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通用5篇)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1

孩子們在二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平移和旋轉,認識比較膚淺,只是簡單的感知了平移和旋轉現象而已。我不由得思考:這節課我要講些什麼呢?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們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呢?我想,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深入認識平移和旋轉的本質;可以在這節課中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在對比中進一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的本質。

所以,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基礎上,我直接揭示了平移和旋轉的概念。物體或圖形沿直線運動的現象叫做平移;物體或圖形圍繞一個點做圓周運動的現象叫做旋轉。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基礎上,我呈現了坐纜車、滑滑梯的圖片,引導孩子們明白直線運動的“直線”包括橫線、豎線、斜線。上一屆就有孩子認爲滑滑梯和坐纜車不是平移,因爲方向是斜的,他們認爲只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線運動纔是平移。這一設計有助於提前預防這一錯誤的出現。

另外,我還呈現了“盪鞦韆”,引起孩子們思考、討論:盪鞦韆是否是旋轉現象?有一部分孩子認爲“盪鞦韆”不是旋轉現象,理由有二:一是認爲它沒有旋轉中心,二是認爲沒有旋轉夠一週。針對沒有旋轉中心的說法,很多孩子強烈反駁,表示“盪鞦韆”是有旋轉中心的,並在課件上描了出來,成功說服大家。針對“沒有旋轉夠一週”這一意見,我舉例進行了反駁,我說:“體育老師最愛喊的口令是向左轉、向右轉,我們沒有轉完一週吧,可是我們旋轉了。”孩子們恍然大悟。在這裏由於孩子們還沒有接觸過圓弧,我便沒有直接揭示圓弧運動這一詞語,只是說:雖然沒有旋轉夠一週,但其運動軌跡是圓周的一部分。由此,讓孩子們明白像“盪鞦韆”這樣的現象也是旋轉。

然後,我又呈現了自動旋轉門和開大鐵門兩個情景,讓孩子們判斷其是否屬於旋轉現象,孩子們立馬判斷其屬於旋轉現象。我追問道:“與之前的旋轉現象相比,自動門和大門的旋轉有何不同?”孩子們陷入了沉思和自言自語。於是我提示道:有誰知道旋轉門是繞着哪裏在旋轉的?很多孩子依然在找中心點,但描出來後又發現不對,最後孩子們描出了旋轉門的中心軸,並表示之前的旋轉現象是繞着一個點在旋轉,而這兩個門是繞着一條線段在旋轉。我補充道,數學裏把你們說的線段叫做軸,旋轉門是繞着中心軸在旋轉的。於是,我進一步揭示了旋轉的內涵,物體或圖形繞着一個點或者一條軸做圓周運動的現象叫做旋轉。(實際上應該是物體或圖形繞着一個點或一條軸作圓弧運動或圓周運動的現象叫做旋轉。由於孩子們不瞭解圓弧,我也就沒有補充。)

最後,透過練一練的第2題,我向孩子們揭示了“在平移過程中,方向、大小、形狀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有位置發生了變化。”在此基礎上我追問孩子們:“那在旋轉運動中,什麼發生了變化?什麼沒有變呢?”孩子們基本都能想到,大小和形狀沒有變化,方向和位置發生了變化。

“試一試”共有兩個問題。問題一:按要求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教材準備了棋子、鉛筆和三角尺讓孩子們在格子圖上平移,這三樣東西依次對應點、線、面。孩子們幾乎都能正確平移棋子和鉛筆,一部分孩子能正確平移三角尺,另一部分孩子的錯誤在於:橫邊和豎邊都畫得比原圖短,改變了圖形的形狀,因此,我再次強調“平移後圖形的大小、形狀、方向不變”。GH分享了畫平移後的三角尺的方法——先平移豎邊,再平移橫邊,連接兩個端點畫出斜邊。我及時的追問孩子們:“什麼最好平移?什麼平移起來麻煩一些?”優生能想到棋子和鉛筆好平移,因爲它們結構簡單;三角尺麻煩一些,因爲它的結構相對複雜一些。在GH方法的基礎上,我分享了“平移關鍵點”的方法。找出圖形的關鍵點,按要求依次平移關鍵點,最後順次連接關鍵點即可。接着,我們進行了相應的練習,練習結果一塌糊塗,優生倒是不存在問題,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方法,還是老師教授的方法,都能做對。而對於學困生來說,哪種方法都不管用。他們的問題在於空間想象力差,又不願意按照老師教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例如:FHY就只平移一個關鍵點,剩下的部分完全按照感覺去畫,但她的空間感不太好,所畫的邊要麼長於原圖,要麼短於原圖。課後我也在想:是不是點對他們來說過於抽象了。於是,我準備明天再強調一下GH的方法:逐條平移線段,先平移豎線和橫線,再連接端點畫出斜線。

