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通用9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通用9篇)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1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時是要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徵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知道長方形長、寬以及正方形邊長的含義,並能夠初步體會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聯繫與區別。透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培養觀察、操作及思維能力;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難點在於引導學生參與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全過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識的基本方法。

針對這節課,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情境匯入,激活已有經驗。

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書本、魔方玩具,直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學習材料分辨長方形和正方形,而讓學生自己說說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面也是長方形或是正方形?更是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拉近了抽象的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的距離。

二、自主探究,動手發現特徵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再是數學學習的傳授者,而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科學地引導學生,真正經歷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不斷得到昇華。遵循這樣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時,我沒有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先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想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角的特徵,然後再透過教師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驗證猜想正確與否。透過在具體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邊、角特徵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這個過程讓學生不僅體驗到探究方式的多樣化,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繫,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了一次更爲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思維訓練,有助於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

在這一環節,我提供給學生充足思維空間和操作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使課堂形成多方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三、應用拓展,鞏固新的知識

實踐證明,學生透過練習,能將所獲知識逐步內化,形成技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日積月累就能逐步穩定、轉化,形成智能。在練習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克服困難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本堂課上我設計了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的分層練習,從在給出圖形中辨別長方形、正方形到長方形、正方形的轉換再到自己按要求設計長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鞏固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獲得學習成功的樂趣。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2

學生喜歡教學形式靈活動多樣的,特別是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和動手操作。學生透過自己研究得出的結論,再得到老師的肯定的和評價,心裏自然是非常的高興。學習積極性也就更高了,有時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自身的潛能。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也恰好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和新課改的課堂教學要求。

布魯姆說過: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二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的匯入設計既鞏固舊知,找準教學的起點,又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爲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設計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所用素材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如:透過小精靈遊校園的情境,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學習環境中找出身邊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這樣的設計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興趣出發,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事物,突出了小學數學知識的基礎性與應用性,同時也注意了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交流,從而得出結論。這節課我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個課堂中,動手操作貫穿始終,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在動手實踐前,首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探索驗證,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透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透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透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透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說、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每項活動的過程,我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爲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透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昇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3

一、備課

兩次試上,第一次上完感覺非常糟糕,不僅教學任務沒有完成,我自己上的也很吃力,第二次比第一次稍微好了一點,但依舊有很多的不足。正式上課那天,時間卻綽綽有餘,按照教案的流程講最後一題時還有十分鐘。想到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想到所教的學科,而且注意到學生: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教師在自己的關於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減少,則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越高。我在備課的時候很少根據自己班上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去思考完善教案,或者說還不能夠去想到大部分同學的課堂反應以及他們的思維能力,備課的三方面要求我似乎只是基本完成了備教材,備教法,學生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在要求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堂裏,我做的還太少,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

二、學生的課堂表現

平常上課時,班上的氛圍挺好的,很多學生能夠主動積極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課堂上也有部分調皮的孩子,甚至部分同學走神,但是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都過於規矩。在讓他們驗證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時,在我預想中他們應該是很活躍的,活動展開後就比較難以讓他們安靜下來,但是實際卻是本份地坐在那裏折折量量,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平時上課時,師傅說我要學會駕馭課堂,但是這節課很輕鬆的就控制住了課堂的節奏,環境有所不同,他們的表現也會不一樣,但是我希望他們不管什麼時候,在哪裏上課,在遵守課堂紀律的前提下能夠很好的表現自己,像平時一樣。

三、關於教具的準備

在聽了鄭主任的評課後,我想到我的教具方面也沒有準備到位。之前在網上看到某特級教師的說課,根據她的說課我準備了在課始給學生信封,一開始是每四人一個,馮老師在給我梳理的時候提到這邊可能有點困難,後來我又每兩人一個信封,信封這邊我準備了很久,但是其實真正應該花時間準備的應該是給每個學生準備相同規格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以便在具體驗證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點時能夠一起測量,規範講解。這邊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以至於在課堂上他們自己測量時,出現了尺子長度不夠,不會規範測量等問題。問題的解決要抓主要矛盾,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完全沒有經驗,需要多學習!

