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高中作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作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高中作文教學反思1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半壁河山”。順應教學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學對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教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實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正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爲此,有必要對之進行一番考察,從而匡正除謬,使我們的作文教學走上正軌,並取得最大效果。

一、當前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

1.作文觀念:抒寫情感,見證生命。許多人認爲,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是生命體驗。生活感悟的一種外化”,有“‘生命傾訴’的特點,是學生生命活動的一種需要”。中學生作文應“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遮蔽的生活底蘊”。因此,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寫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或者如一篇談“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題目所言“寫那想的,想那新的”。

2.教學目的:讓學生寫出好文章。平時的作文教學,就是讓學生每次都寫出一篇優秀作文,可以對全班朗讀,也可以拿出去發表。每一次作文,教師又都希望學生能夠創新,能夠寫出一般人不能寫或沒有寫出的內容。

3.作文備課:既無計劃也無教案。多數教師只在寫教學計劃時點明安排幾次作文,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又不寫作文教案。不僅沒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個作文教學中的作用是什麼,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慮。

4.進行方式:就是“寫”。作文課幾乎都是教師佈置題目學生去寫。不放心的教師會對作文題作一些簡單的解釋或提示,說明一些要求。作文一般在課堂上進行,安排在課外的多因課文教學時間緊而不得已而爲之。

5.作文題目:話題作文一統天下。隨着高考採用話題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學無論平時還是考試便一股腦地採用活題作文題目,彷彿不如此就不能趕上時髦跟上高考。話題作文從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連小學也在實行話題作文教學了。

6.作文批改:選優說劣。優秀作文一般會在全班朗讀,教師簡單總結其優點所在。對於較差的作文,多是總體評價其不足,具體到一篇較差的作文,則是多鼓勵少批評。本來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訓練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學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別出心裁地寫了一篇可讀的文章,教師也會認爲這是本次作文中的優秀篇章。這就等於寫什麼都可以,寫歪了,還會被認爲是創新呢。

7.教學效果:效果堪憂,能力不高。有教師指出:“中學生對作文所持的消極態度和低下的寫作能力,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學作文的結果是令人遺憾的。”張志公先生也曾說:“現在,學生最習慣於寫抒情散文,別的不會。”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往往是這一次作文寫得好,得到老師表揚,但多數時候則寫不好。平時作文常受表揚的學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個好分數。事實上學生對於自己的作文水平達到何種程度也說不清楚。

對上述七個方面作一下總結,不難發現這樣兩個問題:(1)高中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在引導“創作”,引導文學寫作。隨着新世紀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文學教育比重的加強,作文的文學化傾向更爲顯著。(2)整個中學作文教學的過程及形式極其簡單:它的備課就是出出題目,上課就是讓學生寫作,批改就是選優評劣。

二、作文教學的文學化問題

高中作文教學的文學化是怎樣形成的?它與哪些因素有關?

1.它與社會對寫作的認識和評價方式有關。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作家詩人才是寫作的高手,只有寫詩寫散文寫小說纔是寫作,作家詩人那樣的“創作”能力纔是寫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寫專業論文那是專業人士理所當然的事,那只是證明你的專業水平高,並非是寫作能力高。

2.它與教師把作文的內容定位於抒寫心靈有關。在許多教師看來,“寫作,原本是寫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時要“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寫作中擁有絕對的選擇權力,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選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以我手寫我心”。這樣的“自我”中心論,必然使作文教學重體驗、感悟、表現等。這樣一來,“寫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類的創新便瀰漫了中學作文教學,獨特、怪異、體現個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睞的。而這些正是文學創作的特質。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不自覺地鑽進了文學的圈內。

3.它與教師把作文的目的定位於促進人的發展有關。許多教師認爲,作文是爲了健全學生人格,提升學生思想,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純化學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爲了促進人的發展。於是無論是“作文——生活”論者,還是“作文——做人”論者等等,都把作文當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於是從一種素質一種能力變成了一種手段——文學的塑造人的手段。在這樣一種思想觀念驅導下,作文不是爲了去敘寫學生人格思想,而是爲了去提升學生人格思想;不是爲了去再現學生人文情懷,而是爲了去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不是爲了去表述學生生活,而是爲了去開拓學生生活。

4.它還與高考導向及教師對文學的偏愛偏重有關。高考的話題作文倡導學生髮揮個性,表現自己所體驗的生活,即使是寫議論文,也要求寫得具有文學味,要能“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這實質上就是在倡導文學創作。由於高考的影響,廣大學生無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學化。而廣大教師無不“竭忠盡智”,作文教學幾乎都是圍繞文學寫作來進行,辦“文學社”,“寫作興趣小組”,等等。