“試一試”的問題二:描述物體平移的過程。描述物體平移的過程難在準確描述平移的格子數(距離)。教材呈現了鉛筆和三角尺,由於鉛筆近似於一條線段,描述起來沒有問題。但在後來的練習中發現還是有小部分同學存在問題,他們在描述鉛筆(線段)平移時,總是數最近點之間的距離,而不是數對應點之間的距離,ZXR就是這麼錯的。所以要在這一點上進行強化,進一步讓他們感受最近點之間的距離不是平移的距離。平移三角尺要麻煩一些,我引導孩子們在圖形上描出一對對應點,描述點的平移過程就是描述三角尺的平移過程。最後,在兩種答案都出現以後,我讓孩子們找出兩種答案之間的共同之處。孩子們發現兩種答案所描述的方向和格數是相同的,只是先後順序不一樣。於是,我追問孩子們:要描述平移過程要說清楚哪些元素。HZH表示要說明方向和格數,我補充道:格數就是距離,我們要說明方向和距離。在評講練一練第4題“俄羅斯方塊”時,題目沒有給出平移後的圖形位置,所以我讓孩子們先根據題目要求想象出方塊應該落在哪裏,然後再找出對應點,描述出方塊的平移過程。總之,在今天的獨立練習後,還存在着一些問題,需要後期來解決。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2

平移和旋轉”是常見的物體運動現象,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透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能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但學會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的'格數,並在紙上畫出一個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這是本節課的難點。要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創設情境,從生活中尋找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孩子進入海底世界去觀看動物們做的運動,有了這一吸引孩子目光的匯入和形象逼真的動畫,學生能夠清楚的分辨出是兩種不一樣的運動,有了這一表象,對今天的課來說是很有幫助的,但孩子在看的同時,卻發出了一些質疑的聲音:老師,這不是真的動物;老師,這都是假的;老師,你騙人??我只是想透過這個情境來引入,孩子卻特別較真的來看待這些事,有時老師的話語有一丁點錯都不行,我爲有這羣認真觀察的孩子不知是高興還是傷心。雖然有個不好的插曲,但孩子還是從情境中發現了平移和旋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運動現象。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直觀演示,區分兩種運動現象。

有了一個直觀的匯入,接着讓孩子觀看一些圖片,分辨圖片中的運動現象對於孩子來說並不難,所以這一過程過得很快,學生分辨得也很準,並且在一幅圖中出現兩種不同現象時也能從孩子嘴中聽到不同的聲音,比如在升國旗的圖中,國旗向上升是平移,國旗靠滑輪上升,滑輪是在旋轉的。孩子透過有多媒體的展示,有了更爲直觀的觀察,這幫助了孩子看那不會動的課本,讓學生更貼近生活,感知運動。

三、從點開始,解決平移問題

讓學生學會區分平移和旋轉這兩種現象並不是本節課的難點,本節課的難點是教會孩子怎樣畫平移圖形,而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層層深入,從點——線——面,一步一步的往下。在點的教學上,我不僅僅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並在黑板上演示,再在電腦上演示,有了這三步,歸納出點平移的要點。而線的平移,我先將線轉化爲點,再讓孩子來說怎麼移,最後用電腦演示。面則轉化爲線,線又變成點,最終都回到點的平移。就這樣,孩子清楚的知道了平移一個圖形時先移點再連線。而對於數圖形平移了幾格時,直接在孩子建立了平移圖形的表象上,讓孩子來完成,而問題出現了,不同的答案都出來了,但也有正確的答案,我讓他自己來描述自己是怎麼數的,讓孩子來教孩子,教的孩子更自信了,學的孩子更認真了。所以在有些問題的教學中,我經常讓孩子自己來說,有時比我自己說上一百句都還要管用。就這樣,本節課的難點也被我一一突破。

四、總結回顧,知識昇華

在總結時,我讓孩子來說說自己的收穫,孩子能說出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特點,並能說出畫平移圖形時要先移點再連線。最主要,我在最後還設定了一道思考題,這道思考題是讓孩子來看看火車停下時,哪節車廂走的路最長,說了是思考題,但有的孩子比較輕率,胡亂猜,並沒有進行思考就直接判斷,在這裏我提醒孩子要思考,看看每節車廂走了幾格之後再來判斷,有了思考過程後,孩子恍然大悟,每節車廂走的路程是一樣的。就這樣,孩子對平移圖形的方法又得到了一個提升,也間接的提醒了孩子凡事不能輕易的去對待,凡事都得認真仔細的對待。

透過對這一節課的反思,我對自己的這堂課有了更深的認識,如果再上的話,我在自己的語言上會進行修改,讓孩子不鑽我的空子,並且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這是他們自己學習的領域,得給他們更多更廣的空間。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3

