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石壕吏》《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 (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方巖

古詩(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詩意、體會詩情、背誦詩篇

2、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重點:1、透過朗讀、分析詩意體會詩歌情感

2、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方法:“讀--品--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教學儀器:多媒體

教學課型:精讀細品課

課時安排:兩課時。 月 日 星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一、簡介作者、文題。

1、王勃,唐代詩人,字子安。“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之任:去上任。之,去、到。

二、教師範讀,學生聽清停頓、語氣節奏。

三、學生齊讀詩歌。

說明:教師應提示五首詩斷句方法,如“城閉/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四、思考: (學生第一遍讀不必回答,在朗讀中來體會,第二遍讀完後交流。)

1、“城閉輔三秦,風煙望五律”交代了哪些內容?“輔”、“望”兩個動詞有什麼表現效果?

把送別地和目的地連接起來,讓人感受友人即將分別,且路途遙遠。(板書:與友惜別 悲傷)

2、“與君離別急,同是宦遊人”一句體現了詩人什麼感情?應怎樣讀才能表現作者的感情?

※依依不捨但又不希望友人因離別難過、悲傷。(板書:依依不捨 不希望因離別難過、悲傷)

※除了停頓外,還應注意語氣語調的處理。“與君離別意”一句,重音放在“離別意”上,語調逐步上升,“意”字稍作拖長,以突出“離別”時複雜的感情;“同是宦遊人”一句,則語調平緩中有所下降,“遊”字可稍拖長,“人”字頓收,以突出宦遊人送宦遊人尤爲悲傷之情。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寬廣博大的情懷和對友人的勸勉之意。(板書:勸慰友人 不用悲傷 )

4、“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

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六、請一位同學朗誦詩歌並概括詩歌內容。

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時哭哭 啼啼、纏綿排惻的老格調,在友人到他地作官送別之時勸慰友人不要悲傷,且詠歎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爲千年名句。表現出詩人曠達的胸襟。

七、背出這首詩。

《春夜喜雨》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逢安史之亂前的全盛時期,又經歷了 唐皇朝衰落的開始。他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與這歷史大轉折時期的治亂盛衰緊密地聯繫 在一起的。他的詩歌真實、深刻地再現了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社會現實,有着豐富的社會政治內容和濃郁的時代氣息,被人稱爲“詩史”

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夜喜雨》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賞,它抒寫了一場春雨激發出來的喜悅,寄託着杜甫希望普濟天下的博大胸懷。

二、 朗讀:教師範讀,指導學生掌握節奏。

節奏劃分參考: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三、 詩句分析

1. 《春夜喜雨》“喜”在哪裏。

《春夜喜雨》這一詩題,感情色彩很濃,其中三個字表景物,一個字表感情。其中“喜”字是關鍵,直接表現出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首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一聯直接寫了“春”、“雨”兩個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時。春天,是萬物萌發生機的季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當這個時候,雨就來了,這不是“知時節”嗎?面對着這場及時雨,詩人的心裏欣喜極了。其中“好”、“乃”最能體現出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頷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聯直接寫聽覺。這場夜雨是隨着風悄悄地來到人間的,它輕輕地不聲不響地滋潤着萬物, “夜”、“潤”最能 體現詩人的心裏對它充滿欣喜與敬佩的心情。

頸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這一聯寫的是雨夜的環境。這時原野、路徑、雲塊雖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隻卻仍然燈火通明。它象徵詩人心頭升起的希望,相信春雨會綿綿不斷,下很久、下很長時間,定然會徹底地滋潤着乾涸的大地。這裏從詩人的視覺角度反映出了詩人內心的喜悅。

尾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這一聯寫第二天早上詩人看到仍在帶雨的花朵,想到萬紫千紅的鮮花開遍錦宮城,詩人的心花隨同春花一起開放了。

《春夜喜雨》,除詩題外,全詩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見,處處流露出詩人對春雨產生的喜悅情懷。這首詩主題深刻,語言優美,借景抒情,詩意濃郁,故千百年來爲人們讚譽,傳誦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樣運用擬人的手法的?

