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將相和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通用7篇)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

將相和,這篇文章講完了,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二、對文字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2、創新性的設計板書,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人物特點,設計了一幅對聯,上聯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三、注重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訓練

!、注重了朗讀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讀出人物的不同心理來,如,讀廉頗的那段話時,要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讀藺相如與秦王的對話時,要讀出理直氣壯的大無畏精神來,而讀藺相如與下人的對話時,要讀出語重心長的語氣來。

2、注重了理解課文方法的.訓練。理解人物品質時,注重指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析,從中體會出人物的品質來。並指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在書上適當批註。

在教學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進一步的改進:

一、對學生的評價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

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做爲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適當的點睛之筆。當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品質時,做爲教師要有梳理、概括學生的零亂的發言的能力,把學生語言中提到的閃光點做一下恰當的結語,這樣對文章的內容學生就會產生整體的認識。

三、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閱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2

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性比較強的文章,我班的學生接觸的歷史知識不少,像如我們正在進行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閱讀,就是和歷史親密接觸。所以,我覺得我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學生在掌握起來應該不是很難。我告誡自己,要從語文的角度分析課文,不要講成歷史。結束這節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這堂課喜憂參半。

首先,在這節課上,我學習了王崧舟老師順學引導的方法,在融洽的師生對話中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像如在引導學生理解藺相如去秦國之前所立下的軍令狀時,我這樣引導學生:“”,既說到了學生的心裏,又融洽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中學會了聯繫前文和提示語理解人物的言行。

讓我比較得意的第二點就是學生在理解古文時,能夠抓住古文中的主要資訊,瞭解古文的大意。這一點,不是進行海量閱讀,大量閱讀文言文的孩子很難達到。在這節課上,讓我看到了海量閱讀成效的不僅僅使這一點,像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也是在我們學習《中華上下五千年》年中學到的。

其三,我注意了課堂評價語和引導語的有效運用。這段時間以來,我在看《王崧舟講語文》這本書時,發現王崧舟老師的評價語和引導語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驚羨於王老師的'授課藝術的同時,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關注了這一方面。《將相和》這一課中,我覺得自己在這一方面和以前相比有所進步。

反觀自己,看到的最多的還是不足之處。

第一,自我感覺準備的比較充分,但是我對學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第二,課堂上的失誤較多。其他老師在給我評課時說我很緊張。實際上,我一點都沒有緊張,而是時時在關注着學生,也許是過於關注學生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語,所以導致口誤較多,讓學生幫忙糾正了許多次,顯得教師心理素質不高。我想,我應該多關注自己的語言,沉住氣、靜靜心,減少自己的失誤。

第三,課堂時間把握不準。孩子們早就坐在教室等着了,我也怕等的時間過長,學生會失去新鮮感和興趣,所以我提前上課了。前面的環節進行得很順利,師生之間的對話也很融洽,可是到了後半節課,時間就顯得過於緊張了,我急匆匆的進行着自己的教學環節,甚至看到時間快到了,有的問題直接刪掉。像如,我講了廉頗負荊請罪之後我還有一個問題時“如果你是藺相如的僕人或者家人,看到這一幕你會說什麼?”這個問題就沒有問。這就使得整個課堂結束的比較突然,前鬆後緊,虎頭蛇尾。

第四,也許和性格有關係,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語言過於瑣碎,本來應該是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卻越俎代庖,搶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和回答的機會。整體感覺就是課堂上教師過於拘謹,放不開,這也是我下一步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次講課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在課堂教學上的點滴進步,同時也有着太多需要改進地方。以後我會就我的不足之處加以努力。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3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以趙秦兩國的矛盾爲背景,記敘了幾個小故事,包括《澠池之會》《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寫出了將相(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由“和”變成“不和”,最後又“和好”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下面是我完成《將相和》的教學後的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小學生往往對語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要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身爲小學語文老師,在這方面不應該受社會上的流行元素所影響。

詞語是構建言語大廈的基礎。積累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寫詞語,可惜這一傳統訓練已經逐漸被淘汰出課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傳統訓練的挖掘和創新。

