、分針之間的關係,會撥整點和半點,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動手能力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我以以鬧鐘的鬧鈴匯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而後利用實物鍾讓幼兒簡單認識鐘面。第二個環節,認識整點,並用兒歌的形式回答老師現在幾點鐘。在這種環節中我出示了一座不走動的時鐘,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數字,然後再將時針、分針都撥到12上,將分針撥一圈,讓幼兒觀察時針有什麼變化(走了一格),引導幼兒說出時針指向“1”就是一點鐘。就這樣反覆地撥幾次直至兩針重合。讓幼兒直觀地感受到,要想知道幾點鐘,首先看時針。接着利用兒歌的形式,教會幼兒與老師一問一答:老師撥出整點後問:小朋友,請看好,現在時鐘幾點了?幼兒答:老師,老師看好了,現在時鐘幾點鐘。本環節透過琅琅上口的兒歌更加深了幼兒對整點的認識。第三個環節是玩鍾,以上兩個環節都是老師的說教,此時的孩子們都有點坐不住了,一個個躍躍欲試,也想來撥一撥,我就馬上滿足了孩子們的這一願望,請孩子們把自制的鐘拿出來自由撥針玩,孩子們很是興奮,而後又請幼兒按照一日生活時間表來撥鍾,透過實際操作鞏固了孩子們對整點的認識,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而且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養成按時作息的好習慣。最後環節將孩子們百玩不厭的遊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運用到活動中更激起孩子們的興趣。在遊戲中讓幼兒繼續練習撥鍾,看整點。使孩子們在遊戲的情境下積極撥整點、半點,從每個孩子身上反映出對活動的興趣,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非常高。

透過此次活動首先我認爲在物質材料的準備上很充分爲每個幼兒準備了一隻可撥動的小時鐘,整個活動發現幼兒對時鐘的學習興趣很濃,孩子們都能撥出整點,但在撥半點中個別孩子掌握得不是很好,所以課後我將自制時鐘放置數學區讓幼兒繼續探索和學習。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3

這周學習了《認識時間》這一單元,是在一年級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本節課的教學是讓學生能夠5分5分的認讀時間,知道1時=60分。

從之前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再根據主題圖讓學生大膽猜一猜,說一說,引入課題。讓學生說說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緊接着探究怎麼讀、寫時間。重點強調8時05分寫時要用0點位。

但是知識點太過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意中學生又迷糊了,有些學生對舊知識忘得乾淨,分不清時針和分針;二是上半節課想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浪費了較多的時間,以至沒有時間進行認讀,只能到下一節課,等下一節課重新講解時學生已經失去的激情。

從學生課後練習完成情況看,當出現幾時45分、幾時50分、幾時55分時,學生對於時針的確定容易出錯。所以還是需要加強理解和認知,觀察體驗指針轉動的過程,重點在於分針轉動,時針也在慢慢轉動。讓學生透過直觀感知,而不是透過語言去總結“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這樣太抽象了。學生不能精確地掌握這一點。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4

《認識時間》這個知識點貫穿着一二三三個年級的學習,但是認識時間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學期我教授的二年級,這兩個星期我們都在講認識時間這個知識,在一年級學生簡單認識了又粗又短走的慢的時針和又細又長走的快的分針,還知道了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還學習了怎樣讀整時以及整時之間的加減。那麼二年級我們更進一步觀察了中面,知道鐘面上有12個大格和60個小格,一大格有5個小格,分針走一小格就是1分鐘,分針走一大個就是5分鐘,分針轉一圈走了60個小格也就是60分鐘,時針走了一大格走了一個小時,也就是1小時等於60分鐘;分針走半圈也就是走了30分鐘,即半個小時,也就是半時等於30分;也滲透了一刻就是15分鐘。還學習了怎樣讀幾時幾分以及過5分鐘,過一刻是幾時幾分等等。我們最後還學習了,利用我們學習的時間來判斷在哪個時間做這件事情,以及做這件事情用了多長時間等等。

