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退位減》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退位減》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退位減》教學反思

《退位減》教學反思1

一年級的數學知識淺顯易懂,但是還應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體現數學思想,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找到數學方法的依據,這纔是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

在“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教學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滲透了一些數學的思想方法。 本節課是學生在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以及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和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要求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因爲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在學習了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列出的算式纔有退位減和不退位減,讓學生說說哪幾題算起來很容易,算一算,爲什麼另外幾題算起來比較難,得出個位不夠減,是退位減法,不僅揭示了課題,而且複習了不退位減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減法和不退位減法的區別,知道了退位減法的難點,爲什麼不容易算,因爲個位不夠減.

在說36-8=計算過程中學生有下面幾種算法:36-6-2=28,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還有把36分成10和26,先算10-8=2,再算26+2=28等,算法較多,但表達不是很清楚,且中下生不太理解。我還讓學生透過觀察擺出的小棒再寫出算式的方法教學,在巡視過程中發現中下生不知如何處理6減8不夠,需像十位借的問題。於是我指導擺小棒,邊擺邊講解,然後就是練習。我覺得這裏還可以讓學生再擺一次,並說出你是怎樣想的,加強理解,鞏固算法會更好。另外由於少數孩子對於20以內退位減法掌握不紮實,做次類型題時仍不熟練,速度較慢且易發生錯誤。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明白課堂上老師不僅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更要注重後進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羣孩子的身上,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的錯誤,爭取讓每一位孩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退位減》教學反思2

這周講了二年級上冊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和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進位加法學生可以結合口算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但對於進位加法學生不明白算理,初學的同學有的不明白各位滿十了怎麼辦,如果教師只講方法那學生根本就不理解爲什麼要這樣算,所以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結合了擺小棒的形式進行講解,先用小棒把兩個數擺出來,然後加在一起怎麼擺?成捆的和誰放在一起?單根的呢?單根的滿十了怎麼辦?孩子們理解了每一個步驟,再用豎式計算時就迎刃而解了,孩子終於明白了爲什麼向前進一,什麼時候向前進一了。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時也是藉助小棒突破難點,單根減單根的減不開怎麼辦?逼着孩子去想把成捆的開啟的辦法,在豎式計算式孩子能夠結合擺小棒列豎式,並能說出每一步的算理,這樣孩子們能夠舉一反三真正理解了豎式計算,所以動手操作真的很重要,比學生憑空想象更有說服力。

《退位減》教學反思3

由於在進行本節課的學習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筆算加法的計算方法,這就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了正向的遷移,因此,在新授段,我並沒有對新授的內容做任何講解,而是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與嘗試,讓學生在親自探索的過程中掌握計算的方法。同學交流不僅鞏固了所學的內容,也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原有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又獲得了新的計算方法。進而教師對重點內容進行說明和強調,既不繁瑣又能畫龍點睛,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

在這堂課中,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老師起到引導作用。在新課開始,利用課本上的情境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探究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及最優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透過小組交流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減法教學反思加減法教學反思不退位減法教學反思

《退位減》教學反思4

這節課我以學生熟知的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創設情境。爲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這節課我認爲做得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1、重點突出“退位減法”中如何退位這一難點,透過對比使學生建立知識間聯繫,逐步形成知識系統。

2、突出算理,重視方法。計算題教學離不開算理和算法。算理是基本,離開了算理,算法則會變成空中樓閣。算法是歸宿,這節課,算理不可少,透過嘗試計算、同桌互講等多種方式,逐步突破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從而更好地掌握方法。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3、在不同形式的練習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活動設計體現了趣味性、知識應用性、活動的開放性。設計注重關注學生情感,體現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精神。

4、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1)、提醒學生做計算題時,首先要看清楚題目,寫豎式的時候不要把題目給抄錯。