《將相和》是篇長篇課文,根據這個特徵,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默寫詞語的環節:“請同學們翻開練習本,根據意思默寫詞語。同桌之間一個說一個寫配合進行。”

1、“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鬥,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麼詞概括”。“戰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這一來,小學生們都來興趣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爲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佈置了說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宏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活動的積極性。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4

《將相和》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的題材是寫人物的,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認錯的精神,說明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和加強團結。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着重完成兩個任務,首先一條就是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張嘴”這樣一個問題,按照故事的發展,讓學生一步步體會到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而最後之所以“將”“相”和是因爲廉頗、藺相如都愛國的關係,所以最後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第二個就是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繫,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是很有特點的,課文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有着密切聯繫的,與整篇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繫”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進行總結評價的時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原則,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彙報自己的體會和收穫。在彙報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作爲教師的我既遵循學生的思路但不脫離教學重、難點,注意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使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廉頗、藺相如的光輝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裏。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5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文章篇幅雖長但巧妙地運用過渡句來承上啓下,使得整篇文章脈絡清晰,指向明確。文中着力描繪了人物的言行,人物個性鮮明。讓學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敘述全文。三個故事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從而告誡人們“以和爲貴”的道理。

教學本課時,我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以課題爲抓手,巧妙設定問題,引入新課。我設計的題目是:課題中的“將”是誰?“相”又是誰?“和”是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下面請大家帶着這幾個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朗讀課文並找一找答案吧。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被調動了起來,快速地投入到了新課的學習之中。

二、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因此我的第二環節就是讓學生邊讀邊想理清課文的思路。在文字中出現了“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縛着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等句子。所以我要學生在用心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給每一部分歸納一個小標題。在學生完成這一環節之後,我又提出問題:“你讀懂了什麼?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爲接下來的研讀賞析,體驗情感作好鋪墊。

三、學習本文的一個重點是體會人物的品質。這是我要設計的第三個環節。要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邊讀邊思考:廉頗和藺相如分別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們具有什麼樣的品質?在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老師進行巡視。我發現有的'學生採用的是抓住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如:王鵬同學透過“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體會到了藺相如足智多謀和不畏強權的特點。李欣同學透過“負荊請罪”這個故事體會到了廉頗的知錯就改的特點。趙宇同學透過“澠池相會”這個小故事感悟到了“和爲貴”的道理——她說,秦王之所以這麼聽話是因爲廉頗和藺相如非常的團結。

我覺得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如果能夠讓學生從這三個小故事中各自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在小組內演一演會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接受思想教育。

因此如果我再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會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小組內根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一個課本劇來演一演。透過表演,讓孩子們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深處,體會他們的思想情感,觸摸他們的崇高品質。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6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時,我的思路是第一課時先解決字詞以及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在第二課時透過文章的具體語句瞭解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進而瞭解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繫。

一、巧排教學結構

不串講三個故事,設計“前後呼應”的教學環節,對課題中的“和”作了巧妙地處理。先讓學生找出“不和”的體現。這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纔有瞭解決矛盾的探究過程,引領學生弄清三個故事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爲什麼“不和”,然後在透過人物語言形象的對比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將相爲什麼“和”。透過有感情的朗誦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達能力的訓練,以(一條語言文字訓練線,一條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線)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提升,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了和諧的統一。這探究的過程學生討論得開始熱烈起來。

二、設計讀寫結合

在“負荊請罪”這一環節,讓孩子們體會廉將軍知錯就改、勇於改錯的.大將軍形象,對於這一感人場景進行拓展,讓孩子們在三個情境(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後人傳爲美談,如果當時圍觀的百姓看到了這一幕,他們會說些什麼?這件事傳到秦王或者趙王的耳朵裏,他們可能會說些什麼?廉頗的手下或者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將軍負荊請罪,又有何感想?)中展開想象,鍛鍊表達能力,並指導學生們,再將自己的所想進行加工潤色整理在成長的足跡本上,與校本的寫作特色訓練相結合。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7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時,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課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學生精讀課文合課後的“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啓發學生在課外研究。

這篇課文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軍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美好品質。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8

