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到“倍”,對倍感到很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就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的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爲了降低難度,讓學生先來複習認識“份”(幾個幾),份學生生活中接觸的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鼓勵學生想辦法求簡單的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彙總學生的想法,找出最簡單的辦法是圈一圈。接着跟老師說,自己說,在說的基礎上加深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讓學生藉助主題圖圈一圈,動手過程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利用學生的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實時點播,讓學生在過程中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在剛開始上課進行了拍手遊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主要複習舊知“幾個幾”,強調了份數和每份數;,在動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這些複習內容與新知“倍”形成了知識的對接,做好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概念意義的先前儲備,爲溝通兩者的聯繫做好鋪墊。

接下來新授時,我選擇使用書中的主題圖,主要意圖是訓練學生的思維連貫性。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根據發現的數學資訊,先出示2根胡蘿蔔、6根紅蘿蔔,根據這些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提出比多少的問題,也有提出倍的問題。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3倍的概念,然後引學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蘿蔔與胡蘿蔔的比較,自己動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連貫性。通

過教師的不斷追問:如果白蘿蔔的數量有6個胡蘿蔔那麼多呢?有7個胡蘿蔔那麼多呢?9個呢?讓學生明確“有幾個胡蘿蔔那麼多就是它的幾倍”。然後用5個紅色的磁體代表紅蘿蔔,再拿白蘿蔔與之進行比較,透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認識到此時白蘿蔔的根數是紅蘿蔔的2倍、。接着讓學生觀察、思考:白蘿蔔的數量是胡蘿蔔的5倍、爲什麼白蘿蔔的數量是紅蘿蔔的2倍呢?白蘿蔔一樣多嗎?胡蘿蔔和紅蘿蔔一樣多嗎?以此引導學生捨棄各種不相干的因素,在變中抓不變,更爲深入地揭示現象的本質,加深了對“倍”的概念的理解。

第一題練習從三色圖片開始,讓學生去、動手圈一圈,自己解決問題。然後讓學生親手擺一擺第二題,增強感官體驗,順利解決問題。第二題再讓學生同桌合作擺圖片,只要擺出兩種圖片的倍數關係即可。並讓學生做裁判評比。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能理解的數學事實。第三題“紅花的朵數是黃花的幾倍”只出示紅花的朵數,讓學生髮現倍數是兩個數的關係缺一不可,讓學生猜一猜標準量可能是多少?這些練習的設計目的是透過變式練習,避免學生的思維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學生對倍的認識。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於倍的認識,我始終抓住“把什麼當成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這個數理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並且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過於強調的方法,而應注重對倍的意義的理解,學生在說說蘿蔔之間的倍數關係時,應讓學生多說

加深對倍數的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會表達,導致教學環節不夠緊湊;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教師講的多顯得學生的主體性不夠明顯。不足之處希望老師們批評指正!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2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和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將透過對已學習的有關乘法的知識進行遷移獲得“倍”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體現了以下“五個注重”,讓學生對“倍”的認識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識遷移,找準認知起點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學生掌握簡單的乘法知識後進行演化學習的,它是依據乘法知識中“份”的概念擴展來的。簡單地講就是“幾個幾就是幾倍”,是乘法意義的進一步發展。課前,充分利用學生“鼓掌”,然後教師拍2下,要求學生拍2個2下;老師拍3下,要求學生拍2個3下……透過簡單的拍掌遊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將新舊知識(幾個幾和倍)聯繫起來,從而直觀的讓學生初步認識“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爲新知的轉化做好鋪墊。

二、注重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學中,充分創造機會,透過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的眼、腦、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做中學”,這樣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了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幫助理解知識

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個反覆、持續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和擴展教材資源,透過創設連續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進一步認識倍,感受在比較倍數關係時標準的重要性,要明確誰比誰,再找出倍數關係。在例1教學後,設計動畫情境,改變白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蘿蔔,先讓學生比較白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小兔又拔了1根胡蘿蔔,再讓學生比較紅蘿蔔和胡蘿蔔的根數;然後讓學生透過想一想、議一議、畫一畫改變3根胡蘿蔔或10根白蘿蔔的根數,使白蘿蔔是胡蘿蔔整數倍;最後,引導學生認識“誰是誰的1倍”。又如,學生完成鞏固練習“做一做”第1題後,引導學生比較藍色圓片和黃色圓片的數量。再如,學生完成“做一做”第2題後,進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擺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擺幾根?”這是對“倍”的逆運用,是“倍”到“份”的迴歸,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倍”的認識和理解。

四、注重聯繫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創設的拍掌遊戲、課中探究紅蘿蔔、白蘿蔔分別與胡蘿蔔的倍數關係、課尾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倍”以及有關“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長”的威力等,都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倍”感親切。

五、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素養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爲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在這節課中,注重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在探究新知時的拓展,改變比較量(白蘿蔔的根數)或改變標準量(胡蘿蔔的根數),在鞏固練習時的拓展都滲透了“變與不變”數學思想,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緊扣“倍”的本質,在變化的倍數關係中探尋不變的“幾個幾就是幾倍”的本質內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同時,教師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課尾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用擺一擺、圈一圈、畫一畫、比一比等學習方法研究了倍的有關知識,並把舊知(幾個幾)轉化成新知(倍),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懂得了數學學習的方法。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3

