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5篇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

《釣魚的啓示》一課具體敘述了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築設計師11歲時的釣魚經歷,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的形象。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如果一開始就把起點定得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就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越是深奧的課文,起點越應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所以我一開始就從“釣魚”入手,體會“釣魚”之不易,“放魚”之艱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了。

朱廣久老師曾說過“要敢於對教材大膽取捨”。因爲課文篇幅較長,如果整篇課文學習,既耗時費力,又會因爲旁枝末節的糾纏而影響到主題的把握,因此,本課時我僅抓重點段落的學習。

另外,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整節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閱讀時間,安排自由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各種形式的讀。做到自瀆自悟,讀悟結合。

在教學中,我感到還存在不足。在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

在引領學生課堂生成方面,怎樣才能做到引領的適時,恰當,有效還處在學習階段,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大家。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2

自從鐵嶺市教育局、昌圖縣教育局提出“校校、人人、天天公開課”後,我們基層教師就多了一個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同時也在公開課的錘鍊中有所成長,有所提高。現就自己在三公開活動中執教的《釣魚的啓示》進行教學反思。

《釣魚的啓示》是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本組課文的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中得到的啓示。抓住關鍵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釣魚的啓示》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蘊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的啓示,是有一定難度的。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新教學理念指導下,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

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難”字展開教學。問: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這麼簡單的道理,爲什麼作者說實踐起來卻很難。接下來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作者難在哪裏?”就在學生感受到了魚很誘人,放掉實在捨不得的時候,我讓學生轉化角色,現在你就是手捧大鱸魚的小詹姆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引導學生透過對關鍵詞語的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釣到大魚時的興奮、得意,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的爲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啓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啓示,層層剖開,同時注重以讀爲主,在讀中體驗,結合換位思考,學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實踐道德的“難”,也實現了文字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移情。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再次小組討論:“父親難在哪裏”我覺得這是昇華主題的問題,所以在學生交流後,我點撥“父親是在用實際行動教育兒子不以惡小而爲之,不以善小而不爲;在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要自覺遵守道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大寫的人。此時的課堂氛圍達到了高潮,學生們都睜大眼睛看着板書中那個大大的人字,我知道他們正在內化這一人文道德觀。這一情感體驗爲後面的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啓示”奠定了基礎,當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生活中遇到道德難題做法時,他們的思想再次經過了洗禮。此時我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當面臨道德選擇時,都必須自覺遵守道德。從而突出主題。

當然,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着一些遺憾。比如:我在教學中過於注重人物心理變化的體驗、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卻忽視了讓學生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改進,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3

透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爲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一,以體驗促閱讀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例如對"'但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悲哀,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麼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二,抓重點詞句,感悟情境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三,聯繫實際,感悟文章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同學透過討論找生活中的實例

,比較形象的瞭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四,不足及改善措施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用心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抓重點詞,感悟情境.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不足及改善措施: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用心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在學生討論後,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於時間關係,還省去了聯繫實際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帶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就應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4

教材簡介:《釣魚的啓示》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篇課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敘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課文回憶了我十一歲時發生的一件事,從去釣魚寫到釣到一條罕見的大魚,從不肯放魚寫到依依不捨把魚放回湖裏,最後寫34年後的感悟。本設計是第一課時,意在引導學生透過感情朗讀,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感受我的心情變化過程,爲第二課時深入領悟啓示打好基礎。

教學目標

1、認識20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4個,正確讀寫相關的詞語。

2、朗讀與默讀課文,體會作者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培養學生的語感。

3、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做誠實守紀的人。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我釣到鱸魚和放回鱸魚的心情變化。

教學難點

聯繫上下文內容,體會爸爸的話語中所包含的對我的期望。

教學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知道詹姆斯·蘭費蒂斯嗎?他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築師,他爲我國廣大讀者所瞭解,不是因爲他的建築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這究竟是一件什麼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選入課文時題目改爲《釣魚的啓示》(板書課題,由釣你想到了哪個字?引導區分釣和鉤,再書空寫。)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用激情的語言,點出主題,爲學習課文做好情感鋪墊】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生字讀音。

這篇課文的生字多達20字,而且有的很難讀。所以啊,我們就從檢查生字的讀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會讀了,大家有信心嗎?(課件顯示)

