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我上《桃花源記》複習課(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

                      我上《桃花源記》複習課

我上《桃花源記》複習課(本站論壇稿) 教案教學設計

2005年4月13日,上午第三節,初三(5)班 ,借用別人的教室

師:上課前先問大家一聲,你們認識我嗎?

生(全體):認識。

師:是啊,我們在同一個校園內,哪有不認識的道理。瞭解我嗎?

生(全體):不瞭解。

師:你們看老師我老了嗎?

生(全體):不老。

師:你們認爲老師我帥嗎?

生(全體):帥!

師:謝謝同學們的誠實和對我的鼓勵。今天我給大家來上一節複習課,來一次“溫故而知新”。(屏幕亮出“溫故而知新”)陳老師有沒有給你們說過,我們上哪篇課文

生(全體):《桃花源記》。

師:大家已經知道了我們今天上課的內容。你們還能流利地背出來嗎?

生(全體):會!。

師:那好,我們一起來把課文背誦一遍。(師生一起背誦《桃花源記》完畢)

師:同學們記得很熟,但背得有缺點,就是沒有把課文的感情誦讀出來。同學們,你們是不是覺得背得有點像小和尚唸經啊,(學生笑)想不想老師給你們示範。(學生回答說“好”)

師:那老師我就獻醜了,但要請同學們原諒的是,老師的普通話不是太好,有點“紹普”味。(學生笑)(教師示範背誦《桃花源記》)

師:你們認爲老師背誦得好嗎?

生(全體):好!

師:謝謝同學們的獎勵。你們的普通話肯定比老師我要好,能否推薦一位同學出來,再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一遍。(學生推薦,被推薦學生朗讀)

師(問朗讀的學生):你認爲自己讀得怎樣。

生1:讀得還可以吧。不過沒有老師你讀得好。

師:自信加謙虛,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大進步。其餘的同學認爲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

生(全體):讀得很好。

師:你看,同學們也對你的誦讀給予了肯定,請坐。那你們認爲我們首先從什麼地方開始複習呢?(學生沉默,衆目注視着教師,一會兒低頭看課文)

師:看來同學們還不知道怎樣複習。從文體的角度看,這篇文章屬於什麼文體?

生(全體):記敘文。

師:那麼,我們就從記敘文的六要素開始複習。故事發生的時間……(學生全體說出記敘文的六要素。學生說,教師把本文的記敘文的六要素逐一投影到屏幕上)

時間:晉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地點:武陵(湖南常德一帶)人物:漁人和桃源中的人起因: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經過:到桃源洞裏走了一趟結果:遂迷,不復得路

師:我們對經過的概述還可以在簡潔一些,最好用一句話。請一位同學來概括。

生2:漁人進了桃源洞,然後又出來了並報告了當地的太守。

師:歸納得很好,請坐。請問在這六要素中,還有那些內容,我們以前沒有仔細學習過?

生(部分):漁人。

師:關於課文中的漁人,你們有什麼看法要談。(學生沉默好一會兒)那關於課文,你們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要提出來。

生3:村人在漁人出去之前,爲什麼要對漁人說“不足爲外人道也”這麼一句話。

師:村人光是說嗎?用“說”字好嗎?能不能換一個詞?

生3:囑咐。

師:還有更好一點的嗎?

生4:用“叮囑”可不可以。

師:大家認爲用“叮囑”這詞可以接受嗎?(學生表示同意)看來同學已經對課文有了很適當的把握。有誰能對剛纔同學的問題做解答。

生5:桃源中人已經在洞裏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過着和平安寧的生活,當然不希望外面的人進來打擾自己洞中生活的祥和安寧,所以叮囑漁人不要對外面的人說。

師:這位同學的解答大家接受嗎?(學生表示能接受)

生6:我認爲桃源中的村人太自私了,他們爲什麼不讓更多的人進來,過他們那樣美好的生活呢?

