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優秀範文

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中學階段,歷史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獲取歷史知識、認知歷史、培養人文情感價值。然而,由於歷史課學生識記內容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總感覺學生力不從心,致使教學效果不佳。這裏,筆者結合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教學反思,以求教於大方。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優秀範文

反思之一,應注重人文主義精神。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記載了衆多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一般人們心目中的歷史知識更多地來源於歷史人物故事的傳說傳講,是以正史爲依據透過戲曲、歷史小說、評書、影視網絡等獲取的。這些生動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讚揚了人文主義精神,突出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主導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駕馭歷史社會發展的主體,而不是物。是人創造了繁榮的經濟文化,沒有人類就沒有今天社會的文明。但是現在的中學歷史教材、教學對這些內容的體現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似乎是人屈從於政治經濟,人的主體主導作用沒有鮮明生動地體現在歷史教材教學之中,只感覺是枯燥無味的政治經濟內容,沒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應加強道德教育。中學歷史教學終極目的是爲國家培養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準備。道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家園。大而言之,道德是一個民族國家對人類貢獻了多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領一個民族前進的標杆和榜樣,是一個國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個民族就會逐漸地衰落和滅亡,也會危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小而言之,一個人沒有道德,沒有仁愛之心、同情之心、行爲低下,就會墮落犯罪自我毀滅。因此,歷史教學更應加強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應遵從學生認知規律。人的認知能力是由低級向進階,由簡單到複雜,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書本知識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性的過程,同時認知水平程度也取決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齡、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能力也遵循這些規律。中學生正處於身體發育成長階段,身體,智力沒有充分成熟,認知能力更多側重於感性認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將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從經濟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來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才能減少或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

總而言之,作爲一名歷史課教師,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社會培養鍵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