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涉江採芙蓉》公開課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第七中學   教師:戶遠宏

公開課教案 詳案

三維目標

  1.瞭解古代詩歌的發展流變,瞭解“古詩”與五言詩的關係。

  2.把握三首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3.運用翻譯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關文學知識,正確體會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涉江採芙蓉》

教學目標:

1.瞭解古代詩歌的發展流變,瞭解“古詩”與五言詩的關係。

2.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3.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4.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1.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2. 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教學難點:

   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總)課前預習(導學案)--課堂解析(教學案)--課後複習(考點練兵案)

(分)朗讀(多樣式)--解讀(問答式)--研讀(答問式)--小結(歸納式)

課件準備:與教案配套的PPT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情景匯入

同學們,你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詩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接下來的幾句,有沒有聽過?那麼我們品讀一下這首詩: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愛你 // 而是愛到癡迷 //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 // 而是想你痛徹心脾 //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泰戈爾

感受:在讀這首詩之前,我們以爲,生與死的距離,就足以隔開兩個人了。讀了這首詩,我們才知道,有的距離不是用眼睛來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卻相隔千里。而經過老師的補充,我們應該有更深的瞭解。最可怕的距離,是兩個人的心明明貼的很近,卻不能在一起。那麼這是怎樣的一種傷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從千年前傳來,被這種傷痛折磨的古人發出的那一聲嘆息。

2.詩詞匯入

    隔着亙古的時空,要聽清這聲嘆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學們可以透過體會這首詩的感情,自己讀出這聲感嘆。下面請同學們齊讀《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沒有生字詞,也不是很難理解。因此,在讀的過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讀音;第二,仔細體會詩中的感情。

涉江採芙蓉《古詩十九首》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指導及要求:這首詩,就好像一聲嘆息,嘆息應該是輕輕的、緩緩的。同學們的節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緊,讀出感情是讀詩的高層境界,也許在學習這首詩的內容之後,我們能更好地把握詩的感情。也希望在這堂課的最後,每個人都可以把這首詩背出來。

二.文字解讀

(一)、知識積累

 基礎積累

1.《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 (目標之4)

2.“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並且發展爲泛指後來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體便通稱爲“五言古詩”或“五古”。( 目標之1)

資訊篩選

《涉江採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總集,總共是十九首。這十九首詩並非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個年代所作的。鍾嶸評價這組詩“驚心動魄,幾乎可謂一字千金。”可見《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造詣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拋棄的妻子,久未見面的好友,流落他鄉的遊子。我們看到,這些都是可喜之事還是可悲之事?爲什麼會如此呢?

合作探究

 現在讓我們正式進入這首詩,剛剛我提到了,《古詩十九首》的詩題都是以詩的第一句爲題,同學們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詩名,並思考這個主人公,你們認爲,是男子還是女子呢?根據是什麼?

    好,既然同學們都認爲是男子/女子,我們就從男子/女子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

既然同學們有爭議,各執一詞,而且好像雙方都非常有道理,那麼我們暫且還是稱它爲主人公。下面我們邊分析這首詩,邊探討,到底是男子 還是女子呢?

男生同學示範朗讀一遍(包括詩題、內容,注意斷句)。

涉江採芙蓉《古詩十九首》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方法點撥

五言詩朗讀指導。

明確: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彙,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爲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爲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詩在斷句上一般構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詩採用二三字格式斷句,但是在朗誦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髮音時間。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能力提升(目標之三)

▲一、詩歌鑑賞的方法:(結合大屏幕解讀)

1.讀順暢,解其意;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渡過江去採摘荷花,生有蘭草的沼地長着香草。

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採摘荷花送給誰呢?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長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回頭看那故鄉啊,漫長的道路無邊無際又渺渺。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感情深厚卻兩地分居,在愁苦憂傷中慢慢變老。

解讀詩歌,把握詩歌情感。(師生交流,討論,共同完成下面的環節)

(一)思考: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爲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遊子思鄉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 本詩主要意象是什麼?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麼作用?( 目標之2)

本詩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蓮花,我們在哪篇文章中學過蓮花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那麼,蓮代表的是什麼?高潔的君子之風。還有沒有?其實我們還學過一首詩,只是裏面荷花換了個名稱,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荷花用來喻意境的靜謐悠閒。由以上幾例分析可以見出:荷花在很多情況下被作爲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示一種聖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爲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爲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蘭澤多芳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蘭澤”、“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聯繫在一起,用來表達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來我跟大家說了,讀詩要抓什麼?意象:芙蓉、蘭澤、芳草,讓人頓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感情的純潔、美好。這時候我們猜測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樣的?

