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1

《釣魚的啓示》是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首篇課文。本組課文的重點是:要把握課文的主要資料,領會作者從中得到的啓示。抓住關鍵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釣魚的啓示》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蘊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的啓示,是有必須難度的。在“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新教學理念指導下,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

課堂上,我緊緊抓住“難”字展開教學。問: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這麼簡單的道理,爲什麼作者說實踐起來卻很難。接下來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作者難在哪裏?”就在學生感受到了魚很誘人,放掉實在捨不得的時候,我讓學生轉化主角,此刻你就是手捧大鱸魚的小詹姆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引導學生經過對關鍵詞語的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釣到大魚時的興奮、得意,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的爲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啓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啓示,層層剖開,同時注重以讀爲主,在讀中體驗,結合換位思考,學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實踐道德的“難”,也實現了文字的情、作者的情、向學生移情。

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再次小組討論:“父親難在哪裏”我覺得這是昇華主題的問題,所以在學生交流後,我點撥“父親是在用實際行動教育兒子不以惡小而爲之,不以善小而不爲;在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要自覺遵守道德,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大寫的人。此時的課堂氛圍到達了高潮,學生們都睜大眼睛看着板書中那個大大的人字,我明白他們正在內化這一人文道德觀。這一情感體驗爲後面的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啓示”奠定了基礎,當學生紛紛說出自我生活中遇到道德難題做法時,他們的思想再次經過了洗禮。此時我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什麼情景下,當面臨道德選擇時,都必須自覺遵守道德。從而突出主題。

當然,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着一些遺憾。比如:我在教學中過於注重人物心理變化的體驗、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卻忽視了讓學生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努力、進取改善,讓語文課堂永遠不乏語文味。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2

在《釣魚的啓示》一文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詹姆斯十一歲時的一次釣魚經歷:在離允許釣魚還差兩個小時的時候,詹姆斯意外地釣到了一條10公斤的大鱸魚!父親要他把鱸魚放回水裏去,他大聲抗議。由於父親態度堅決,他最終雖然不情願也只得無可奈何地把大鱸魚放回了水裏。本文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經過各種形式的讀,充分感知、體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爲,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終把魚放回了水裏,遵守了釣魚的規則,這是他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不難設想,假如當時父親默許甚至贊成小詹姆斯把魚留下,將會有怎樣的後果。詹姆斯的父親的確是一位遵守規則的好父親,他不爲暫時的利益所動,而是毅然決然地命令孩子把魚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覺遵守規則,並且教子有方。

教學《釣魚的啓示》中,我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假如詹姆斯的父親默許甚至慫恿他把魚留下,你認爲這樣做行不行?這樣做會對小詹姆斯產生什麼影響?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後,又將問題進一步引向深入――類似的問題你也許遇到過吧?你和身邊的人是怎樣對待類似問題的?你此刻怎樣評價他們或自我當時的行爲?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回答或許並不完全發自內心,有的或許只是隨聲附和。可是我想,這些問題必須能夠引發他們對自我生活中經歷的類似問題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尚不成熟,或許不能立刻改變其固有的價值觀,但他們必須能經過這樣的思考把課文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逐步養成在學生中進行自我反思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對他們今後的成長必定會大有裨益。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將不斷尋找課文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把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盡力開掘課文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也不避諱其中的假、惡、醜,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對自我進行反思,對身邊的人和事進行反思,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習慣。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3

文章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敘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作者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釣魚、放魚、啓示”這條主線,分成三個板塊,一個一個板塊學習。

在第一板塊中,我提出了這是一條怎樣的魚?引起學生的興趣,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指導朗讀。

在第二板塊中,我讓學生圍繞“放”與“不放”展開對話,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然後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在第三個板塊中,劃出作者的啓示,讀讀,議議。圍繞什麼是“是”,什麼是“非”展開對話,抓住“我卻不止一次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魚”指的是什麼?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那些“魚”呢?你有沒有遇到到過呢?

