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學目標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一、掌握課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二、以引用爲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

三、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啓發教育。

教學設想

本課文用兩教時,着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第一教時讓學生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掌握說明的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第二教時着重研究說明方法,特別要弄懂引用在說明中的作用,體會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指導自讀。

(一)明確教學要求(見前面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自學課文。要求:(1)結合註釋閱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2)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麼、是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有什麼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3)參考“思考和練習一”,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5)提出疑問。

二、研讀課文。

(一)解題。

文章是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題目爲什麼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詩——《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個字,包含了荔枝生長的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詩作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想象,並且有文學氣息,同文章本身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當然比以《荔枝》作標題要好。

(二)研究課文內容。

1.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爲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爲什麼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爲寫作目的和說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裏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幹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透過比較提出問題,爲下面進行具體說明開了路。這篇說明文的開頭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2.編寫結構提綱,弄清說明的順序,理解文章的脈絡。

啓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一些問題,因爲在課文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說明荔枝的生態結構和有關荔枝生產的一些問題”,“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紹了荔枝的生產情況”,把這4段作爲一個層次。其實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寫荔枝的產地,前兩段主要利用歷史資料和古籍記載,具體說明產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四川等省,後一段是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說明荔枝生長的北限是成都、福州。這幾段跟荔枝的生產並無直接關係。(《現代漢語詞典》對“生產”的解釋是:“人們使用工具來創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至於第14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不宜歸附在上面這個層次。

(2)生態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照《現代漢語詞典》的這個解釋,課文第13段說的“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就是指它的生活習性。因此,提示和練習把課文分成生態結構和生產情況兩部分,是不恰當的。

鑑於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結構提綱:

開頭——提出問題

外殼

顏色

外部形態

(表) 形狀

南 大小

州 果實特點

六 (主)

月 (裏) 內膜

荔 內部結構 果肉(假種皮)

枝 具體說明 種子(核)

(次) 花和栽植特點

生長特點 產地

生長習性

結尾——發表意見

透過這個結構提綱,使學生明確:《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生態特點,因此從生理特性寫起,寫到它的生活習性。並且以生理特性爲主,生活習性爲次,這是文章總的.說明順序。寫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寫果實的特點,這一部分的說明順序是由表到裏,即從外部形態寫到內部結構,一層一層,從外殼一直寫到內核,條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說明荔枝的花,在分段處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課文的練習,把它歸入內部結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有的就把主體部分分爲“果、花、產地、習性”四大段,這種分法可以參考。

(列提綱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啓發學生積極思考,敢於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

3.課文說明荔枝的外殼,用了哪幾種方法?

一是比較,如荔枝殼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紅繒來比喻荔枝殼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學術語相結合,使讀者容易明瞭,如說“龜裂片”“好像龜甲”,說“片峯”“有的尖銳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別說明荔枝的顏色、形狀和大小,寫法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寫法相同之處,是先寫通常的情況,再寫特殊的情況。比如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紅等其他顏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臟形,但也有細長如指和圓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達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這樣寫就符合實際,給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識。

儘管這三段的佈局差不多,但具體的寫法卻不一樣。寫顏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說明方法,渲染丁絢麗的色彩;寫形狀,主要是用對植物學的術語(如蒂、果肩、果頂、縫合線等)作通俗的解釋來說明的;寫大小,主要是透過數字來說明,其中還引用有關的著作爲依據,來增強說明的準確性。

5.學習引用的說明方法。

這篇課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間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從作用看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增強文學性的,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文采、如第3段的“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有的是增強科學性的,使說明有根據,更準確,如第5段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和《中國果樹栽培學》的數字。請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屬於增強文學性的,哪些是屬於增強科學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詩,那是誇張的描寫,引用它是爲了增加一些文學情趣,從而使讀者產生一些美感。最後一段全引蘇軾的詩,主要也是增強文學性,使人由此而展開聯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爲了使說明更加確切可靠而寫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第11、12段的歷史資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詩,旨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但這是首古代名詩,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個事例,是從反面說明荔枝種植不能超過它生長的北限,但因爲寫的是具體的故事,還引了一些詩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學習用數字說明的方法。

透過做練習和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在說明中使用數字很重要。數字說明要確切,該用確數的時候用確數,可用約數的地方用約數。如“一年開花四次之多”,不能寫成“一年開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不能寫成“通常是直徑四釐米”。

在約數中還有一種限數,就是限定在約數之中的數字,如“五十人以內”、“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補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確數、約數和限數:

(1)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2)“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枝,尚生長在莆氏祠堂裏,依然每年開花結實。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三、練習。

(一)比較下邊每組裏的兩個語句在表達意思上有什麼不同。

①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2)

②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共有十三種

①盛產荔枝的地區

(3)

②能產荔枝的地區

寫說明文,除了數字要用得確切以外,詞語的運用也要確切。可是,這道練習並不能幫助學生辨析怎樣遣詞造句纔是確切的,因爲離開了語言環境,就無從辨別①②兩句中哪一句表達得更恰當。因此,對這道題目,可以引導學生做這樣的練習:

(1)對第①句話,要求學生找出原文,根據整個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爲什麼這樣說是很恰當的。比如,“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許”一詞用得恰如其分,因爲所講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要超過生長的北限進行種植,歷來沒有成功的事例,從這一點說,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爲什麼又有可能性呢?這裏作者講了一個條件,就是“科學發達”。然而,可能性還不是現實性,就必須用“也許”使意思表達得更確切。

(2)對第②句,可以要求學生給它補上一些話,把意思說得既完整又確切。例如,“隨着高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人類上月球去辦工廠,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課文改寫成一篇語言平實的說明文,要求條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課文的順序),通俗易懂。在課內完成,口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