四、本課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難點是讓學生分析和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本節課我更多的覺得是自己在說而沒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總結歸納,就像在告訴學生長方形的長和寬和正方形的邊長這兩個概念時我採取的方法也不對,從學生的課後作業中就能看出來,直接告訴他們長和寬,邊長的概念,不去強化,不讓他們自己多說一說是沒有什麼效果的。要多注重細節之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突破重難點。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中我把握住了操作活動的關鍵,讓學生在經歷新知的探索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在豐富的表象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建構了知識。因此,體驗,僅僅是操作是不夠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以身體之,以心悟之”,這樣的體驗對學生來說纔是深刻的。

一、體驗,需要學生親身去經歷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早就提出“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的教育思想。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重視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去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例如,在教學“從‘體’上剝離出‘面’——認識長方形”這一環節中,我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看一看、畫一畫、指一指、找一找,透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使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中直觀認識長方形,體驗數學知識。

二、體驗,要關注親身經歷後的感悟

體驗光有表面上的活動是不行的,它還需要老師細膩和到位的指導。像認識長方形,從引導看一看長方體的面,摸一摸這些面,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透過畫一畫、比一比,讓學生積累了更多的對長方形直觀認識;最後在揭示概念時,又透過對學生自己畫出的各種各樣的長方形的比較,巧妙地豐富了概念的外延,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在學生操作時,教師不是旁觀者,更不是指揮者,而應是合作者,與他們一起探索發現,教師這時的指導可以是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問話,這些都能讓學生加深體驗。

總之,我們在課堂上應盡最大可能提供給學生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多看、多聽、多說……全方位“動”起來,用自己的身體親歷,用自己的心靈感悟,去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5

對於本堂課,我在上課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我覺得,主要在一下幾個方面應該注意

一、課前準備要充分

課前準備是上好課的排頭兵,透過這節課我感覺到課前準備很重要。要佈置學生回家找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親手做釘子板。如果不做好這些準備,課根本就沒法上。不是用課件放放就能解決問題的。要一年級孩子做9的確是爲難他們了,但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做得還是不錯的,但有一個問題,有的學生釘子板上的間距沒有空耗,所以圍出來的圖形不太像。

二、課堂組織要有序

本節課有很多需要動手操作的地方,一提到操作馬上學生就興奮起來了,玩玩積木,玩玩釘子板,忙得不亦樂乎,以至於我讓他們摸長方體的面時,有學生手裏還拿着圓柱,根本就不聽老師的指揮。相比前一單元的計算教學,課堂秩序要亂了很多,所以也耽誤了上課的進度。小孩子今天很興奮的原因,我想也和平時較少有機會動手有關,如果能經常安排這樣的活動,學生就會習以爲常了。

三、課堂語言要精練

今天上課語言有些羅嗦,甚至可以說是“韶”,所以課堂上學生反而不知道老師說的哪句話是重點,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東耳朵進,西耳朵出”。精練、簡潔、充滿激情的語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6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一節數學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教師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一課,教學重點難點是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能區別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節課讓學生對它們的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做準備。雖然是看似簡單的一些平面圖形的認識,教材內容的安排也較少,且小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概念本身就較生疏。爲此,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1、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圖畫,例如:3.5英寸軟盤、鐘面。引出對舊知識的回憶,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

2、引導學生自由討論,把自己想從哪些方面研究圖形的方法,與同桌互相交流,讓學生在友好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示出來。創造輕鬆、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主動積極地學習。

3、在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後,出示釘子板,加強學生對圖形的感知,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同時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上臺展示自己。

4、讓學生走出教室,帶上紙和筆,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圖形記下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這節課我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精心設計了形式新穎,情境意識強烈的題目和問題。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課堂氛圍下完成了所有練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下課時還未減退,他們拿着筆、紙在操場上尋找圖形,當他們又找到一個平面圖形時,像發現了新大陸,興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說:“莊老師,我已找到了10個……”學生能夠自主探索、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學生學得主動,就會學有成效。

數學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同時更要將它看作是一種文化。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這一課時後,我對教學預設和課堂教學實際生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

我的教學預設是:

1、透過“摸”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表面,讓學生親身體驗體會平面和曲面。

2、透過“畫” 表面,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體會“面”是從“體”上剝離出來的。

3、透過“找”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上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進一步識別新認識的圖形,體會“形”和“體”緊密聯繫。

4、透過“找”圖中、教室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培養學生識別圖形的能力,同時體會數學和生活是緊密聯繫的。

5、透過“圍”圖形,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區別。

6、透過“數”圖形,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應用能力。

7、透過再次用長方體、正方體“拼”圖形,加深對“體”表面的認識,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

總之,是使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感受形與體之間的聯繫,發展空間觀念。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比較理想的,能基本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環節:

(一)是學生在“摸”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表面時,能夠一下子體會“平”的和“彎曲”的面的不同,因爲在設計問題時,注意了有目的性地問,如“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彎曲的?”而不是問:“這個面是什麼感覺?”以免學生的思考、回答沒有方向性。