基本上學生跟着我的思路學習,但似乎我說的太多,給學生自己深化理解的時間太少。所以教學就停留在課文的表面上,沒有在課文的更深層次上進行挖掘;另外,在應該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小作者心情變化的時候沒有強化,只是請幾個學生讀了一下,這裏做得不到位;還有,在讓學生討論課文中啓示部分內容時,沒有深入進去,感覺有點泛泛而談。

總的來說,上課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師生之間對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可能與平時的訓練有關。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4

經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爲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

一、以體驗促閱讀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我就是作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悲痛、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麼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髮表不一樣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句,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一樣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聯繫實際,感悟文章

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同學經過討論找生活中的實例,比較形象的瞭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善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進取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

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5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精讀課文,對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而學習本文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啓示”作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針對此文,我採用發展學生個性閱讀,首先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爲主線,引導學生透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釣到大魚時的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詹姆斯爲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啓示(理論)——到故事(釣魚、放魚)——再到啓示,層層剖開,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透過釣魚所獲得的啓示。開課時我緊緊抓住“是與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就釣魚這件事來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放與不放就那麼難決定嗎?所以先讓學生感受魚是多麼誘惑人,爲放魚的不捨埋下伏筆。

我還注重了以讀爲主、在讀中體驗。在教學中,我圍繞“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爸爸是怎麼想的?如果你在那裏,你會想些什麼?‘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啓示?”等問題展開思考討論,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時,讓學生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果這事發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會怎樣?”

在講到第15自然段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文中的“魚”是什麼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做的?”此時我引導學生討論認識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當面對規則時,無論自己是否願意都必須遵守,從而突出主題。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6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爲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着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字,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同一文字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爲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着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透過閱讀反思,開啓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於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於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字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7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

在本堂課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讀、流暢地讀繼而到入情入境地讀。我是怎樣做好這一點的呢?

一、從讀入手,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閱讀教學的基點,也是閱讀教學的中國。閱讀課文,首先應讓學生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一開始,我並沒有採用談話激趣法匯入課文,也沒有從情境設定匯入新課,而是走來就直奔讀的重點。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展開自主閱讀,從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牽出了文章的主脈。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以趣促讀,趣中感悟

如果把課文中的文字比作一爐煤球,朗讀則是讓煤球燃燒起來,放出能量。這是在說,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靠引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去體會。而且,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長時間的單一訓練會使他們過於疲勞,而且會使他們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讀,有自由輕聲朗讀、分角色讀、導讀、領讀、表演讀、創設不同的朗讀氣氛,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這樣,讀的形式多樣,讀的效果各異,不僅能給學生新鮮感,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能巧妙地把學生帶到現實的語言環境中去。使學生在讀中悟意、入境、動心,真正使課文中的語言其言皆若出於吾口,其意皆若出於我心。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8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爲了探索深文淺學的教學方法,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讓孩子既學得懂,又學得有趣呢?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優選組合,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

1、降低起點層層突破

教學剛開始是這樣,一開始,把起點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啓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代教學實踐也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語文教學中一定要以讀爲本,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資訊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字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3、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啓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啓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作業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透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啓示”的理解。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讀的少,大多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自學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不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學的內容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啓示》的教學反思3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這篇課文的教學,是爲了探索深文淺教的教學方法,即對蘊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課文,如何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

1、確定淺教的教學目標:

⑴學段閱讀教學特點是確定如何淺教的主要依據:

第二學段,這時學生的朗讀能力已基本形成,語言發展也初步規範,內部言語的心理機制也開始成熟。因此,應將教學重點放到以默讀、感悟爲主要方式的語段訓練上,同時進行言語表達和語感訓練。其中,言語表達主要是指用規範語言簡要概括資訊的表達能力,語感訓練則是透過對典型語例的精緻化教學,以課文的思想情感爲背景,感悟體驗不同言語表達形式的作用和差異。第二學段仍要加強朗讀教學,但與第一學段不同,主要是透過典型語句的朗讀比較,感悟句段內的語言組合規律,以發展良好的語感心理圖式。

⑵文字的重點與難點要根據淺教的原則確定:

文字解讀的重點和難點,不一定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釣魚的啓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啓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但根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目標,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爲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啓示”,只作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⑶學生的真實中國:

學生的真實中國,一是指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徵。學習內容的難度超越學生心理特徵,學生學起來必定是困難重重。二是指學生已經知道什麼。美國奧蘇伯爾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爲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見,找準學生的學習中國非常重要。對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說,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只有聯繫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才能化難爲易,學生纔有可能感悟像《釣魚的啓示》這類課文所蘊含的哲理。

2、優選組合淺教的教學方法:

⑴降低中國層層突破:(逐步提高)

剛開始唱歌時調子起高了,就難以唱下去。教學也是這樣,一開始,把中國定的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中國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啓示”,中國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⑵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對深奧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資訊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

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字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年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外問題解決。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結構鮮明的短文。課文具體敘述了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築設計師11歲時的釣魚經歷,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的形象。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如果一開始就把起點定得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就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越是深奧的課文,起點越應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所以我在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而不是“啓示”。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啓示”,抓住“啓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而這樣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格,再來感悟得到的啓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了。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1、以讀爲主,讀中體驗。

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資訊的輕聲讀或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我”得到啓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字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着墨雖然不多,但對於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麼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麼?

2、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裏,“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麼啓示?引導聯繫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啓示,並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練習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麼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透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啓示”的理解。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學生朗讀得還不夠充分,對於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得不夠透徹,學生還不太會聯繫生活實際來談對啓示的理解,學的內容較死板。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10

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詞句來談體會,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條魚!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探尋“我”驚訝表現背後深層的含義,真正體會魚之“大”。又如:課文沒有明寫父親教導孩子的情節。我就引導學生充分自主閱讀8—9自然段基礎上,展開情境對話,並且一反常規讓學生演父親,教師演“我”。不但激發了學生表現的慾望,也調動了讀書的主動性,使學生學得更加進取投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親的情懷,避免了說教。

當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在研讀“爲什麼不願放時”,處理不夠靈活。預設中將“釣魚的細節”與“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的理解聯繫起來。即:學生說到“魚大”時引導從哪裏看出來?生必然會讀到“啊,好大的魚……”;再引導質疑,從這句話必須能看出魚大嗎?如果“我”是個新手,第一次釣到魚呢;引導讀釣魚的細節,一是讀懂我是個釣魚“高手”,在“高手”眼裏大得吃驚的魚,必然是真正的大魚;一是品味釣魚過程的不易,“不僅僅是技術活,也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實踐下來感覺這樣的處理,教師牽引痕跡過重,不如簡單處理——學生說到“大”,就引導抓住“啊,好大的魚……!”讀出魚大;說到釣魚“很不容易”,引導讀悟釣魚的細節,相機點撥從中也可看出“我”是個“高手”,進一步說明魚大,順勢再讀“啊,好大的魚!我……!”一句。使對魚“大”的品悟更加豐滿,教學流程的推進也更爲自然流暢!

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控制”的痕跡明顯,體此刻各環節推進上,教師“教路”主宰一切,學生“學路”被嚴重弱化。如何讓教學的推進,由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引導,而非教師的預設來主宰?這是一個需要很好研究的課題。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供給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給予小組準備的時間少,所以,在小組交流的時候浪費時間比較嚴重,所以,出現了教師代替的多的現象。

孫雙金教師曾說:鑽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處理教材,要在“淺出”上做文章。這正是我們聽許多名家大師上課娓娓道來,徐徐推進中,彰顯沉穩大氣;稍加點撥,令學生豁然開朗,體現舉重若輕,四量撥千斤的精妙;潤物無聲,在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中閃耀教育的智慧。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的課,和以往我們經歷的不太一樣吧。板塊不多,學生實踐活動卻不少。尤其第二課時,就兩個板塊。板塊一:補白父親心理,讀寫結合;板塊二:聯繫上下文,理解啓示。第一板塊體現文字一大表達特點——心理描寫,與第一課時“體會主人公心情變化”一脈相承,旨在讓人物形象更豐滿,爲下面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做鋪墊;第二板塊則緊扣單元目標“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那些啓示,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結合課堂練習,突破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綜觀第二課時,學生思考、說話、寫話、小組合作、練習、交流展示、修改完善的時間將近一堂課的2/3。教師充當的則是“組織”和“引導者”。充分凸顯學生的語言實踐和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在一旁進行必要的評價,點撥,指導和引領,實現“師退生進”的轉變。