《將相和》是一個歷史小故事,對於歷史小故事的教學,我認爲重點在於學生對背景的認知意識的跟進,透過閱讀、感悟,從而挖掘歷史故事中的現代意義的,是對文字進行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我不想把時間放在對故事情節的糾纏教學中,想透過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提煉來挖掘文字中的人文價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熱愛祖國的情感薰陶,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做了什麼,只要是對祖國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價值體驗,或者說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有效的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教學過程中,我是使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加強學生的自主預習的內容,讓學生透過自己的閱讀了解故事的大概情節。

2、積極開拓課程資源,積極地蒐集有關的資料,也讓學生進行蒐集,讓學生自透過資料的閱讀了解故事的大概的時代背景。

3、在課堂中運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自己寫批註、小組討論、談體會的方式,讓學生領會人物的精神,從方法上讓學生掌握如何分析課文、如何從紛繁的材料中提煉出最有價值的材料,並且從情感上得到感染和薰陶。

4、透過講故事、演故事、談故事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的講演中親身體驗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對歷史故事的現代意義進行挖掘。

課堂上的教學與設計總有一些出入和不盡如人意之處,透過教學和課後的思考,我想還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

第一,語文教師的語言的'精煉:

在課堂教學中出現了幾處不應該出現的口誤,這對於嚴謹的語文課堂來說是很不應該的,這還需要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不斷的進行自我的提高。

第二、雖然給了學生10分鐘的時間進行感悟,8分鐘的時間進行討論,但在我的設計中這是不夠的,應該還在前段的教學中進行精簡,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第三、在學習方法的提煉上總結得不夠。

第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探究的含量還不夠,學生的質疑時間淡化了。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9

小長假後的第一天,只有一節語文課,和五2的孩子進行《將相和》第二課時的學習。

這節課從聽寫入手,兩個板演的同學予以全班一條清晰的“求助熱線”,嵐褀和斯涵都很給力,完美的正確率給大家樹立了榜樣。消滅錯別字,從現在開始,從點滴做起!

學文交流從引發“矛盾”入手,找出文中將相“不和”的句子。問題引領“藺相如靠的僅僅是一張嘴嗎?”

在第一課時品讀“完璧歸趙”故事後,這節課更多的是放手自學感悟,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感受人物的形象。透過品讀,一個以國家利益爲重,有勇有謀、顧全大局、胸襟寬廣的藺相如,一個同樣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廉頗也能形象感知。“矛盾”不攻自破,文字的學習與對話也在學生的交流中得以落實。

欣賞人物形象各抒己見。“你喜歡文中的誰?”,交流中,喜歡廉頗將軍的有之;喜歡藺相如的亦有;令我眼前一亮的.則是黃琳同學的答案了。我欣賞文中的趙王,他謙和,從文中的“商議”一次可見,他雖然他做事不是雷厲風行,但考慮問題周全,好一個善於用人的趙王。好一個有見地的孩子,我欣賞這樣的孩子!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0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爲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爲什麼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麼“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透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爲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爲重,幫楚王解了圍。

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1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爲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爲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2

第十冊語文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敘事寫人的好教材,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課文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作風、道德品質、計謀策略。特別是藺相如語言(包括間接轉述的語言)的描述,一個對外機智勇敢,對內忍辱退讓,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卻處處顧及國家大局的典型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刻在讀者的腦海中。

例如,在“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中,直接引述藺相如的話有緊密相關聯的兩處:一爲問句,二爲解釋。其中解釋先反問後自答。

兩個問句間的邏輯關係可列表理解:

秦王比廉頗厲害。

我不怕秦王。

我更不怕廉頗。

這裏先說一個果因句,正面肯定廉頗在保衛趙國的作用上與自己同樣重要;接着說的是個假設句,從反面議論將相不和的後果;最後,說的是一個目的句,申明爲國家利益而回避廉頗。教學時,要讓學生透過表因果,假設、目的`關係的關聯詞語理解說話的意思,從而加深對藺相如爲趙國的利益忍辱退讓高尚品德的理解。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懂人物的語言非常重要。只有透過人物的語言、行爲、神態、心理活動才更好地認識人物、理解課文、訓練語文能力。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3

《將相和》一文在結構上有明顯的特點:按順序寫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對獨立。但組合在一起,它們又是密切聯繫的`,與整篇文章也是密切相關的。