作者讚美春雨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春雨這個本來沒有知覺的事物,寫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們需要它的時候,它就來了。它夜間悄悄地來到,哺育着禾苗,不願讓人們知道。做了好事,並不居功。這樣,不僅寫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徵,也寫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這裏是悄悄的意思。一個“潛”字,一個“細”字,把春雨的特點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來時,雷鳴電閃,嘩嘩一陣,有時甚至雷聲大,雨點小,大呼隆一陣。這裏寫的是春天的牛毛細雨,夜間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隨風飄來,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很準確,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發生”是什麼意思?

(諸家選本,大多把“發生”理解爲“下雨”。然而,《唐詩一百首》的註解卻有另外一種解釋:發動植物生長。我們贊成後一種註解。爲什麼?一是這樣註解切合詩意。……自然界所以生機蓬勃,正與春雨催發密切相關。把“發生”理解爲“催發生機”,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擬人手法,更切合詩歌所着意描繪的、也是春雨所帶來的想象中的動人景象。 二是這樣註解切合用典。人們知道,杜甫擅長用典,杜詩無一字無來歷的說法固然不足爲訓,但是,這首詩中的“發生”顯然用了《莊子》中的“春氣發而百草生”的命意。)

4.分析煉字用詞

※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聯中的“潛”“潤”能不能換成“飄、”“淋、澆”好不好?

不好。“潛”這裏是悄悄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春雨細密無聲的特點。“飄”不好,“飄”是隨風飛動的意思,不能寫出春雨綿綿的特點,也無法突出春雨不爲人知的特點。

“潤”是慢慢地無聲無息地使物體不幹枯,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來時,雷鳴電閃,嘩嘩一陣,有時甚至雷聲大,雨點小,大呼隆一陣,“淋、澆”體現出的正是暴雨的情況。

※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俱”是都的意思,但“都”沒有“俱”和諧。

5、分析韻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八句,可分爲四聯,每兩句爲一聯。押韻的字是“生”“聲”“明”“城”。古代韻母ing和eng相通,現代各地方言還保留着這種讀法。

四、 齊讀--自背--齊背。

五、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月 日

教學要點:1、學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品味詩歌意境,進行愛國思想教育。

2、學習《石壕吏》,體會詩人對人民苦難生活深切的同情。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提問:大家知道南宋時最著名的愛國詩人是誰嗎?愛國主義是我們掛在嘴巴邊上的一個詞那麼你們認爲什麼是愛國主義?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幾篇體現愛國精神的詩作,體會什麼是愛國主義吧。

二、 學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 作者及寫作背景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創作頗豐,《劍南詩稿》收集了九千三百餘首詩,加上遺稿,共有一萬餘首。被稱爲“多產”詩人。

陸游生在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受家庭親友愛國思想的薰陶,立志報國。他一生在政治上堅決主張抗金,充實軍備,增強國防力量,以期恢復中原,所以屢次受投降派秦檜等的嫉妒和壓制,但詩人愛國的鬥志始終不改,曾在四川投身軍旅。66歲後被罷斥回故鄉山陰。本詩寫於1192年,即被罷回山陰後。原詩共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2、 學生對照註解自由朗讀,要求:

(1) 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詩句的意思。

(2) 把握節奏韻律。

3、 檢查自讀情況

大作:大起。 不自哀:不爲自己悲哀。 戍:守衛。戍輪臺:戍守邊疆。

夜闌:深夜。 鐵馬、冰河:P145(5)(6) 入夢:進入夢境,夢見。

聽範讀,明確節奏。

4、 講析

1)這是一首敘事詩在 讀的基礎上請概括詩中所介紹的時、地、人、事件,並找出依據。

時:十一月四日 深夜 地:孤村 人:詩人

事件:大雨之夜,孤臥仍思報國,嚮往戰鬥入夢。

2) 結合詩句想象一下詩人當時的情景及夢中是怎樣的場景? 爲何如此壯闊雄渾的場面只能在夢中?