在學生的學習中我發現學生存在以下問題和難點:

1、1時等於60分的形成過程不是太好理解,比如說:分針轉一圈轉了60個小格,也就是60分鐘,時針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個小時,即1時等於60分。分針走一大格走了5分鐘,分針走一小格 走了1分鐘這幾個知識點容易混。

2、讀時間的時候容易易錯,有的孩子分不清時針和分針,把時讀成分,把分讀成時;有的孩子把分讀不準指向1就讀1分;有些孩子當到9時55分的時候時針讀不準確,不知道是該讀9時55分還是10時55分;有一部分孩子一年級學過的整時跟我們現在學的都弄混了把9時整讀成9時60分。

3、判斷這件事情可能是在哪個時間做的,選出一個合理的時間。有一部分孩子不會讀題,導致讀出的資訊不完整,做題時也考慮的不全面。

4、過5分,過10分,過一刻之後是幾時幾分這類問題也有一部分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等等

應對措施:準備羅列出來哪個孩子,哪一部分掌握的不好,對症下藥。利用課餘時間單獨講解,集體提高。爭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好。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5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透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靈活認讀時間,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並藉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重要,一個好的課件往往能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掌握知識。所以,教學開始,我利用關於鬧鐘的謎語引出學生熟悉的鐘表,並出示鐘面,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回顧舊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爲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透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又透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於“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於本身自己沒有鑽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地掌握新知識,但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覆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說說、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鍾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透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透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

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說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說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說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瞭,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6

任教以來我多次擔任一年級數學教學。在這個年級的教學中,認識時間的教學我一直感到很難教,認識時間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這節課的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半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我把這節內容提到“五一”假前教,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理解認識時間,讓家長加以實踐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儘可能地聯繫生活實際,使用學具、課件演示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掌握知識。本節課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認識時間單位小時和分的關係,知道1時=60分。

本節課,我以複習的形式引入新課:小朋友們,今天芳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老朋友,看看它是誰?激發興趣,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進行的,由複習引入,對知識起到個承前啓後的作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使原來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生動化,增強了學生的直觀認識,使學生很輕鬆地認識了鐘面,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一小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以及1小時等於60分等概念。

認識時間重點認12個大格和每個大格里的5個小格,課件一大格一大格地演示,這爲認識分針指數作了鋪墊。認識分針指到各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因爲他們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透過一個大格一個大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由於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我透過對口令的遊戲,讓學生掌握當分針指數時的時間並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時間。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失誤:

1、由於本課知識點多的緣故,我總怕後面的練習完不成,因此又是我講的多。有些學生還是沒有理解。

2、學生對於五格五格數的環節應該讓學生填寫或是在教學中進行遊戲5,11,15,20……60,加深印象。

3、結合生活實際太少。

改進措施:

讓學生每人帶一個時鐘,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面,掌握分針在任意數字的認識,對學困生要進一步細心輔導。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7

13:42:40認識時間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過,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一年級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裏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着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裏,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爲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爲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下一節練習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爲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着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分析原因:

一、沒有對舊知及時的複習,沒有對舊的重點知識強化。

二、對於“分”這塊應該強調一一對應關係,如:2對應10,忽視這塊知識。

三、把學生看的太高,講每一節課前,對學生實際接受情況。

四、不要把課設計的太滿,讓學生消化不了。

認識時間同步習題

一、填空

1.鐘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時針走1大格是( )時;分針走1大格是( )分;分針走1小格是( )分。

3.分針從12走一圈回到12是( )分,也就是( )。

4.分針從2走到6,走了( )分;時針從2走到6,走了( )時。

5.新聞聯播晚上( )時整開始,要播放30分,( )時( )分結束。

考查目的:瞭解鐘面上的基本知識,知道時針和分針位置變化的關係,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時間上的變化。認讀時間,並結合鐘面進行簡單的推算。

