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圓教學反思(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1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目的是爲以後學習圓的性質及圓柱體、圓錐體等知識打下基礎。爲引導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把握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利用變化的幻燈片實現課堂有效學習。

學生對圓並不陌生,生活中這個完美的曲邊圖形幾乎處處可見,全部學生都能從若干個平面圖形中挑出圓。學生看到的圓一般都是靜態的,而圓的本質特點是到定點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是動點的軌跡,這和直邊圖形有着本質的區別。要想讓學生感悟圓的圖形性質特徵,就需要讓學生看到動點,看到圓“動態生成”的過程——點動成線。圓是由一條封閉曲線圍成的圖形,它的特徵主要體現在隱形的線段——半徑和隱形的點——圓心上。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動手學數學。

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選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對圓的認識我的設計是從畫圓開始。首先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嘗試自己畫圓,然後展示所畫的圓並說說用什麼畫的,重點放在用圓規規範畫圓上。利用投影,先展示學生用圓規畫圓的過程,然後讓其他學生補充用圓規畫圓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使學生明確畫圓時的定點、定長。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畫圓可以利用手中的現有圓形物體來描畫,也可以用圓規畫出更規範的圓。

三、創設開放的生活情境,展現學生的不同思維。

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但是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是必然的。學生在生活經驗、認知特點、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要求教師要適當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本節課幾處開放性的設問都爲學生創造了機會,使其不同思維都能在課堂中閃光。例如在解決“爲什麼車輪做成圓的”這一問題時,學生就展現出了不同的思維水平。絕大部分學生可以發現在同一圓內所有半徑相等。學生用量的方法量出多條半徑的長度,從而推斷出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四、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這節課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索圓的特性,二是學生在動手操作上還有許多的問題,另外,在動畫製作上差距很大。

針對這三方面,在今後教學中,要不斷完善,虛心學習,努力做到以學生爲主,提高教學效率。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2

1、突出了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索性

關於圓的內接四邊形性質的引出,在本教學案例上沒有像教材那樣直接給出定理,然後證明;而是利用《幾何畫板》採取了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量一量的方式,使學生透過對直觀圖形的觀察歸納和猜想,自己去發現結論,並用命題的形式表述結論。關於圓內接四邊形性質的證明,沒有采用教師給學生演示定理證明,而是引導學生證明猜想,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這種探索性的數學教學方式在其後的例題講解中亦得到了進一步的貫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觀點。一方面,使數學不再是一門單調枯燥,缺乏直觀印象的高度抽象的學科,透過提供生動活潑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多角度,快節奏地去認識教學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計算機所特有的,對數學活動過程的展示,對數學細節問題的處理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用運動的觀點來研究圖形的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發現總是代和解決問題帶來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

2、引進了計算機《幾何畫板》技術

本課例在引導學生得出圓內接四邊形的性質時,透過使用《幾何畫板》,從而實現了改變圓的半徑,移動四邊形的頂點等,從而使初中平面幾何教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那就是讓圖形出來說話,充分調動學生的直覺思維。這樣一來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比過去的教學更能夠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幾何。當然,本教學案例在這方面的探索還是初步的,設想今後透過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開發與應用,初中平面幾何課能夠給學生更多動手的機會,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學習幾何,進一步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3、引入了數學開放題