分別指名讀,糾正音。再齊讀。

識記字形。

注意觀察屏幕中的詞語,粗體字都是本節課要學會的字,認真觀察字形,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3、課文內容。

生字詞掌握得這麼好,課文內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誰來告訴大家: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在詳細概括內容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簡練概括,並板書釣魚放魚啓示)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預習基礎,讓學生憑對課文的印象及語言的直覺感知,自由地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既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品詞析句,深入體驗。

感受我的依依不捨。

1、品詞。師:同學們,我願意把這條大鱸魚放回湖裏去嗎?(不願意)文中寫到放魚的細節中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依依不捨)誰能讀出這個詞語所包含的情感?(啓發學生想其意,讀出情)

2、析句。屏幕出示句子:

引導學生帶着依依不捨之情,讀這個句子。

過渡:這種依依不捨之情還表現在哪些句子中,請迅速找出來。

在學生彙報時相應出示相關句子,並引導學生多讀,多感悟。如下:

句一:

引導:同學們,知道我在說出這句話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嗎?(捨不得,傷心)再引導學生讀出句子包含的情感。

句二:

引導:你覺得這句話告訴你什麼樣的心情?(乞求,還是依依不捨)再啓發學生讀出情感。

句三:

引導: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情?(急切)帶着這種感情讀。

師:急,文中人之所急,入情入境,這就是讀書的境界。全班同學一起再讀這句。

引導品讀這三句。感受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中所包含的依依不捨。

過渡:一句句,一聲聲,都是難捨之情。我爲什麼這樣依依不捨?我的依依不捨有理由嗎?從哪裏找到我的依依不捨是有理由的?速讀課文劃出有關句子。

(二)感受我爲什麼依依不捨

1、理由一:

分析理由一:這條魚大,且漂亮。深入讀,體會作者那種驚喜自豪之情。再啓發讀出情感。

理由二:

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分析理由二:作者從來到湖邊到釣到這條大魚共花了多長時間。再去體會,去感悟這條魚來之不易。

理由三:

讀讀這兩個句子,看看能從中獲得什麼資訊?分析理由三:這條魚帶回家去也不會有人知曉。

過渡。剛纔同學們這麼一說,這條魚這麼大,這條魚那麼來之不易,這條魚帶回家去也不會有人知道。難怪我會這樣依依不捨。但縱有百般理由依依不捨,卻又不得不捨,而且不得不捨的理由還只有一個,是爲什麼呢?

(三)感受父親的良苦用心

啓發學生找書中的句子說出原因。

1、句一:

引導分析原因之一:時間沒到,不能違背規則。

師:與捕撈開放相對的是禁漁期。老師這裏收集到中國的部分禁漁期。大屏幕出示資料:

分別找三名學生讀資料,並算算禁漁期有多長。

【設計意圖:適時補充課外資料,進行拓展閱讀使學生更深一步體會什麼是禁漁期,感受資料中禁漁期之長,與文中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只差兩小時的時間對比,體會這兩小時所包含的做人的道理。】

師:剛纔的資料可以看出,最短也是一個多月。禁漁期這麼長,這深更半夜,最後短短兩個小時,就有那麼重要嗎?和你的同學討論討論。

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兩個小時意味着誠實,守信,意味着良好的道德。

師評價:是的,父親也是這樣想的。大思想家孟德斯鳩說: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會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這兩個小時代表的就是同學們說的道德、品性。所以哪怕是提前一分鐘,也應該生說(把魚放回去。)

過渡:爲了讓我做到這點,父親的態度是怎樣的?(不容爭辯)父親不容爭辯的態度表現在哪些句子中呢?

2、句二:

引導:句子中哪個字表達出了這種不容爭辯的態度?(得)

父親態度這樣堅決,不容許我討價還價,這條大鱸魚是我好不容易纔釣起來的,父親這樣做,是不是不講理,不愛我的表現?