教學時,我從特點考慮,教給學生“抓聯繫”的方法。我幫助學生了解課文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繫,段落和整篇課文的聯繫……我從整體出發,把各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這樣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還了解了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繫。這具有培養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意義,可以實現讀寫結合,思維統一,還自然而然地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和顧大局、講團結、機智勇敢、知錯就改等品質教育。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4

《將相和》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廉頗知錯就改,以及他們兩人爲了國家利益團結協作的品質。三個小故事敘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緊密相關。文章篇幅較長,語言簡練,人物個性鮮明。

這樣的一篇文章該如何教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應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將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效率,從而促進閱讀能力的形成,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根據文章的寫作特點,教給學生一種新的`閱讀方法:聯讀法,把三個故事聯繫着讀,比較着讀,讀出三個故事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在比較中感受藺相如這個人物的品質特點。

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爲:

1、學會運用“聯讀法”讀出三個故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藉助小結性的語句概括小標題。

教學難點:

1、搞清各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及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2、學習“聯讀法”。但是第一次運用聯讀法比較着讀故事,難度較大。於是我搭建了梯子,先由老師出示一點相似之處,讓孩子比較發現。果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發現了更多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課堂上採用由扶到放,由表及裏,讓孩子們充分研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效果較好。

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整節課節奏較快,還是老師講得太多,課堂不夠開放。這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是要多注意。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5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線索,透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和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錯的精神。文章語言簡練,人物形象鮮明。

教學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用查字典瞭解詞語意思,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爲課堂教學做準備。教學中先在引導學生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精讀每個故事,深入研究每個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並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讓學生讀、議、辯的形式讓學生感受。

透過以上方式教學,大部分學生能夠了解三個故事的內容以及之間的聯繫。能夠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基本能夠完成教學目標任務,課堂教學不足之處:學生課堂閱讀較少,個別學生對人物心理活動揣摩不夠,沒有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氣勢、神態。今後教學要加大課堂閱讀訓練。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6

  一、關於本節課

(一)亮點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文中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由於課時限時30分鐘,我重點講解藺相如這個人物,透過第一個故事體會他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個性品質。爲此,教學中我以讀、說、悟、演爲主要途徑,讓學生充分地領悟藺相如的特點與品質。同時考慮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主體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在匯入部分,我透過對“和”字的講解,增強學生對祖國思想文化的認同感。以“不和”作爲切入點,讓學生找出廉頗說的話輔以《史記》中描寫二人的片段,透過讀體會廉頗的“不忿”、“不服氣”。以“嘴”爲探究對象走進第一個故事研讀藺相如面見秦王說的三句話。抓住“理直氣壯”、“大大方方”和語言對話來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有理不失禮、顧全大局的品質。期間在講“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一句時,在理解藺相如說此話的用意後,用語言將學生帶入當時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師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憤怒、無奈、不甘等情緒,透過對比的方式讓生深刻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結尾總結學法,讓學生透過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人物的品質和形象,也爲學習後兩個故事奠定了學習基礎。

(二)不足

首先,設計本文我本着“返古”的理念,儘量透過語言來進行情境創設,將學生帶入“古代”,但由於課堂語言設計上存在缺陷、繁冗拖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時間的利用率;其次,教學過程中有“綁架學生”之嫌,整堂課學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對其獨特的見解有所引導。就如同擺在我們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終點。卻偏偏要求他們跟着我走最爲平坦、開闊的那條路。究其原因,一是源於本人自我意識過強,忽略主體存在。二乃設計存在缺陷,不敢大膽創新;最後,情境教學模式運用不夠成熟,使其過於表面化,未能貫穿始終,即使在情境模組也未完美呈現。如在讓學生表演秦王聽完藺相如說完的第三句話後的樣子,未讓學生準備就直接表演,缺乏內化吸收的'過程,難免會走馬觀花。

二、情境教學我之建議

全中國都知道譽滿天下的北京烤鴨,食肉知味,讚不絕口。但絕對不會天天吃的,天天吃的是什麼?那是家鄉菜!就像是久居外地的新疆人若是沒有拉條子、烤肉、抓飯的陪伴決計是難以適應的。情境教育人人皆知,但傳統課堂又已經讓大多數人適應了,即便有情境的樣,那心卻不是情境的心,不免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局。

