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範文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一直以來就是中學課本的經典作品,也被世人所傳誦。膾炙人口的景色描寫和作者淡淡的心境,極其符合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對恬淡、寧靜生活嚮往的情緒。多少年來,我們的教師對此課文的處理慎之又慎,生怕一個不慎,被別人小瞧。也正因爲如此,在教學中,我們許多教師每每講到此文,大多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多少年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此文中學到的東西大致相同,特別是課文的結構極其的相似,就是環形結構,起點既是終點。而主旨呢?也多是在時代背景之下那種淡淡的喜悅兼有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的教學反思範文

對此文,教師很少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提倡的是有效教學,是探討式的教學。所以在準備這節課時,我大膽摒棄了以往對文字處理的思路。而是採用全新的理念。

首先,在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我並不先去強調當時的時代背景,而是緊緊抓住課文的第一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讓學生不要顧忌其他,只要能夠理解“心裏不寧靜”是種什麼感覺就是。因爲文字本就是這樣,非常的清楚,學生每個人都有過不寧靜的感覺。如果再融進其他的東西來理解,就會把問題複雜化,抽象化,那樣反而加大了理解的難度。也會使教師的講解難以有個重點的話題一貫講解的全過程。當然,這樣處理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是我認爲這篇文章絕對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沒有任何的關係。原因一是:本文前後都提到了自己的妻子。開頭是“妻在屋裏拍着潤兒,哼着眠歌”,這句話暗示我們,此時的家庭生活根本沒有作者什麼事。一般來說,家庭生活,在晚飯後,纔是其樂融融之時,是父母逗玩小孩之時,是夫妻閒聊之時。可此時的朱自清呢,在妻子的眼裏似乎是個多餘的人。文章的結尾處,等朱自清回家後,妻子在已和孩子睡熟。按照過去“禮教”或者“相夫教子”對女性的要求來講,妻子是無論如何也要等丈夫回家的,可是,朱自清告訴我們,妻子並沒有等他,人家早已經進入夢中,而且是睡熟。有過這樣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此刻,夫妻之間肯定是鬧了矛盾。

其次,稍稍瞭解朱自清生平的話,也就知道,朱自清的'家庭生活並不十分愉悅,而且孩子過多,一個搞學問的人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的,可他的家庭並不能滿足他這樣最簡單的要求,所以因孩子的吵鬧,矛盾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我們沒有必要從政治的角度去美化一個作家,生活的真實才是最美的的東西。而且,就只理解是因爲家庭的矛盾導致作者外出散心,學生更容易把握、理解,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偉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爲我是這樣考慮文章的主旨,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這樣確定此文的教學思路:

一個人在心情極不越快的時候,往往想借助一些外界的東西來排遣心中的鬱悶。於是,我先提問學生在鬱悶、不愉快的時候大多采用什麼辦法?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但是最終會落在:環境、情緒、發泄等方面。這樣有了學生的親身體會,那麼《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結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作者的思路就是:頗不寧靜:獨處————忘掉生活中的煩惱

改變環境——以達到改變自己的心境

改變心境——改變自己的情緒(心境:江南美好的生活的回憶)

獲得了短暫的放鬆,但是現實終究是現實,家還是要回的,再次回到先前的生活和苦悶之中。優美的文字也是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對此,在欣賞完文章的結構後,我把重點放在了,4、5、6三個自然段。

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四自然段,內容:田田的葉子——荷花——荷波——荷香。描寫的對象,描寫的詞語。層次清晰,對象突出。分析描寫的語言,以學生爲主,主要是討論鑑賞它的表達效果。

第五自然段,以修辭爲主,鑑賞比喻的妙處,同時掌握通感修辭手法的運用。

第六自然段,以疊詞的使用爲主,主要補充疊詞的表達效果。最後簡單分析,對詩歌應用的好處。

對於這種設計,我認爲比較簡單和容易操作,而且省略了以往教學中大量的講解內容,對於影響學生理解的時代背景,避而不談,減輕了學生不必要的思考,而且使學生能很快從生活中理解本文的寫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