啓發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父親這樣做恰恰是愛我的表現,他想讓兒子從小就養成自學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品詞析句,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昇華情感,加深認識。】

情感昇華,自學探究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5

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詞句來談體會,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條魚!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探尋“我”驚訝表現背後深層的含義,真正體會魚之“大”。又如:課文沒有明寫父親教導孩子的情節。我就引導學生充分自主閱讀8—9自然段基礎上,展開情境對話,並且一反常規讓學生演父親,教師演“我”。不但激發了學生表現的慾望,也調動了讀書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得更加進取投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親的情懷,避免了說教。

當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在研讀“爲什麼不願放時”,處理不夠靈活。預設中將“釣魚的細節”與“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的理解聯繫起來。即:學生說到“魚大”時引導從哪裏看出來?生必然會讀到“啊,好大的魚……”;再引導質疑,從這句話必須能看出魚大嗎?如果“我”是個新手,第一次釣到魚呢;引導讀釣魚的細節,一是讀懂我是個釣魚“高手”,在“高手”眼裏大得吃驚的魚,必然是真正的大魚;一是品味釣魚過程的不易,“不僅僅是技術活,也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實踐下來感覺這樣的處理,教師牽引痕跡過重,不如簡單處理——學生說到“大”,就引導抓住“啊,好大的魚……!”讀出魚大;說到釣魚“很不容易”,引導讀悟釣魚的細節,相機點撥從中也可看出“我”是個“高手”,進一步說明魚大,順勢再讀“啊,好大的魚!我……!”一句。使對魚“大”的品悟更加豐滿,教學流程的推進也更爲自然流暢!

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控制”的痕跡明顯,體此刻各環節推進上,教師“教路”主宰一切,學生“學路”被嚴重弱化。如何讓教學的推進,由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引導,而非教師的預設來主宰?這是一個需要很好研究的課題。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供給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給予小組準備的時間少,所以,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浪費時間比較嚴重,所以,出現了教師代替的多的現象。

孫雙金教師曾說:鑽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處理教材,要在“淺出”上做文章。這正是我們聽許多名家大師上課娓娓道來,徐徐推進中,彰顯沉穩大氣;稍加點撥,令學生豁然開朗,體現舉重若輕,四量撥千斤的精妙;潤物無聲,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閃耀教育的智慧。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6

在《釣魚的啓示》一文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詹姆斯十一歲時的一次釣魚經歷:在離允許釣魚還差兩個小時的時候,詹姆斯意外地釣到了一條10公斤的大鱸魚!父親要他把鱸魚放回水裏去,他大聲抗議。由於父親態度堅決,他最終雖然不情願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把大鱸魚放回了水裏。本文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經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爲,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終把魚放回了水裏,遵守了釣魚的規則,這是他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不難設想,假如當時父親默許甚至贊成小詹姆斯把魚留下,將會有怎樣的後果。詹姆斯的父親的確是一位遵守規則的好父親,他不爲暫時的利益所動,而是毅然決然地命令孩子把魚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覺遵守規則,並且教子有方。

教學《釣魚的啓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爲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後,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此刻怎樣評價他們或自我當時的行爲?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並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可是我想,這些問題必須能夠引發他們對自我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立刻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必須能經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我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7

經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爲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

一、以體驗促閱讀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我就是作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悲痛、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麼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髮表不一樣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句,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一樣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聯繫實際,感悟文章

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同學經過討論找生活中的實例,比較形象的瞭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善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進取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

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8

這是一篇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課文講述“我”十一歲時和父親去釣魚,釣到了一條誘人的大鱸魚,因爲不到捕撈時間,父親命令“我”把魚放回湖中,這件事和父親告誡作者的話使他一生受用。

1、我引導學生研究父親的言行。當我們捕撈到大鱸魚時,父親雖然很高興,可是他此時看了看錶,離開放捕撈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面對道德難題,父親沒有商量餘地讓作者放魚,此時父親的心裏會怎麼想呢?研究父親的言行,感悟課文要揭示的主題。

2、讀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變化。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寫作目的: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3、聯繫生活,教育學生做人。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當時是怎麼想,怎麼做的?要求學生暢所欲言,師生共同給予評價,使學生既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認識生活中的是與非。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9

我之所以選取<<釣魚的啓示>>這篇課文,是因爲在文章中蘊含的道理很契合現在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導向。雖然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其中的涵義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這篇課文所彰顯的道德指向,是學生在成長道路中不可缺少的,我覺得用這節課來參加賽課是很有意義的。

