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槓桿》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槓桿》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槓桿》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槓桿》優秀教學反思1

這一節教學內容是這一章的開始,知識點較簡單,總體來說學生的掌握還可以。

什麼樣的簡單機械屬於槓桿?我讓學生自己舉些日常生活接觸過的例子,找到他們工作時共同的特點來定義槓桿的概念,效果很好。在介紹槓桿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學中一大難點,以往教學過程中一般只告訴學生什麼叫力臂,但大部分學生並不瞭解爲什麼在槓桿問題中要出現力臂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這一概念時有點茫然。這節課透過學生動手,親身體驗力的作用點與力的作用方向對槓桿轉動效果的影響,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時,對學生學習下一節“槓桿平衡條件”內容作好鋪墊。這個設計對學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幫助的。這節課的重點是力臂的具體畫法。因爲是較好的班級,所以我就示範了一個例子,讓他們做了六道不同類型的鞏固習題,掌握程度還可以。六道習題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圖來總結槓桿的一些基本特徵和作圖該注意的地方,強調作圖過程中要規範。

《槓桿》優秀教學反思2

上完《槓桿》這節課,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爲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

槓桿這節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槓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槓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這節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裏既牽扯到數學點到直線距離,又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畫力臂並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槓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並讓學生過關。

在對於槓桿五要素的教學過程中,透過師生交流合作,引出槓桿的五要素。這節課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聯繫緊密,透過列舉生活中的槓桿,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哦!原來物理就在我身邊,原來物理這麼有用!極極大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不禁使我想到,如果我們在每節課上都不斷的給學生灌輸這樣的思想,而不僅僅只教給學生死板的知識點,那麼,現在的課堂還會象現在這樣毫無生機嗎?

《槓桿》優秀教學反思3

槓桿是一種簡單的力學機械。本課首先讓學生認識槓桿,解槓桿的三要素,實踐中得出槓桿的使用中的省力條件,再透過槓桿尺,解和掌握平衡條件。整個的學生活動過程中,需要學生積極的參與活動中,並且能夠在探究過程中總結得出相應的一些結論。整個活動還是比擬的順利的想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一說。

首先在學生探究槓桿的省力條件的時候,想以下的幾個方面需要改進。首先學生透過猜測,然後進行實驗探究驗證。但是驗證的條件需要充沛的準備及改善。活動過程中,用的橡皮作爲支撐物,鉛筆作爲槓桿,來撬動鉛筆盒。透過學生的實踐,雖然能夠得到結論,想如果讓學生再準備一些其它更好的資料比方:尺子或者木棒等會更好的效果。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結論和效果。

其次在槓桿平衡試驗的時候,實驗過程的應該加以改造。首先示範提出要探究的問題,這樣學生依照這個思路去做,就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而我完全的將探究過程交給了學生進行探究,學生有些困難,效果很是不好。想可以示範的進行演示局部,學生就能夠得到好的效果。

《槓桿》優秀教學反思4

《槓桿》這節課是粵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的一節課。在教學這一節課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探索、思考和總結,不斷提升了自己對科學課教學的新理念。回顧教學前後,我認爲成功之處主要有這樣幾點:

一、實驗材料生活化,使科學貼近生活

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我對“用槓桿做個起重機”這部分的教材中教學環節設計,進行了創新性改造,設計了以下方案:讓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實驗。利用橡皮或者鉛筆盒作支點,利用尺子作撬棍,用重量明顯的字典作重物和力,來研究槓桿的作用。這樣不僅體現出實驗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學生能夠很容易地自主探究出槓桿的作用。

回顧這節課的推敲、打磨過程,使我深深認識到:我們要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學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標,正確把握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從而在教學設計的每一環節中儘可能多地開闊思路,提供適宜學生探究的學習環境,不要僅侷限在課本所提供的方案中。所以教師在教學時理解編者設計的意圖。如果這個意圖你認爲不合理,你就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要充分體現以學生探究爲核心的理念,實現有效探究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三、科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學習科學知識是爲了更好地在生活中運用科學知識。本着這一原則,在學習“尋找生活中的槓桿”這一部分時,我首先提問學生:“我們用羊角錘拔釘子很輕鬆。哪位同學能用我們剛纔研究的結論來解釋一下:爲什麼用羊角錘拔釘子會省力呢?”讓學生運用前面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科學結論來解決匯入部分提出的生活問題,然後,列舉出生活中的槓桿類工具,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屬於哪種槓桿類工具。這樣設計,環環相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個設計,可以說是對“科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句話的最好體現。

透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一個尚待研究和探討之處:科學教學中如何引入競爭機制,如何在教學的環節中及時、有效地評價學生。我推想,如果能夠形成完善的評價機制,就更能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槓桿》優秀教學反思5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也就是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教學過程強調發展學生的認知過程,以物理知識爲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作爲簡單工具---槓桿,在日常生活被廣泛使用,很多學生已經使用,對於本節知識已有一定的基礎,爲充分體現“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的課程理念,並結合實際,教學過程採用了學生實驗探究、教師講解、多媒體展示相結合,以利於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學習。

從使用羊角錘拔出釘子開始新課,讓學生思考與使用羊角錘類似的工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性,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動機。並透過親自使用簡單工具,尋找槓桿和它的支點、所受動力和阻力,透過實驗感悟動力和阻力的效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明確而深刻的認識。透過對蹺蹺板的探究,再次發掘槓桿的力臂,比較全面地認識槓桿。透過對簡單工具的使用,抽象出槓桿的五要素並進行研究,合理地對資訊加工、處理和分析和抽象,提高學生研究能力和理論水平。

《槓桿》優秀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使學生認識槓桿,瞭解槓桿的五要素及其平衡條件。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透過夾碎核桃遊戲引入主題,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景中進入學習。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到很多槓桿工具,這就爲所學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所以我從生活中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觀察、體驗、猜測、求證等研究活動。教師主要以列舉事例,讓學生找到他們工作時共同的特點來定義槓桿的概念,效果很好。

在講述槓桿五要素過程中,我是直接講述支點、動力和阻力這三要素,動力臂和阻力臂以學生回答,學生演示來強調。透過練習題加以鞏固。這部分內容清晰,易於理解。

在“研究槓桿的平衡”條件第三個知識中,挑選了槓桿在什麼情況下做實驗比較好的問題,和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實驗過成中,學生動手動腦。在總結平衡條件時,抽取個別組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課最大的缺陷就在於教師講述的內容比較多,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總結的能力;在知識點的轉接上做得還不夠好,教師是直接轉入下一知識點的,如果能想到好的連接,效果將會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