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5篇)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

《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課文透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一、善於發現,激發興趣

學生在家裏呆了兩個月,生活隨意,注意力不集中,爲了吸引學生,上課伊始,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談發現。學生都非常感興趣,一個接着一個的談着自己的發現,尤其是對於少數民族的服飾,印象更爲深刻。學習興趣有了,爲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文字鋪墊了基礎。

二、自主識字,指導寫字

識字和寫字在中年級仍然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要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本課的生字較多,涉及的新詞語也比較多。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認記。比如,要求會寫的生字中有3個是形聲字,“蝴、蝶、銅”,就可根據形聲字的特點識記這些字的字音、字形。“傣”讀dǎi,不要讀成tǎi;“昌”是翹舌音,不要讀成cāng;有些字的筆畫較多,比如,“戴、舞”,要引導學生注意筆畫、筆順,避免寫錯。在指導書寫方面,除了指導難寫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讓學生在課後去掌握。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餘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交上來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而且書寫特別認真,只是個別孩子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該追求的,應當是每節課都必須要的。

三、以想促悟,悟中朗讀

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受,充分來喚起學生的想象,以激發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以達到理解文字的目的。例如對於邊疆的民族小學學生上課的情況,課文中並沒有寫具體,只寫了他們動聽的讀書聲,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點,讓學生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讀書時的情景。有的說:“他們讀得很流利。”有的說:“他們讀得津津有味。”有的說:“他們讀的繪聲繪色。”……

又如在學習窗外十分安靜一句時,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鳥、樹枝,我們會怎樣想呢?”這個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資料共享平臺。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今天學生理解到位,朗讀到位。

開學第一課,難免會有遺憾,自我感覺在課堂上的語言還是顯得不夠精煉,問題不夠明確。今後要細心斟酌、精心設計教案。這樣,才能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快樂地學習!今天有部分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發言不夠積極,我相信學生也會慢慢進入狀態的!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2

在教學課文最後一段中“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我們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這句話中,孩子都知道該怎麼讀。宋天琪很會說,立即說這是因爲我們很自豪,應該很自豪的讀。我把這個詞寫在黑板上了,表揚了宋天琪的感悟很準確,便問孩子什麼是自豪呢?有同學立即喊出來是驕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對的聲音,很堅決的聲音“不是,不是驕傲的意思!”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進一步反問孩子是嗎?我看到張俊康正在玩着什麼,故意以他爲例子,說了“張俊康最近的字寫得很有進步,老師表揚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驕傲極了!這是個驕傲。”接着又舉例說當我看到中國健兒站在領獎臺上看着中國的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的心裏真是無比驕傲!請同學們說說這兩個驕傲意思一樣嗎?在這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樣,立即說第二個驕傲就可以用自豪了。那麼我們課文裏的自豪是爲什麼自豪?“爲這所學校的美麗自豪!”“爲小朋友在這裏快樂的生活自豪!”嗯,已經點到了,我就此止步。還是用讀的方法,讀了孩子喜歡的句子,有一些學校環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靜的句子,請孩子們多讀讀這些句子,讀好這些句子。 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餘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交上來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個別孩子不對。不過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我又花了半節課時間練書寫。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該追求的,應當是每節課都必須要的。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3

我在教學第五冊語文課文《我們的民族小學》時,有一段描述窗外十分安靜的文字,我創設了一個“蝴蝶飛舞”的師生活動情境,由教師扮演蝴蝶,邀請同學讀文段,誰能讀出“安靜”的感覺,“蝴蝶”就會“停留”在誰的身邊表示欣賞,由於有的學生理解課文有差異,讀這段時聲音十分響亮,於是我說:“哎呀,蝴蝶都被‘嚇飛’啦,你們說爲啥呢”

該學生立刻醒悟過來,改成了靜靜地誦讀,這樣經過創設生活情境,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提醒,使學生的朗讀本事得到了提高,這比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更有效,給學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暫時朗讀不到位的學生進取性沒有受到挫傷,僅成了學生提高自我朗讀水平的一次鼓舞。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發現學生的潛能,這正是新課程學生評價倡導的改革方向,僅有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發展的不均衡性,評價資料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體發展。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4

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課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在課堂上,學生讀了課文後,我問:“課文中描寫的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我希望學生能講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覺得這所學校很美麗。”“我覺得這所學校裏的同學很快樂。”……但現實和願望總是有距離的,這種距離可不一定會產生美感哦。

一個女孩子站起來說:“我感覺那所學校有點古老。”她說得雖然有點偏,但還不算糟。接下來,一個男孩子站起來回答:“我覺得那個學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請一個學生,他說的話讓我一驚:“老師,那個學校很窮。”……不行,這樣任由他們說下去,我會被他們牽着鼻子轉,越轉越遠,還能回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嗎?

