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3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3篇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1

本節課從學的角度安排教學過程、呈現學習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主動完成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因此,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精神得到培養,創新潛能得到開發。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體驗。

按照我對教材的理解,並遵照《新課程標準》中:在課程設定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儘可能多的爲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精神。首先以猜一猜的遊戲謎語匯入,讓學生猜出雞和兔,然後開門見山的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主題“雞兔同籠”問題;然後以一個數據比較小的雞兔同籠問題,來引導學生,經歷列表法,探討假設法的解題策略和方法,並加以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幫助學生比較直觀形象的理解解題方法,從而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接着引出《孫子算經》中的一個數據比較大的雞兔同籠問題,先讓學生用自己剛剛學到的方法進行解決,然後再激發學生“瞭解古人的解題方法”慾望,讓學生自主的去閱讀書中的一段閱讀資料,瞭解古人的解題方法。最後就是利用法學到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類似的“雞兔同籠”問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同樣也運用於生活。

“雞兔同籠”在以前是屬於奧賽典型題,如今編入新課程教材中。對學生尤其是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認爲必須讓學生經歷從多種角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展開討論,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不斷調整解題策略,逐步探討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靈活運用該方法解決生活中的類似“雞兔同籠”問題。特別是用假設法解答,學生理解起來很難,爲此我用畫圖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先畫8個圓圈代表8只雞,每隻雞畫2只腳,這樣就有16只腳,缺了10只腳,再把其中的幾隻雞每隻添上2只腳就變成了兔子,所以有5只兔子。這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了,學生很快理解了這種方法。

我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

一、介紹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中國有着歷史悠久、成就輝煌的數學文化,出現了許多偉大的數學家和經典的數學名著。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透過向學生介紹記載“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介紹古人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巧妙方法,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豐富的歷史淵源,感受古人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的自豪感。

二、滲透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文化的精髓,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結合本節課的數學內容,教師適當滲透了化繁爲簡、猜測驗證、假設、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其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好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讓學生了解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數學模型的實際應用。

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講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安排了大量與“雞兔同籠”有着類似數量關係的問題,讓學生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周圍世界,並且在這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探索活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

但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存在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如何調控才能進一步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如時間的把握、學生合作過程的控制、合作學習的效果等;

2、要想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須在課堂中注重培優輔困,特別是學困生的輔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使他們透過教師的引導取得明顯的學習效果,真正落實新課標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目標;

3、有意義的練習及作業的設計要考慮有利於知識點的落實,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考慮練習內容的層次性,手段的靈活性,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2

《雞兔同籠》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好玩”板塊中“嘗試與猜測”一課的內容,本節課思維含量大,對學生來說難學。解決這道數學古題、趣題的方法有好多種,但教材只向學生介紹了“列表法”這一種方法。現對本節的.教學做以下反思:

一、課前思考

1、緊貼教材,使用教材。

“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好多種,但是教材只向學生介紹了“列表法”這一種。因爲“列表法”是解決問題最常用、最一般的方法,針對的是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能完全掌握,做到了幾乎面向全體,關注差異。而表格中的數據又能讓學生更直觀的進行探索規律,規律的掌握又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利用列表快速解決問題。同時“列表法”這一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數學層面上講具有廣泛性,我想這也正是教材採用它的真正目的,做到了“授之以漁”。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扣“列表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列表法”這一方法。

2、尊重學生,找準起點。

“雞兔同籠”問題對於小學生來說“難”,要突破難點,就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孩子們的困難在於如何應用“列表法”進行逐一舉例,以及透過表格發現“雞兔同籠”問題中所蘊含的規律,而非合作探究出“跳躍舉例”和“取中舉例”這兩種列舉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設定爲引導學生經歷逐一舉例和規律探索,有了這一鋪墊,學習的難點就迎刃而解。

3、方法教學,注重引導。

數學教學就是方法教學,在本節課中我想交給學生的方法有:解決問題嘗試猜測;遇到難題化繁爲簡;觀察數據,先分後總;探尋規律,注重合作。學習方法的滲透對學生來說價值更大。

4、關注學生,積極參與。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要及時參與到他們中來,幫他們解疑釋惑。促進學生更加高效的學習。

二、課後思考

(一)從課標角度去看

1、《課標》理念

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體現四基

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體現四基: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還要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3、培養核心素養

除此之外,我還注重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力求學生全面發展。

(二)從教材的角度去看

1、緊貼教材編寫意圖

在有限的四十分鐘內讓學生學會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列表法”是衆多方法的基礎,因此本課教學針對“列表法”展開教學與探索。

2、學會使用教材

作爲一個教師,要合理地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們要深挖教材,把表象的東西形象化,在本課中藉助“雞兔同籠”化簡題向學生滲透“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藉助表格讓學生探尋“雞兔同籠”問題中所蘊含的規律,找到精髓,提供給學生解決“雞兔同籠”類型題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

3、創新教材

表格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會列表,表格中的項目怎麼填對學生來說較難,因此對於列表法的形成我採用了動態化的活動,先讓學生猜有9個頭,雞和兔會有那些可能,這樣很自然形成了表哥的前兩項,再出示有26條腿,那麼剛纔的猜想都對嗎?爲什麼?學生這時就會想到還要看每次猜想的雞和兔的腿數是否是26條才行。這樣就形成了第三列,讓表格形象生動起來,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在課尾,向學生介紹古人用的方法以及其他解決的方法,不但讓學生體會到古人超長的智慧,還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