誠然,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文學寫作引導,讓學生進行文學寫作,這是完全必要的。但問題是,文學寫作教學並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全部,甚至還應該強調的是,文學寫作教學並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主體。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從文章寫作的動機來看,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寫作的衝動與靈感,二是寫作的某種實際需要。前者即是文學創作,而後者卻並非文學創作,而是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用型寫作。

2)從社會實際需要來看,“社會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公民,他們有良好的教養和審美能力當然好,但社會不需要那麼多的詩人、作家”。大多數學生將來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可能極少進行文學寫作,寫的最多的可能還是發言稿、實驗報告、法律文書、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等一類文章。

3)從作文教學的目的來看,其目的不是培養作家、詩人,作文教學也沒有必要主動地承擔這一任務,任何文學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學作文教學來產生。極少數寫詩歌、散文、小說的學生,大概也不是中學作文教學的結果。當了作家、詩人的人也並不感謝中學作文教學。

4)從國外中學作文教學的情況來看,像德國、日本、美國等,他們的作文教學大都以社會實用爲目的,立足於學生進入社會實際的需要。如日本寫作教材中設“書信和日記”、“生活和意見”。“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作文題,實用性的特點顯著。

着眼於實用,着眼於學生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學,纔是健全的作文教學。可以讓一些學生盡顯文學才華,但不能讓一個學生缺失實用寫作能力。

三、作文教學過程的簡單化問題

首先,單一化的“寫”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寫出優秀作文的教學形式,使作文教學缺失了訓練過程。這樣的作文教學客觀上一開始就把學生當作具備寫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師科學有序的作文指導,省去學生“創作”出優秀作品之前的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這樣,就必然把多寫(也即多創作)等同於訓練或達成能力的手段,把結果等同於過程。而“寫”的時間和“寫”的量又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定,什麼時間寫僅憑教師的工作緩急或興趣去決定,寫多少就全憑教師的“經驗”或“感覺”去決定。中學作文教學就這樣變得無比簡單和隨意。

其次,“多讀多寫”的“感悟”“自得”式的傳統方法段,嚴重阻礙了作文教學的科學化進程。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悟得”方法,還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作文教學既無學科體系,也無科學的訓練體系,除了一味地“寫”,也就別無他路了,也就顯得無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於文學化傾向的影響,一些人強調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有了寫作的衝動再寫”,這使得作文教學研究放棄了對“沒有寫作衝動也要寫”的探索與訓練。我們知道,寫作並非都是因衝動而生,並非都是有感而發。比如領導要求你寫一篇發言稿,或工作總結,或先進人物的事蹟材料等等。朱光潛先生曾說:“前人寫舊詩,標題常用‘偶成’和‘賦得’的字樣,‘偶成’者觸興而發,隨時口占;‘賦得’者定題分韻,拈得一字,就用它爲韻作詩。”“‘偶成’的作品全憑作者自己高興,迫他寫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現的一個內心衝動,不假外力。‘賦得’的作品大半起於外力催促,或者要滿足一種實用的需要,如宣傳、應酬、求名謀利、練習技巧之類。”由此可看出,“偶成”當是因“衝動”而生,但“賦得”卻不是因“衝動”而生,恰恰是寫不出來也要硬寫的“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狀態。又如唐人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顯然也是“硬寫”。中學作文教學在這些方面卻一直棄之不顧,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義的深入的探索。

可見,中學作文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還缺少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有效的訓練。

四、新的思考

從以上情況看來,當今中學作文教學已經嚴重滯後於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擔當起全面培養學生作文能力特別是適應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務。爲此,我們有必要對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思考。

1.必須把中學作文作爲一個學科來看待,它是與中學數學、外語等學科相併列的一門基礎學科,甚至是應該從語文學科中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作爲一門學科,它應該有自己的'科學有序的內容體系,有自己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用以來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爲學生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寫作基礎。

2.必須明確作文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作爲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來達成,這就需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這種訓練體系還應該具有可操作性,能爲廣大教師所採用。

3.要有嚴密的教學計劃,必須明確學生在中學各學段及整個中學階段應達到的寫作水平或寫作能力。教師的上課及學生的訓練應體現出漸進性,並且要考慮每一個作文單元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要考慮每一次訓練是爲了達成何種能力。

