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淺談語文教學現狀及反思

期中測驗前後,聽了、看了一些語文老師的課,頗有感觸。總的印象是我校語文教師正努力實踐課改新理念,努力探索符合新理念的教學模式,並取得了進展,但也一些亟待商榷解決的問題。現簡要綜述如下。

淺談語文教學現狀及反思

一、幾個亮點

1、重視學習目標的制訂。

實施新課程標準,要倡導自主學習,這就必須使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

關於學習目標,語文教師曾一度十分重視,後來可能由於習慣勢力和舊觀念的束縛,在一定時間有所淡化。最近聽了《滴水穿石的啓示》、《清平樂村居》他們對學習目標十分重視,目標明確而可操作,學生知道在這節課自己的學習任務,知道學習什麼,學到什麼水平。

這是必須肯定和提倡的。

2、重視從學習主體——學生的特點出發採用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

教育報上有一段關於教育的精闢論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學生失去自我,而是讓學生擁有自我。失去自我是容易做到的,那就是使用“教育”的強制力,把學生的自主意識壓制到最低程度;擁有自我是不容易做到的,它不但需要教育者的寬容和理性,更需要教育者的虔誠和睿智。

可喜的是我們有不少老師正朝着讓學生擁有自我的方向努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體驗情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老師教《夕陽真美》時,讓學生學前看夕陽,課始議夕陽,再觀夕陽錄像,然後在學生情趣盎然的狀態下學課文。在孩子積極參與的過程中,老師採用以課本爲載體,運用觀察、議論、閱讀、繪畫、質疑、交流等方法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既欣賞了自然美,又感悟了文字美。

課文第二小節是這樣的:

“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湛藍。連綿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陽的餘暉,顯得十分壯麗。”

先讓學生讀,然後在黑板上畫了一輪紅日,光芒四射。又在紅日周圍上了藍色,下方畫了連綿不斷的高低山脈,引導學生看圖仔細讀課文,運用質疑的方法對老師的簡筆畫進行評議,着重要求學生指出老師畫得不對的地方。天真的小朋友懷着極大興趣認真讀,仔細看都想向老師提意見。經過一番議論,小朋友終於指出畫的錯誤:課文寫的“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而老師畫的還有光芒這就錯了。老師作了肯定並予以表揚。老師又指着山的簡筆畫,問,老師畫的這個表示什麼呢,一生說是山,一生說西山,老師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用文中一句話表達畫的意思,學生很快就找到 “連綿起伏的西山”這句。老師隨着手勢動作,告訴學生這就是連綿起伏的意思。這就使得學生對距離自己生活較遠而比較抽象的詞語有了感性的認識。

接着在學習第三第四自然段時,要求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把內容簡單地畫出來,小朋友紛紛拿出紙來邊看課文,邊作畫,一幅幅充滿雅氣而富有童趣的簡單彩畫從小朋友手中誕生了,孩子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我們覺得孩子們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擁有了自我,沒有強制的約束,沒有什麼“不準”“必須”而是寬鬆自由充滿樂趣。

3、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有所體現。

“關注人”“關注每一個學生”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語文學科有它自身的理念。前者是共性,後者是個性。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有四點,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在聽課中,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們正在努力用這些基本理念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現試舉幾例如下:

重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課改前近五十年的語文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和培養,記得1961年江蘇省教育廳吳天石總結解放後十多年語文教學的經驗後提出了語言語教學應該貫徹“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原則,即當時流傳的語文教學的“八字憲法”。實際上是強調了工具性,現在課改提出語文素養,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爲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質,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它不僅含蓋了“八字憲法”的內容,而且還進一步開發語文教育在實用之外的功能,重視語文實施課程中增強底蘊,提高修養的功夫。

《認一認(3)》內容只有八個字:日、月、星、光、雲、電、風、雨,在學生認識的同時,要求小朋友一邊讀一邊想,並具體加以指導,把抽象的字和自然現象和生活聯繫起來。這就滲透了學法指導,培養好的讀書習慣。教《青蛙觀海》第4——11節時,提出一個問題一個要求:松鼠是怎樣幫助青蛙登上山頂看到大海的呢?仔細讀課文並把有關句子畫下來。這個要求也體現學法和習慣,從低年級開始就重視學習方法的滲透,是孩子們終生都能受用的。

教《拉薩的天空》,讓學生自己蒐集有關資料,在課內交流,發掘了學習資源,擴大了知識視野;學生學了描寫拉薩的天空有關內容後,老師問學生你們學習了這些內容有什麼想法,學生紛紛舉手要求發表意見,有的說拉薩離天空那麼近,天空那麼藍多美啊,我真想去看看;有的說我想去拍照;有的說我真想寫首詩來讚美它;還有個學生說拉薩不僅天空美,而且城市也美,布達拉宮多好看啊!三年級小朋友不可能對遙遠的拉薩作具體敘述,但卻初步培養了孩子們的審美情趣。

教《秋姑娘的信》很重視說的訓練,教學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秋姑娘給誰寫了信”?小朋友看書以後,分別說出給誰給誰寫了信,接着於老師進行了把幾個單句拼成一句話來說的訓練。小朋友說出了“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小朋友寫信”這樣的句子很不容易。學完課文後,老師又提出一個拓展性的問題:小朋友想一想,秋姑娘還會給寫信呢?小朋友可興奮了,說了不少,其中一個說秋姑娘還會給南飛的燕子寫信,要小燕子一路小心。這只是仿課文句子說的,老師並不滿足;小朋友想想秋姑娘還會寫別的嗎?一個小朋友說秋姑娘要小燕子路上小心明年春天早點回來。老師馬上獎給他一片小楓葉。