課前我思考這篇課文的教學,既得讓學生學得懂,又學得讓學生覺得有趣,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以讀帶講,講中理解,理解上提升朗讀的教學策略。我認爲,讀是學生理解文字、體驗文字的重要手段。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從分說明了充分的讀文對於學習理解文章的重要意義。關校長的屢次指導也讓我認識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本節課我的教學始終以“以讀爲主”。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從剛開始的同桌合作讀課文,到自主瀏覽課文,再到默讀課文、自由讀文,讓學生不斷的在讀中感悟、體驗,並找到重點的句子,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力求符合學生的理解來領悟文字特點,這樣的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能夠緊緊地被教材所吸引,自主而饒有興趣的投入在個個問題與環節之中。再加上小組合作的實施,讓學生樂於朗讀並樂於學習。學生把自己在朗讀中的理解加上自己的語言進行彙報,使得書中的知識潛移默化的進入孩子的頭腦,是學習變得輕鬆愉快。學生分明在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着對於文章主旨的理解,我從他們的語氣語調裏也清楚的聽到了,他們對於道德抉擇的正確選擇與思考,這就實現了我對於這節教學目標的落實與對於重難點的突破。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不足,儘管讓學生對於父親的語言有了想象性的創作,但是我發現學生寫的句子,詞彙量匱乏,缺乏創新性的詞語,沒有充分發揮讀寫結合的優勢。極少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一小部分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交流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聯繫生活實際來談有些浮於表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盡力避免學生的以上學習漏洞,更加完善我的語文課堂。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0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是否流利,語言是否準確,都取決於學生在平日裏的讀書多少;語言是否精煉,知識豐富與否,都是平日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大小的體現。我教四年級語文,學生在回答一些問題上表現的很無知,我在教《釣魚的啓示》的時候(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講原則,遵守規則的人。

學生在學後也談出了自己對做人的.看法,都能夠明白“道德問題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正確與錯誤的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當你面對着很大的誘惑的時候。”都表態在遇到這樣情況下要做到堅持真理。這樣的回答是令所有的老師高興的,我也不例外,但接下來我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卻讓我大大的泄了氣。我又把問題進行了延伸,我問:“所以我們要講原則,不要做沒有原則,像牆頭草,隨風倒。還要誠實不要做偷拿別人的東西而心存僥倖的人,要知道小時偷針,長大……”我故意想讓學生把後面的給補充上,看看他們對知識的積累。而接下來的回答卻讓我哭笑不得,這時吳世奇站起來信心滿滿的說:“長大偷人!”差點岔氣。我笑着讓她坐下,本想公佈正確答案,吳玉振也站起來說對,其他學生也分紛紛附和,這時我才感覺問題的嚴重性,我臉上的笑容凝固了,看着孩子們一張張天真的臉和錯誤的自信我感覺我的教育是失敗的。本來答案是很簡單的一個諺語“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而學生卻回答不上來,錯了不止一個,每個人還沾沾自喜,我覺得無地自容了。

課下我做了深深的反思,學生是天真的,他們的知識面還比較狹窄,究其原因就是他們讀的書太少,對文章中好的句子、詞語不善於記,懶於做筆記,讀的時候也心不在焉,不會帶着問題去讀,思考。書籍選擇的範圍很窄,只看那些連環畫和小幽默,對世界名著和名家名作卻不屑一顧,由此使學生的知識面變窄了,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於是就出現了上面那一幕。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我進行了深深的反思,認爲只有讓學生讀書,讀好書,在讀的過程中能夠帶着問題思考,並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讀後記上,與其他同學交流,和老師探討。多讀一些文學性強的文章,可以不求甚解,只要你讀就是進步。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高了,書籍選擇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觀,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學探討,對一些成語、諺語之類的詞句也有了質的飛躍。真想不到一個小問題的解決,使我在語文教學上受益匪淺。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1

薩特曾說過這麼一句話,“閱讀就是自由的夢”。也許這句話太詩意,但可以肯定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同時,學習需要有信心、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實施《釣魚的啓示》這一課文的過程中,我始終以“平等中的首席”這一角色與學生對話,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在本篇文章的教學中,始終做到以讀貫穿全文,“讀”佔鰲頭,有整體把握之讀,有品詞析句,玩味推敲之讀,更有體情識趣,多元感悟之讀,在讀的同時,兼顧教師評價的重要作用,及時、多層次、多角度地鼓勵學生,樹立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習興趣。下面就擷取教學中的幾個片斷以供留存與分析:

【片斷一:自由讀課文後】

師:誰願意說一說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

生:正當湯姆想違反規定,把大鱸魚拖上岸的時候,爸爸斬釘截鐵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從爸爸的語氣中聽出一點挽回的餘地也沒有了,只好把魚放掉。

師:你的記性真好,老師都沒有你記得這麼多。還有不同的說法嗎?