上週一,沈大安老師在華泰講座時談到:語文教學一個課改的方向就是課堂主要時間應該讓學生親歷語言實踐,把一堂課設計成學生活動的板塊,年級越高,板塊就越簡約集中。沈老師還建議我們用計時的方法關注課堂上師生活動時間比,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天的課正是這樣做的。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說:“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該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在課堂有限的40分鐘,怎樣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學情診斷必不可少!學生已經會了什麼?哪些還有困難?學習的補償點、提升點又在哪裏?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釣魚的啓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不是學生原有水平的平移,而是着力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爲現有發展區,讓學生透過努力走向更高更遠處。安靜的課堂背後,是學生學習矛盾的不斷呈現,有學生原有認知與新知之間的矛盾,也有學生間不同學習情況的矛盾,而教師就在組織引導梳理這些矛盾,引導提升,走向明晰……課堂兩大板塊都遵循着“呈現矛盾——組織梳理——引導提升”的微循環,都是基於學情展開的。下面嗎,我結合具體教學環節爲大家略舉一二。

“補白心理,讀寫結合”這個環節,要求學生藉助上節課找到的資訊來說父親的心理活動,是基於學情的。這個過程,能發現學生表達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並給予適時點撥,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同時先說後寫,能有效提高語言表達的質量。指名說,師生評價以後,學生漸漸明晰補白的幾個要求,如:理由要充分(可以先說不放的理由,再說放的理由,也可以不放和放的理由交替着來說),要能體現父親矛盾糾結的心理變化;又如表達要通順連貫,可以用上恰當的連接詞。明確了要求,補白就有了方向,降低了寫的難度,學生邊寫邊想,在說的基礎上又有提升。寫比說更能把握學情,如標點的用法,錯別字,有些有特點的表達沒有寫過,我們無法全面瞭解。寫後的小組交流,推薦優秀作品展示,我們就在診斷、呈現學情並調整教學。我下去巡視,發現學生寫話中有特點,有代表性,其他同學也能學習借鑑的材料上來展示,不但是對他個體的鼓勵,更是對全班的示範。當然,學生不同,每次呈現的內容也不一樣。試教時,學生有的恰當運用一些連詞流暢連貫體現父親的複雜內心;有的用?!的標點使用來表達糾結,有的適當運用“放還是不放?放還是不放?”“不行!不行!”等反覆手法強化內心矛盾,有的還能巧妙地融入自己的理解等。交流後,讓學生吸收別人的優點,修改完善自己寫的,真正將心理補白落到實處。

又如“結合課堂作業本聯繫,理解啓示”這個環節。基於對五年級學生的瞭解,這篇課文深刻的人文內涵他們難以理解,幾次試教和今天課堂巡視過程都發現,整個第4題中,“魚”的理解是個難點,因此我們進行了重點的指導。在學生獨立完成後,進行了一次小組合作,小組成員間的分享和碰撞,會讓他們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畢竟學生的年齡和經歷擺在那裏,還是難理解的,學生絕大多數寫的都是“金錢”、“地位”、“利益”等,於是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這些是我們透過正當渠道所得呢?學生陷入了思考,是啊,原來這樣的理解還不夠準確,應在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飾語才行。今天有一位同學非常聰明,她說可能是“營業員多找的錢”、也可能是“老師多給的分數”,這就從另一方面理解了“魚”的涵義,讓理解更加全面了,在她的啓發下,同學們豁然開朗,有的說“路上撿到的錢”,有的說“商店裏撿到的手機”等等。

練習第三題的意圖是借文中兒子之口檢驗學生對“啓示”的理解,我們的學生往往只能寫“謝謝您當年對我的嚴格教育才有我的今天”“現在我終於明白了34年前您說的話是有道理的”“您讓我把那條大鱸魚放回湖中,讓我終身受益”之類留於表面,相對空洞的話語,這是五年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基於這樣的學情,我把“引導學生補充‘啓示’內容”作爲這題的教學重點,透過比較和鑑別,理解啓示,從而達成預設目標。