本教學案例在增大數學課堂教學的探索性,計算機技術進入數學課堂的同時,在學生作業中還增加了開放題(作業2),爲學生創造了更爲廣闊的思維空間,對此應大力提倡。目前,世界各國在數學教育改革中都十分強調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些高層次思維能力包括了推理,交流,概括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學生這種高層次的思維,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進開放性問題是十分有益的。我國的數學題一直是化歸型的,即將結論化歸爲條件,所求的對象化歸爲已知的結果。這種只考查邏輯連接的能力固然重要,並且永遠是主要部分,但是,它不能是惟一的。單一的題型已經嚴懲阻礙了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還可將一些常規性題目發行爲開放題。如教材中有這樣一個平面幾何題“證明:順次連接四邊形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這是一個常規性題目,我們可以把它發行爲“畫一個四邊形是什麼樣的特殊四邊形,並加以證明。”我們還可用計算機來演示一個形狀不斷變化的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它們四條邊中點的連線組成一個什麼樣的特殊四邊形,在學生完成猜想和證明過程後,我們進而可提出如下問題:”要使順次連接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菱形,那麼對原來的四邊形應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邊形是正方形,還需要有什麼新的要求?”透過這些改造,常規題便具有了“開放題”的形式,例題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發揮。在此,我們進一步強調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數學課堂教學,不應僅僅把開放題作爲一種習題形式,而應作爲一咱教學思想。這種教學思想反映了數學教學觀的轉變,這主要反映在開放性問題強調了數學知識的整體性,數學教學的思維性,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性,強調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於以及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等。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3

圓,對於學生來說,第一感覺就是抗拒。因爲圓屬於幾何的內容,學生一般不喜歡學幾何,所以就不想學了。因此,在引入的時候,我特意地舉了一些幾何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有哪些相關的,圓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如何重要的,先給學生一個大體印象。引入完畢之後,爲了破除學生那種遇難退縮的情緒,我特意讓學生知道只要用心學,專心聽講,學習數學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爲了調起學生的積極性,我先讓學生閱讀書本,把該掌握的知識點、概念一一找出來,然後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圖,讓學生利用自己所理解的,找到相關的內容,然後答對者進行加分。學生聽到有分加,積極性就起來了,很多同學認真地閱讀了書本,對於一些易理解又容易答對的問題,我特意給那些中下生回答,大家在課堂上都找到了樂趣。

從這一節中,我弄懂了一個道理,人都喜歡學習自己能夠很快明白的知識,只要你能夠把知識從複雜變得簡單,把學生的抗拒變成愉快地接受,這就成功了。特別對於能力不強,處於想學與不想學之間的學生,作爲老師一定要想盡辦法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要引導她們去學,不要放棄。有時候,可能你的一句表揚,你的一點鼓勵都是她們前進的動力。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4

新課標指出,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應成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生在前面已學習了點與圓、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已獲得了探究此類問題的方法,因此在本節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設計表格讓學生探究完成,有目的、有思考。

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圓與圓的位置關係特別是相交關係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藉助多媒體動態演示,以幫助理解。

2、藉助圖形變換思想,研究圖形的對稱性。

3、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引入本節內容。

需改進之處:教材之外內容少補充,大膽放開,把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的探索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公式定理的歸納過程等充分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成爲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慾,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透過透過白板動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交流合作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及其探求過程,再者透過教師演示動態課件及引導,讓學生感受圓的旋轉不變性,並能運用圓的對稱性研究圓中的圓心角、弧、弦間的關係定理。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體驗數學的生活性、趣味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情景引入中運用媒體形象直觀的展現了摺扇中蘊涵的圓心角、弧、弦之間的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2)在探究圓的旋轉不變性和探究圓心角、弧、弦之間的關係定理時,教師應用白板的旋轉功能讓學生觀察——猜想——證明——歸納的數學過程,讓學生既輕鬆又形象直觀地獲得了新知。

(3)在應用提高過程中,運用白板的連結功能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問題用學生喜愛的三國任務連結起來,讓數學也充滿了趣味性,同時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的來說,本節課中白板的使用既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又把數學的課堂變成了生活的課堂,學生探究的課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6

由於本節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是新課,這節課的內容與“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但這節課的兩圓位置關係遠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雜。因此,我透過實例引入和讓學生動手操作類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猜測兩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係,然後經過討論,歸納確定兩圓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在與兩圓位置關係相應的三量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鑑於學生已有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兩量(半徑、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的認知基礎,就只運用了類比遷移的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都是爲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上完這堂課有幾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1、設計思路。我在開始思考設計這個課題時,並不是很有把握。圓與圓的位置關係在教材中不如之前直線與圓位置關係的應用性廣,有關它的題型受教學要求的侷限,使教學設計增加了難度,但是運用已學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用類比的方法去處理圓與圓的位置關係又是一個很好的材料,所以我採用了類比的思想,讓學生自主探討出圓與圓位置關係的判斷方法,這也比再次獨立研究圓與圓位置關係大大地縮短了時間,爲後面節省了時間,這種思路是否可行?