生:正當湯姆高興地把大鱸魚釣上來的時候,爸爸堅決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只好無可奈何地把魚放掉了。

師:無可奈何這個詞用得好。

生:湯姆釣到魚,心裏樂開花的時候,爸爸語重心長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只好把魚放回了大海。

師:同學們,這三句話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一句話是起因,第二句話是經過,第三句話是結果。我們讀完一篇課文,必須想想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說主要內容的時候要說清楚文章的起因、經過、結果。

(初讀課文,是淺層意義的閱讀,但又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要想讓學生走進文字,須先使學生走近文字,觸摸文字,讓學生對文字有初步的感受和體驗,拋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的釣線,釣出的是學生潛心閱讀,主動積極思考的“大魚”,這樣的設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引導學生對交流的內容進行總結,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又明確了學習的目標。)

【片斷二:全班同學放聲讀“我”放魚的片斷】

指名一生讀第一自然段。

師:他讀得正確流利。看一下,湯姆和爸爸在什麼時候釣魚?

生:晚上。

師:你再來讀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這兩個詞特別注意一下,要把夜幕初垂,明月東昇,湯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種浪漫的情調讀出來。

(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得很有感情,大有進步。)

師:你讀得真好,老師要獎勵你,獎勵你什麼呢?獎勵你再讀一小節。

(生笑逐言開地讀第二小節。)

師:看得出你是釣魚的新手,誰再來讀這一節。

(又一生讀,有明顯進步。)

師:現在你是釣魚能手,什麼是漣漪?

生:魚餌拋下水面時,盪出的一圈圈波紋。

(衆驚歎。)

師:有一句話叫醉翁之意不在酒,魚翁之意不在魚,這叫情趣,重在欣賞美景。誰能透過朗讀讓大家聽得出你是釣魚高手?

(又一生讀,讀得更好了。)

師:你是釣魚高手,還不是釣魚專家,不僅要看到銀色的漣漪,而且要讀到心裏有漣漪。

(又一生讀,讀得更好。)

師:你讀的時候心裏一定有漣漪,纔會讀得這麼好。心裏有漣漪看不見,那叫情感的漣漪。誰還能有漣漪地往下讀?

你讀着讀着,我心裏也有漣漪了。

(生讀第三小節。)

另一生讀第四小節。

師:聽了你的朗讀,讓人覺得魚很大,但還不夠大,不是最大的。誰再來讀。

(又請了兩個學生讀,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哇”這個詞。學生的朗讀各不相同,有的短促,有的往上揚,但老師都肯定了學生的讀法。)

師:“哇”有不同的讀法,只要把魚的大讀出來就可以了。好,就這樣自由地讀一到四小節。

學生積極地朗讀課文一到四小節。

(透過賽讀,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熱情。)

【片斷三】

師: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湯姆是怎樣釣魚,這一節我們重點研究湯姆是怎樣放魚的。我請一個同學讀讀課文6至12小節,其他同學要注意描寫湯姆、神態、動作的句子。例如,你們看這句話:哇!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鱸魚!你能看出湯姆的心情嗎?

生:很驚訝。

生:欣喜若狂。

師:你們看到湯姆的心裏了,真了不起。

(一生開始讀課文,讀到爸爸話的時候,語氣沒有力量。)

師:這是一個溫柔的爸爸。

(衆笑)

(溫和含蓄的批評蘊含在幽默的語言中,學生一聽,忍俊不禁,活躍了課堂氣氛,並使學生在笑聲中糾正學習的錯誤。)

師:你能再讀一次嗎?

(生在老師的啓發下,把爸爸的話讀得很斬釘截鐵。讀到“爲什麼?”湯姆很不情願地嚷起來。這句話時,師插話。)

師:這是第一次寫湯姆的心情。想一想,此刻,湯姆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讀到“慢吞吞”時,師打斷。)

師:這是寫湯姆的什麼?

(動作。)

(生讀到“湯姆嘆了口氣時,不自覺地加了一個“哎”。師插話)

師:你爲什麼哎?