(2)、要規範、合理的寫豎式。要告訴學生擺豎式的時候要寫一個數字然後空出一個數的位置,再寫下一個數字。這樣的豎式在計算時,不會因爲數字擠在一起,而出錯。

(3)、提醒學生寫完豎式後,要記得把答案寫在橫式上。

(4)、教育學生計算完要及時檢查。

《退位減》教學反思5

《隔位退位減法》主要教學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數減三位數的筆算,即個位不夠減需要從十位退位時,十位上是0,需要從百位退1。這是減法筆算中最複雜的一種情況,也是本單元學習的難點,對孩子的思維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由於本課難點不易突破,需要更多的時間讓孩子接受,所以在學生理解圖意後,我直接出示了問題,孩子列式“204-108”,提問:“怎麼算,先算什麼”,“先算個位,4-8不夠減向十位借1”,提問:“十位上是0,怎麼辦呢?”拿出計數器幫助孩子理解,先撥204顆珠子,演示“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1,十位不夠向百位借1”的過程,逐步演示,引導孩子說出百位上的1借給十位,十位借1給個位。明確:借完後,個位是14-8,十位是9-0,百位上1-1,最後得數是96。計數器演示完讓孩子有了直觀的借位過程後,再透過豎式計算,這裏我沒有讓孩子自主探索,而是在黑板上直接示範講解,再次明確算理。計算完後追問:“十位上爲什麼是9-0,還有一個1哪去了”,讓孩子明白借給了個位。帶着孩子一起算完後,要求他們在課堂作業本上再獨立算一次,提醒單位和答的書寫。

接着出示“1000-537”,這道題讓孩子獨自解答,算完之後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樣算的,交流完後在全班彙報,再次在黑板上板書,集體說計算過程,幫助學生理解隔位退位的過程。再透過改錯題的呈現,讓孩子體會不標記退位點的缺點,進一步感受隔位退位的計算過程。孩子說完之後直接出示用豎式計算並驗算的練習題組,光說不練是無用的,讓他們在實際計算的過程中明確算理。

隔位退位難度較大,儘管課堂上說了很多,也練了很多,但實際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別是學困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看到題目隨意標記退位點,沒有根據具體的題目具體解答,問題較多,需要及時調整。

《退位減》教學反思6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爲兩大塊:

一是十幾減幾需要退位的減法;

二是用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以前學過的進位加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即“用數學”。

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並透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切實爲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利用教材提供的許多教學資源編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吸引學生想得出結果,然後引出計算。這樣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同時能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

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習知識。一年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好動。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具體活動中引導學生多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各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處理好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充分展示每個人的學習潛能。

採取靈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計算練習的效果。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然後根據問題自己蒐集資訊和數據,教學探索解答;最後交流成果,完善答案。從這一完整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作用,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退位減》教學反思7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關鍵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正確計算,感受退位減法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體會退位減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否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能夠不迴避遇到的困難;是否樂於與他人合作,願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夠透過獨立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否能夠使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已的思考過程;是否理解別人的思路,並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獲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過程的意識。”作爲一年級的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的養成是很重要的,我嘗試力求自己的課能夠很好地滲透這個理念。

所以,課堂上還給學生說話的權利。 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學會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把課堂還給學生, 其實也是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給學生獨立解決的能力 。課堂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生,更在於能力的培養。怎樣培養能力,不僅要解放學生的“心、眼、口”,讓學生在操作、動手實踐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堂上學生管學生的權利。課堂上學生展示前先管課堂紀律,學生管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接着動手操作,開口說理,引學生去發現問題,然後透過討論,自行去解決問題,竟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講,師生聽,因此興趣高,聽得易懂好記住了。我退到幕後,學生成了主角了。課堂紀律好了,課堂活躍了,教學效果也實現了。

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聽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後再嘗試做一做,這並不是爲了刻意地強調其中一種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鞏固每一種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個學生的思維,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思維的真正碰撞一下。教師完全放手,讓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嘗試去學會尊重,學會欣賞,讓算法多樣化能夠進一步優化。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作爲課堂教學資源越來越引起老師地注意。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明白課堂上老師不僅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表達能力,更要注重後進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羣孩子的身上,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的錯誤,爭取讓每一位孩子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在享受我們課堂教學成功的時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穫學生充滿喜悅,充滿活力,充滿成長味道的課堂。