國家危難,詩人年老體弱只能留在家鄉,不能到邊疆戍守, 深夜風雨大作,在夢中詩人回到了疆場。

夢中:鐵騎突出、刀槍齊鳴、喊殺連天、威震北國。

現實殺敵不成,夢中馳騁疆場。現實中的無奈,但不改爲國殺敵之志,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得到了充分展現。

2) 本詩的詩眼,或最能體現主題的一句? 最後一句4、 朗讀品味,背誦

三、 板書設計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南宋)(敘事詩 七言絕句)

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夢思爲國征戰 詩眼

四、學習《石壕吏》

1、匯入: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於“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十年,遂與現實接近,逐步觀察到各種社會矛盾,獲得豐富的創作題材。後任左拾遺,因故被貶。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飢,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後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爲“詩聖”。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

這首詩創作於唐肅宗乾元年(759)。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唐王朝爲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負荷着時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貼得更緊。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統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戰亂社會現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2、請自讀全詩然後參看註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並劃出那些不理解的詞句,班中交流。5分鐘

3、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4、齊讀此詩,並思考哪些詩句體現出當時的現實?

※“暮投石壕村”,由詩人投宿地點,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表明詩人目擊耳聞了故事的始末(板書:目擊耳聞)。

“有吏夜捉人”是“捉人”,而不是“徵兵”、“招兵”,已經表明差吏強抓老百姓當兵;前面又加上一個“夜”字,更表明差吏時常抓人,以致白天難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來搞突然襲擊,兇狠殘酷。這一句揭開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開(板書:兇殘夜捉 揭開故事序幕)。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表明差吏夜間抓人,連老翁也一樣抓走,已經屢見不鮮;所以老翁夜間一聞捶門聲音,就顧不得年邁體衰、腿腳不靈,趕緊爬牆逃走,而由老婦出門應付。這深刻地揭示出戰禍連綿、差吏殘酷抓人、人民睡臥不得安寧的情景,揭示了老婦一家悲慘遭遇的社會環境。

※老婦的苦啼申訴也表現出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幾層意思?從中體現着什麼樣的進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婦的苦啼申訴包含三層意思,從中體現着老婦不斷苦啼申訴,差吏不斷怒呼咆哮的進程。

①第一層申訴是什麼?表現出怎樣的情況?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表明老婦的三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她家已爲那場戰爭作出巨大犧牲,論理論情都不應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無保障,更無生趣;“長已矣”,表露了對死去親人的無限哀思。老婦沉痛地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惻隱之心,高擡貴手。但是差吏不爲所動,繼續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婦進一步的苦啼申訴。 (板書:)

②第二層申訴是什麼?表現出怎樣的情況?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表明老婦家中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子一個孤兒,和因乳孫而未去的衣服破爛的一個寡媳,家庭情況倍極悽慘(板書:家庭悽慘)。老婦申訴這些,意在喚起差吏的憐憫之情,網開一面。但是兇狠差吏仍然不爲所動,繼續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婦說出下面的話。

③第三層申訴是什麼?表現出怎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表現出老婦爲了避免年邁丈夫、乳孫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請應役了(板書:被逼自請應役)。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從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聲,暗示出老婦已被捉走(板書:老婦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滿足於捉走老婦,百般威逼,老婦再三啼請自己應役的漫長過程,“如聞”,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幕慘劇的發展,徹夜未能入睡。

※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呼應開篇的“暮投”,一個“獨”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婦雙雙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個相送,老婦已被去承擔那根本不應由她承擔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悽慘心情都無法表述。言簡意深,悽情綿綿無盡(板書:慘別老翁 悽情綿綿無盡)。

5、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具有什麼社會意義?