我略一思索,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你們一定能發現這所民族小學是很吸引人的,看看這所民族小學好在哪兒呢?”──這下,學生們的思路沒有像脫繮的野馬了,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感受:“民族小學的學生的服裝很鮮豔。”“那裏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有絨球花和太陽花,還有鳳尾竹。”“那麼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上課很專心。”……

不同的問法,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教師需要認真思考。這關係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關係到教學過程是否通暢,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課堂是可以預設的,同時,課堂也是生成的靈動的多變的。許多時候,老師做不到先知先覺,學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趨,時時處於被掌控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問得精問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廣度,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度。如果拋出問題後,學生打起了“擦邊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師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因爲在這時候,“以不變應萬變”之術是無效的。不妨換一種問法,想辦法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去感受去體驗課堂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5

在教學課文最後一段中“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我們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這句話中,孩子都知道該怎麼讀。但是朗讀的時候沒有感情。

劉湘很會說,立即說這是因爲我們很自豪,應該很自豪的讀。我把這個詞寫在黑板上了,表揚了劉湘的感悟很準確,便問孩子什麼是自豪呢?有同學立即喊出來是驕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對的聲音,很堅決的聲音“不是,不是驕傲的意思!”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進一步反問孩子是嗎?我看到胡家海正在玩着什麼,故意以他爲例子,說了“胡家海最近的字寫得很有進步,老師表揚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驕傲極了!這是個驕傲。”接着又引用課文語句,“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我們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我爲身爲民族小學的一員而驕傲。請同學們說說這兩個驕傲意思一樣嗎?在這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樣,立即說第二個驕傲就可以用自豪了。

那麼我們課文裏的自豪是爲什麼自豪?“爲這所學校的美麗自豪!”“爲小朋友在這裏快樂的生活自豪!”嗯,已經點到了,我就此止步。還是用讀的方法,讀了孩子喜歡的句子,有一些學校環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靜的句子,請孩子們多讀讀這些句子,讀好這些句子。

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餘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交上來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個別孩子不對。不過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該追求的,應當是每節課都必須要的。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6

課文透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這是一所美麗的學校:美得很有特點,各民族的小學生身着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裝點得絢麗多彩;古老的銅鐘,還有鳳尾竹,更增添了學校的鄉村氣息和民族特色。這是一所團結的學校:同學們來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國的大家庭裏,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間教室裏學習。這是一座充滿了歡樂、祥和氣氛的學校:孩子們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連小動物也來聆聽讀書和來看熱鬧,可見對孩子們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羨慕。

在課堂上,學生對於民族小學的特殊之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小動物們的到來感到很新奇,在課堂上大家都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爲這樣一所民族小學是十分令人懷念的,在那裏讀書也是十分幸福的。

在讀書中學生可以很好地把握情感基調,課文讀得有感情,學生好像身臨其境一樣。這是一所美麗的學校,這更是一所團結的學校;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來自不同的民族,但都是好朋友,共同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緊密地團結在五星紅旗下。學校的美麗和團結既是作者所要讚美的內容,也是引起自豪的原因之一。

教學課文最後一段中“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我們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這句話中,孩子都知道該怎麼讀.馬曉燕很會說,立即說這是因爲我們很自豪,應該很自豪的讀。我把這個詞寫在黑板上了,表揚了馬曉燕的感悟很準確,便問孩子什麼是自豪呢?有同學立即喊出來是驕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對的聲音,很堅決的聲音“不是,不是驕傲的意思!”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進一步反問孩子是嗎?我看到馬兵正在玩着什麼,故意以他爲例子,說了“馬兵最近的字寫得很有進步,老師表揚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驕傲極了!這是個驕傲.”接着又舉例說當我看到中國健兒站在領獎臺上看着中國的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的心裏真是無比驕傲!請同學們說說這兩個驕傲意思一樣嗎?在這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樣,立即說第二個驕傲就可以用自豪了.那麼我們課文裏的自豪是爲什麼自豪?“爲這所學校的美麗自豪!”“爲小朋友在這裏快樂的生活自豪!”嗯,已經點到了,我就此止步.還是用讀的方法,讀了孩子喜歡的句子,有一些學校環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靜的句子,請孩子們多讀讀這些句子,讀好這些句子.