總之,在計算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會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算理,能表述計算的方法和過程。這樣有利於提高計算技能和速度。

《退位減》教學反思8

本單元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最後一小節的“整理與複習”幫助學生整理,找出規律,進一步鞏固此類減法,這一節內容在全單元應該起到畫龍點睛作用,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整理大量算式並從中找到規律是個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沒有一開始出示完整的表格讓學生觀察歸納,而是充分考慮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加以適當的處理。

我先出示一張有空缺的減法表,讓學生根據已知的算式尋找規律把表填完整,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積極投入。在此基礎上,透過讓學生說出爲什麼這樣填的理由,再讓學生描述一行或一列的具體規律(豎着看,第一列有什麼規律?第二列呢?你發現了什麼?橫着看,第一行有什麼規律?第二行呢?你發現了什麼?……),進一步引導他們由發現列或行的得數規律入手,去尋找、歸納行或列的算式規律。

這樣,填表說理由——看錶說規律——重新構建表格,螺旋反覆,逐步遞進,學生印象十分深刻,有效強化了對整個表格的認識,從而達到了對“20以內退位減法”的整理與複習,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我認爲我在本次教學中基本達到了這個預期的教學目標。

我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整理和複習是我們平常教學中老師經常容易忽略的教學內容,因而今天的教學中我也是比較保守的完成教學,因爲在一年第一學期的整理10以內加法表和20以內進位加法時,我就曾運用這樣的'整理方式,所以今天對學生我是比較放心的。我覺得根據學生的表現,在根據規律來補充表格這個環節是否可以設計得更開放?如果充分引導學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規律以後,是否可以讓他們自己根據規律去有創造性地排列出一個表格呢?

《退位減》教學反思9

個位上不夠減,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個10,然後十位退1作10,借個位10個1。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各位數上的變化情況因爲有0的出現而更加複雜。本課突破難點的關鍵就是“0”。

1、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不借住情境,讓學生直接做純計算的複習題,然後由複習題517-348,被減數從517到507,學生對這個變化並沒有在實質上進行關注,但卻引起了學生計算上新的飛躍。教師抓住從1到0,引導學生思考1和0到底有什麼區別?學生髮現1是有,0是沒有,從有到無的變化。然後引導學生髮現從1到0帶了了計算上的新問題。但這裏教師的問題是:“0特別在哪裏?”這樣的提問是否指向性不夠明確?

2、抓住關鍵問題。

很多老師用各種形式讓學生一遍遍地反覆說算哩,說計算過程是肯定的,關鍵是怎麼說?教師緊緊抓住爲什麼十位上的0會變成9?有效的課堂關鍵在於學生是否在思考,思考是數學的核心問題。

3、500-348

引導學生髮現:減數與差末尾湊10,中間湊9。學生髮現規律是否就是真正理解,學生可能會不知其所以然。問題:被減數中間和末尾都是0,爲什麼要末尾湊10,中間湊9呢?不斷追問讓學生進一步明晰兩個“0”是不同的,中間的“0”盡力了“借”與“被借”兩個過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過程,明確算理。

4、怎樣的板書書寫形式更能讓學生理解

一般是在豎式上寫出借與被借的關係。

她的課的板書是個位:17-8=9

十位:9-4=5修正後:10-1-4

百位:4-3=1

強調十位上的0爲什麼會變成9。

5、有比較性又可以增進理解的題目出現在練習中提高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在練習當中穿插可以進行比較與辨析的題目,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在中間有0之後出現一組練習,前面三道是個位不夠減需要連續退位的,而最後一道題目是705-245,讓學生髮現不同,進行區別辨析,明確中間有0變成9是個位不夠減的連續退位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規律。提高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退位減》教學反思10

