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形狀的教學反思(精選4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形狀的教學反思(精選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形狀的教學反思(精選4篇)

形狀的教學反思1

本課教材首先引導學生對身邊一些常見的彈性物體進行觀察、研究,然後分析整理實驗數據,找出這些物體的相同性質——都有彈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這些物體,透過實驗,知道這些物體在恢復原來形狀的時候要產生一種力——彈力,接着瞭解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爲了對彈性、彈力有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教材還安排有關彈簧拉伸的長度與拉力之間的關係的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係。

上完本課後我的反思有以下三點

1、科學來源於生活,科學教學要使教學貼近生活,散發生活氣息。

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和獲取關於自然的知識。以學生喜愛的玩具----氣球引入教學,然後對身邊其他彈性物體展開研究,把課堂和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覺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解放學生的手、腦,讓探究成爲本課主要的學習方式。

《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因此在指導學生認識彈性時,我不是讓學生讀、背教材上有關的定義,而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動手實驗,認真觀察、記錄實驗中的現象,對實驗中獲得的數據加以分析、整理,從而體會、理解物體的彈性、彈力這些比較抽象的知識。

3、注重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培養。

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平時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在學習彈簧拉伸的長度與拉力的關係時,我不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透過“對問題預測——設計實驗方案——動手實驗,採集數據——驗證預測、得出結論”這樣的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形狀的教學反思2

在上述片段中,學生們都投身於探求知識的活動中,他們動手操作,認真觀察比較,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嚐到了成功的喜悅。透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動手操作更是一種以“動”促“思”,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

在上述片段中,如果憑空讓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學生沒有實際的操作過程,缺少空間想象力,必然會“悶”掉。因此,教師讓學生邊滾邊玩邊交流,學生的興趣智能都得到了提高。學生在操作中,不僅知道了各種幾何體的不同滾法,而且對它們作了比較小結。如球的滾法,學生從具體的滾動方向中得出了“向四面八方滾”的結論。球和圓柱體能滾遠,而圓錐和圓臺滾不遠。總之,學生在操作探索知識中,親身經歷新知識的產生,不僅能充分展示每位學生的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有效地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2、教師是引導者、評價者。新課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要求更高了。新課程提倡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但不是放任自流。上述片段中,雖然第一和第二個學生回答得不完整,不全面。但教師的一句話“如果不換方向,它能不能一會兒橫着滾,一會兒豎着滾?爲什麼?”起到了引導作用。學生在再一次的思考中,思維接受碰撞,得到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同時教師在恰當的時機加以引導,有利於學生進一步探索問題。如教師給圓臺“戴帽子”,形象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圓臺繞什麼滾的難題。在“引”的過程中,教師還注意了激勵評價“補充得很有道理”“說得真好”。教師的充分肯定,使學生敢想、敢說、敢猜測,形成了一種互相撞擊,互相補充,互相啓發的學習氛圍。

3、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上述片段中,學生動手操作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師適時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活動,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來講,交流意味着主體性的凸現,個性化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僅要在理念上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要在行動中加以落實,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調動學生參與實踐,關注學生的發展,凸現學生的主體。

形狀的教學反思3

《物體的形狀》是一年級上第4單元識別圖形的教學內容,這一課分爲2個課時,第一課時爲立體圖形的認識,第二課時是平面圖形的認識。設計平面圖形這一課時時,我力求讓學生透過整節課的學習知道物體的表面,透過動手畫一畫積木塊的表面認識平面圖形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這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從物體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圖形,並且理解曲面不能被畫下的原因。

整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把積木塊的表面畫下來,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將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立體圖形轉變成了新認識的平面圖形,並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有效的幫助學生從物體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圖形。在教學的實踐中,學生在畫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表面時,透過教師的引導發現了,正方形既可以從正方體上畫下來也可以從長方體上畫下來,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畫一畫球的表面時,有個別學生髮現畫不下來,這時我又引導他們發現了圓柱體的曲面也畫不下來,學生透過實踐更好的理解了立體圖形的曲面是畫不下來的,再次證明學生的動手操作有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但在教學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教師在示範怎麼把立體圖形表面畫下來時,應注意作圖的細節,平面圖形都是由線段圍起來的圖形,要讓學生有幾何思想的滲透。

這節課的另一設計在於對學生的語言訓練上,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很多時候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也不會“說一說”,所以在一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逐漸培養和規範學生的語言表達,比如回答問題是要回答完整,“我是從(什麼形狀)積木塊的(那個)面下了這個圖形”、“(什麼物體)的表面是()圖形”,我還經常使用到因爲。.....所以。......等語言。學生透過這些訓練,逐漸學會了如何表達。

本課練習的設計也有意識的劃分了層次並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先找圖形再想一想是從什麼立體圖形上畫下來的,但是在拓展題的部分還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不僅僅要激發學生興趣,更可以提高練習難度,達到拓展的目的。

雖然整節課在環節上清晰,在實踐中也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練習的層次上也有所設計,但是作爲數學幾何內容的學習,還更應該考慮到數學教學的嚴謹性,這一點將在以後的教學中進行加強。

形狀的教學反思4

本課是電子工業出版社小學資訊技術第五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透過前面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製作簡單的逐幀動畫。本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是讓學生製作簡單的形狀漸變動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掌握製作形狀漸變動畫的操作步驟,但對於形狀漸變的理解產生了個體的差異。例如:在Flash中有兩種圖形分類,一種是位圖圖形,另一種爲矢量圖形。只有矢量圖形才以製作形狀漸變動畫。位圖,文字,元件等都不可以進行製作此效果。對於位圖和矢量圖的理解,很多學生產生了困難,透過位圖與矢量圖的比較,讓學生自己發現他們的不同,加深理解,讓學生明白直接匯入的.jpg、.bmp等圖片格式是不能進行形狀漸變的,因爲他們並不是矢量圖形。

此時,有很多學生好奇怎樣才能讓位圖、文字等這樣的非矢量圖形也能夠形狀漸變?我們只有透過"分離"將位圖、文字等矢量化,纔可以達到效果,也就是說形狀漸變產生動畫的對象必須是分散的,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矢量圖的理解。在本課中知識點較多,學生覺得不容易,老師教起來也不簡單,我演示操作給學生看,讓學生跟着教師的講解去練習。因爲他們對FALSH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對圖片格式也清楚了,透過學習文字漸變動畫的製作,講解了文字的分離,演示了矢量圖形與位圖之間的轉換。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製作出自己喜歡的文字漸變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