教《家》這一課,能從童趣着眼,充分運用多媒體激發孩子興趣。在字詞和句子的學習訓練時適當拓展在屏幕上出示了鹿、小兔、蝌蚪等動物,同時出出“ 是 的家”這一句式要求孩子說話,孩子們積極性很高。這一訓練既體現了過程狀態的生成,又鞏固了所學的句式。

普遍重視閱讀的指導,這也是提高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每節課基本上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用於讀。讀的方式多種多樣,指導各有特色。李新梅老師不僅重視篇、段的指導,還特別注重某些重點句的指導。由於她平時的教學堅持這樣做,所以班上朗讀水平較高;蔣蘭粉老師對個別學生的指導值得稱道她發現一個學生讀文時讀破了句子,讀了幾次也沒讀好,就採用領讀的方法幫助他,一次、兩次、三次,直到這個學生讀正確了爲止,蔣老師不急、不煩、不批評,而是面帶期望的微笑。教《清平樂村居》有個學生“鋤”字幾次都讀不好,老師耐心地個別指導領讀直到讀正確了爲止。這不僅是對一個學生指導,對全體學生也是指導,使全體學生明白應該怎樣讀書。老師運用賽讀的方法激發讀的興趣,提高讀的質量,也是可取的。

4、語文課的人文性引起了重視。

過去語文教學強調工具性、思想性,因而在實踐中出現了某些偏向,如一味注重知識教學技能訓練,尤其是爲了加強思想性。過分強調對課文的分析,形成了課文分析是教學的重頭戲的現象。當然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主要是受了五十年代中期蘇聯的影響,當時蘇聯紅極一時的“紅領巾”教學就是分析課文的典型,向蘇聯學習是當時最時髦的口號,因而“紅領巾”教學法風靡中國小學語文界,以分析課文思想內容的教學模式一直沿襲了幾十年。課改對於語文教學性質的定性可說是語教學的一次正本清源、反樸歸真。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着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學的特點。人文性的提出無疑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聽課中發現,我們不少語文老師很重視這一點。

老師教《普羅修斯盜火》時,花了近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感動的部分,想一想並說出理由。學生讀後紛紛發表了意見並說了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讀了自己受感動的段落後說普羅修斯爲了使人們獲得光明和溫暖,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這種精神我很敬佩;有的進行人物對比評價;有的對主神宙斯進行痛斥批判。這些看法得到了全班同學的共鳴和贊同。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分辨善惡的能力,而且體現了語文個性化的特點,重視了學生的獨特體驗。

教《青蛙觀海》時,採用體驗生活進入情境的方法引導孩子感悟內容。學習6——10小節時,在認真閱讀課文後,老師在黑板上畫了階梯形簡筆畫,並讓孩子們在座位旁做一次蛙跳,問小朋友有什麼感覺,孩子們說很好玩,很輕鬆。隨着學習的進程,老師又讓小朋友連續蛙跳至黑板前,問小朋友感覺怎麼樣,小朋友喘着氣說,很累。老師指着簡筆畫,引導孩子再讀課文,孩子們感悟到了青蛙能登上山頂看到大海實現了自己願望,全靠不怕苦不怕累的敢於攀登的精神(當然離不開松鼠的幫助)。老師又進一步請小朋友想一想青蛙登上山頂後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小朋友分分發表意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世上無難事,你行我也行;我真高興,終於看到了大海;松鼠大哥謝謝你的幫助,要不是你我怎能看到大海……

老師教《滴水穿石的啓示》時,緊扣“目標專一持之以恆”這一啓示,學習課文的三個典型人物的事蹟,並適當拓展,聯繫生活實際,滲透了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語文老師帶着微笑進課堂,懷着感情去教學,教師感情豐富,才能達到思想碰撞,心靈交流的效果,這一點大家是有共識的足,吝嗇笑容,學生有了壓抑感,怎麼能上好語文課,怎麼能點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

當然有感情是多方面的不僅是面帶笑容,更重要的是“投入”,只有真正的投入,教師才與作者、學生融爲一體,纔能有抑揚頓挫的語言充沛的激情感染學生,如果我們老師遊離了課文之外,那豈不是成了教書匠,哪有什麼人文性可言呢?

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還是要老調再彈,務請切實重視。

5、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這是語文學個性化的要求,不要以教師的規點框住學生。

6、課內表演要把握分寸。適當的表演可以激趣,使文字內容轉化爲形象化,具體化,有助於孩子的閱讀和理解。但不能過多過濫,一般應該即席表演,即學生對課文有怎樣的感悟就怎樣表演,不要事先作過分的排練,不要變成戲,這就要看老師的上課藝術了。以上僅是個人之見,難免偏頗,錯漏。但其目的是引起我們語文老師的反思,願我校的語文教學再上臺階。

最後我想引用著名教育專家葉瀾的一段話作爲結束。

著名教育專家葉瀾認爲,一節好課應具備五個特點:

一、應該是一堂有意義的課。即學生學到了東西,鍛鍊了能力,進而發展到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是一堂紮實而不是圖熱鬧的課。

二、應該是有效率的課。一是對全班每個學生都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底。沒有效率的課不算是好課。有效率的課是紮實而有內容的課。

三、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它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是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的啓示。

四、應該是常態下的課。課堂的價值在於透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這是平實的課,實實在在的課。要淡化公開課多上研討課。不管誰在聽課,教師都要做到旁若無人,心中只有學生。

五、應該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所以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這可稱之爲真實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