師:這問題提得好,誰來給這位同學解疑,幫老師解圍。

生7:他們當然不希望外面有更多的人進來,因爲桃源洞裏面的地方肯定不會很大,如果人多了,生存就成了問題,沒有土地,糧食不夠,裏面的人吃什麼呢?

師:嗯,有道理。還有問題想提嗎?(學生沉默,埋頭看課文,時間過去了兩三分鐘,教師有些焦急)請同學們把課文中寫漁人的文字找出來好馬嗎?(學生一邊找,一邊說,教師亮出幻燈片)

1、武陵人以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2、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3、便舍船,從口入。4、具答之。5、問今是何世,乃不之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7、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師:同學們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學生低頭看書,兩三分鐘後)既然同學們沒有問題提出來,那老師有個問題,說出來,請大家來討論,好不好?

學生(全體)(擡起頭):好。

師:自從我第一次閱讀《桃花源記》起,有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老師的腦海了,二十多年了,今天我把他提出來,請同學們來討論討論,這個問題就是--課文中的漁人究竟有沒有讀過書。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能說明自己觀點的理由。(大約一分多鐘後)

生8:我認爲漁人讀過書的,“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如果漁人沒有讀過書,他怎麼能夠“一一爲具言所聞”。

師:“聞”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8:聽說。

師:那“具言所聞”該怎麼翻譯?

生8:他所聽到的全部的話。

師:好像翻譯得不是很正確啊。

生8:他從別人那裏能聽到全部的話,不,事情。

師:請再完整地說一遍。

生8:他講述了從別人那裏聽到過的所有的事。

師:同學們認爲翻譯得還可以嗎?(學生們贊同)根據文章的語句和這位同學的翻譯,好像不能說明漁人是讀過書的啊。我覺得即使沒讀過書,也是可以從別人那裏聽來的,是不是?

生9:“問今是何世,乃不之有漢,無論魏晉”。如果漁人沒有讀過書,他就不會知道“乃不之有漢,無論魏晉”這些關於朝代更替的事情。

師:“更替”用得好。可是,我們社會裏,就有好多老人沒有讀過一天書,不認識一個字,但他們對三國和有些朝代裏發生的故事,也能講得頭頭是道的啦。你說他到底有沒有讀過書?

生9:沒有讀過吧。

師: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到底就是勝利。請你再次確認自己的看法,讀過還是沒有讀過?

生9:沒有讀過。

生10:我認爲漁人讀過書。除了剛纔壽亮亮說的以外,課文寫的“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表明,如果漁人沒有讀過書,他不會寫字,怎麼做標記。

師:這位同學講得有道理嗎?做標記難道一定要識字嗎?他不能用別的方法嗎?(學生點頭)

生11:我想漁人應該是沒有讀過書的。古代人讀書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普及,一個以捕魚爲生的人,是不可能有書讀的。

師:勇氣可嘉,說得好!而且能做古今對比和聯想,又不爲老師的預設所左右,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說得好!但漁人真的沒有讀過書嗎?(學生再次沉默)請同學們看課文註釋①,《桃花源記》這則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學生(全體):晉太元中。

師:是公元多少年?

學生(全體):公元376-396年。

師:而這則故事裏的桃源村人的祖先大概是在什麼時候逃進桃花洞裏面的。

學生(大部分):公元前221年。

師:是公元221年嗎?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那一年,秦朝發生戰亂大概是在那一年?(學生說不知道)那漢朝是那年建立的?(學生又說不清楚,由於是別人的教室,無法查閱資料)還是老師告訴你們吧,漢朝建立是公元前206年。這樣從桃源中村人的祖先進入桃源洞到故事發生時的時間跨度大約是多少年。(學生經過爭論,最後統一說是大約在500年左右)

師:今年是公元2005年,如果我們上推500年,應該是哪一年。

學生(全體):公元1505年。

師:請一位同學來講一講從1505年到2005年這500年間發生的事情。(學生髮出嘆氣聲,搖頭表示不會)那麼我們繼續來討論剛纔老師提出的問題:漁人到底有沒有讀過書。

生9:我剛纔不是說漁人是讀過書的嗎,但老師你把我的意見給否定了。

師:老師好像沒有否定過你的意見吧。請問別同學,老師我否定過這位同學的意見嗎?(學生都說沒有)是沒有吧,只是你被老師提出的問題難倒了而已,是不是?既然你剛纔認爲漁人讀過書的意見是對的,就請你再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生9:漁人應該讀過書,否則他是不可能給桃源裏的村人們“一一爲具言所聞”的。

師:你認爲漁人“言”的是什麼呢?