生:我覺得自己就是湯姆,很難過、很傷心。

生:我還補充一點,湯姆覺得很可惜。

生:如果我是湯姆,我當時肯定很恨爸爸。

生:我覺得湯姆萬念俱灰。

(“萬念俱灰”這個詞用得別具一格,衆驚歎。)

師:看來大家的體驗是各不相同,很豐富,下面我們就分角色把這幾個小節讀一遍。

生分角色讀,感情投入。

【反思】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

在本堂課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讀、流暢地讀繼而到入情入境地讀。我是怎樣做好這一點的呢?

一、從讀入手,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閱讀教學的基點,也是閱讀教學的中國。閱讀課文,首先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一開始,我並沒有採用談話激趣法匯入課文,也沒有從情境設定匯入新課,而是走來就直奔“讀”的重點。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展開自主閱讀,從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牽出了文章的主脈。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以“趣”促讀,趣中感悟

如果把課文中的文字比作一爐煤球,朗讀則是讓煤球燃燒起來,放出能量。這是在說,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去體會。而且,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長時間的單一訓練會使他們過於疲勞,而且會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讀,有自由輕聲朗讀、分角色讀、導讀、領讀、表演讀、創設不同的朗讀氣氛,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這樣,讀的形式多樣,讀的效果各異,不僅能給學生新鮮感,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能巧妙地把學生帶到現實的語言環境中去。使學生在讀中悟意、入境、動心,真正使課文中的語言“其言皆若出於吾口,其意皆若出於我心”。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2

從去年到現在,《釣魚的啓示》這篇課文我總共上了五次,四個班級,因此印象深刻。今天早上在自己班裏上了第一課時,經過1班的課堂反饋,我對教案進行了微調,在下午2班的課堂上就顯得更爲流暢了。

首先,我對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做了簡單的講解,告訴學生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啓示,抓住關鍵詞,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單元導讀裏的這幾句話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們來說,還是過於理論,他們並不能馬上體會到這幾句話的含義。

這篇課文我在上週五已經佈置了預習作業,大多數的學生們對於這篇文章也已經熟讀了幾遍,因此在生字詞的朗讀和課文主要內容的瞭解方面,學生們做的不錯。類似於“()的漣漪、()地欣賞”等課文填空,學生們都能很準確的填出來,並且找出多個答案。對於“的”和“地”的區別,學生也能清楚辨別。

我將認讀詞語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相結合,對於出示的三組詞語,大部分學生能在第一次就正確認讀,。這三組詞語也將文章分爲三個層次:釣魚、放魚、啓示。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們都能很快的歸納出“釣魚”和“放魚”,只有個別學生能由出示的四個詞語歸納出“啓示”。但是在劃分層次上,這三個層次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是難事,兩個班的學生的反應都很快,而且回答十分準確。

早上在1班上課時,我是讓學生們根據屏幕出示的這十二個詞語來自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課堂反饋來看,只是單純的告訴他們要根據六要素來概括主要內容,確實有些難度。之後我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示,學生們的回答便更爲準確了。可見學生們的概括和提煉能力尚欠缺,還需要進一步引導。

這篇文章的關鍵在於“啓示”,在第一課時,我就讓學生找找課文中哪一句話出現了“啓示”這個詞語?這個步驟可以讓學生再次通讀全文,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文字。找出文中的句子之後,再次引導學生找出“啓示”的內容。本文思路清晰,學生們在尋找的過程中也很順暢。在學生讀到“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我補充了“抉擇”和“選擇”的區別,由於沒有在課件上呈現出來,只是口頭上舉了例子,或許個別學生還不是很清楚。

文中主人公不願意放魚的原因有三個:1.鱸魚很大;2.釣魚時間久;3.周圍沒有人。這節課上,我主要講解鱸魚的“大”以及我“得意”的心情。透過第二、三自然段的朗讀,學生們劃出了我釣魚的詞語和描寫鱸魚動作的詞語,透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我“得意”的心情。

關於“鱸魚”,我也出示了原文描寫我釣上魚的句子,以及鱸魚的小資料,想讓學生們藉此瞭解一下鱸魚的價值高,從而爲下文“我”不願意放魚做鋪墊。在本堂課的最後,我還出示了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想透過拓展誦讀,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語言,豐富語文知識