2、時間把握。課前複習是有必要的,是爲了學生類比舊知識,聯想新知識,但複習舊知識的時間應該限定在三分鐘以內,複習時間長會導致鞏固練習的時間不足和問題展開不夠充分。

3、限時訓練。限時訓練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更有效率地做題,限定時間過長或是過短都不利於學生提高數學能力,這點還有待研究。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7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對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爲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和繪製簡單統計圖打下基礎。

透過本單元的實際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來看,完成了預設的教學內容。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和感受,讓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收穫。

一、多讓學生動手畫,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

由於學生是初次使用圓規,所以通常畫出的圓的線條不夠光滑。多讓學生動手畫,才能讓學生更快、更熟練地掌握圓的畫法。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要求學生畫圓,會比較枯燥,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因此,佈置學生以圓爲基本圖形,設計美麗圖案的作業。這次作業不僅讓學生熟練掌握了圓的畫法,還讓學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力來構圖。學生在多次畫圓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圓的認識,有利於對圓的特徵的掌握。

二、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轉化思想

前面學習過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得出,都是運用轉化的思想把圖形轉化成會求面積的`圖形。而本單元的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仍要運用到這一重要的數學思想。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啓發學生可以用轉化的思想求出圓的面積後,把進一步探索轉化方法的機會留給了學生。透過動手、動腦、動口,使多種感官參與進來。藉助課件使學生直觀感受到當把圓均分成無窮大的等份時,我們拼成的近似平行四邊形就變成了一個長方形,初步體會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感受轉化思想的作用。

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學生通常習慣於順向思維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不習慣於逆向思維,思維缺乏靈活性。因此,加強逆向思維對學好數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都有重要作用。這個單元的逆向思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計算公式的逆向運用上。例如,已知圓的周長,求圓的面積。這種題目需要先求出圓的半徑。已知圓的周長求半徑,就需要逆向使用計算公式C=2∏r。對逆向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把計算公式做爲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答,可以減小逆向思維的難度,順利解出這類逆向思維的題。對於逆向思維能力較強的人,可以直接由計算公式C=2∏r,得到逆向變換後的計算式子r=C÷2÷∏或r=C÷(2×∏)。利用好這些題型,可以讓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四、讓學生熟練使用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有關圓的計算公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計算公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比較中更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有一個半徑爲3米的圓形噴水池,它的外面緊圍着一條寬爲2米的環形花帶。這條環形花帶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是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解決這道題,首先需要把實際的場景抽象成一個數學模型——環形。之後,只需要學生運用求環形面積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五、幾點困惑

首先是關於計算的問題。新課標實施以後,對於計算技能要求降低了很多,學生的計算能力也顯著下降。在計算圓的面積時,學生費時費力且錯誤百出。例如學生在完成作業本上關於圓環這一課時作業時,幾乎都在半小時以上,而且計算全部正確的屈指可數。我們是該選擇較簡單的數據降低計算難度還是惡補計算提高計算正確率?

其次,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知識點後面,其實都蘊含着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所要補充教學的內容實在很多。怎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所需的思考太多太多(我校4位老師幾乎用了近3周的時間教學這一單元,按計劃8到10課時完成)。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8

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好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怎樣投入數學學習,甚至比學習何種數學知識更重要。爲了給學生創設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在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注意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和處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活動,鼓勵每一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首先從公共點的角度認識“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接着在“相離”、“相切”的問題上出現了思維阻力,最後在老師的引導和多媒體動畫中體驗確切的“圓與圓的位置關係”,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展,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既把握了知識的本質,學到了探究方法,又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9