生9:是有關從秦末動亂到漢朝再到魏晉的歷史變遷。

師:用“歷史變遷”,很到位。而且這漁人的講述還在桃源中村人中產生了什麼效果。

生9:“皆嘆惋”。

師:“嘆惋”怎麼解釋?同學們是不是把它理解爲“感嘆惋惜”。“惋”在這裏可不是“惋惜”的意思,而是和“嘆”意思相同,也是感嘆的意思。關於爲什麼要解釋爲“感嘆”的意思,我在這裏不再展開。如果哪位同學有興趣,我們下課再討論。還有誰要列舉關於漁人讀過書的理由呢。

生12:“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如果漁人沒有讀過書,他怎麼能很容易就見到太守呢?在古代,一般的老百姓要見太守,是很不容易的,但課文中卻說“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從這一句看,說明太守對漁人非常信任,從而可以證明漁人是讀過書的。

師:同學們,你們認爲她的分析是否可以接受。(學生表示同意)好,既然你們認爲是漁人讀過書的,那麼,爲什麼漁人還要做漁人,而不是去當官呢?

(學生有看書思考的,有用疑慮的眼光望着教師的)

師:同學們知道柳宗元的詩歌《江雪》嗎?(學生表示不知情的神色)就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當教師背出第一句時,許多學生和着老師背誦的節奏,和教師一起背起詩歌,教師在屏幕上亮出詩歌字幕)這首詩歌也是寫一個漁人或者說是漁翁的,只是這首詩歌中的漁人在釣魚。我們這裏是江南水鄉,請你們爲他預測一下,他能釣到魚麼?

江   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生13:他肯定釣不到魚。天在下雪,鳥躲到暖和的地方去了,人跡也沒有了蹤影,在這江面上只有這個漁翁在釣魚,魚肯定也潛到深水去了。

師:講得很好,像“躲”、“暖和”和“潛”這些詞用得非常恰當。那這位漁翁爲何要在沒有魚釣的季節裏,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大雪天裏的江面上釣魚呢?(學生看着教師)

師:那同學們知道張志和的《漁歌子》嗎?(教師打出字幕,學生說)

漁    歌    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同學們讀到過柳宗元的《漁翁》詩嗎?(教師打出字幕,學生唸詩歌)

漁    翁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埃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師:這些漁翁或者漁人是不是不吃飯或者說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呢?不知他們有沒有妻子兒女的,他用什麼去養活他們!你們說他們的最大願望是什麼呢?(學生又是沉默)同學們一定知道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兩句中用了典故的詩句嗎?(學生們問是哪一句)就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作爛柯人”,還記得“到鄉翻作爛柯人”的典故嗎?(學生還是一片茫然)故事說有樵夫上山去砍柴,遇到兩個童子在下棋,他就看他們下棋,一直觀到太陽下山,兩個童子立起身,對他說,我們要回去了,你還站着幹嗎,問他是回家還是跟他們一起走,樵夫最後選擇了回家。但樵夫到家後才知道他這一站,竟然過去了100年。記起來了嗎?(學生說記起來了)你們說,漁翁和樵夫有沒有相通之處呢?他們都想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學生思考)

生14:他們想過一種輕鬆悠閒又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師:這樣的生活在人間有嗎?

生14:沒有。

生15:我認爲有的,但必須有很多很多錢。

師:但漁人和樵夫有好多好多錢嗎?

