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的優秀範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的優秀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反思的優秀範文

語文教學反思的優秀 篇1

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 初中歷史,“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 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

溫馨提示: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

語文教學反思的優秀 篇2

教授新課程已經一個學期了,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在瞭解了新教材的內涵和思路的同時,我也體會到,對於新課程的教師來說,更重要的就是怎樣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新課程的思路和內涵,從而使教學效果更好。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注重的是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中學習、歌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儘量減少對他們的限制,多給他們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機會,這樣學生纔會更有興趣,有了興趣,才能迸發出超乎想象的東西來。所以在課堂中我從不去限制孩子們的想象或者一些行爲。記得在欣賞《快樂的小熊貓》一課時,我先用故事匯入:在美麗的大森林裏住着一隻可愛的小熊貓,他愛學習、愛勞動。還經常幫媽媽做家務。有一天,他又幫媽媽去河裏打水,可是一不小心把水桶掉到河裏了,這下可急壞了小熊貓,因爲他不會游泳。我們幫助小熊貓想想辦法好嗎?其實,我只是想用這個故事匯入一下,想辦法的環節只是一帶而過。可沒想到,卻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七嘴八舌的地說開了,那場面十分的熱鬧。有的說:“用一根樹枝伸到河裏把水桶夠回來”;有的學生馬上反駁到:“如果樹枝不夠長怎麼辦呀?”另一個學生說:“可以用竹子做一個小船,然後划過去不就夠到了嘛!”我趕緊表揚他,誇他的想法真妙。我的一句表揚更加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議論也更加熱烈了。我知道如果這樣下去,可能會打亂我最初的課堂設計和構想。但是看着孩子們興奮的勁頭,我沒有去阻止,因爲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更要給他們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由、快樂的去想象,去議論。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舉起手來說:“老師,我有個辦法,不僅能讓小熊貓夠到水桶,還能讓它不用走這麼遠就能有用!”我馬上用驚奇的目光盯着他:“那你快說說吧!”他自得的說:“可以順着小河挖一條水溝,讓水流到小熊貓家的門前不就行了嘛!”說實話,當時我真沒想到他會有這個想法,因爲,畢竟才一年級。我用十分讚賞的語氣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並且對全班的孩子說:“某某某多有想象力啊,我們獎勵他一個‘創造獎好不好’?孩子們都爲他鼓,這樣也激發了其他孩子積極想象和創造的興趣。

其次,是要還學生一個平等的地位,不能總以“權威”自居,不能總是居高臨下。俗話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情”。課堂教學中,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心靈的接觸。如果師生關係良好,心理相容,學生能夠就會把老師的關心遷移到課程上來,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應。所以,在課堂中,我會經常注意主動走進學生,以此來拉近我與孩子們的距離。例如:坐到他們之中和他們一起欣賞新月,觀看學生表演。有時我剛走近他們,有的孩子就會熱情主動地邀請我挨着他做。而且在課堂中我會自然和真誠地使用“謝謝”“對不起”“你太讓我感動了”“我好喜歡你們啊”等等的語言,使學生感到老師和自己是好朋友。在學習歌曲《拉勾勾》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演唱歌曲,一起表演。學會歌曲後,我安排了這樣一項內容,就是每個同學一邊唱着歌曲,一邊去和自己的好朋友拉勾勾。孩子們可高興了,都去找朋友。這時,我也走入他們之中,和每個孩子都勾一勾指頭。這下孩子們更高興了,都紛紛來到我的面前搶着和我勾指頭。使我感到特別親切,我想孩子們也一定和我有同樣的感受。最後,我總結到:我們勾了手指頭就是好朋友了。一個孩子突然大聲說:“是永遠的好朋友!”聽到這句話,我很激動,馬上說道:“對,老師要和你們做永遠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動走進他們,主動和他們去勾手指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又怎麼會讓這樣普通的一節課充滿了溫馨和感動呢!

最後,我體現到的一點就是教學的安排和設計。音樂課不同於其他學科,可以不必一定按着教材中的內容安排去進行。爲了教學效果更好,每節課的內容可以互相調換。在學習《開火車》一課時,教材的安排是,學會歌曲後,帶着學生做開火車的遊戲。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去做開火車的遊戲,讓他們先在做遊戲中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在學生愉悅的心理氛圍下學唱歌曲,學生學的既快又有興趣。學會後再做一次遊戲,這樣教學的效果更好。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實踐,使我感到新教材給教師的空間更大了。我們可以有更寬闊的空間去發揮、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