本節課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貼近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初中數學,雖然知識越來越抽象,但是隻要我們用心發現,還是可以找到現實生活中的素材。作爲一名數學教師,要讓學生體會他們學習的是有意義的數學,這些知識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本節課的開頭,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圓形,學生在享受數學美的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離不開圓,體會到學習圓的重要性。雖然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對圓的有關知識有所瞭解,但只是一種感性認識,知道一個圖形是圓,還沒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圓形叫做圓”的概念。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把圓與車輪作類比,結合圓規畫圓,得出圓的本質特點“圓周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處處相等”後,就容易歸納出圓的定義。點和圓的位置關係也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已投射的飛鏢和靶的位置關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學生既熟悉又比較感興趣的事物。例1的應用更讓學生體會生活中有數學,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

總而言之,本節課確實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也就是關注生活,只不過給生活中的這些現象以新的說法。所以抽象的數學也就顯得簡單了,學生也就更加喜歡學數學了。

2、改變了學習方式。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此,我在課堂中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每位學生用圓規在本子上畫圓,同時要求他們動腦,動口,透過畫圓過程體會圓的特點,以便於歸納圓的概念。讓四位學生分兩組合作在黑板上畫圓,還讓他們談談合作成功的經驗(一位一定要固定好圓心,另一位一定要拉緊繩子的另一端粉筆頭在黑板上繞一週)。所以得出確定圓需要兩個要素即圓心和半徑。在必要時,教師也讓學生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使之能夠解決較難的問題。

3、問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情境動畫片中的車輪到爲什麼車輪要做成圓形,圓形車輪有什麼特點把

圓與車輪作類比有什麼相似之處……,這些問題的設計非常連貫,學生也很主動地圍繞“問題串”思考,自然地得出了圓的概念,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再是例1的具體應用,再次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學生對垂徑定理都很好的掌握,亮點在於練習設計有梯度,本節例題學生掌握很好。哲人說,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那麼我們的數學課堂又該給學生留下些什麼呢?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曹一鳴教授這樣評價一堂有價值的課:“一堂有價值的數學課,給予學生的影響應該是多元而立體的。有知識的豐厚、技能的純熟,更有方法的領悟、思想的啓迪、精神的薰陶。”數學就是數學,簡潔、抽象、嚴密是數學學科的本質,也是她美之所在,這也是她能如此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教學中,應始終堅持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數學學科的本質教學數學。本節課首先應留給學生的“軸對稱圖形和成軸對稱”這一嚴謹的、合情合理的知識,同時還要讓學生很好地體驗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感受數學的奧妙,領悟數學學習的方法,學會數學地思考,學會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總之,這次課堂展示活動活動使我更清醒地認識到:

一、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問題纔是好問題。

我們不僅要努力精心設計這樣的好問題,同時還要以這種良好的數學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學生,引導學生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發展問題意識;

二、藉助於各種恰當的教學手段。

透過觀察、猜想、驗證、實驗、交流、推理等數學活動形式,引領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思維等全方位參與數學研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本質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這樣的課纔是好課。

九年級圓教學反思11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擯棄,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爲主體,關注師生情感互動的“主體性教學”模式。數學課堂教學要作爲一種活動過程來進行,必須自始至終要有學生參與的機會,不斷滿足學生的探索慾望,並及時給學生創設問題情景,提供探索指導,使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經歷與前人發現這些知識時大體相同的智力活動,真正使學生在長知識的同時又長了智慧。

案例1在教《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而是把形式結論的思維過程貫穿於教學活動中。因此,教師設計瞭如下的問題。

1、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頂點A作對角線,可把多邊形分成若干個三角形?

2、A點與哪幾點不能再添輔助線構成三角形?

3、分成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的邊數有什麼關係?

4、n邊形從某一頂點作對角線可構成幾個三角形?內角和怎樣求?爲什麼?

5、你能得出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嗎?