答案:1.12, 60 2.1, 5, 1 3.60, 1時 4.20,4 5.7,7時30分。

解析:第1題注意指導學生區分大格和小格。

第2題注意時針、分針的對比,區分走一大格表示的時間的不同。

第3題分針繞鐘面一圈是1時,也就是60分。

第4題正確區分時針和分針走4格所表示的時間。

第5題需指導學生掌握,過30分針要走6大格,推算出分針的位置,進而讀出時間。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可用鐘面學具撥一撥。

二、選擇

1.一堂課的時間是( )。

A.40小時 B.4分鐘 C.40分鐘

2.現在是6時30分,過一刻後是( )。

A.7時 B.6時45分 C.6時15分

3.時針只在5和6之間,分針指着5,這時的時間是( )。

A.5:25 B.6:25 C.5:30

考查目的:認識時間單位,能將合理的時間單位與學生的日常學習聯繫起來。進一步鞏固時間的認讀和書寫。認識“一刻”的含義,並會簡單的推算。能根據時針、分針位置的描述,說出具體時間。

答案:1、C 2、A 3、B 4、B 5、A。

解析:第1題主要是區分時和分,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可指導學生使用排除法解題。

第2題讀鐘面上的時間,先看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鐘走過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合起來就是幾時幾分。講解時可利用鐘面撥一撥,關鍵是讓學生找準時針在鐘面上走過了哪個數。

第3題注意4:05的書寫,提醒分鐘數不到10,在分鐘數的前面要加0。

第4題知道“一刻”表示15分,“過一刻”就是在30分的基礎上再加15分。

第5題脫離了鐘面,僅根據對指針位置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具體時間,較抽象。對有困難的學生可利用鐘面輔助理解。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8

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並透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繫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來編排的。這樣的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人們認識時間的經驗和習慣。

透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由於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例如:利用第二節上課的時間9:30引入,拓展應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時間的安排使學生能夠根據情境圖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估計時間的範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增強學生認識時間的興趣。透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見解,再透過小組合作交流,對學生的生成進行討論、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鍾、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透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透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係一目瞭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薰陶。

本堂課的缺點:

1、教學時板書還不夠規範,每個鐘面模型下時間的兩種寫法板書不全。

2、在教學1小時=60分時提問的語言不夠準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9

《認識時鐘》這節課的目的旨在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瞭解鐘面上數字的排列規律,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認識整點、半點。爲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採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整節課堂上幼兒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我用參觀時鐘店的方式引出課題,出示了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時鐘,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說開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高漲了。

接着,我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個數字,重點認識12、3、6、9這四個數字的位置。瞭解12個數字的排列規律,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然後讓幼兒認識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根據指針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並透過實物演示,讓幼兒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兩根指針朝着一個方向走,叫順時針方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透過演示,幼兒看得清晰明確,興趣濃厚。

在認識整點這一環節中我在課件中出示了12個整點的鐘面,讓幼兒自己透過觀察發現整點時時針在哪裏,分針在哪裏。接着我再出示幾個整點的時鐘讓幼兒鞏固對整點的認識。然後我就請他們拿出學具“企鵝鍾”聽老師報時,他們來撥一撥整點,這一環節因爲有了實際操作,幼兒大多掌握得較好。

活動的難點是認識半點,如何讓孩子輕鬆掌握難點呢?我採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幼兒觀察整點、半點兩個時鐘,孩子們大多說出了整點的時間,亦有個別幼兒說出了半點的時間,我就請他來說說‘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最後我再來引導幼兒自己小結:半點時分鐘總是指向6,時鐘指在2個數字的中間。對於究竟是幾點半這個難點中的難點,我藉助實物大鐘邊撥鍾邊解釋:看現在時針在4和5的中間,那麼時針已經走過的數字4,有沒有走到數字5上,所以現在應該是4點半而不是5點半。當再出示課件請他們看看、說說幾點半時,發現孩子們大多掌握了半點。接着又讓幼兒看數字時間,自己撥一撥學具,幫助他們對於半點的鞏固。

