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用語文的方式讓學生愛上語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實錄及點評(肖培東)

肖培東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實錄

執教者:江蘇省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湖學校 吳如廠

上課,師生問好。

一、激趣匯入

PPT:(綠茵茵的草地上開滿了各色野花。)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幅畫,草地上是什麼?

生(齊):野花。

師:可是,詩人看了說,不對,這是大地的眼睛,還眨呀眨的,“美目盼兮”;畫家看了說,這是天上落下來的星星,色彩多麼絢麗呀;而農婦看了卻說,這是多好的豬飼料呀!

爲什麼面對同樣的野花,同學們、詩人、畫家和農婦卻得到不同的答案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實業家邏迦費因格寫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也許能揭開其中的奧祕。

同學們都預習了嗎?

生(齊):預習了。

生:可是……

師:可是什麼?那位同學有什麼話請講?

生:說實話,我不喜歡這篇文章。

師:爲什麼?

生:因爲我覺得這篇文章不好。

師:能具體說說哪兒不好嗎?

生:我讀了一遍,我覺得這篇文章既沒寫動人的故事,也沒寫生動的人物,也沒寫優美的景物,只講道理,比較枯燥。

師:其他同學的看法如何?

生:我也不喜歡,我覺得語言不生動、不優美,也沒有感情。

師:要判斷一篇文章好不好,得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請同學們討論討論,確定一個標準好嗎?

(學生討論。)

師:誰來說說怎樣判斷一篇文章好不好?

生:我們認爲,判斷一篇文章好不好,有兩條標準:一是文章的內容好,能讓讀者感情上得到薰陶,思想上得到啓迪;二是文章的表達好,結構安排恰倒好處,語言優美,能給讀者寫作上以幫助。符合這兩條標準的就是好文章,不符合的就不好。

二、把握內容

師:也就是說“文質兼美”的文章纔是好文章。那好,今天就用你們的標準來衡量這篇文章到底好不好。先從文章內容這個角度來衡量,你們已經準確地把握了文章內容了嗎?

生:沒有。

師:有的文章讀一遍,同學們就可以知道它寫了什麼人,或者記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狀了什麼物、介紹了什麼知識,可是這篇文章與前面幾類文章都不一樣,它到底寫了什麼內容呢?你們有什麼好的讀書方法可以快速把握課文內容嗎?

生:我喜歡一邊讀書,一邊在書的旁邊做批註,用一個詞或者一個短語概括一段話的內容,有的段落內容少,就幾段放在一起概括。這樣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內容。

生:我喜歡劃出每段的中心句,這樣也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內容。

師:好,就用你們的讀書方法,幫助同學們快速把握課文內容。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用做批註或者劃中心句的方法,提取文章各段關鍵資訊。

PPT:例如:第一段:出示一道單選題 (自己批註)

第二段:B是正確答案 (自己批註)

第三段:由於看圖的角度不同,四種答案全部正確 (劃中心句)

這樣提取了各段關鍵資訊以後,再把這些資訊串起來,可以加一些過渡詞句,就成了本文的“濃縮版”,課文寫了什麼內容就容易把握了。請同學們先提取每段關鍵資訊,可以獨自完成,也可以幾個同學分工合作。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師:請同學們交流一下你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好嗎?

生:課文主要講了因爲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師:大家同意嗎?

生:我不同意,課文還講了創造性思維的必要因素,這纔是主要內容。

師:看來大家對本文的主要內容產生了分歧。誰來把本文的“濃縮版”敘述一下?我們來共同分析分析本文的主要講什麼。

生:課文先給出一道選擇題,從不同角度看,四個答案都是正確的,得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尋找事物的第二個答案很重要的結論。再講要想尋找事物的第二個答案,就得靠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要素是:有淵博的知識和會活用知識持之以恆地去嘗試,舉了兩個例子證明這一點。接着講有創造力的人自認爲有創造力,沒有創造力的人往往自認爲沒有創造力,其實有創造力的人只不過留心細小的發現罷了。最後,作者告訴讀者,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只要具備三個關鍵點就是有創造性的人。

師:敘述得既簡潔,又非常完整,很好。同學們根據這位同學的敘述,分析一下本文主要告訴讀者什麼?

生:應該是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只要做到: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一個答案,去運用知識;有了小靈感,鍥而不捨地發展下去。

師:理由?