生15:沒有。

師:所以你認爲剛纔那位同學說的漁翁或樵夫想過一種輕鬆悠閒又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人間有嗎?

生15:沒有。

師:你一定肯定了嗎?如果肯定了,那你說那樣的生活,在古人心裏,哪裏纔會存在?

生15:在他們心裏。

師:這當然大家都明白的。(教師用手指指天上)能不能再具體些。

生16:那樣的美好生活在天堂。

師:天堂,可惜“天堂”是從西方不久前才進口的,而我們在討論的是地道的國產貨。(學生全體大笑)所以請你換一個詞兒。我們平時經常能聽到的,說一個人愉快,就說他快活如--

生(全體):神仙。

師:對!這些古代文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想當神仙。你們認爲漁人是否想做神仙呢?

生(全體):當然也想做神仙。

師: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成爲神仙呢?

生17:要有很好的品德。

師:漁人具備嗎,你們認爲漁人是個怎樣的人呢?首先,我們剛纔已經討論過了,漁人是個讀過書的人,而且還讀過不少書。(學生思考,但沒有人舉手)請同學們把課文第四段讀一遍,然後談談漁人是個怎樣的人。(學生讀課文第四段完畢)

生18:漁人是個貪婪的人。

師: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生18;他離開桃源洞時,不是有村人對他說“不足爲外人道也”,但他一離開就處處做標記,最後還報告了太守,太守還派人和他一起去尋找。

師:你認爲漁人這樣做是想得到太守的賞金。可是課文中沒有交代說漁人得到了太守的賞金啊。

生18:那是因爲漁人後來再也沒有找到進入桃花源洞的路了。

師:原來是這麼回事,說得好。請你再說說漁人還是怎樣的人。(生18搖頭,教師讓他坐下)誰還看出來漁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19:漁人還是個不講信譽的人。他們好好地招待他,他出去時還對他說了“不足爲外人道也”,但他沒有做到,反而去報告了太守。

師:你是說“吃人家嘴軟,拿人家手短”,既然桃源人如此高規格的招待了漁人,漁人當然要爲人家做好保密工作。可是漁人沒有作過承諾啊。

生19:如果漁人沒有作過承諾,那也許桃花源裏的就不讓他出來了。裏面的人只是想平平安安地生活,不想讓別人去打擾,所以村人就這樣好好地招待了漁人。既然人家不想讓更多的人曉得他們的情況,他就不該去報告太守。所以他不講信譽。

師:分析得很到位,觀點中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漁人是個:1、是個讀過不少書的人;2、是個貪婪的人;3、是個不講信譽的人。對課文,同學們還有問題要提嗎?

學生(全體):沒有了。

師:這可不好,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沒有問題就是有問題,有問題纔是沒有問題。既然同學們沒有問題了,我們就把課文最後一段來朗讀一次。(學生朗讀完畢)根據我們的分析理解,這一段是不是跟漁人沒有發生關係呢?

生20:有關係。

師:理由呢?

生20:點明桃花源詩歌子虛烏有的地方,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告訴人們,你們不用再找了。

師:說得好!那麼,這一段主要寫誰?

生20:劉子驥。

師:劉子驥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20:高尚士也。

師:什麼樣的人能稱爲“高尚士也”?

生20: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師:還有--從學業上說--

生20:很有學識的人。

師:對。根據作者的敘述,劉子驥是個品德高尚、很有學問的人。連這樣的也想進入到桃花源裏面去生活。最後發生了什麼事?

生21:“未果,尋病終。”

師:也就是說,劉子驥沒有實現他的願望就死了。我們再聯繫前面分析過的幾首詩歌表述的漁翁,這類人在古代叫做什麼?(學生沉默)叫什麼士?

生(部分)(低聲地):隱士。

師:說得響些。(部分學生高聲說:隱士)對,叫隱士。那麼什麼樣的人才配做隱士?(學生沉默)你們認爲陶淵明怎麼樣?