整個活動由淺到深、循序漸進,以遊戲作引導,以幼兒操作爲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以多媒體、實物教學具爲媒體,給孩子清晰、準確的概念。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爲主體,在活動中遵循活動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0

《認識時間》是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其中學會5分5分地數又是學習1分1分地數的前提和保證。

由於時間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裏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着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在練習中發現有

學生把5時45分認成25時4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爲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爲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另一班上課時改變教學設計。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爲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着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一直以來我都想給自己的學生們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在這單元的課上,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爲人師的我此時最快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1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本節課的教學是讓學生能夠5分5分的認讀時間,知道1時=60分。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很多值得我總結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爲設計的過程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複習鋪墊。而後出示上課畫面和8時15分的鐘面,讓學生大膽猜一猜,說一說,並就此引入課題。

2。充分利用課件輔助教學功能。藉助課件引導學生說說鐘面上有什麼,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麼讀、寫時間。重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8時05分寫時爲什麼要用0點位。學生在討論中說出“因爲寫8時要兩個0”“5分的十位是0”,我覺得學生的見解真有獨到之處。

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我認爲: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沒有深入瞭解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些學生對舊知識忘得乾淨,分不清時針和分針;二是上半節課想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浪費了較多的時間,以至到認讀時間時,學生的智力已處於疲勞狀態,注意力分散,而我組織教學又乏術,導致教學任務沒完成,教學效果較差;三是在認讀時間中,由於心態較急,對於認讀方法沒有詳細小結和強化,而設計的練習梯度較大,沒有循序漸進(認讀9時25分後就跳到認讀2時45分)。

3。以後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爲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爲人性化的課堂。

4、從學生課後練習完成情況看,當出現幾時45分、幾時50分、幾時55分時,學生對於時針的確定容易出錯。這有什麼好辦法嗎?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2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認讀時間,並透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動手的環節,並藉助鐘錶、鐘面模型等實物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一、教學設計,循序漸進,

本節課教學順序:認識鐘面——理解1分——時分關係——認識幾時幾分。

二、分層突出重點,分步突破難點

(1)教學重點是這樣安排的。學生再認鐘面,發現大格與小格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認識鐘面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學生閱讀教材,知道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小格是1分,建立時針與大格、分針與小格之間的直接聯繫,爲進一步學習新知埋下伏筆;透過觀察分針與時針的轉動情況,發現“1時=60分”的關係;引導學生在認識“分”的基礎上,探究例2三個鐘面的認識,梳理認識時間的方法:“時針都走過數字4,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4時多少分。”“如果時針走過數字5,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5時多少分,如果時針走過數字10,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10時多少分。”進一步推理得出認識時間的一般方法:“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多少分。”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2)教學難點是這樣突破的。學生對於接近整時或剛過幾時較難掌握,因此在教學中安排瞭如下教學環節:學生學會認識幾時幾分後,進一步認識10時55分,透過對10時55分與11時55分和9時55分的對比,理解10時55分。

三、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指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向書本學習(分針走1小格是1分,探究幾時幾分的認識和1時與60分的關係)、合作學習(重新認識鐘面)等,透過多種學習方式的教學,學生學得主動,錘鍊了技能、發展了思維。

四、不足之處

1、雖然我設計有撥鍾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說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說時間另一個人撥鍾,或者一個人撥鍾,另一個人說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引導的不細緻,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好。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3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我不是爲了教學而教學,而是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讓學生懂得學好數學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運用多媒體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構建教學模型,使原來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生動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認識時間”是在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並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教學開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係,並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爲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着,透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後,再透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着,透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週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於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透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我組織學生學習了認識時間中——時分的認識,課的伊始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歌曲匯入課的方式,“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噹噹噹……”讓同學們認真聽,歌曲中唱到了什麼?學生們回答“表”也有的說是“鬧鐘”,我又問:“誰能說一說表是用來幹什麼的?”“表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時間,晚上早睡,早上早起,鬧鐘還可以幫我們不遲到……”

一年級,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有關時鐘的知識,這一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繼續來認識時間。

首先我出示了老師和學生上課的情景圖,讓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從圖中看到了什麼?然後又用圖中的鐘表引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接着再出示鐘面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鐘面上都有什麼?