輕快! 好,這一句,主人公踏過江水去採一朵蓮花,這個畫面,讓我們覺得是在哪裏?是大漠?塞北?還是江南?我們眼前出現這麼一幅畫面了,盛夏的江南水邊,我們的主人公駕着一條輕舟,慢慢搖着船槳,穿梭在荷葉中,去採那一朵蓮花。大家認爲,這是一名男子,還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 

    3.依景情,析手法;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採了要給送給誰呢?從上一句我們知道主人公去採芙蓉,爲什麼要採呢?現在

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覺得送朵花是小事,我們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和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連在一起。我們現在想表達愛意送什麼?什麼值錢送什麼,還有直接送錢的。而古人和我們不同,“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他們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財寶,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們熟悉的詩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爲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時候,看到路旁爛漫的山花,寫到“深紅山木豔彤紅,路遠無由摘寄君”。

     送別的時候不是收拾金銀細軟讓對方帶着,而是折一枝楊柳,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因爲柳字音近留。我們學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說題目可能有同學忘了,但一聽肯定會回憶起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陸凱的《寄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甚至有時候,只是一顆小小的紅豆。還是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現在我們應該能夠了解到古人所贈之物所寄託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傳達了對親友的關懷、思念。一方面有寄託了美好祝願。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

    好,這位主人公贈送的對象,是誰?遠方的人。而且結合全文可以知道,是遠方的那個愛人。我們思考。主人公是真的採過芙蓉以後,纔想到“所思在遠道”嗎?這一問一答是什麼手法?設問。有什麼作用?

    A. 所思,不是才過之後纔想到愛人。而是時時刻刻想着他。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之前“涉江採芙蓉”也是爲了愛人。如果開頭就開門見山把對方托出,就顯得平淡無味了。

    B. “遠道”透露出什麼訊息?愛人不在身邊。爲下文主人公的情緒變化做鋪墊。起到暗中過渡,承上啓下的作用。

    這個情感還能說是歡快嗎?失落。那麼我們想到,之前作者爲我們描繪的景象是什麼景?樂景,可是主人公帶的是什麼情?哀情。這叫?以樂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的詩我們接觸不少了,剛剛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這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蓮花,站在舟頭,獨自懷遠,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好,從這兩句看,我們能讀出主人公的性別嗎?還是不能嚴格的區分。一個女子手持蓮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個男子,癡情地凝視這江水想着家鄉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無邊無際。   

這兩句裏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舊鄉 長路

舊鄉在哪裏?在“漫漫”長路的那頭,看不到也望不着,“舊鄉”的愛人此時也正凝眸相望嗎?這就是我們開頭說的,兩個人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這是什麼感情?濃濃的相思之情溢於言表。這兩句將“遠道”意思說盡。

    體會一下,環顧、漫浩浩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彷彿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了什麼?長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的路程!

    這一回頭,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但是,卻又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

    這兩句,我們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還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離家遠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極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兩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們再接下來看第七八兩句。

注意:找詩眼,抓主旨;

⑴什麼是“詩眼”?找出本詩“詩眼”並根據“詩眼”概括主旨。

詩眼:指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形式有二) 

①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②全篇最關鍵的詞句,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這兩句沒有順承上面,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憂傷以終老了。

    心情如何?憂傷痛苦。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纔有“終老”之“憂傷”。   

    這兩句覺得是男子還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麼整首詩讀完了。我們還是圍繞着主人公是男是女的問題,再來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極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兩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兩者皆有可能。所以無法判斷究竟如何。我們就從兩邊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麼涉江者的是男子,環顧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環顧着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環顧着是涉江者的“所思”。

     這名女子在採芙蓉遙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這個想象出自女子對於男子愛情極深的信任,心有靈犀一點通,襯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話。“憂傷”的也不僅僅是女子一個人,這個畫面中相對出現了兩個人隔着遙遠的長路互相思念,這聲嘆息也有了回聲。這麼一想,這首詩的意味更加深刻。

這種寫法叫什麼呢?

“懸想”。是詩人在抒發自己某種情思時,不直接從自身寫起,而是想象對方此時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調轉筆墨,描述對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層地表達自己情感。

    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營造一種“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是從內容、感情上來推斷的。其實還可以從常識去推斷。遊子求仕應當上京,東漢京城在洛陽,怎麼會走到芳草勝放的江南江畔呢?況且江南民謠中慣用雙關語,“芙蓉”諧音“夫容”,環顧望舊鄉的人是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見面的愛人。

    因此,從兩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從女子的角度去想,還可以引出我們更多的理解。

4.找詩眼,抓主旨;

⑴什麼是“詩眼”?找出本詩“詩眼”並根據“詩眼”概括主旨。

詩眼:指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形式有二) 

①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②全篇最關鍵的詞句,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

本詩的“詩眼”是“憂傷”。

 這首詩的內容和情感我們分析完了,之前我們說這首詩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然後我們來看一看馬茂元先生的相關評論:

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於遊子的虛擬。”因此,《涉江採芙蓉》最終仍是遊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時,採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透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這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採芙蓉》爲表現遊子思鄉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於遊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總結:《涉江採芙蓉》是一首絕美的詩,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種中國式鄉情、親情、愛情的縮影,橫亙於歷史時空之中,《涉江採芙蓉》的文字絕沒有浮躁的華美,僅用清淡自然地筆觸,寫出了一世的悲苦。

儘管千年前的那個採蓮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詩,只要有四季的變換,在這世間就會存在着一種思慕的情懷,永遠也不會改變,永遠也不會消失。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把這首詩的感情讀出來。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一下這首詩。

好!謝謝!

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涉江採芙蓉》全文。並準備默寫。

2、預習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關的資料。

教學反思

 

以往教學

的經驗啓示 1、  要善於抓詩歌的“詩眼”。

2、  要善於透過意象解讀詩歌。

3、  要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

4、  要引導學生揣摩詩歌的藝術手法。

本節教學

的經驗總結  語文課是讀書課。要重視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在讀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對課文進行分析、評論、探究。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戶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