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初中化學教案與問題歸納:《分子和原子》

【指導思想】從宏觀物質間的反應瞭解化學反應的實質就得了解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並透過微觀粒子在變化中的種類和個數的變化情況,真實的認識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因此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要從宏觀走向微觀、從直觀形象的物質間的反應向抽象的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過渡,爲以後進一步瞭解化學反應和學好化學打好基礎。

初中化學教案與問題歸納:《分子和原子》

【教材分析】單元的特點:設定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儘早建立起微粒觀,以便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認識身邊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教材以學生熟悉的物質——水爲載體,透過對水的三態變化、水的天然循環、水的人工淨化、水的通電分解、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等過程中分子運動情形的描述,幫助學生從微觀水平上構建對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觀變化現象的本質的認識,繼而在認識分子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構成物質的另一種基本微粒——原子,進一步介紹了原子中的電子及其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變化特點,發展了學生對物質微觀構成與變化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發展不僅會深化學生對自然界的物質的理解,更能激發他們深入研究物質的探索慾望。爲了培養學生用化學方法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在這一單元中,還穿插了一些科學方法、化學實驗方法以及科學思想教育的內容。

本節授課內容是魯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兒單元“水和溶液”課題三“分子和原子”,是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探究構成物質的微粒,爲前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物質間的反應從微觀的角度有進一步的認識,爲以後學習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對化學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了物質之間所發生的各種變化,但都是從宏觀角度感受化學,但還不清楚或認識不到物質之間反應的實質,所以本節課對學生來說要將宏觀的物質間反應歸因於微觀粒子間的重新組合、尤其是對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的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和反應入手、以客觀存在的微觀粒子圖片等說明粒子的真實存在,在此基礎上講解分子、原子的性質,並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認識物質間反應的本質。做到實例舉證、客觀分析、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學生熟悉的日常現象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來探索微觀世界,認識分子和原子;

2、透過對微觀現象的討論,把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導學生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比較兩種變化,進一步從化學變化中認識分子、原子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從宏觀現象,認識微觀粒子的運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學難點: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爲什麼會減少?溫度升高,減少的越快?

2、溼衣服爲什麼能晾乾?放在通風處或陽光下幹得更快?

3、走近花園處,爲何能遠遠聞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爲什麼不見了?水爲什麼能變甜?

5、爲什麼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體積小於200毫升?

6、爲什麼把品紅溶液放到水中能擴散?

教師講述】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對此問題的探究興趣,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粒子組成的`設想,並以此來解釋上述現象。

其實,透過科學方法早已證明,物質確實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我們可以透過先進的科學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真實的觀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並且還能夠移動原子。

【幻燈展示並講解】圖3-6、圖3-7是苯分子結構和移動原子後形成的“中國”二字,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漢字了。

分子的性質:

【教師舉例講述】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約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大約有15萬億億個水分子;

(如果中國13億人數1滴水中的水分子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則需要300萬年)

(如果一個人每口喝下10億個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則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則需55萬年)

【教師歸納】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活動與探究】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濃氨水,有怎樣的現象?

2、兩個小燒杯中分別放酚酞和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兩個小燒杯,則有什麼現象?

【教師歸納】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

①氨氣在空氣中擴散

②糖的溶解

③聞到花香、酒味

④樟腦丸的逐漸減少

⑤溼衣服晾乾

【教師舉例講述】①相同質量的同一物質在固態、液態和氣態時所佔體積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小於200毫升

③熱脹冷縮

【教師歸納】分子間有間隔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1個H2O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開討論】①從分子的角度,水的蒸發和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說明】① 水蒸發時,水分子本身沒有變,水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

② 品紅溶解於水時,品紅分子和水分子都沒有變,它們的化學性

質也沒有變;

③ 物質“三態”變化

【歸納總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物質的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

【展開討論】H2在Cl2中燃燒生成HCl,試分析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舉例說明】① 水電解時,水分子變成了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不再保持水的

化學性質;

② 氫氣在氯氣中燃燒時,氫氣分子和氯氣分子都發生了變化,生

成了氯化氫分子,氫氣和氯氣的化學性質不再保持。

【歸納總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它的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別的物質的分子。

【歸納總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動畫演示】水電解動畫演示

氫氣和氯氣反應動畫演示

【教師講述】所以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生了改變,從一種物質的分子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分子個數不一定變。

【提出問題】在化學變化中,從一種物質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分子呢?

【討論總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舉例說明】①水電解時,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和氧原子,然後每2個氫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氫分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了一個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燒時,氫氣分子分解成了氫原子,氯氣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個氫原子和每一個氯原子重新組合成了氯化氫分子;

【學生討論】 電解氧化鋁生成鋁和氧氣。

【討論總結】氧化鋁通電時,氧化鋁分子分解成了鋁原子和氧原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氣分子,許多鋁原子聚積到一起成金屬鋁。

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生變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終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歸納總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學反應實質: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都沒有變。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

【板書設計】 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質: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有間隔

4、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學變化的實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間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變化中的情況: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變化,數目不一定發生變化;而原子的種類和個數都沒有變。

物質、分子、 原子與分子的聯繫:

分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物質

原子構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