對於這一課時,我自認爲條理清晰,學生們最近表現的也越來越好了,舉手發言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也不那麼拘謹了。但這一節課,在1班的進度似乎有些慢了,2班比1班整整快出10分鐘,1班的學生在課堂的前20分鐘表現很積極,但是後10分鐘就又開始吵鬧了,雖然課上的很流暢,但是不能忽視了處於中下游水平的學生,一些學生在課堂上默默無聞,一些反應敏捷的學生思維活躍,總是快速準確地講出答案,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不能只聽到這些響亮的聲音,而忽視了個別文靜的學生。

對於課堂的教學,以及學生的管理,我還應該更嚴肅一些。關於“我”心情的變化,在明天的課堂中還要繼續探討。我希望我的課堂是一個師生交流討論的課堂,而不是教師一味的講授。如何引導學生開口說話,說得更準確,更流利,更生動,是我要努力的。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3

《釣魚的啓示》這一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從中得到那些啓示;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先學習一則故事,再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啓示,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採用質疑探究的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

首先從課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學生反覆讀題,引導學生提出質疑,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我設計一下問題:和誰釣魚?釣魚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期間有些什麼矛盾?最後的結果怎樣?得到的什麼啓示?啓示是不是從起初的釣魚得到的?學生帶着問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其次讀中質疑、讀中體驗要求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時,我提出一下閱讀要求: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學生讀課文後在全班收集整理,再用媒體出示一下兩個句子: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2、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然後讓學生帶着疑惑再讀課文有關釣魚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和反覆閱讀,深入在感悟“我”釣到魚時的激動和得意,以及他心情的變化。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例子深入理解意義深刻的句子。如:讓學生說說當你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考試的時候老師多給了分數時;買東西多找你錢時;別人不在想用別人的鋼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全班交流時,小組做好記錄,把每個同學的發言進行整理,由指定的同學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意見全班討論,這樣問題也就解覺了。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學習和發展的主題,在教學時把課堂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這是實現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的前提。閱讀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方法。在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質疑探究學習,課堂成了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舞臺。從課堂的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同學都積極參與學習。但是有部分同學,沒有積極開動腦筋,提不出問題,在朗讀是讀不出感情。這說明他們沒有深入地思考,還沒有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4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精讀課文,對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而學習本文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啓示”作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針對此文,我採用發展學生個性閱讀,首先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爲主線,引導學生透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釣到大魚時的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詹姆斯爲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啓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啓示,層層剖開,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透過釣魚所獲得的啓示。開課時我緊緊抓住“是與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放與不放就那麼難決定嗎?所以先讓學生感受魚是多麼誘惑人,爲放魚的不捨埋下伏筆。

我還注重了以讀爲主、在讀中體驗。在教學中,我圍繞“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爸爸是怎麼想的?如果你在那裏,你會想些什麼?‘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啓示?”等問題展開思考討論,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時,讓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會怎樣?”

在講到第15自然段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文中的“魚”是什麼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做的?”此時我引導學生討論認識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當面對規則時,無論自己是否願意都必須遵守,從而突出主題。

《釣魚的啓示》教學反思15

後34年後的感悟,是個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使教學達到有效的效果呢?於是,我首先用名人名言匯入,既是對舊知的複習,又是自然引出父親告誡的話語:“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在初讀前讓學生先弄明白“是”與“非”的意思,然後,透過朗讀課文,結合釣魚這件事說說,怎樣做是“是”,怎樣做是“非”。孩子們都明白當時放掉魚是正確的,作者“我”也知道,而重點在於體會,實踐起來的難!在教學時,我抓住兩個環節讓學生感悟這句話的含義。

1、“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說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麼?有的學生說:“父親想:這麼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說:“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麼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一定很捨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而這位父親也用實踐行動告訴孩子要自覺遵守規則,自覺遵守道德。

2、魚是那麼大、那麼美,鉤起它又是那麼不容易,當時又沒人看見。從描寫孩子心情變化的詞中,體會孩子採取道德實踐的行動有多麼艱難。銜接上文質疑:“孩子理解父親的舉動嗎?你從那些心情變化的詞中體會到的?”這樣引導學生關注心情變化的詞,有:得意、急切、哭、祈求、依依不捨。孩子明明知道對錯,還“急切”、“哭”,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這樣,由事件出發,抓住語言文字,透過品讀感悟走進人物的內心,從而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課的結束處,我又引用孟德斯鳩的名言,進一步體會父親的話語。然後,舉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抉擇,你又是怎樣做的呢?這個語文訓練更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