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積極思維,主動獲取了知識,同時也提高了探索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繫,利用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求新知,發現新規律。這對學生加深理解舊知識、掌握新知識、培養學習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課堂教學是一個富於變化的過程,記得一位教師在講解“圓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所有點的集合”時,學生對一個圖形可以看作是符合某個條件的點的集合所要求的兩點要求理解並不十分深刻,反覆舉出角平分線、線段垂直平分線等集合來說明,學生還是似懂非懂。這時,提出瞭如下問題:

師:同學們,現在教室裏可以看作是全體同學的集合嗎?

學生一愣,但馬上笑着回答:不是,您不符合條件。

教師拉起前排一位同學一起走出教室,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教室裏是否可以看作全體同學的集合”這一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並出其不意打破了正常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思維進入活躍狀態,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2假設有若干杯甜度(濃度)相同的糖水,經過以下操作後糖水的甜度(濃度)是否改變?

1、將所有糖水到在一起;

2、將任意多杯糖水到在一起。

問題提出後(稍後),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說:“不變”。

教師肯定了學生的說法後,又給出了一個問題:若將a/b、c/d……m/n均視爲到前糖水的濃度,且分子爲糖的質量,分母爲糖水的質量,則它們有何關係?

生:a/b=c/d=……=m/n

師:那麼到後糖水的甜度呢?

生:(a+c+……+m)/(b+d+……+n)

師:兩式有怎樣的因果關係?

生;若a/b=c/d=……=m/n則(a+c+……+m)/(b+d+……+n)=a/b

師:若a、b、c、d……m、n是單純的數字,那麼上式一定成立嗎?

生:(沉默,欲言又止,處於困惑中)

師:憑以上的直覺與我們的勇氣,猜測一下可否?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課堂氣氛活躍,達到見仁見智,最後得到完整的等比性質。讓學生親歷了定理的發生、發展過程,爲其順利掌握知識結構奠定了良好的直觀思維基礎。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是資訊,只有透過學生的主動建構,資訊才能變成其認知結構的知識,教師要想方設法在教學的各

個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學生能夠主動建構知識的前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可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還可看到另一種現象: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交往互動的活動中,教師爲了體現學生爲主體,合作討論似乎成了教學過程的必經之路。講究合作沒有錯,關鍵是討論的問題、方法和教師課堂處理方面有值得商榷之處頗多。

如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時,學生的討論剛剛開始就被教師打斷,然後教師詳細講解探究步驟和方法,講述自己的心得體會;或教師詳細講解探究理論,說明注意事項,一堂課足足將了三十多分鐘,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再討論、再探究,走過場了事,讓我們看下例:

案例3(某數學公開課正在進行中,一學生提出一個問題……)

師:(興高采烈地)這位同學很會動腦筋,請四人小組討論這個問題。

學生高興地自覺分組,情緒高漲,討論積極,不到2分鐘。

師:(不停拍手,作手勢)停一停!停!誰來彙報剛纔小組討論的情況。

學生鴉雀無聲,無人舉手。

還有當一些學生未能及時回答,便馬上找優秀生代替。這些現象在公開課、研究課中經常出現。讓學生合作學習適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對數學來講,想象的空間是廣闊的,思維是開放的,在教學中,應多些耐心,不要讓課堂成爲教師和優秀生的獨白,變成教師執行教案的生硬的操作。

歸結起來,教學中出現這種緊急“剎車”往往有以下幾種原因:

1、形式主義。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怎能沒有合作學習呢?不然,課怎麼評?“假合作”也是“合作”。有比沒有強。

2、教師的思維定勢。老師覺得學生智力不佳,學習成績不理想,定然說不出所以然,不會是什麼好答案。

3、教師覺得自己課時緊,等學生討論、回答,回耽擱教學時間,甚至打斷教學思路,弄不好還會完不了教學任務。

在新課改中,我們既要堅決改變“獨霸課堂”的習慣,又要反對搞形式,談“講”色變。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一個極端,而應從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出發,好好研究“講”,正確把握“講”的作用,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