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安東諾夫卡蘋果》第一課時教學敘述 教案教學設計

芝田一鷺

推薦蒲寧的《安東諾夫卡蘋果》美妙的畫面不斷,實在是指導學生模仿學習描繪世俗生活場景的好範本。因爲我始終認爲,學習寫作與練習毛筆字是相通的。練習毛筆字一定要有好的範本,然後對照範本,分析筆法章法,反覆臨摹,將筆法章法爛熟於心,使形神均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最後將筆法章法遷移即可創作,這樣一手好字基本就練成了。至於要成爲書法家,那就得再多取法幾家,然後博採衆長,以及字外功夫等因素相結合,漸成個人書法風格,最後成爲書家。而想成爲文學家,我想也差不多,先要成爲寫手,即先要把寫作的基本功練好。這基本功,“臨摹”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階段。爲使學生的臨摹事半功倍,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範本”的技法是必要的,畢竟老師的眼界一般總比學生高。就像書法老師比初學寫字的人可以看到字帖中範字更多的筆法一樣。我們平時叫學生模仿某某文章寫一篇,只提供範文,而不加分析的做法,與扔給學生一本字帖,不幫助學生分析筆法章法叫他自己臨摹一通道理是一樣的。當然,這樣做不是說絕對不可以,偶爾這麼做也是必要的,因爲學生自己也要學會分析範本。但只是這麼叫學生模仿,永遠不指導學生分析範本,這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爲天才學生畢竟是少數,多數學生還是需要老師指點的,尤其是一些技法高超的作品。我以爲,在很大程度上,老師的作用也體現在這裏。

鑑於上面的認識,我對本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確定爲欣賞小說第一部分,分析第一部分世俗生活場景的寫作技巧,模仿第一部分學習世俗生活場景的寫作。至於小說後面三部分,則佈置學生自學,學習重點如學習第一部分。

我這樣開始第一課時的教學:

雨果的場景是一種世界,蒲寧的場景是另一種世界。相信預習過蒲寧《安東諾夫卡蘋果》的同學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若說《炮獸》一文的場景側重的是場景的“場”字,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這麼說,《蘋果》一文的場景側重的是場景的“景”字?也就是說,我們從《安東諾夫卡蘋果》看到的更多的是唯美的景緻?這節課我們就走進蒲寧的美景,好好欣賞一番,同時,學學大師是怎麼描繪的。

我這樣的匯入,現在想着,總覺得以老師自己的閱讀體會爲中心,沒能很好地顧及到學生的閱讀感受。

接下去我亮出小說第一部分的部分生字詞如下:

靜謐 嘰嘰嘎嘎 槭樹 愜意 喀嚓大嚼 楸樹 鶇鳥 馥郁 犄角 裙裾 鑲嵌 斜睨 黑魆魆 黑黲黲 風馳電掣 鏗嚓

從檢查的情況看,不理想,於是又齊讀了一遍,然後引導學生賞析場景。這裏的銜接有些生硬。

我先叫學生齊讀了一遍第一段,請學生說了說對這個場景閱讀的體會。然後,進入逐句分析作者是怎麼寫出這麼美的場景的。我首先叫學生注意場景中寫了些什麼,然後注意這些東西分別是屬於人們感覺器官中的哪一種。最後再叫學生自由讀讀這段,體會作者的手筆。

對第一段分析批劃大致如下:

……我怎麼也忘懷不了金風送爽的初秋。八月裏,下了好幾場暖和的細雨,彷彿是特意爲夏種而降的甘霖,(聯想)這幾場雨十分及時,正巧是在月中聖拉弗連季伊節前後下的。俗話說:“拉弗連季伊節雨濛濛,不起浪,不颳風,好過秋來好過冬。”(聯想)後來到了夏末,田野裏結滿了蜘蛛網(視覺)。這也是個好兆頭,所謂:“夏末蜘蛛成羣,秋天五穀豐登。(聯想)”……我至今還記得那涼絲絲的靜謐的清晨……記得那座滿目金黃、樹葉開始凋零,因而顯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園,記得那槭樹的林蔭道、落葉的幽香(嗅覺)以及--安東諾夫卡蘋果、蜂蜜和秋涼這三者的芬芳。空氣潔淨得如同不復存在一般,果園裏到處是人聲和大車嘰嘰嘎嘎(聽覺)的響聲。這是那位果商兼果園主僱了農夫來裝蘋果,以便夜間運往城裏,--運蘋果非得夜間不可,那時躺在大車上,仰望着滿天星斗,聞着飄浮在清新的空氣中的焦油味,聽着長長的車隊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嘰嘰嘎嘎地向前駛去,真是再愜意也不過了。有個僱來做工的農夫,一隻接一隻地喀嚓喀嚓大嚼蘋果。這可是老規矩了。果園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還勸他吃:

“吃吧。吃個飽,--不吃才傻呢!哪個割蜜的不吃幾口蜂蜜。”

第二段,閱讀方法類似於上段,也是先齊讀感受,後思考寫了什麼,再琢磨是從哪幾個角度寫的等,最後自由讀讀體會其美妙。

對第二段分析批劃大致如下:

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寧靜的。只有停在果園深處珊瑚色(視覺)花揪樹上的肥肥的鶇鳥(視覺)的鳴聲、人語聲(聽覺),以及把蘋果倒進鬥內和木桶裏的咕轆轆的聲音(聽覺),纔打破了寂靜。果園裏由於樹葉日稀,已經可以望得很遠。不但那條通往用麥秸作頂的大窩棚的林蔭道,連大窩棚本身也都可以一覽無遺了。入夏以來,果園主把全部家當都搬到了窩棚旁進,雖說到處都是香噴噴的蘋果味(嗅覺),可這兒卻香得尤其馥郁。(視覺)(空間轉換)窩棚裏鋪着幾張鋪,放着一支單管獵槍、一隻長了銅綠的茶炊,窩棚的角落裏擱着碗盞器皿。在窩棚旁邊堆放着蒲席、木箱和用壞了的雜物。此外,場地上還挖了個土竈。中午在土竈上熬美味的醃肥肉粥,傍晚則把茶炊放在土竈上燒熱,每當這種時刻,瓦藍色的炊煙便像長長的帶子,在果園的樹木中間瀰漫開去。逢到節日,窩棚附近熱鬧得如同集市一般,樹木後面不時閃過鮮紅的衣裙。那些小家碧玉、獨院小地主家的姑娘,穿着發出撲鼻的染料味(嗅覺)的無袖長衣,唧唧喳喳(聽覺),地聚集到這兒來,“公子哥兒”也都穿起他們的漂亮衣裳--做工粗糙、土裏土氣的西裝,絡繹不絕地來到這兒。連村長年輕的妻子也屈尊枉顧。(視覺)(肖像特寫)她已有身孕,大臉上睡意朦朧,擺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樣子,活像一頭霍爾莫高爾種的乳牛。她頭上的確長着一對“犄角”--那是盤在頭頂兩旁的髮辮,上面還包着幾方頭巾,因此她的頭顯得格外大;她腳上穿着一雙打有鐵掌的短統靴,站在那兒顯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絨坎肩、長圍裙和用家織的條紋呢做的裙子,裙子的底色是紫黑的,條紋是磚紅色的,裙裾上還鑲着一條金色的闊滾邊……

就這麼着,弄了兩段,一節課就過去了。準備明天繼續按這樣的思路再上點,然後佈置學生實踐,也試着模仿寫點類似這樣的場景。

只是,如今我又想起了王榮生老師關於閱讀教學要指導學生按照“常態閱讀”的諄諄教導。我上面的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按照常態閱讀嗎?若是變態閱讀,那我不是害人嗎?那還不如叫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要求模仿寫一篇。但這樣,同我前面講的“扔給學生一本字帖,叫學生瞎臨摹”,又有何異呢?唉,我最缺的還是正確的閱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