生(全體):也是隱士。

師:對!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陶淵明不但是個隱士,而且是個很受尊敬的隱士。也就是說,做隱士也得講究隱士的操守。漁人是個隱士嗎?

生(全體):不是。

師:不是嗎?

生(全體)是的。

師:一會兒說“不是”,一會兒又說“是”,到底是不是?

生(全體):是隱士。

師:那麼在你們看來,漁人是個什麼樣的隱士呢?

生22:是個不將操守的隱士。因爲他不夠誠信,做了一個告密者。

師:所以,第4點,漁人還是一個不講隱士操守的人。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要向老師和同學提問題。

生23:既然漁人是個如此不講信譽的人,村人爲何還要盛情款待他呢?

師:這問題提得太好了!誰來解答一下。

生24:因爲桃源裏面的村人不知道他是個不講誠信和沒有隱士操守的人。

師:從高尚士的劉子驥來推斷,你說漁人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因爲他告訴太守有這麼個地方,但後來又找來找去找不到了,從這世界上神祕蒸發了。太守還會相信他嗎?

生24:當然不會相信他囉。

師:你說他會有什麼結果?

生24:估計要坐拘留了,因爲在太守看來,漁人欺騙了太守,正象我們現在亂打110也會被處罰一樣,漁人當然要受到處罰。

(這是下課的鈴聲響起)

師:我知道同學們一定還有許多問題想提出來,但下課的時候到了。如果你還有問題的話,好在我和同學們在同一所學校裏,請你們把你們有疑惑和還沒有搞懂的問題,寫在紙上,可以直接交給我,也可以透過你們陳老師給我。我們有空時一起來討論,或者有我給同學們解答。最後,老師我還有一個一直存在我腦海了的疑惑要同學們回去幫我考慮考慮,這個問題是--《桃花源記》究竟是陶淵明虛構出來的還是他聽來以後寫成的?(透過熒屏亮出問題)下課。

[交流]

這是一節學區研討課,雖然我們學區教研組長原先不打算展開討論的,但當語文老師們坐在一起時,還是有老師發了言。以下是幾位老師的發言,僅憑記錄,沒有經過當事人審閱。

葉公立(紹興縣齊賢鎮中學):董老師這節課是複習課,說是“溫故而知新”,知新做得不錯,但這節課是面向初三學生上的,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到中考的問題。而中考要考的知識點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字詞的落實和解釋,對於這一點,董老師沒有落實好,如何面對中考,我覺得這課上不好。第2點,我認爲對漁人的分析也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主要是描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還有,我覺得董老師的複習從記敘文六要素引入,沒有必要,那畢竟是小學裏的知識,再到初三提出來複習,完全起不到“溫故”的目的。

屠亞紅(紹興縣馬鞍鎮中學):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上課,是我們一直疑惑的問題。上課和考試的關係如何處理,上課要我們用新方法,但考試還是老樣子,這是難以解決的兩難。當然,在新課程理念觀照下的探索,我到覺得董老師的課,作爲一種創新,這樣上也未尚不可。

陳紅軍(紹興縣安昌鎮中學):我認爲董老師這節課主要想在兩點上突破:第一點就是透過老師的問來引出學生的問題,開闊學生的思路,這一點我認爲在這節課裏還是比較成功,特別是後半節課,學生的問題意識還是被調動了起來;第二點是董老師的課始終在圍繞文字進行讀解,無論是課外詩文的引入課堂,還是對學生的有意識引導,都沒有脫離文字,也就是說,他自覺地意識到他是在教語文,而不是教其他的課。

蔣興娟(紹興縣安昌鎮中學):我認爲對漁人有沒有讀過書的討論是有價值的,但漁人到底有沒有讀過書這一點,我覺得董老師處理得勉強,文字實際上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漁人讀過書,如果作爲學生,我坐在下面,我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漁人到底有沒有讀過書。還有你說,這些漁翁怎麼養活他們的妻子兒女,我想學生也可以說,他們根本連老婆都沒有,哪來子女?當然作爲開拓學生思路,這樣的問題還是有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