4.要改革高考只考話題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檢測學生作文能力的考試方式。平時的教學,作文最好單獨設科教學、設科考試,這樣作文就不限於只是一道寫作大題,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學科考試題,以便全面地檢測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個人的寫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學階段打下基礎,特別是理科學生,他們幾乎只在中學學習寫作。可見,中學作文教學對於一個人的未來及人生是多麼重要!願廣大語文教師及其寫作教學專家對當今中學作文教學進行新的探索,爲作文教學做出嶄新的貢獻。

高中作文教學反思2

今天上午我給學生上來開學後第一次作文課,一說作文學生總有畏難情緒,有學生一節課寫不了幾個字,上完這節作文課後我對我的作文教學進行了反思。

1、今後我將嘗試作文課寫作樣式的調整。今天這節作文課我提前一天命題,爲了降低難度讓學生有話可說,我出了兩個題目讓課代表選,選好後給我反饋,並把作文題寫在黑板上,讓同學構思選材。今天上午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間由原先的兩節課減爲一節課,並嘗試模擬考試情景,增加寫作緊迫感,加快寫作速度,增強學生精神集中程度,先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夠字數,再慢慢訓練其文采,下課鈴一響就收卷,不交者登記姓名,課後不再收作文,也就是說不在規定時間內寫完的不收其作文。節省下的一節課作爲點評作文之用。我會盡量縮短評作文的週期,增加面批的機率,遇到佳作要進行表揚,或在教室張貼,或在班內宣讀,或往學校投稿,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2、積極轉變學生的觀念,讓其明白自己不是寫作文而是寫作品。不是爲了完成任務應付老師,而是要努力寫出讓人稱讚和欣賞的佳作。寫之前就要有寫這篇是用來發表的意識。觀念一變品味就變,對自己的要求也會不一樣,往往會精心構思,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3、要培養學生的修改意識,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並且是自己修改。自己要有一個反覆揣摩的過程,那真是“吟定一個字,捻斷數頸須”。可以嘗試有作文修改課,上一節學生寫好的作文,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自己的作文,覺得不好的地方就進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滿意爲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寫一遍,讓學生對比前後兩篇文章,這有助於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因爲這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其實這一個修改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寫作水平提高的過程。

4、要嘗試上閱讀課,因爲讀和寫是不可分割的,古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讀書、沒有豐富的素材積累,要想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是不可能的。要不斷探索閱讀課的形式,我在上海嘉定二中參觀時,發現他們的閱讀課是很有特色的,他們的閱讀課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銜接,讓學生讀書時,必須記錄下自己的點滴感受,也就是自己心靈思維的火花,如果靈感來了可當場進行自由創作,閱讀課的時間一般是兩節課聯排,上完課本子要馬上交給老師。這期間老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高中作文教學反思3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主要是以作文教學爲重心展開教學活動的,而且它的目標是爲了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因爲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因素,導致寫作教學沒能發揮它真正的作用,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沒得到很好地提升。因此,要想真正幫助學生培養成一個優良的寫作能力,就應該從根本上解決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各種方式尋找一個適合的教學方案,從而真正落實寫作教學的工作。

1.作文教學不切實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課堂的備課中,只是針對課本的寫作專題依次地進行教學,而沒有對整本蘇教版的語文課本進行系統地規劃,也沒有依照學生的寫作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方案的制定。而且在選材沒能很好地把握一個度,導致高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批改過程中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價標準,教師長期在這種的教學狀況中,也會漸漸失去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

2.教學觀念落後

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對於蘇教版的新課標要求並不是很瞭解,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重視課本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寫作教學的重要性,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寫作環節上依舊薄弱。而且,高中語文教師以學生寫出來的的文章的結構性和條理性作爲教學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在意學生寫作技巧和方法的培養,而沒有認識到情感纔是文章的靈魂,缺少情感的文章是沒有感染力的。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也會非常空洞,沒有真實的情感投入,在內容上也胡亂捏造,過於浮誇,這樣導致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沒能真正的得到提升。

高中作文教學反思4

身前背後,總能聽到學生說:“我不喜歡寫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難。課堂上,單純依靠老師的語言描述,要求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創作,他們也感到很困難或無從下筆,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往往怕作文,把作文當作苦差事。如何使學生會寫作文一直是我反思的一個問題。假如,我們的作文指導也像動畫片一樣吸引小朋友;假如,學生寫作文也像玩遊戲一樣投入,一樣有激情。那麼,學生將會感受到作文課的幸福、快樂。這也是作爲一名新課程下的語文老師的追求。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潛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課堂優化學生的心境,讓學生快快樂樂地學作文,寫作文。那麼,如何在習作指導中,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開拓學生寫作思路,爲學生習作開闢自由、想象的空間呢?這一直是我反思的內容。因此,我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作文教學。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認識,硬要他們去表達,支反映則是不可能的。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緻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緻的瞭解,寫出來的文章纔會真實感人。如我教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時,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時,我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下手,着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大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親身實踐,並懂得觀察的重要性,學會觀察的方法,養成仔細觀察事物好習慣。