1。透過“走出去、請進來、自主練”的方式,轉變思想觀念,特別是轉變參加工作時間較短的新教師的觀念。將這部分教師作爲推進情境教學模式的生力軍。

2。整合教材,透過歸納整理將適合全情境教學模式的文字進行整理,組成團隊進行教學設計。

3。非適合全情境教學模式的文字,可着力開發、打造情境模組。

4。情境模式下的教學除利用現代化技術等外物,更重要的是體現語文性,透過語言創設將學生帶入情境。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7

再沒有恨,再沒有淚,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在激昂的歌聲中,我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長噓了一口氣,回想起來喜憂摻拌。

《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歷史,就意味着過去,如果不讓孩子們瞭解文章的歷史背景,課堂上就不能遊刃有餘,文章的思想內涵和人物的性格特點就很難把握。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放手,以學生爲主體,給他們一個交流的平臺,我只是起了一個影響和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抓住具體詞句及語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朗讀中,在表演中領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激起孩子們的閱讀慾望,從而使他們領會三個故事的因果關係,並學習這樣的寫作方法,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學會融會貫通,牽一髮而動全身,並引導他們會結合生活實際往高處想,往遠處想,不要就事論事,學會深一層挖掘它的思想意義,透過現象看本質等辨證主義觀點。課堂上孩子們精彩的演說使我感到看上去很乏味的歷史故事在孩子們心中卻充滿了神奇和幻想。

可惜的是這節課在我的前怕狼後怕虎、顧此失彼的思想下卻成了敗筆:分析過細,語言有重複,沒有把握好長課文短處理的方法,沒有很好地教給孩子們學習的方法,就像袁校長、姜主任、王主任、吳主任給我評課時說的那樣,文章只需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一項就夠了,而這節課我有些寫面面俱到,結果卻是一大敗筆,有損了這節課的形象。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課後練習中出現的題都沒有逃出我的所講範圍,同學們掌握的非常牢固,我心裏纔有了點安慰

課講完了,就自身而言,還是缺少鍛鍊,臨場應變能力太差,研究教材太膚淺,不夠全面,一意孤行,缺少和大家的'溝通,閉門造居。吃一塹,長一智,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想了很多,也有了挑戰自我的信心和勇氣

有句話說得好,打鐵自身要硬,我認爲這裏所說的硬是指:語言要硬,應變能力要硬,堅持不懈的精神要硬,駕馭教材的能力要硬,文學底蘊要硬,從我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硬,這樣才能適應現代瞬息萬變的課堂。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能關注我的課堂,並給予指導,給我指點迷津,更希望各位老師能在教學中給我幫助,我不勝受恩感激!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8

《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又是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梳理,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啓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應充分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19

《將相和》這篇課文透過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第二課時教學,我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我先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透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我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快速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動作,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堂課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不但使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教學起來簡單多了、而且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將相和的教學反思20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遇到較長篇幅的課文,然而,由於受教學時間的影響,我們需要長文短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六單元課文《將相和》就是一篇長課文。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長文短教的問題。

【教學內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發揮的效應要長。

將蘊涵事情意義的文字或人物關鍵細節要作爲教學重點。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或記事(包括場面描寫),或寫人。抓住人物描寫的關鍵性細節,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點。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爲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教學時間】

教師的指導要短,學生的實踐要長。

一、教師的指導要短

問題要集中。要切實做到長文短教,首先問題要集中。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爲什麼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麼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透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爲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爲重,幫楚王解了圍。

二、學生的實踐要長

1、初讀感知,讀書時間要長:

課文的`初讀,留給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課文讀一遍。使學生能比較充分的感知課文。

2、點上深入,思考交流時間要長:

在尋找藺相如和廉頗爲什麼不和時,我騰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覆讀書、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纔是班上的反饋、指導。教學效果還不錯。

長文短教,是個老問題,又是個新問題。新課程語文,長課文多而課時總量少,長文短教顯得尤爲迫切。

總之,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