生:課文先給出一道選擇題,只是引出創造性思維,再層層論述創造性思維的要素,最後得出結論,具備創造性思維三要素的人都是具有創造力的人。

師:大家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齊):沒有。

師:同學們都同意這位同學的看法。他說得的確很好,看文章一定要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找到關鍵,抓住要點,才能正確把握文章的內容。從本文內容來看,本文能不能算好文章?

生:是好文章,因爲本文告訴讀者,“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這一點對同學們都很重要。

生:是呀,在21世紀創造力已經成爲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標準,本文給我們以啓迪,所以從內容上看它是一篇好文章。

生:以前,我認爲只有科學家才能搞發明創造,讀了這篇文章,我相信我也具有創造力,我也能搞發明創造,我深受啓發。所以,這是一篇好文章。

三、分析寫法

師:好文章不僅內容好,其表達也要好。再從表達方面來看,這篇文章是不是好文章?請同學們仔細找找,本文寫作表達方面有沒有值得學習借鑑的突出優點。可以從用詞、修辭、過渡、開頭、結尾、全文結構等等方面考慮。

(學生自主學習,或討論交流。)

師:找到的同學給大家說說好嗎?

生:我從用詞的角度說說。我認爲本文成語運用得恰當,例如:“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恆、自言自語、不言而喻、輕而易舉、鍥而不捨”,等等,使得文章言簡意豐,語言典雅,有文化氣息。

師:翻譯外國作品,能夠恰當地運用這麼多成語,譯者真了不起,文化底蘊深厚。

生:我認爲文中多處使用設問句很好。像“創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須的要素呢?”,“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是否存在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呢?”,這些設問句提醒讀者注意,引導思考,然後作者又對此作了回答,突出了下面的內容。

師:這位同學是從設問句的角度講的,很好。

生:我很喜歡文章的開頭。作者先給出一道畫有四幅圖的選擇題,引人注意;又講“看圖形的角度不同,四種答案全都正確”,就更加吸引讀者了。這樣的開頭新穎獨特,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師:寫文章講究“鳳頭”,“鳳頭”可以先聲奪人,由本文看來,的確如此。

生:由“鳳頭”我想到寫文章還講究“豬肚”和“豹尾”,我認爲這篇課文的結尾就是“豹尾”。最後一段總結全文,表明作者觀點,重申創造性思維的三個要素,告訴讀者“如果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爲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引人深思,給人鼓舞。

師:你的知識面真廣呀,希望你以後寫文章也要注意給文章安個“豹尾”。

生:本文過渡也好,有用過渡詞過渡的,例如第三段用“不過”引出下文;有用過渡句的,例如第七段開頭“對此我完全贊同”,第十三段“由此看來”;而第五段和第十段就是過渡段。這使得文章過渡自然,渾然一體。

師:是呀,我們平時寫文章也要注意過渡。

生:課文結構也好。先講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很重要。再講尋求第二種答案靠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必要因素有:淵博的知識,會運用知識持之以恆地進行嘗試。接着講有創造力的人自以爲有創造力,並關注自己的細小想法。最後總結,人人都有創造力。層層推進,結構嚴謹。

師:這種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結構,易於讀者接受。由此看來,這篇文章表達也很好,應該算作一篇好文章了吧?

生(齊):是的。

四、學習新知

師:現在老師講一點文體知識。象這樣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內容既不寫人記事,也不寫景狀物,也不介紹事物的特點或原理,而是表達作者對某事物的看法或見解,這樣的文章就是議論文。作者要表達的看法或見解就是論點,有時候作者爲了把自己的論點論述得更加透徹,更加有說服力,常常把自己的論點分成幾部分分別論述,總論點就叫做中心論點,分別論述的論點叫做分論點。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就是論據,常見的論據有作者舉的例子和講的道理。請同學們找一找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有哪些分論點?論據是什麼?

生: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

生:“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是一個分論點,論據就是那道四個答案都正確的選擇題。

生:還有一個分論點,就是“創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恆地進行各種嘗試。”論據有兩個,一是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和排版術;另一個是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遊戲。

師:看來同學們掌握的不錯。議論文就是用論據論證論點是正確的。最後一段三個關鍵點都可以看成一個分論點,你能列舉一兩個事例證明它是正確的嗎?

生:我來證明有創造力的人“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捨地把它發展下去。”瓦特看見開水把水壺的壺蓋頂起來了,他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和研究,終於改良了蒸氣機。

生:我再補充一個例子,牛頓看見熟透的蘋果落下來了,他想蘋果爲什麼不落向天空呢?他抓住這個細小的想法,認真研究,最後發現了萬有引力。

五、課堂總結

師:說得很好。今天我們學習了美國實業家邏迦費因格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有收穫,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自己的收穫好嗎?