昨天上了一節第一單元的複習課——20以內的退位減法,先按照我自己的備課,我是完全按照書上題目的呈現進行教學的,在備課中,我發現了自己對教材把握的不足,我忽略了本課的重點,在學習減法表上,發現減法表的規律,透過唐老師的指點,我知道了,重點要突出表中的三個重要的規律:豎着看:減號後面的數相同,橫着看,減號前面的數相同,斜着看,得數相同。所以這節課我以這張表爲開始,慢慢發散題目。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的課堂組織還要再抓緊。後來李校長評課的時候,給我的啓發很大,因爲現在課改之後,課堂應當是學生的課堂,要關注學生的學,而不是僅僅把知識硬塞給孩子,他爲我設計了這樣一節課: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把36道算式都散亂的放在黑板上,讓孩子去思考怎樣排列纔會讓別人一眼看出他們的規律。從而引出這節課的重點,爲了讓我理解,他還舉出了例子,比如說二年級姜華老師的認識釐米的課,讓孩子自己去製造一把尺子,透過量、比較、突出然後知道釐米的概念,還有六年級的比例尺,也是讓孩子把教室裏的面畫在紙上,但是也是開放的給孩子來探究。我想,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學和課堂的開放性。

《退位減》教學反思11

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是減法教學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計算基礎,並且會用豎式計算,所以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透過數學例題中的數學資訊提出了不同的問題,並列式計算。在列豎式的時候強調筆算減法的注意事項,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開始算起,部分學生就像做加法一樣,從十位開始做,象劉義軍和伊俊帆,發現他們做錯得時候,我馬上拿出來作爲錯例進行評講,強調算法的重要性,以後就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我們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拿到類似的題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作爲教師不要去爲學生設計過渡題樣板題,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此節課,我也深深的感到,作爲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啓發中互相創新,在啓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因爲這種動態生成的效果正是我們所追求的。雖然對一時的創造發明成果還沒有馬上轉化,但在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後的發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吧。本節課讓學生了解每一種計算方法,目的是從小就培養學生多種選優,擇優而用的科學研究態度。同時當學生自己創造的算法被肯定時,他們幼小的心靈所萌發出的自我價值、學習信心、主動挑戰意識等等,也是課堂教學的成功所在。我認爲這些纔是提倡算法多樣化乃至教學改革的真諦,從而樹立起學生的學習信心,以便以後更加認真,自覺的投入到自己的學習中。

《退位減》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筆算,授新課時,我直接出示了例題 讓學生自主探索,目的是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是100以內筆算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難度。爲了讓學生理解個位不夠減時,從十位退1這個重點,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遷移到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透過教具操作與演示,放手讓學生互相交流說出計算方法,掌握寫豎式過程。在合作交流彙報中,學生有不同的思路,再從中再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旨在提高計算速度。

整節課雖然我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比較、發現。注重體現學生參與探討算法,教學中顯得也較輕鬆。但在做課後練習時,有很多的地方出現錯誤,有些學生在寫豎式時,出現兩位減一位的個位對了十位上,有的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了1,計算時十位漏減退的1;在列豎式時減時個位不夠減,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數減上面的數,或者直接用大數減小數。

最後突然想起一句小兒歌提醒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提高計算的準確率。不夠減先退位、做個標記戴頭上。個位夠減繼續算。十位減1要牢記。

《退位減》教學反思13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鼓勵算法多樣化”。過去的計算教學,往往是老師把計算方法在堂上講通講透,然後透過機械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鼓勵算法多樣化是透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動手操作,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探索計算的方法,並把自己的計算方法在班上交流,由於學生的思維角度和知識結構各有不同,故所採用的計算方法也多種多樣,學生透過比較、分析把提出的多種計算的方法進行優化,學生在操作,交流,分析,比較的過程中理解算理,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但是,是否學生提出的算法越多越好?老師如何引導學生把這些算法優化優化?什麼時候引導優化最好?等等,這些問題常常困擾着老師,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時我進行了嘗試。

情境一:

電腦演示:一部小橋車15元,一部無線遙控車36元。小明說:“我只有8元錢,想買一部無線遙控車,還要再攢多少元?

