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反思1

《魯濱遜漂流記》這篇課文分爲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兩個部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一是透過閱讀課文,使學生了解外國名著的內容,瞭解人物遇到的困難及戰勝困難的辦法,關注人物的命運,體會人物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是激發學生讀整本書的興趣。

課文篇幅很長,學生完整朗讀課文一遍需要18分鐘的時間,45分鐘也就只能把課文走兩個來回。於是,我安排了兩個課時教學這篇課文。

第一課時,自讀課文,弄清生字詞的讀音,並積累四字詞。接着,讓學生讀梗概,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最後,讓學生自由讀精彩片段,找出自己感受自己的片段,進行批註。

第二課時進行交流,針對他們感受最深的片段,走近魯濱遜,瞭解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可以帶給我們哪些深遠的人生啓示。

第二課時的課堂是比較開放的,學生暢所欲言,他們愛談什麼談什麼。透過交流,我知道學生第一課時的自讀自悟還是有不少收穫的。有的孩子談到了魯濱孫在孤島上的孤單寂寞,他們是透過課文多處的描寫加一體會,從而體會出魯濱孫生存下去的不易!孩子們說,這樣的孤單寂寞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但是,魯濱孫能堅持活下去,他一定還想了許多其他排遣寂寞的辦法,從而認識到主人翁那種在逆境中不屈服的可貴精神。透過體會魯濱孫列的“幸”與“不幸”的明細帳,學生領悟了魯濱孫永不放棄,樂觀向上的精神實質。

透過大半堂課的交流,我覺得不少孩子瞭解了主人翁,對這本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課後,我覺得我對本課的資源的挖掘不夠,我應該在課前安排學生朗讀原文的,而不是在課後安排學生去找原著來看。魯濱孫這個人可以對孩子們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我的孩子們究竟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我實在是心虛。雖然他們談起來滔滔不絕,但是,他們到底有沒有真正走近主人翁呢?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反思2

一、成功之處

1、談話匯入,以談話方式匯入,迅速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

2、品讀賞析,有目的引導學生圍繞主要人物,精彩片段,暢談感受,學習透過細節品味的'讀書方法。體會文章的“精彩”之處,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和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透過朗讀,強化角色體驗,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表達自己對文字的理解。使學生獲得思想的啓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也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一條有效途徑。

3、最後透過拓展延伸和總結提升讓學生在閱讀、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迴歸整體,激趣引讀,遵循了語文學生規律“整體——部分——整體”的認知規律,同時整體把握既是閱讀的起點,也是閱讀的歸宿,無疑是提高學生閱讀素養的有效做法。推薦讀書方法,爲今後的閱讀作爲鋪墊。

二、不足之處

對書中精彩片段的品讀還不夠深入、透徹,教師的點撥引領作用體現得還不夠充分。

三、改進措施

以上不足都有待於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改進。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反思3

《魯濱孫漂流記》故事內容是魯濱孫因乘船遭遇暴風失事,漂流到荒島,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戰勝了種種困難,生活了二十多年。

教學時我爲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假如你意外地來到了一個荒島上,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三、四秒鐘後,四十多雙小手齊唰唰地舉了起來。他們的答案簡直是五花八門,食物、槍、刀、望遠鏡、房子、父母、同伴。四十多個人三十多個答案。並且都爲他們的答案尋找了充分的理由。

我微笑着讓他們自己把這些東西分成了四大類————食物、住所、安全、同伴,並趁機引導說:"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主人公———魯濱孫,他就是這樣意外的來到了一個荒島上,那麼他是怎樣解決這四大問題的呢?"問題一出,不用我說,學生們早已經翻開了課本,饒有興趣地閱讀起來。邊讀邊劃邊寫體會,那專注的神情讓站在講臺上的我感慨了好半天。不是學生不願學習,關鍵是老師有沒有好辦法激發他們去學習。

爲了使學生感悟魯濱孫面對厄運的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從魯濱孫在荒島上獨立生存的非凡經歷中悟出學會生存的道理。我特別設計了讓學生熟悉魯濱孫戰勝各種困難的經歷的環節。讓學生反覆讀課文重點部分,練習講述魯濱孫荒島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談談從魯濱孫的經歷中想到什麼,從魯濱孫的身上學到什麼。進而討論一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應該如何“學會生存”,學會競爭。

本文教學後,在班中掀起了讀原著的熱潮。從學生所寫的讀後感中,可以看出本文對學生思想上的觸動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