《平移和旋轉》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結合生活經驗和事例,學生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並會直觀地區別這兩種常見的現象及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設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透過對生活中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感知平移和旋轉,在頭腦中初步形成這兩種運動的表象。學生對平移、旋轉的理解沒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平移、旋轉現象,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數學學習生活化。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觀區別平移、旋轉這兩種現象,培養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紙上數出平移距離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繫起來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教學中我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我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尋找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繫,選取學生熟悉的、豐富有趣的生活實例——走路、轉圈直觀地匯入平移與旋轉。同時,選取能讓學生感知平移與旋轉的直觀材料,透過對這些材料的觀察,讓學生初步理解平移與旋轉的特點。我引導學生用手勢、動作、學具表示平移、旋轉,充分調動學生頭、腦、手、口等多種感觀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和兒童思維發展的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從而對平移、旋轉有較深刻的理解。接着,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運用感知的經驗,說一說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的具體實例,並判斷日常日常生活中物體平移與旋轉現象,以加深對平移及旋轉的理解。學習完這一環節,學生會發現數學就是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教學中巧妙突破平移距離的難點

平移距離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在教學平移距離時,從建構主義觀看,學生很難想到要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因此,我注意將問題情境化、童趣化,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時,我設計了小兔搬家的故事情節,引出認知難點——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幾格?這樣的預設,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思維碰撞,引起學生的討論。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起學生的重新思考。但欠缺的是怎麼樣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圖形上點或線的移動.當學生面對一些數學現象或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時,都會產生猜想,有時雖然是錯誤的,但它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顯現,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測後,再引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最後進行驗證,讓學生經歷“猜想——探究——驗證”的學習過程,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數學探究的方法。我想這樣能更好的突破這一難點。

三、讓數學知識“活”起來,讓數學學習“動”起來。

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爲了讓學生清晰、準確地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數學概念,我設計了“用手勢或姿體語言表達自己對平移和旋轉的理解”、“創新”。

造符號表示平移和旋轉”、“利用方格紙數平移格數”等操作性強的活動環節,讓學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轉的數學表象,從而真正使枯燥的數學知識“活”起來,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動”起來。

四、透過反思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在最後教學畫出平移後的圖形這一環節中,沒能深入的思考怎樣學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畫法。由於這個內容比較抽象,又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空間觀念,很多孩子學習這個內容有難度。爲了讓學生掌握在方格紙上將圖形進行平移,在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討論要知道平移幾格,你是看的哪裏?怎麼確定的?透過多個圖形的練習讓孩子們感受到要確定平移幾格,應該先在要平移的圖形中確定一個點或者一條線。再在平移後的圖形中找到相應的點和線,數出對應的點或線中的方格。如果要畫平移圖形,也是先找到對應的點和線,畫出點或線後,再畫出整個圖形。雖然學生在集體練習時都能較好的回答出平移的方法,正確數出方格數,但是透過測試,我發現平移仍然是難點。還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當時能夠只提一些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說說準備畫的想法,或者教師畫一步學生跟一步。也許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畫法。

透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體會到,要上好一堂課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準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還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再重新組織教材,重新建構教學過程。在重點難點的突破中還要多下工夫,一堂好課還是需要多研,多磨!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4

備這一課之前,一直思考着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學生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平移與旋轉這兩種現象,並能正確區別。

第二:怎樣能使學生快速掌握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感知出發,透過情景設定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集體的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把學習數學的過程迴歸到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這節課我透過課形象地件演示學生熟悉的電梯、窗戶、車、風車、自動門等大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透過觀察畫面上的運動現象進行分類,因爲這些現象都是生活中經常存在的,所以學生們能夠既快又準的找出規律、分類。然後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現象,能夠使他們獲得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做一個表示平移或旋轉的動作,在班內彙報表演。學生很感興趣,課下也討論不休。

平移與旋轉教學中,平移多少格總是難點,不易突破。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看題中的圖形移動了多少格,然後由學生彙報結果,彙報過程中出現了不同觀點,透過讓學生髮表觀點,互相辯論後,最終總結出方法: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格,只需數圖形上某個點移動了多少格。然後我透過課件直觀形象地把移動小房子過程進行演示,降低了難度,提高了學生興趣和學習效率。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一個圖形的某一點或某一條邊移動的格數,就是整個圖形移動的格數,之後我又趁熱打鐵和學生一起做了幾道練習題,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夠掌握這節課的難點,剛更加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於提高,在平移過程中仍有少數學生還不會數格,個別學生參與互動的熱情還不夠高,還有待於教師進一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有待於教師去指導、感化每一位學生,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互動,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平移與旋轉》教學反思5

“平移和旋轉”是常見的物體運動現象,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在透過學生對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再現和在教學中的活動分類,讓學生感受平移和旋轉,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正確區分平移和旋轉,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

二、創設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移旋轉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讓學生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在解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呈現出常見的生活現象,如:教室門的開與關、電風扇的轉動、拉抽屜、鬧鐘指針的運動等,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的興趣便更加濃厚。

三、運用多種感官,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

“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是課改中的一個新理念。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在生活雖隨處可見,但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我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化的情景中學習,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對平移和旋轉現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實施課程標準的實踐中,我們不應停留在理念的學習上,還應把內化了的理念透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外化出來,但在實踐中,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我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有些單調,有時不夠確切,激勵性的語言不夠豐富,教學語言還不是很精練、準確,突發事情上,教學機智還不夠等,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學習,注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