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餘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交上來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個別孩子不對.不過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我又花了半節課時間練書寫.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該追求的,應當是每節課都必須要的.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7

《我們的民族小學》這是我當老師的第一節課,雖然前幾天已經拿到了教科書教學參考書,也已經寫好了教案,但是我依舊很忐忑。我已經很久都不接觸小學的課堂了,內心充滿了疑惑,我怎麼講才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怎麼樣才能把課堂有效的利用起來,怎麼講才能讓孩子明白......一系列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裏,帶着這麼多的問題我來到了我的課堂。

孩子們異常的熱情,激昂的問好聲開始了我們三年級的第一節語文課,可是好景不長,我剛引入新課時,問題出現了,曾經暢想了無數遍的課堂蕩然無存,習慣了寫一些繞筆字的我竟然不會一筆一畫的寫字了,就一個“的”我寫了擦,擦了寫,三遍之後我才寫下了一個讓學生們全都能認識的字。接下來就問題百出了,就練習生字一項,孩子們就各種問題。我更是感覺忙的焦頭爛額的。不過課堂上還有一些精彩的地方,比如聯繫班級的實際情況,孩子們就能知道我們班裏也有少數民族,還說出了自己身邊的少數民族和知道的少數民族。並且在讀課文的時候他們也能感覺到語言的優美,更能感受到民族小學的美。

就這樣緊緊張張的結束了我的第一節課,我的問題不僅僅在駕馭課堂的能力上,另外,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鍊,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8

朗讀是任何一門語言課都非常重視培養的一種能力,它是任何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人都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一堂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語文課是充滿遺憾的,因此,注重學生透過朗讀形成一定的語感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一節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用自豪、讚美之情來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剛開始,我首先用提問的形式問學生:“文中民族小學的同學們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去學校的?

我們感覺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由於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加上生活區域與時空和課文所寫的內容有差距,對課文所寫內容沒有很深的感受,所以朗讀起來感情並沒有真正表達出來。如何引導呢?看到一名學生帶了一套白族服裝,我靈機一動,就在她耳邊耳語了一番,請她套上這套服裝。當她再次出現在全班同學面前時,立刻傳來一片讚歎聲,我看到,自豪與喜悅也漾在了她的臉上。我馬上提議:“你能用現在的心情來朗讀課文的片斷嗎?”她有了新的朗讀體會,果然讀得聲情並茂。接着,我又讓在坐的全體同學用剛纔發自內心的讚歎體驗來朗讀課文,他們也讀得入情入境。

由此我感悟到,指導朗讀,除了可以創設一種情境,再現教材的有關形象,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所描寫的事物,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能讀出文章的意境外,還可以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移情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語感。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9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這是一所美麗的學校:上學的路上開着絨球花和太陽花。各民族的小學生身着鮮豔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粗壯的枝幹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牆上搖晃。這是一所團結的學校:同學們來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國的大家庭裏,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間教室裏學習。這也是一座充滿了歡樂,祥和氣氛的學校:孩子們課上認真讀書,課下盡情玩耍,連小動物也來聆聽讀書聲和看熱鬧,對孩子們的幸福生活多麼羨慕!