多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給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啓示,那麼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也足以讓我銘記和成長。之前,也在重視學生,但從未像這樣如此高度地關注過。而這堂課上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學生的學情爲前提的,教學要繼續往前走,就必須順應學情,進行教學調整。無意間,這堂課在教我回歸教學的本質。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效率。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12

《釣魚的啓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並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啓示,是比較困難的。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啓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境變化的語句作爲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啓示”作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爲了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學:

一、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

對捕撈開放日前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問題,如:1、找出描述“我”心境變化的詞語2、找出描述爸爸神態的句子等。學生在找出這些句子之後,我讓學生反覆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體會到父親對我要求嚴格,但不能體會到這種嚴格其實就是一種愛。直到我問學生:“父親難道不愛我嗎?他忍心奪走我的高興歡樂和依依不捨嗎?”就勢把課文的引到了“啓示”部分。

二、對“啓示”部分的理解

在學生理解了生活中誘惑人的“魚”後,我讓學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麼啓示,學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學生齊讀課文之後,我問學生:“結合課文,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我從課文到生活實際層層深入,這樣,“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課文講完後,我認爲還有兩點做的不好:

一、沒有學會等待

“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理解“鱸魚”這個誘惑,在應對誘惑的時候,艱難的做出了決定。我只顧自我教學進度,沒有等學生細思量,就進行了下一環節的教學。學生不能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我輕描淡寫就過去了。

二、前後銜接不夠恰當

還是上邊所談的環節,如果我能及時總結引匯出這個“誘惑”,讓學生明白在這個時候“鱸魚”就是一種誘惑,理解這個詞的意思之後,問學生:“假如父親沒管他,這次作者受不了誘惑會怎樣做?”“這樣做之後,他長大在遇到這樣的誘惑會選道德這方面嗎?”這樣再理解父親嚴厲就是一種愛就很容易了。

當然,教學就是一種遺憾的美,這篇課文還有很多值得需要深究的問題,由於時間自我急於要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沒有處理好,期望各位教師提出寶貴意見。

《釣魚的啓示》語文教學反思13

我之所以選取<<釣魚的啓示>>這篇課文,是因爲在文章中蘊含的道理很契合現在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導向。雖然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其中的涵義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這篇課文所彰顯的道德指向,是學生在成長道路中不可缺少的,我覺得用這節課來參加賽課是很有意義的。

課前我思考這篇課文的教學,既得讓學生學得懂,又學得讓學生覺得有趣,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以讀帶講,講中理解,理解上提升朗讀的教學策略。我認爲,讀是學生理解文字、體驗文字的重要手段。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從分說明了充分的讀文對於學習理解文章的重要意義。關校長的屢次指導也讓我認識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本節課我的教學始終以“以讀爲主”。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從剛開始的同桌合作讀課文,到自主瀏覽課文,再到默讀課文、自由讀文,讓學生不斷的在讀中感悟、體驗,並找到重點的句子,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的語句,力求符合學生的理解來領悟文字特點,這樣的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能夠緊緊地被教材所吸引,自主而饒有興趣的投入在個個問題與環節之中。再加上小組合作的實施,讓學生樂於朗讀並樂於學習。學生把自己在朗讀中的理解加上自己的語言進行彙報,使得書中的知識潛移默化的進入孩子的頭腦,是學習變得輕鬆愉快。學生分明在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着對於文章主旨的理解,我從他們的語氣語調裏也清楚的聽到了,他們對於道德抉擇的正確選擇與思考,這就實現了我對於這節教學目標的落實與對於重難點的突破。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不足,儘管讓學生對於父親的語言有了想象性的創作,但是我發現學生寫的句子,詞彙量匱乏,缺乏創新性的詞語,沒有充分發揮讀寫結合的優勢。極少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一小部分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交流習慣,對於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聯繫生活實際來談有些浮於表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盡力避免學生的以上學習漏洞,更加完善我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