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1

我上了《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透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透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爲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爲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於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遊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着認真、虛心的態度,塌實樸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三年級《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2

教學《有餘數的除法》,設計時是從創設運動會的情景出發,讓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於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於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爲依託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於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餘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總之,教學後,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爲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後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爲“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爲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踊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