教學本課,我用一個問題貫穿全文的教學——民族小學和我們的學校有哪些不同學生找出了許許多多的不同,例如:民族小學的學生是從山坡上,從坪壩裏,從一條條開着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來到學校的,而我們是從開闊的馬路上來到學校的。同學們眼前彷彿出現這樣的景象:早晨,民族小學的同學們歡快地走在上學的路上,空氣多麼清新,景色多麼美麗。接着又有學生找到了:民族小學有古老的銅鐘掛在打青樹上,鳳尾竹的影子在潔白的粉牆上搖曳,而我們的學校沒有這些景物。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想象古老的銅鐘掛在大青樹上發出的聲音是多麼悠長,清脆,想象鳳尾竹的樣子在潔白的粉牆上搖晃又是怎樣的美麗的畫面,這樣,同學們體會到了這所學校是多麼美麗,讀起來也就美美的。同學們也找到了"大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都成了好朋友",我們的學校有少數民族,但不能稱爲民族小學,因爲學校大多數同學都是漢族的,我們穿同樣的衣服,說的.都是普通話,這和民族小學是不同的。他們也找到了"上課了,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間教室裏學習",我們是在不同的教室學習,他們卻在同一間教室學習,可見他們人數很少,這也是一個不同之處。從這些語句中,我們體會到他們很團結,他們雖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他們卻成了好朋友,他們還在同一間教室裏學習,這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團結。同學們還找到了其他不同之處:我們在教室裏讀書,外面只有轟鳴的汽車馬達聲,他們讀書時卻有小鳥,蝴蝶和猴子在旁邊好奇地聽着;下課了,他們跳孔雀舞,做遊戲,可以把小鳥,松鼠和山狸都吸引過來,我們不跳孔雀舞,也沒有小動物能被吸引過來,透過比較不同,我們羨慕他們的無憂無慮,感受到他們的快樂。

在尋找民族小學和我們學校的不同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瞭解到民族小學的特點:美麗,團結和快樂,充滿對這所學校的嚮往之情。因爲感受深刻,朗讀時,也就自然做到了感情豐沛。這樣,抓一個問題,將課文學透,學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0

在教學課文最終一段中“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我們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這句話中,孩子都明白該怎樣讀。宋天琪很會說,立即說這是因爲我們很自豪,應當很自豪的讀。我把這個詞寫在黑板上了,表揚了宋天琪的感悟很準確,便問孩子什麼是自豪呢?有同學立即喊出來是驕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對的聲音,很堅決的聲音“不是,不是驕傲的意思!”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進一步反問孩子是嗎?我看到張俊康正在玩着什麼,故意以他爲例子,說了“張俊康最近的字寫得很有提高,教師表揚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驕傲極了!這是個驕傲。”之後又舉例說當我看到中國健兒站在領獎臺上看着中國的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的心裏真是無比驕傲!請同學們說說這兩個驕傲意思一樣嗎?

在這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樣,立即說第二個驕傲就能夠用自豪了。那麼我們課文裏的自豪是爲什麼自豪?“爲這所學校的美麗自豪!”“爲小朋友在那裏歡樂的生活自豪!”嗯,已經點到了,我就此止步。還是用讀的方法,讀了孩子喜歡的句子,有一些學校環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靜的句子,請孩子們多讀讀這些句子,讀好這些句子。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餘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交上來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個別孩子不對。可是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我又花了半節課時間練書寫。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當追求的,應當是每節課都必須要的。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透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間的友愛和團結。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以下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資源,引發興趣

我設計了“民族風情展示會” 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環節。我製作了課件讓同學們觀察:少數民族風情,學生們興趣很高,知道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有許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和睦相處,共同生活,瞭解了不同民族的風俗人情。不同民族的孩子們也在一所美麗的學校共同學習。

二、以想促悟,激發興趣

學生在閱讀中轉換、補充、生成。在教學時,充分來喚起學生的想象以激發興趣從而達到保持學生注意力以理解文字的目的。

例如對於邊疆的民族小學學生上課的情況,課文中並沒有寫具體,只寫了他們動聽的讀書聲,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點,讓學生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聽得津津有味。”有的說:“他們讀的書聲朗朗。“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重點也很突出。但自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還是顯得有些羅嗦。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過渡語言、激勵語言、提問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精心設計。這樣,才能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快樂地學有所得!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2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寫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本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讚美之情。這樣的情感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會,自己去感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學習,自主討論,自己感悟,不壓制學生的思想,給學生心靈放飛的權利,培養了學生的悟性、靈性。