1、看:

一看: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是什麼顏色,它們顏色有沒有發生變化,形狀是什麼樣子的。

2、聞一聞、嘗一嘗:

讓學生知道,光憑眼睛看事物,是瞭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們經常吃的東西,透過我們的鼻子聞一聞,親口嘗一嘗,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把握這些水果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摸一摸:

大千世界,水果品種繁多,它們的外表也不盡相同。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種水果。

高中作文教學反思5

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國的高中作文教學也在不斷的改革,逐漸的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爲主,思維品質是語文各種能力的核心所在,面對現在作文教學少的情況,高中作文教學應該將重點放在發散思維訓練上。而要想擺脫目前高中作文教學的困境,筆者從幾個不同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與其他語文教學工作者進行交流與探討。

一、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聚合性與發散性思維

現階段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社會交流也日漸頻繁,高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社會的資訊化與開放化直接決定了學生思維的多元化與立體化,思維能力訓練目前已經成爲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積極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從思維的形式上來看,發散性與聚合性思維是思維的擴展與組合,同時也是演繹與歸納二者之間的統一。其中,發散性的思維具有多維性與獨特性等特點,作爲語文多種能力的核心,思維能力始終貫穿於各種能力之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對於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聚合與發散性的思維。在這種情況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對高中語文的大環境進行充分的利用,一方面對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進行鞏固,另一方面應該重視語文教學中聚合與發散性思維的訓練[1]。教師必須要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以及聚合性思維,從而來提升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作文寫作水平的提升。

二、突破傳統教學模式,追求作文教學的新發展

筆者從自己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瞭解到,爲了對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進行提高,語文教師已經做了種種努力,但是現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中很多學生始終會感到厭倦和畏懼,教師在這種教學氛圍中也會感到失望與乏味,因此出現了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情況。因此,作文教學成爲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同時也是語文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很多高中語文教師的精力並沒有完全用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上,也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培養,多數教師的教學都屬於微效勞動,甚至是一種無效勞動。同時這也正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學難以得到較大發展的原因之一。

都說“文章時思維資訊的載體”,在很多命題、半命題的材料作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的創作思路枯竭,即使寫出了文章往往也是非常空洞的,所依據的論據多數也是相同的,這一點與傳統作文教學中所使用的思想模式有直接關係。高中作文教學普遍呈現程式化特點,抓住中心論點,圍繞論證結構進行論證,在這種情況下直接造成了作文的乏味與枯燥,甚至有時全班學生都是圍繞一種文章模式展開寫作。學生在這種教學環境中不能對思維的發散性、流暢性進行發展,同時也會對思維品質的塑造產生影響。

三、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高中作文教學存在一定的規律與特點,透過初中作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學生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奠基工作,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選材與佈局等方面的能力,進入高中以後,在這些基本能力的鞏固與加強的同時,也應該對發散性與聚合性思維能力方面進行相應的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必然會在記敘文、議論文的水平上產生一個巨大的飛躍[3]。例如在議論文訓練過程中,筆者曾經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雜誌上刊登的材料作爲作文材料,材料的主要內容爲:挪威人多捕殺沙丁魚,如果抵港的時候魚是活的,那麼價格就會高出很多,因此很多漁民試了各種方法讓沙丁魚活着抵港,但是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只有一艘船總是能夠帶着活魚抵港,這是因爲這艘船上的漁民在魚槽中放入一條鮎魚,這樣沙丁魚就會面對一種陌生的環境,鮎魚就會四處亂遊,從而產生摩擦,沙丁魚發現這條鮎魚的存在之後就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沙丁魚就這樣堅持到了漁港。

這則材料在課堂上一出,學生們經過片刻的思考之後便展開了討論。材料中這種現象被稱爲“鮎魚效應”,是一種超自然界的生物現象,透過教師的點撥之後,學生的思路馬上開始擴展。一些學生認爲是運動延長了生命,同時生命力也得到了增強,比如家兔雖然沒有飲食上的煩惱,但是它們的壽命一般不會超過十幾年,而野兔經常遭到獵人的捕殺,需要與其它動物之間進行相互追逐,其壽命卻可以達到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