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內能》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內能》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內能》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內能》的教學反思 篇1

一、學會探究,適當鼓勵,激發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探究“使鐵絲內能變大,溫度升高”的方法。在學生充分討論後,再請學生髮言。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很多方法。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爲提出“用彎折粗鐵絲的方法來提高鐵絲溫度,增大鐵絲內能”的同學真是難能可貴。因爲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方法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爲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麼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二、重視實驗,引導觀察,學會歸納。

教師的演示實驗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以往對它的作用重視不夠。雖然有時認真地做一次給學生看了,學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時或者不做實驗,只用口頭說說講講;或者有時只用電腦課件模擬,變真爲假,然後要求學生記、背結論等等,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實驗應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能力的機會。教師演示實驗的教學過程也是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透過有效的、層層加深的提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瞭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透過學生的參與,達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教師不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也讓學生體驗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完善了教師自己的教學過程。學生透過教師層層深入地提問、啓發,透過參與演示實驗的全部過程,不但理解了實驗所要達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設計實驗達到用的,如何根據實驗現象透過進一步分析,歸納出物理規律。

三、把探究活動貫穿於物理教學的始終。

九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透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認爲,所謂“科學探究”,應不僅僅是安排在教科書中的“探究活動”這一部分內容,它應貫穿於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師的演示實驗也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另外,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探究,更應讓學生在課堂外學會探究。只有這樣,才真正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奧妙!

《內能》的教學反思 篇2

物體的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觀世界的知識,不像機械能那樣直觀。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採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

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採用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爲背景,提出:“那麼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爲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爲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於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難以遷移了。

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係,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雲裏霧裏的感覺。爲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係,還是帶着類比的思想,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係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爲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麼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麼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爲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

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麼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着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藉助多媒體將微觀粒子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學生透過直觀的感性認識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內能》的教學反思 篇3

本節知識點均屬“瞭解”“認識”“初步認識”的層次,考慮到農村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熱學知識,內能熱量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採用“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過分嚴密的表述。教學時不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具體教法安排如下:

本節課我首先透過常見的有關內能的圖片引入新課,然後透過與機械能的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再結合分子動理論說明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係,最後透過演示實驗展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我個人覺得教學方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思路比較順暢,有助於學生逐步建立內能的概念。本節課中,學生在認真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討論,親身實驗,感受體驗,例舉實例,強化應用。具體教學過程:

(一)本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展示三幅圖片:1、鑽木取火;2、小女孩點燃火柴取暖;3、警察在冰雪天向過路司機遞上一杯熱水;提出:熱是一種能量嗎?把圖片作爲引入的主體,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文字陳述。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體驗,這個引入比較容易貼近學生,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於內能的概念這節教學,宜採用“談話聊天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內能與機械能有什麼樣的區別和聯繫,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時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2、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儘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從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段內容的教學,採取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體驗,再從生活體驗、身邊事例入手列舉事例分析解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注重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去感受、領會知識,使知識化難爲易。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根據前面物體內能跟溫度有關自然引出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然後提出這一段的核心問題:“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分組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組織學生彙報展示,引導學生梳理歸類各種不同方法,明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實驗:熱傳內可以改變內能:[想一想] 你怎樣讓一段50cm的鐵絲溫度升高呢?

關於“活動2”,主要介紹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中採用老師演示實驗的方法,學生透過直觀的觀察,理解做功可以改變內能。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要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爲後面理解熱量概念打下基礎,有助於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的教學。

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本課小結與課後作業。本課小結由學生完成,小結本課的收穫。完成課後自我評價與作業。我自評:

1、這節課較爲成功,課件精美,實驗有效開展,啓發引導到位。

2、練習題設計很有針對性,自學導航設計有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3、注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思維的培養。

4、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環環緊扣,板書起到點睛作用。

5、關於壓縮做功,不成功,但用動畫彌補這個遺憾。(下課後,做成功了)

6、氣體膨脹做功講解時,描述不夠準確。有些緊張。

7、關於0℃的物體是否具有內能練習中沒有,有些失誤,在練習課上補救

《內能》的教學反思 篇4

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內能,那麼物體的內能再多也毫無意義。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爲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於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透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總的能量是保持不變的,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

《內能》的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設計上有三大亮點:

一、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透過三個試驗探究讓學生總結共性:是透過做功的方式改變內能)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熱機的教學完全交給學生,先透過視頻觀看(視頻直觀形象,同時又是全形度,學生能從各角度整體認識),再透過自主學習課本,最後透過問題引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自學的程度遠遠超出教師的預習,學習效果好於教師的單純講解。

三、利用ppt的超連結功能,製造出翻翻看的功效,大大提高了學生小結、鞏固練習的興趣。因爲有一點的不確定性,所以對學生來說,有一定挑戰性,又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

本節課我的體會:

要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透過多角度的學習方式設計(活動、試聽材料、課本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問題引導)指導學生學習,而不是運用講授簡單了事,那麼學生的收穫會遠遠超出我們的設計,不僅會收穫知識,更重要的是收穫能力方法。

《內能》的教學反思 篇6

透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1、明確教學目標。能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符合《物理新課程標準》。教學過程設計注意緊密地圍繞着教學目標。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注意從學生探究與交流的角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2、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始終發揮着課堂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的作用,使學生透過活動、觀察、思考、討論、歸納、交流等行爲自然地掌握所學知識,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3、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學完以後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實例。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4、體現了物理課的實驗性與趣味性。透過學生生活體驗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透過採取哪些辦法可以使橡皮溫度升高,讓學生思考動手做一做,彙報自己各種方法並歸類,培養討論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分析棉花燃燒成因和能量轉化,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並且提高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在體驗物體對外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用氣球放氣感受手與氣球接觸處的溫度變化,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本課設計的不足也還是有不少的。比如:

1、備學生不足,問題設定 “過度”開放,比如在氣球放氣實驗中,提問“氣球爲什麼會升空?其過程的能量轉化怎樣?”就導致學生無從入手,摸不着頭腦,出現了漫無邊際的現象。如果變“過度”開放爲“適度”開放,在每個大問題下面設定幾個小問題,用問題串的形式將它們緊湊的聯繫在一起。比如在這兒可以設定(1)氣球的機械能如何變化?(2)是用怎樣的方式使其機械能增加的?(3)增加的機械能從何而來?(5)能量如何轉化?這樣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從而大大增加了提問的有效性。

2、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的評價作用。比如熱機的工作過程,最後的視頻展示拿出來作爲對前面熱機的設計作一個總結,加深理解,學生觀看時間短,消化理解的時間與空間不夠。如果讓大家先討論一下,多請幾位同學說一說,並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然後教師再總結一下,效果應該更好一點。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今後物理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