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課文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於是我讓學生自己來說說他們上課的情景。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讀得又整齊又動聽。”……另外,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峯頂爬去……”時我讓他們做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非常起勁,再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全班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這時提醒學生:“看來同學們都認爲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這樣的合理猜測,開啟了學生的思維,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此外,我還把知識延伸到課外,在立足於課內,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把語文知識聯繫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完課文以後,我讓學生來畫畫這所民族小學,同學們都興趣高漲,動起手來了,畫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選幾幅比較出衆的作品展示給全班的學生,並讓作品的主人脫離課文來向大家介紹一個你所畫的民族小學,使學生真正把課本的知識轉化爲自己的東西。接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小學,來說說我們自己的學校。經過小組討論後,同學描繪了自己所在的小學,而且講的十分生動有趣。例如有的同學講到:我們的學校多美啊!紅旗高高迎風飄揚,特別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場,是我們玩遊戲的樂園。青青的草坪可以讓我們當牀一樣睡覺。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你聽!教室裏傳來了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大家學得多起勁啊!……講完後,我讓學生課外把自己的學校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這樣主動、自主的學習,給了孩子們一片開放的園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自己喜歡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也使得課堂上的知識進一不得到了昇華。

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開發,變封閉爲開放,教學活動猶如放飛快樂的翅膀,讓學生的閱讀快樂從課本飛向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向課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體現了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效結合。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3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學本文時,我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讚美之情。這樣的情感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會,自己去感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學習,自主討論,自己感悟,給學生心靈放飛的權利,培養了學生的悟性、靈性。在第一課時,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普遍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於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爲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爲隨後開展的深入理解課文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課文時,課文中並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踊躍,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這一課中我的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多加錘鍊,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4

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課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剛開學,放慢速度,讓孩子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收心工作之後,第一節課檢查預習,學生讀了課文後,思考:“課文中描寫的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希望孩子們的回答積極向上的,預設“我覺得這所學校很美麗。”“我覺得這所學校裏的同學很快樂。”……但現實和願望總是有距離的,與我的想法有些背道而馳。

郭翰聰站起來說:“我感覺那所學校有點古老。”他說得雖然有點偏。接下來,朱銘熙站起來回答:“我覺得那個學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請一個學生,他說的話讓我一驚:“老師,那個學校很窮。”……不行,這樣任由他們說下去,我會被他們牽着鼻子轉,越轉越遠,還能回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嗎?我略一思索,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你們一定能發現這所民族小學是很吸引人的,看看這所民族小學好在哪兒呢?”──這下,學生們的思路沒有像脫繮的野馬了,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感受:“民族小學的學生的服裝很鮮豔。”“那裏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有絨球花和太陽花,還有鳳尾竹。”“那麼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上課很專心。”

不同的問法,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跟着教案,適時調整教學設計。這關係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課堂是可以預設的,同時,課堂也是生成的靈動的多變的。許多時候,老師做不到先知先覺,學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趨,時時處於被掌控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問得精問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廣度,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度。教師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不妨換一種問法,想辦法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去感受去體驗課堂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15

看着三年級小孩子充滿稚氣的笑臉,聽着他們可愛的嫩嫩的聲音,尤其是感受着他們在課堂上的點滴成長,滿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本節課,我設計了3處想象。第一處同學們來上學時的情景,我先範讀,要求同學們邊聽邊想象:“在你的小腦瓜中,看到了什麼?”開始,孩子們想象很侷限,僅有一個孩子舉手,說:有很多民族的小學生都來上學。我意識到孩子們對這種教法不習慣,於是示範引路:在劉教師的頭腦中,彷彿看見了……然後再讓學生邊想像,邊朗讀,到達了較夢想的效果。

有了如上的示範引路,緊之後又設計了一處想像環節:同學們向在學校裏歡唱的小鳥打招呼,會怎樣打?孩子們開始雀躍起來:小鳥,你好!小鳥,早上好!我趕緊表揚:多有禮貌的孩子!多可愛的小女孩子!孩子們的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在教學第三段時,引導學生想象:如是你是一棵小樹、一隻小鳥、蝴蝶或或者一隻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麼認真,課文朗讀得這麼動聽,你會怎樣做?李依陽小朋友的回答真讓人叫絕:“如果我是一隻站在枝頭的小鳥,我必須不敢再叫了,因爲我怕打擾了小朋友們讀課文。我會靜靜地欣賞。”有了這樣的感悟,再感情朗讀已是水到渠成。

孩子們的成長,讓我彷彿看到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在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