(1) 指定學生朗讀2、3段後,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

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在這兩段中起着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兩個“一何”,加強了感情色彩:既表現出“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悽苦,又體現了詩人強烈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的感情。這兩句詩統領着第3段老婦苦啼申訴的敘述(板書:苦啼申訴)。課本編者把這兩句詩獨立成段,也是意在強調吏之怒、婦啼之苦和統領後文的作用。

(2)“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從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聲,暗示出老婦已被捉走,“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一方面體現出這家人的痛苦心情,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詩人的淒涼心情和對這家人的同情。

6、寫作方法的分析

※ 第3段只是敘述了老婦的苦啼申訴。差吏是在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嗎?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差吏決不可能是一直靜聽老婦的苦啼申訴而沒有怒呼咆哮。這裏是實寫老婦的苦啼申訴,虛寫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實現虛,在老婦苦啼申訴的幾層意思之 間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詩人怎樣以目擊耳聞者的身份寫出這首詩?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開篇句“暮投石壕村”,爲以目擊耳聞者身份敘述故事作好了鋪墊;結尾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一直在關切傾聽故事的發展:表明了詩人確是故事的目擊耳聞者。除中間主體部分用兩個“一何”表達憎惡差吏、同情老婦的強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實地敘述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再沒有什麼議論抒情的詩句。透過故事情節、人物語言,展現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塑造出老婦的悽苦形象,控訴了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滲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刻同情(板書:反映戰亂現實 同情苦難人民)。

7、全班齊朗讀全詩。

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佈置作業

1、 背誦這首詩,進一步品味平實敘述當中的深刻內涵。

2、 練習冊

板書設計

石壕吏

目擊耳聞 兇殘夜捉 揭開故事序幕

苦啼申訴 家庭悽慘

被逼自請應役

老婦被捉 慘別老翁 悽情綿綿無盡

反映戰亂現實 同情苦難人民

. 擴充 杜 甫的詩歌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教學目的: 1、瞭解杜甫推己及人,關心民生疾苦的進步思想。

2、學習精選材料以表達中心思想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難點: 精選材料,平易質樸的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品味

教學儀器: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詩人文學常識複習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於“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十年,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飢,又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後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後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溼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願,於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爲“詩聖”。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選自《杜少陵集詳註》卷十。

2、 解題:

“……爲……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捲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寫風捲茅草,雨夜難眠等情景,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

歌: 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是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二、講析

1、 聽範讀或錄音,正音、正節奏。

號háo 重chóng 衾qīn 庇bì 兀wù

2、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句,討論解決。注意:見:現,出現。

3、 朗讀思考以下問題

1) 本文主要敘述了什麼事?

2) 從敘述中推測詩人的家境和當時的心情、境況。

3) 是否能從詩人的遭遇中推測當時的社會狀況?

4) 詩人的心情狀況是否僅因茅屋等自我狀況決定?

4、 討論學習

1) 敘事:八月大風破屋,吹茅草過江。

(茅草的遭遇)高掛、沉塘坳--難弄下,難收回

平地上的 羣童抱茅入竹去--呼不得

屋漏又遭連夜雨--難眠、盼天明

2) 家境貧苦 大風破屋的焦灼、怨憤

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無奈

屋漏又遭夜雨的愁慘暗淡

從何處可見這些心情,作者如何表現?明確:寫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中。

3) 人民貧困(否則羣童不會冒着狂風抱不值錢的茅草)四海困窮戰亂頻繁、國家殘破

4)“嘆息”“少睡眠”是否因自己的困境?

從風雨飄搖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溼”,怎能入睡?由自己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將自己的憂樂悲喜與國家、人民緊緊聯繫,與國家同命運,與人民同甘苦。因此不僅僅是由於茅屋和自己的境況而發感慨。

此種人生觀是中國社會傳統的人生觀之一: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另有淡化個體,強化羣體的人文精神。“修、齊、治、平”與經邦濟世的人生追求、積極進取的發奮精神。)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乃詩人之崇高理想。

而文中展示的情志還不僅如此:“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怎樣博大的胸襟。

5、 再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6、 總結(預習提示)--主題

7、 背誦(作業)

板書設計

寫景 茅屋爲秋風所破 生活 窘迫

敘事 茅屋爲秋風所破,又遇連夜雨

抒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理想崇高 憂國憂民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胸襟博大

課後記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