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科學分割,進行分層教學,力求實現“追求真實的課堂,體現課堂的有效性”這一目標。

關注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上得到有效的發展。

對《倍的認識》一課,學生的數學現實是什麼?現實是: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如何教學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釋(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義學生難以理解,那麼我們就給學生指明一個學習的方向---擺一擺。體驗—經歷—積累,讓學生真正從不會到學會。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爲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倍的認識》一課,透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悟一悟--試一試--做一做--練一練,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義,由淺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香蕉和梨有怎樣的數量關係”在擺中悟一悟,初步體驗倍的意義;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爲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1.將課本中主題圖的蘿蔔改成了水果,本意是怕學生說蘿蔔弄混,但是換成水果之後水果的單位不容易分清楚以至於學生在說的時候比較拗口。也說明老師沒有深刻認真研讀教材不能夠把握教材中教學內容的用意。

2.對於課堂的生成把握不好,不能及時抓住課堂生成並將其利用起來服務於課堂。

3.授課過程中學生小組討論的環節較少,教師不能夠及時地進行指導。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4

本節課主要教學倍的認識以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倍的含義,並幫學生初步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基本思考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透過學生活動,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引出倍,使新舊知識聯繫的更加緊密,使他們加深對倍的認識。由於倍的概念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匯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得東西,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以情境貫穿整節課的教學。

對於第二個重點,我先提出問題: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引導學生根據圖中對的已知條件把2朵藍花和8朵紅花分行排列,並按照此前的樣子,試着把這些花2朵2朵的圈一圈。然後引發他們思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啓發:要求紅花是藍花的幾倍,可以怎樣計算?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明確。

總之,本節課比較抽象,只有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的形成倍的概念。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5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5 6×5=30(根)

B類

9×3=27(只)

教材習題

教材第53頁“練習十一”

1. (1)2 (2)3 2. 3

3. (1)18÷6=3 (2)(答案不唯一)兔子的只數是天鵝的幾倍?24÷8=3

4. (1)16÷2=8 (2)略

5. 7×3=21(只) 6. 20 24 15 42

7. (1)18÷3=6 (2)3×2=6(個) (3)略

8. (1)6×6=36(歲) (2)(36-1)÷(6-1)=7

9. (1)8×6=48(顆) 減少54-48=6(顆) (2)54÷6=9(顆) 增加9-8=1(顆)

10*. 1分鐘後1×2=2(個) 2分鐘後2×2=4(個) 3分鐘後4×2=8(個) 8÷1=8

11*. (5+3)×2+3=19(個)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8×4=32(元)

答:象棋的價錢是32元。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1.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小學數學中大部分學習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於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數學學習的素材,使他們感受到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來自於生活,感知數學學習的價值,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數學活動。透過擺小棒的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經歷了做的過程,學生對“倍”這個概念不僅認識了結果,而且藉着直觀教具,在做的過程中親身體驗了“倍”的含義,創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還培養了學生操作、觀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習數學,以舊引新。在教學時讓學生結合情景圖以舊知乘法作爲學習基礎來學習,達到化抽象爲直觀、化難爲簡的效果,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在教學“倍”的概念時不急於引出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進行概念的鞏固,讓學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後再去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新知識就會學得比較紮實。

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教學反思6

三年級上學期數學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是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口訣和表內除法後出現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一共有三個例題,本次課我透過例1讓學生用圈一圈、畫一畫、擺一擺的數形結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在最後用十分鐘的時間,透過例2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的思路。學生能夠透過圈圖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多種形式的結合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

“倍的認識”教學,由於倍的概念教抽象,在教學中,以創設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匯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出兩個數的關係進行分析,藉助學具操作,使學生明白一個數裏有幾個相同的另一個數,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然後根據求幾個幾是多少的方法,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一、探索新知的內容太緊。這個單元有三個例題,看似相近的知識點其實有很大的理解範圍,所以一節課透過一個例題的講解讓學生能得到穩固的知識點,對後續的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練習的講解嚴謹度不夠。在講解教材第53頁的塗圓圈提問題環節,不應急於讓學生髮散思維,而是應該根據題目的要求,嚴謹的控制在本題當中講解,讓學生理解“18是2的9倍,18是3的6倍”的倍數關係,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三、數學語言的精煉度還需加強,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也顯得極其重要,因此在本次教學中,不但要養成學生完成任務時自覺舉手之外,還要減少繁瑣的詢問。還要將數學資訊的語言表達完整準確,“2個爲1份,這樣的2個1份、2個1份……可以分成幾份”等,要給學生明確的引導,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幾個幾,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接下的教學中,應該改進的地方是:

一、教學應不拘泥於課本上的例題以及相關的教程PPT,可以從身邊和生活入手,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對學生的獎勵上,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慾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使學生帶着一種快樂的心情學習新知。

二、注重方法滲透,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讓學生在學習中邊學邊練,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三、慎重處理課尾。課堂結束的幾分鐘往往是學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學習效率比較低下的時候,因此要在練習上下功夫,多采用互動的形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參與的慾望,讓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讓學生掌握方法,鞏固知識,提高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