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燃燒的祕密》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燃燒的祕密》教學反思範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燃燒的祕密》教學反思

《燃燒的祕密》教學反思篇一

我們備課明確了學生合作探究習慣爲主題,在課上注重了讓學生透過了自主探究 自主實驗 自主學習 自主創新獲取知識,受我們教研組長的委託,我做了一節《燃燒的祕密》一課。體現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樂趣,養成了自主探究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 實驗 動手操作能力。能夠從簡單而有興趣的生活入手。抓住了孩子好表現,好展示的心理,從探究實驗引入,激發學生想進一步探究科學知識的慾望。新課標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探究既是目標,又是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做第一個實驗,在沒做之前讓學生動手先腦,先設計實驗即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再按實驗去做。呼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發現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知道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再此基礎上,進入第二個環節,燃燒蠟燭的實驗。首先知道蠟燭燃燒,杯壁上有水珠出現,有新物質生成——水,第三個環節探究蠟燭燃燒的祕密是否有其他物質生成,用裝有石灰水的燒杯再次實驗,發現蠟燭的燃燒有白色的物質生成(水,二氧化碳),由此得出結論:蠟燭的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我認爲第一個環節和第三個環節比較出色,第一個環節爲第三個環節做了鋪墊,學生在實驗中也很容易理解,引導學生在掌握了燃燒的祕密之後,將知識帶到生活中去,發現生活中人們利用燃燒可以做哪些事情,燃燒在人們的生活中的利於弊,探討我們如何使用燃燒,並提示安全用火標誌圖,是學生產生更深的體驗,透過以上三個環節,簡單和直接地引入使學生從細微的生活瑣事入手,能夠很好的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使他們不斷地加強小組間的合作 探究,更好的完成本小組的學習任務。

在課堂上我還發現了許多不足,如,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說得,可能是時間不夠的緣故吧!應該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空間,對學生的結論的形成導的不夠,我個人認爲整節課師生互動,開放性上做得遠遠不夠,可能是這節課的實驗比較繁瑣,不易操作,以上是我個人課後對這節課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可能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沒做好,希望同伴多多指導,以便下次提高,縱觀整節課的設計和講授過程,脈絡清晰,重難點突破合理,也不失爲我在科學教學的一節成功課。

《燃燒的祕密》教學反思篇二

新課程規範要求科學教育要與生活相結合,讓同學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這一點在我的科學教學實踐中,感覺越來越強烈。在《燃燒的祕密》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之初,最頭疼的就是整節課的匯入。怎麼導?才幹夠讓同學有一種想急於知道燃燒的祕密的渴望?最終我選擇了用蝦條的製作方法和燒粉條的現象,但課後發現不是最佳的選擇,而且有脫離主線的“嫌疑”。

經過嘗試,我覺得還是直截了當給同學一個新奇的燃燒現象,這樣的開始,也許才幹讓他們感到有祕密要研究下去。

說課稿上,對教材中的實驗內容進行了大膽的重構,教材中實驗的設計意圖是透過研究蠟燭燃燒來認識燃燒有新物質發生,如二氧化碳,然後透過進一步的燃燒實驗認識到不同的物質燃燒後發生的新物質是不同的,最後運用這個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個設計環環遞進,有很強的.邏輯性。但是,惟獨杯壁上的清石灰水的溶液對蠟燭燃燒發生的二氧化碳反應不是很明顯。於是,我考慮再三,還是把實驗改成向驗證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變渾濁的實驗一樣的操作,效果不錯。

另外,在突破燃燒發生新物質這一難點的時候,同學始終不能說出“新物質”這一概念,這與老師的引導,或者說,對同學結論的形成導的不夠有直接關係。還有就是,我個人認爲整節課,在師生互動,開放性上做的還遠遠不夠,可能是這節課的實驗比較繁瑣,不易操作,造成我的主導地位過於明顯。

以上就是我個人課後對這節課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可能還有很多細節的地方沒做好,但是,縱觀整節課的設計和講授過程,脈絡清晰,重難點突破合理,也不失爲我在科學教學中的一節勝利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