“我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另一個數字是一小時。”

“老師,我還發現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這樣整個鐘面就有60個小格。每個小格就是1分鐘。”

“我媽媽告訴我說1小時是60分鐘。”

接下來我又出示了一個鐘面,鐘面外面標示的時間不全,由此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了什麼?應該如何填!同學們透過觀察很快的說出了,各個小括號裏應該填什麼,我又讓他們仔細的考慮一下,然後說給大家聽,自己爲什麼這樣填!“因爲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又有五個小格,我發現每個小括號都是標在對應的數字外面的,所以我用5個5個數的方法,就填出來了!”

在知道了分針每走一大格是5分鐘後,我和同學們做了相應的鞏固練習。然後我又利用鐘面示意圖引導着學生說出了,分針每走一圈,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說,分針走了60分,時針正好走了一小時,由此引出了——1小時=60分。

本節課我認爲存在着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組織教學不是很有趣味性,部分同學沒能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

2、在教學1小時=60分的時候,過程有些單調冗長。先利用書上的圖,引導着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在一個小時中的變化,然後再透過觀察鐘面示意圖來說出分針走一圈是60分,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小時。此過程可以將觀察書中的圖省略掉,直接讓學生觀察鐘面示意圖,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清時針和分針的走動過程,既節省了時間,又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掌握了知識。

3、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用完教具後馬上整理好,以防在後面的講課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的擺弄面前的教具而不能認真的聽課。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

《認識時間》這節課是學生在掌握了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學習的,進一步認識分和幾時幾分,並能夠藉助鐘錶模型掌握幾時幾分的正確讀、寫法。在教學中,我用音樂匯入讓學生感受時間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然後讓學生嘗試讀出例題中的時間,老師質疑,像這樣的時間你會讀嗎?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在之後的學習中,一步一步的化解學生心中的疑問。透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對鐘面有更多的瞭解,認識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學生自己動手撥一撥,先一分一分的撥,在5分5分的撥,使學生充分地認識時間單位“分”,知道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老師提問5大格是幾分鐘,10大格是幾分鐘,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分和5的乘法口訣之間的關係。在學生認識了分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索時和分之間的關係,知道1時=60分。多媒體課件演示分針轉一圈時針剛好走一大格的變化,學生用手中的學具撥一撥、動一動形象生動地感受分針和時針的變化。在認識幾時幾分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然後觀察分針走了幾小格就是幾分或者走了幾大格的時間就是幾個5。但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預想過高,學生在認讀7:56、4:45、9:55……這樣接近整時的時間時錯誤較多,不能靈活地運動時和分的知識認讀時間。老師在練習中對學生進行輔導,在認讀幾時幾分時,先看時針指向的區域在數字幾和幾之間就是幾時,在看分針指向數字幾,就用幾乘以5。在書寫時間時,掌握普通計時法和電子計時法,注意8時5分的電子計時法書寫格式,在分鐘少於10分時,就要在這兩個小圓點後面加上一個0,然後再寫分。學生在這部分的練習中錯誤也比較多,書寫時總是忘了寫0。

透過教學,我發現在授課中,學生在撥一撥的活動,教師沒有及時對學生評價,教師沒有關注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照顧到學困生的學習,因爲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比較抽象難以掌握,老師課堂中對學生的鬆懈,使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許多困難。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節省更多的時間啓發學困生的思維,爲學生創設良好地學習環境,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標籤:時間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