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1

成功之處: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同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在教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懂得欣賞別人,能夠取長補短。

不足之處:

我發現學生動手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學生乾脆就是坐着,無從下手,有的學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學生一起動手。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用三角形的中位線剪拼後成爲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表面上看,學生動手是在操作,可實際上學生只是機械地拼一拼,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操作是爲什麼,學後只做了一次“機械的操作工”而爲什麼要這樣去動手,學生卻不得而知。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在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時,教師必要的引導是不可少的。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測量、拼擺等實驗活動,達到掌握圖形特徵和麪積計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按照這一教學理念,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操作、討論、講解、歸納的方法,讓學生既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又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規律,從而培養學生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探究慾望。

教學一開始,先複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及計算,並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後教師拿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問:這兩個三角形哪個面積大?學生顯然能直接看出哪個三角形的面積大,接着教師跳躍性地提出問題:“大多少?”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讓學生主動提出必須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2、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儘可能多的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學中不能只透過簡單的試驗觀察就說明每種圖形的計算方法,教師要善於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參與研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己想問題、尋方法、得結論。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適合學生探究的學習材料,因此,本堂課我設計了兩個實驗來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實驗一:讓學生把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思考並分析三角形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關係,學生髮現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原來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實驗二:要求學生動手做實驗,在每個方格表示1平方釐米的方格紙上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用這兩個三角形拼拼試試,讓學生動手操作時,一方面啓發學生把三角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另一方面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三角形與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並透過填表、觀察,發現規律,找出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創造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3、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生動手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時,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是怎樣拼的,然後用計算機動態演示拼的過程,“重合、旋轉、平移”,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平移和旋轉的含義及其對圖形的位置變化的影響,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在練習設計中,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否相等,然後把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頂點在平行線上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狀不同,但是面積都相等,運用了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化靜態爲動態,化抽象爲具體,化難爲易。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創造還給學生,使課堂煥發生命力,才能讓教育成爲充滿智慧的事業,纔能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生創造。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教材第九冊第25——26頁的內容。

這節課是圍繞着“透過學生髮現三角形面積與已學圖形面積之間的聯繫,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體驗和感悟學習數學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這個教學重點展開的。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從每一個細微之處着手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孩子。如揭示課題後,我便對學生進行調查:哪些同學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哪些同學不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再有就是有哪些同學不但知道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還知道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目的是爲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幫助他更好地完成學習的過程。總之,讓不同的孩子儘自己的所能學不同的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透過平移、旋轉拼成我們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採用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直觀表象,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對學生自主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關注學困生,無論是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還是在公式的應用中,都應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讓他們理解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並能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時候爲什麼要除以2,讓他們進一步加深印象。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都有進步。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4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節,是以上一節課所學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爲基礎,應用“轉化”思想讓學生動手操作,歸納推理,從而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從課本中的推導過程看: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與拼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再找出其中一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圖形之間的內在關係,得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無疑是一種好方法,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我按照課本的思路,在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時,讓學生用書後面剪下的幾對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進行探究,再進行班級交流。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邊形,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輕鬆地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S=ah÷2。從表面上看,學生動手操作了,實際上學生只是被老師牽着鼻子走。學生沒有主動地思考,沒有猜想和創造。對於“爲什麼會想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來拼?還有其他推導方法嗎?”沒有思考。課後我認爲這樣的操作是膚淺的,沒有起到促進學生建構知識的作用,不利於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缺失了學生主動尋找材料的過程,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策略意識的培養。

我想時間如果能回到上節課,我將會引導學生自己尋找方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種新穎的、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出現。如果是學生自己想辦法探索發現的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他們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理解將會非常深刻。這種不依靠教師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在這種真正意義的探究中,學生經歷了主動建構的過程,這纔是有價值的探究。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5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

在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透過小組合作,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麼圖形,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三角形與你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有什麼聯繫?引導學生髮現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透過實踐活動,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活動中發展,學得主動、紮實,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個別學生沒有準備學具,不能動手操作,個別學困生手中拿着三角形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進行轉化,在推導驗證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接受。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的優秀教學反思6

在這堂課中,我根據教學知識結構、特點、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創設了在操作中學,研討交流中學、探究發現中學等自主學習方法與活動。使學生在拼一拼,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嘗試失敗與成功,在研討交流、聆聽、評價中自主學習,和諧發展。本節課中,儘管要解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探究的過程也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由於將解決三角形面積計算(新問題)置於已學圖形面積計算(舊知識)這個“背景”之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激活”,因此就能夠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動完成認知的建構,把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分別同化到已有的長(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結構中去。

具體做法如下:

1、這節課我採用了透過實踐操作組織教學,透過大膽放手,讓學生在猜、拼、想、議中學習數學,在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中研究數學,在自主、自由中“發展”數學。

2、培養實踐能力:動手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能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課在教學思路上是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在拼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爲了達到這一目的,先讓學生獨立操作,分組合作探究,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驗證得出結論,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樣採用了拼一拼、操作討論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轉換成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方法,爲圖形之間的關係架設了橋樑,使知識融會貫通。如果把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這一環節照本宣科,學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談不上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就沒有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爲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創新舞臺和時空,順着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感悟知識。

3、實現合作互動:這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盡情地表現、發展自己,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學生交流的機會,學生們可透過互相幫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勵來促進彼此的學習,形成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學生學會了交流,充分發揚了教學民主。

不足之處:

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參與面不夠廣,部分學生手中拿着兩個三角形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進行轉化,在推導驗證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接受。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