生:現在我認爲自己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我還知道了判斷一篇文章優劣的標準,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還學習了一些議論文的知識。

師:說得很好,很全面。語文能夠給人們以智慧,我衷心地祝願同學們學好語文,增長智慧。下課!

評課:用語文的方式讓學生愛上語文

評課者:肖培東

黃厚江老師把本色語文的內涵概括爲兩句話:把語文當語文教,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吳如廠老師的課也是本色的,改用黃老師的話說,是用語文的方式讓學生愛上語文。

一、愛,需要語文的理由。

正如,課堂伊始,那位同學所說的“說實話,我不喜歡這篇文章”,《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確實不是一篇受學生歡迎的文章,事實上,作爲教師,好多也不太喜歡教學此課。這篇美國實業家邏迦費因格寫的文章,雖說是一篇議論文,但在論述上是比較複雜的,論點、分論點的理解對於初中的學生來說實在有點難度。再加上議論文字身的特點,“既沒寫動人的故事,也沒寫生動的人物,也沒寫優美的景物,只講道理,比較枯燥”,學生說不喜歡也有他們的理由。

但教師知道,這是標準的問題,是學生還沒有理解課文的問題。所以,教師就和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制定了兩條標準,歸結爲“文質兼美”,這兩條標準不是一般的標準,它緊扣的是“語文”二字,體現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於是整個教學就是圍繞着這兩個方面展開了,先是“把握內容”,透過梳理文章,把握文章中心,一致認爲,作者闡述的“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這一觀點很重要,給人以啓迪,值得一讀;接着教師又引導學生從表達的角度,“分析寫法”,學生從“用詞、修辭、過渡、開頭、結尾、全文結構等等方面”讀出了文章語言形式的美,並愛上了這種美;最後教師又引入“學習新知”,從中心論點、分論點、論據三個方面進一步清晰文章的論述之美,讓學生愛上課文。可以說,吳老師在課堂上所做的,就是在語文的標準之下,帶領學生尋找語文的理由,由“不喜歡”走向“喜歡”,用語文的魅力吸引學生關注的目光。

讓學生愛上課文的理由可以很多,但吳老師選擇的是語文的理由,這是對語文字體的堅守,是對語文課堂的堅守!

二、愛,要用語文的方式。

用怎樣的方式尋找“語文的理由”?答案是語文的方式。在“把握內容”這個環節,有些教師會讓學生大談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但吳老師不是這樣,雖然尋找的“內容”值得一讀,但是尋找的方式必須是語文的。課堂上,吳老師說了這麼幾句話:“有的文章讀一遍,同學們就可以知道它寫了什麼人,或者記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狀了什麼物、介紹了什麼知識,可是這篇文章與前面幾類文章都不一樣,它到底寫了什麼內容呢?你們有什麼好的讀書方法可以快速把握課文內容嗎?”這幾句話在指出“這一篇”文章特質的同時,引導學生尋找的是讀“這一篇”文章的方法。也就是說,“內容”固然重要,但尋找的方法更重要。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的,語文就是老老實實教會學生讀書。教師要授之以漁,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接着,吳老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用做批註或者劃中心句的方法,提取文章各段關鍵資訊”,用PPT提供方法的支架,指出“這樣提取了各段關鍵資訊以後,再把這些資訊串起來,可以加一些過渡詞句,就成了本文的‘濃縮版’,課文寫了什麼內容就容易把握了”。在“分析寫法”、“學習新知”等環節中,吳老師也都是從“怎麼讀”的角度切入教學,讓學生讀而有法。

一把鑰匙開啟一把鎖,教師帶領學生用這把語文的鑰匙,開啟了這篇文章的大門,讀懂了文章的內容。從“隔”到“融”, 教師立足於讀懂寫什麼,初步瞭解論說文進行教學,學生收穫的不僅是文章的內容,更是讀懂課文的方法,真正是在“用教材教”。

吳老師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對學生的充分尊重,承認學生的“不喜歡”,正視學生的“不喜歡”,並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喜歡”,這種尊重本身需要極大的教學勇氣和教學智慧,這在語文飽受詬病的今天,尤其值得稱道。但最值得稱道的應該還是,這種對“不喜歡”的轉化,是用語文的方式讓學生愛上語文的,因爲這是一個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應該做的,必須做的,但卻還有很多教師沒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