(二)是在長方體上“找”長方形時,長方體保持不動,學生能根據方位說出上、下、左、右、前、後六個面都是長方形。因爲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如果長方體轉動,就很難數清一共有幾個長方形了。

(三)在“找” 圖中、教室中的長方形時,學生能發現“隱藏”的圖形,如:書籤中的小孔是圓的,手絹中有許多正方形的圖案;能發現教室前面牆上的國旗是長方形的,教室門上的鎖眼是圓,田字格是正方形的。。。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

當然,這是在共同研究了其他老師的教學,發現問題後加以改進的,我覺得這種“一課多上”形式非常好,能使教師透過共同的討論發現問題,並研究怎樣解決問題,對提高教學水平有有很大的幫助。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透過“圍”圖形,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區別時,有同學在釘子板上圍出了個多邊形,說圍出了圓。看上去挺像圓的,這時,不應教師告訴學生這不是圓,應利用實物投影儀把那個多邊形放大,然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這個圖形的邊是直的,所以不是圓。除了在釘子板上圍圖形,還可以提供小棒“搭一搭”,透過更多的動手實踐方式使學生加深體驗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區別。相信透過自己動手搭圖形,學生可以體驗到用四根同樣長的小棒可以搭成正方形,用兩根長的兩根短的小棒可以搭成長方形,搭不成圓。

(二)由於語言不夠精簡,課堂節奏調控不當,出現時間不夠用的情況,導致再次用長方體、正方體“畫”圖形,加深對“體”表面的認識,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這一環節來不及完成。而這一環節我個人認爲是很重要的。在這一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在小組裏合作展開討論交流,發展學生的能力。

今後要在課堂語言上下工夫,教學設計要更緊湊,隨着學生認識的層層深入,更細化“提問”和“操作”的目的性,更多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習水平,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縮小教學預設和課堂教學實際生成間的距離。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8

這一課是小學數學蘇教版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基礎上,來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在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數學,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直觀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爲基礎,用學生喜愛的搭積木作爲活動的開始,透過描一描,從體上“分離”出面。學生利用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畫出三種基本的平面圖形,透過分析和比較,將平面圖形和相應的幾何體進行對應,學生感受了面與體的聯繫。透過這一環節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把物體的面抽象成平面圖形的過程,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名稱。接下來讓學生來分別說說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特點,使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爲了讓學生鞏固這三個形體的特徵及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接下來我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是這些形狀的。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沒有分清體和麪。透過交流、糾正讓學生了解今天研究的是物體的一個面。引導學生在舉例時能用規範的語言來回答。此環節很好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練習中,又透過圍一圍、畫一畫和塗一塗等多種活動,使學生加深了對三種平面圖形的直觀認識。活動中人人蔘與,在活動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積累了對數學的興趣。在活動中,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之後,學生先透過猜想,判斷能否圍成圓,在動手進行驗證,讓他們感受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不同。當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問題,就是透過“圍”圖形,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區別時,有同學在釘子板上圍出了個多邊形,說圍出了圓。這時,我就要告訴學生這不是圓,把多邊形放大,然後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這個圖形的邊是直的,所以不是圓。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同時也加深了對圓的認識。

當然本課有些地方也不盡如人意,由於掌握學情不夠,課堂節奏調控不當,出現時間不夠用的情況,導致用長方體、正方體“畫”圖形,加深對“體”表面的認識,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繫這一環節草草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慢慢改進自身的不足。

《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反思 篇9

第三週的時候我講了公開課——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回憶這一堂課,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一、教學思路太窄,沒有創新

雖然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配合默契,但總感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應該有點創新,很少有自己的思路,而是跟隨教材進行教學,怎樣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思想想象和創造力,而教師作爲一個引導者,學生自主探討,願學,愛學。

二、教、講是心理素質問題。

按理說有幾年教學經驗,一年級的課程又不是很難,學生又好領導,可是在教學的時候還是緊張,心理素質太差。這也許平時對自己的要求太少,沒有鍛鍊的機會有關係,再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大膽創新,多參加這樣的活動,積極磨練自己。

三、對主題的理解,還需多鑽研

在設計教學環境時,尤其在讓學生說正方體有幾個面,都是什麼時?只注重認識,不注重學生的親身感知,在讓學生明白了長方體、正方體有幾個面時,應讓學生感知什麼樣的稱爲面?在這,沒有細緻教,處理的太粗糙。

“學無止境”多學多問多看,不斷勉勵自己,學習其他教師優秀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這樣才能使自己進步,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