師:誰能幫小明算一算?

學生列式:36-8

師:請大家想一想兩位數減一位數應該怎樣算?

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掌握如計算這樣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維方法,學會對給定的數學資訊進行分析處理,從而達到解決數學問題的目標。因此創設合適的數學問題情境是提倡算法多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過程之一。

情境二:

學生透過擺小棒,得出計算的方法。

師:你是怎樣擺小棒計算的?

展示學生的擺法和算法:

(1)拆開1捆小棒是10根,從10根中拿出8根,剩下的2根和右邊的6根放在一起是8根,再把8根與2捆合併起來是28根。

(2)先拆開1捆是10根,與右邊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從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後把8根與2捆合併起來是28根。

(3)先拿走6根,再從3捆裏拿走2根,剩下28根。

老師把學生的算法用算式的形式板書出來。

新課程標準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維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小學數學算法多樣化,改變了以往教師直接把計算方法展示給學生的教學方法,吸引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這一情境中,學生透過擺小棒,想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計算方法,老師對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給予了肯定,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了的個性發展,保護了學生自主發現和積極性,讓不同的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體現出民主氛圍,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情境三:

討論比較。

師:同學們積極動腦筋想辦法,想出了多種不同的擺法。幾種方法都對,得數都是28。那麼,哪種方法比較簡便呢?爲什麼?請大家分組討論。

經過學生的討論概括出第二種方法最簡便。

(4)也就是:先拆開1捆是10根,與右邊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從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後把8根與2捆合併起來是28根。

這一情境是對不同的計算方法的優化。學生常常會把自己熟悉的方法認爲是最簡的,可是,有一些方法是對學生的後綴學習不利的,這時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呈現的計算方法加以比較分析,讓學生分清各種方法適用的範圍,從而掌握基本算法,但也應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算法。透過算法優化,使學生明白在不同的情況下要運用相對合理的計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優化意識。

情境四: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

然後透過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練習十二的第四、五題對學生進行計算訓練。

提倡算法多樣化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掌握每一種計算方法。有一些學生經過了對各種方法的分析比較後還是覺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儘管不是這樣的),如這學生還用不同的方法計算,老師也不強求。

算法的多樣化激起了學生對算法的思考、歸類,對問題解決策略進行提煉,使學生對算法有了深層次感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鬆。

《退位減》教學反思14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多樣化”是指“羣體的多樣”,即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並展示出來供大家探討;“優化”是指“個體的優化”,即在多種方法呈現後,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思維特點和個性特徵的方法。簡言之,“算法多樣化”並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算法優化”也不是統一成一種方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準確把握。

算式多樣化

新課標提倡算法多樣化,其實包括“多樣化”和“優化”兩方面的內涵。我認爲,“十幾減幾”這一內容,從知識層面來說,是學生今後學習“百以內減法”、“多位數減法”的基礎。但從技能層面來說,學生口算時所運用的幾種算法(如“破十減”、“想加算減”、“連續減”“找規律減”等),沒有優劣之分,因爲當學生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熟悉以後,便如同“乘法口訣”一樣,將成爲一種“數字性事實”運用到今後的減法運算中,常常採用提取記憶的方式即可。因此,這節課在對算法的要求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我也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次關注用自己的方法,加深對自己原有口算的理解,最終強化根據算式的特點或自身經驗選擇得來的方法。

加強練習,增強運算技能。

在新課程背景下,運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計算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只不過是教師要注意訓練的形式,“應減少單純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訓練”。這節課中,我設計了“你能做幾題就做幾題”、“同桌相互出題計算”、“遊戲中計算”等形式的練習,既加強了訓練,又不失趣味性。特別是最後一個練習“計算出結果,跟着相應的導遊出遊”,既能使全班學生參與,又使整堂課在一種活潑、生動的氣氛中結束。