(三)教師的角度

1、引導者

始終做一個引導者,把學生引到探究的路上,在恰當的時機進行點撥,幫他們解疑釋惑。

2、組織者

當學生學到本節的重點時,我就及時組織活動,讓他們透過操作活動來探尋知識,掌握方法。

3、參與者

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做一個參與者,和他們一起思考,找準學生的疑惑之處進行點撥指導。讓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效。

(四)學生的角度

1、找準起點

學生的學習基礎決定這學生的起點。孩子們學這節課有困難,雖然“取中列舉”和“跳躍列舉”對學生來說是難點,但規律的探尋對學生來說更爲重要。只有掌握了規律學生才能情不自禁的使用“跳躍列舉”和“取中列舉”,這樣難點對學生來說就不是難點而是意外的收穫,更讓他們驚喜。

2、學習方法

學生在整個學習中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他們本節課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這樣的學習效果更佳!

3、學會知識與方法

孩子們在本節課中不但學會了用列表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同時還收穫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嘗試與猜想;解決難題的方法化繁爲簡;觀察的順序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先分後總的有序有效觀察。

三、不足

1、本節課由於要讓學生充分的探索與體驗因此在時間上有所拖延。但是對於學生掌握知識來說,只有充分體驗了纔不會忘記。我想多給學生一些等待,靜待花開的聲音!

2、本節課的氛圍不夠濃厚。

本節課的思維含量比較大,學生隨着學習內容會不斷地去思考,理性大於感性,因此本節課不是熱熱鬧鬧的課堂。

我想,“雞兔同籠”問題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它更想傳播一種思維的方式和思考的方法。

問題的策略,這樣一節課的時間就顯得不夠用了,導致最後沒有時間來解決生活中更多類型的實際問題。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雞兔同籠教學反思3

《雞兔同籠》問題教學有必須的難度,課前我對我班的學生進行了瞭解。一小部分學生接觸過雞兔同籠問題,但對於多數的學生來說,學習《雞兔同籠》可能會有必須的難度。所以在這節課當中,我決定主要藉助教師引導探究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

本節課,在整個課堂中,在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學生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和數學學習的樂趣。但在教學時間的控制上還略顯緊張,一些環節的處理還就應在從主次的角度更好地進行設計。

對於本節課我個人認爲在設計上還是有必須優勢的,主要體此刻以下幾點:

一、在課始,導課部分,我出了一些由易到難的問題,實質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智力熱身活動,爲雞兔同籠問題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鋪墊。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雞兔同籠趣題,明白了雞、兔的頭數與雞、兔腳的只數之間的複雜關係。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識上的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以一個數據比較小的雞兔同籠問題,來引導學生,經歷列表法,探討假設法和方程法等多種解題策略和方法,並用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幫忙學生比較直觀形象的理解解題方法,從而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二、由於“雞兔同籠”問題在學稍複雜的方程時出現過,也有小部分學生可能在數奧書上見過,會做。大部分學生不是很會做,因此在備課時我充分思考到這個狀況,所以在教學本課的重難點用假設法解答“雞兔同籠”問題的第一部分假設全是雞時以老師引導對學生進行分析,加以教具演示,幫忙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然後學習假設全是兔時,以學生根據剛纔的學習和理解自己獨立完成並說明對每步理解,再用課件展示分析過程。透過這兩步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就應基本能利用假設法來解答“雞兔同籠”問題。

三、在這節課上我沒有講古人用的“擡腳法”的方法。這主要是依據學生的理解潛力和時間上的思考,本來這節課講的方法就很多,個性是假設法學生理解就有困難,再將“擡腳法”講了,可能學生消化不了,以其都沒弄清楚,還不如分成兩節課來講,別外就是時間問題,如果把“擡腳法”講了,可能學生練習的時間就少了,沒辦法有效的進行課堂鞏固。因此,這節課我沒有講古人用的“擡腳法”。

四、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難點都就應是在用假設法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上,在這部分的設計上,我看了很多資料和課例。都說得較爲簡單,並有不同的說法。在假設全部都是雞那裏,用26-16=10條腿,那裏就應說是“多10條腿”還是“少10條腿”呢,教材上只是簡單的說“這樣就多出了10只腳”,透過我的分析,我覺得以假設後的腿與實際比學生較容易理解,當說到這個問題時能夠直接說“比實際少了10條腿,爲什麼少呢?是把兔當成雞算了,”那裏是把兔假設成了雞,肯定就應是少算10條腿。如果說成“多10條腿,爲什麼多呢?”就不好給學生解釋了。這樣也便於同前面的把一隻兔當成一隻雞算就少2條腿聯繫起來。

不足之處:

本節課在時間的安排上不夠合理,導致本節課我並沒有完成我預設的資料。本節課重在方法的滲透,學生務必經歷多種方法解決該類問題的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絕對不能走過場的,務必實實在在的引導,這樣學生務必有足夠的時間,不斷調整解題策略,逐步探討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一節課的時間就顯得不夠用了,導致最後沒有時間來解決生活中更多類型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