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幼兒園大班學習活動公園導遊圖教案範文

設計思路:

幼兒園大班學習活動公園導遊圖教案範文

在最近開展的“我的城市”主題活動中,幼兒關注的焦點從中國到上海,從黃浦江、東方明珠、高架路到星羅棋佈的公園、綠地。他們對自己幼兒園的位置、家的所在地及周邊熟悉的設施、路名都很熱衷於去看一看、找一找。我園遵循生活教育的理念,提倡讓幼兒從自己身邊開始,與周邊環境互動。我們居住的社區和幼兒園附近有一個小公園——東安公園,班裏一半以上的幼兒都去過。所以,我選擇了東安公園的導遊圖作爲活動的載體:一是因爲幼兒對公園比較熟悉,二是因爲公園大小合適幼兒後期的真實體驗。

整個教學活動主要分爲三個流程:尋找遊玩地點(東安公園)——觀察公園導遊圖——根據要求,設計遊玩路線。在尋找幼兒園位置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觀察導遊圖引發幼兒對各種圖示、標誌的經驗,交流、關注身邊的事物;自主設計遊玩路線,這對剛升人大班的幼兒是一種挑戰,因爲其中整合了空間方位、時間安排、生活習慣等要素,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使幼兒在計劃一件事情的時候能有更周全、更合理的思維方式。幼兒間的差異也是一種學習資源,幼兒嘗試用符號表示路線的不同方法、有條理地介紹自己的想法,都是教師要捕捉的有價值的經驗點。活動的延伸部分,我還在個體學習活動中讓幼兒設計從不同的門進入、出來,引導幼兒經驗的遷移。讓他們能在以後的實際生活中學會運用,爲生活帶來方便。

活動目標:

1.看看、說說東安公園導遊圖,瞭解圖示、標誌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2.嘗試設計遊玩路線,用符號、語言清楚地記錄、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PPT、上海地圖的`局部圖、東安公園導遊圖、彩筆每組一盒。

2.經驗準備:幼兒有去公園遊玩的經歷,熟悉周邊環境、設施。

活動過程:

一、尋找遊玩地點——東安公園

透過在周邊地圖上找找東安公園在哪裏,引導幼兒回憶,並藉助圖示進行有效觀察。

1.引出話題:東安公園在哪裏?

(1)你們去過很多公園,你們去過東安公園嗎?和誰一起去的?

(2)過幾天小班的弟弟妹妹要去東安公園,想請你們做小導遊,你們願意嗎?

(3)東安公園在哪裏?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看地圖、打電話諮詢、問路人)?

2.觀察地圖:找找去東安公園的路線。

(1)從我們幼兒園出發,先在地圖上看看幼兒園在哪裏(徐彙區大木橋路)?

(2)你有什麼好辦法能馬上找到東安公園的位置(看特徵:綠地、高架橋等)?

(3)師生共同邊畫邊說從幼兒園到東安公園的路線。

教師小結:在看地圖時,我們可以根據圖示、文字、方位等資訊,很快地找到我們想去的地方,這些辦法真方便。

二、觀察公園導遊圖

引導幼兒看看、說說東安公園導遊圖,觀察導遊圖中的各種圖示、標誌,聯繫生活經驗交流它們的作用、意義。

1.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交流怎樣遊玩東安公園。

(1)東安公園裏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2)怎樣才能找到你們推薦的景點(詢問、邊走邊看路標、導遊圖)?

2.觀察導遊圖,認識圖示。

(1)這張是什麼圖?什麼叫導遊圖?

(2)從這張圖上你可以看到什麼(驗證四個主要景點:兒童樂園、花壇、湖心亭、大草坪)?

圖示——公園的形狀、景點位置、建築物大小等。

(3)這些標誌代表什麼意思?大家都看懂了嗎?

提示有:方位標誌、地點標誌、警示標誌等。

教師小結:導遊圖原來很有用,可以給我們指示公園每個方位,圖上的各種圖示、標誌都有自己的意義。有許多地方都能看見這樣的圖,如公園有導遊圖,商場有導購圖,醫院有導醫圖等,它能方便我們的生活。

三、根據要求,設計遊玩路線

嘗試根據要求自己設計遊玩路線,結合生活經驗思考問題,並能用圖示、語言清楚地記錄、表達交流。

1.交待要求:請小朋友來做一次小導遊,設計一張遊玩東安公園的路線圖。

要求1——南門進,南門出。

要求2——四個景點都要去到(兒童樂園、花壇、湖心亭、大草坪)。

要求3——想好了再畫,畫得清楚。

2.自主設計,教師觀察指導。

3.交流分享:

(1)說說你是怎麼安排遊玩路線的?

(2)你們覺得他安排得怎麼樣?好在哪裏?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教師小結:看來要設計好一次遊玩路線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又要合理,又要周到,要考慮各個景點的位置、時間的安排,還要方便、少走彎路。做小導遊不但要畫清楚路線,還要向大家說清楚路線。

四、延伸活動:擬定一份最佳遊玩路線

引導大班幼兒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設計最佳遊玩路線。

我們的小導遊有那麼多的金點子,把我們的金點子合在一起,就是一份最佳遊玩路線,下星期就按照我們共同設計的路線去東安公園遊玩一次吧。

活動反思

活動的目標定位在設計遊玩東安公園合理的路線,這就需要幼兒積極運用去遊玩過東安公園的生活經驗。我先讓幼兒在地圖上根據圖示找到幼兒園和東安公園的所在位置,有的幼兒直接根據路名來判斷位置,有的幼兒根據顏色來判斷(東安公園有很多綠化,所以是綠色的),有的幼兒一眼就看到了幼兒園的園標(這正是我在設計時故意留下的線索,幫助那些對地圖尚不熟悉的幼兒能夠找到位置),甚至有個別幼兒透過找到黃色的高架橋標誌來推斷公園的位置。在尋找的基礎上,當PPT上出現東安公園大門的照片時,立刻引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這爲活動的順利進行開了一個好頭。

對於大班幼兒來說,一個有價值的教學活動一定是有挑戰性的。在活動中,幼兒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空間方位感、生活習慣等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綜合地運用。從幼兒設計的路線來看,大部分幼兒會將公園裏的兒童樂園、花壇、湖心亭、大草坪四個主要景點都安排進去。在能遊玩到四個景點的基礎上考慮到從南門進出,這樣方便坐校車;有的幼兒考慮到要在大草坪上野餐,吃飯前要先洗手,所以路線安排時要考慮到廁所的位置;有的幼兒說坐大巴士前應該上廁所,所以也要考慮路線中廁所的位置;還有的幼兒設計的路線是環形的,不走重複路,能觀賞到更多的景色。生生間的互動,使得遊玩的路線越來越完善,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活動中30多位幼兒設計了30多張遊玩路線圖,經過討論,幼兒從一開始的堅持己見到慢慢接受同伴的想法,從排斥到認同,這也是大班幼兒集體概念形成的過程,是“思維合作”的過程。活動後我們帶着幼兒自己設計的導遊圖來到東安公園,幼兒發現:“公園裏也有導遊圖”,他們理解了導遊圖的作用,給遊園帶來了方便,這正是教育迴歸生活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