這節減法課,儘管有十幾減9的計算學習作爲基礎,但十幾減幾對於一年級的學生還說要達到熟練計算的要求,難度很大。這次聯繫情境問題操作,嘗試計算,使學生體會到計算源於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理念的體現。這次創設的操作情境,讓學生經歷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破十法”,“想加算減”,“連減”,“點數”的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在爭當小老師的過程中,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有意識的對算法進行了對比和選擇。在教學時,不僅提倡算法多樣化,而且又引導學生在衆多的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於學習,樂於學習,樂於探索,進而透過教師帶有鼓勵性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讚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設計本節內容時,對教材內容作了比較大的改動。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我們認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從教學實踐來看,“猴子爬樹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貓觀金魚圖”更具開放性,學習素材更爲豐富,使問題呈現具有了現實意義。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樹,有些能夠看到,有些鑽入了樹叢看不見,現在地面上還剩下6只猴子。那麼“樹上到底爬上了幾隻猴子”呢?問題的呈現顯得比較自然,也是學生想知道的。於是例題13-6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我們認爲,“十幾減幾”這一塊內容,從知識層面來說,是學生今後學習“百以內減法”、“多位數減法”的基礎。但從技能層面來說,學生口算時所運用的幾種算法(如“破十減”、“想加算減”、“連續減”等),沒有孰優孰劣之分,因爲當學生對“20以內”的32道退位減法熟練以後,便如同“乘法口訣”一樣,將成爲一種“數字性事實運用到今後的減法運算中,”常常採用提取記憶的方式即可。因此,本節課在對算法的要求上,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師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次關注自己的方法,加深對自己原有口算方法的理解,最終強化根據算式特點或自身經驗選擇得來的方法。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以下還有幾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減兩種方法之後,應該回過頭把複習的內容和新授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爲深刻。

2、每上完一個環節應該給這個部分做個小結,最後還要給整節課做一個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幾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學困生。

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不足,發揚優點。爭取讓學生掌握所學的內容。

《退位減》教學反思1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我們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解生設計問題,設計方法。決問題的方法。作爲教師不要去爲學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在進行教學時,側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課堂中捕捉資訊,體會方法。

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對於小棒的操作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知道夠十個就可以捆成一捆,而減法中,個位不夠減就需要學生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在操作的時候,已經有意識的要拆一捆小棒,在這個地方就要問學生爲什麼想到要拆一捆小棒?一捆就是什麼,

是多少個一?學生回答後,讓學生再進行操作。接下來小結的時候就可以提煉這個方法了。

二、及時引導,爲筆算作好鋪墊。

以前學的進位加去都是強調滿十向十位進一,屬於順向思維,而現在是退位減法,屬於逆向思維,難度比較大。所以我們在學生操作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在個位思考,“個位不夠減的時候,怎麼辦?能不能借一些過來?借一個十實際上就是多少個一?可以怎樣去表示?”讓學生上臺演示說說操作的方法。突破“個位不夠減,退一作十再減”的難點。也爲後面的筆算作好鋪墊。

三、突出算理,重視方法。

在進行豎式計算時,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這兒就主要強調十位上被借走一個十後,十位上相減時應該如何計算,這個也是一個難點,因此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多讓學生到黑板上進行演示,針對錯的進行反覆強調,從而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整節課雖然我都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比較、發現。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每學生參與探討算法的過程,有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得到收穫,在教學中也較輕鬆。但是在課後從學生的作業看,有很多的地方出現錯誤,有些學生在寫豎式時,出現兩位減一位的個位對了十位上,有的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了1,十位上不打點,十位漏減退的1,或者在列豎式時減時個位不夠減,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數減上面的數而做錯。透過課後反思,表面來看是一成功的課,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缺少了課堂的有效性,學生在課堂上只是掌握計算方法,心裏明白算理,能算出正確答案,動手操作太少。所以在今後課堂上,不但讓學生能動口、動腦、更重要是動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探討出不同的思路與方法,還待進一步地改進。

標籤:退位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