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中班社會小麥的一生教案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社會小麥的一生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班社會小麥的一生教案

中班社會小麥的一生教案1

活動目標:

父親節快到了,幼兒能自發組成小組並選擇某個主題進行商討。

感受節日歡樂的氣氛,一起歡度節日,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活動準備:

1、爲幼兒準備各種顏色的彩色紙

2、記號筆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提出活動主題:

教師:父親節快到了,作爲小記者,你有什麼打算呢?

2、幼兒分組商討採訪主題

效果分析:對於父親節的話題,孩子的想法真是太多了。

他們的打算有:

1、採訪爸爸,瞭解爸爸的有關資訊。

2、採訪爺爺奶奶,瞭解爸爸小時侯的資訊。

3、採訪整個大班的爸爸,統計出爸爸“打呼嚕”的有關情況。

4、採訪媽媽,瞭解媽媽眼中的爸爸。

5、採訪爸爸的工作,並進行統計。

6、採訪小朋友,瞭解小朋友眼中的爸爸。

7、瞭解父親節,孩子想送給爸爸的禮物。

8、收集爸爸的照片,並舉行“爸爸照片展”。

9、比帥(把爸爸小時侯的照片和小朋友比比,看誰帥。)

接着,孩子開始自由組合,分組並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話題,而後,小記者開始行動了。

教學反思

透過本次幼兒園活動,加深了父親對幼兒園教育的理解,密切了父親與孩子間的感情.同時,培養了幼兒對父親的尊敬和親近感,並使孩子能對父親保持一種感謝的心情,同時也讓當爸爸的男人們體會到了自己的自尊!

中班社會小麥的一生教案2

設計思路:

麥子是很普通的一種農作物,但對於幼兒來說,卻是很生疏的;況且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因此我設計了這節課,引導幼兒瞭解小麥,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

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

2.培養幼兒的動腦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

3.引導幼兒認識小麥的生長過程及其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重難點:

1.重點:讓幼兒瞭解小麥的生長過程和用途,教育幼兒節約糧食。

2.難點:區分出各種麥製品。

活動準備:

1.按教學要求自制的《小麥的一生》課件一盤:小麥的生長過程;兒歌《大饅頭,哪裏來》。

2.實物小麥一株,麥粉制的食品,麥杆工藝品。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的形式匯入,引導幼兒瞭解小麥的外形特徵和組成部分,認識其根、莖、葉的形狀;並瞭解小麥的播種和收穫季節。

1.師:小朋友都見過小麥嗎?它長得什麼樣?

讓孩子自由討論小麥的外形特徵和組成部分。

2.出示實物小麥,引導幼兒瞭解小麥的外形特徵和組成部分,認識其根、莖、葉的形狀:小麥的莖俗稱麥秸,空心、有節、光滑、葉狹長;莖的頂端長麥穗,麥穗有針一樣的麥芒,麥穗成熟時是金黃色的。

3.出示課件:引導幼兒瞭解小麥的播種和收穫季節:秋季農民把麥種播在地裏;冬季壓實麥苗;到第二年春天,麥苗長得綠油油的,並逐漸長大、抽穗、開花、結籽;5月底6月初,麥子慢慢地由綠變黃,成熟,農民伯伯開始收麥,叫夏收。

二.出示各種麥製品,瞭解麥子的用途。

1.出示各種麥製品,引導幼兒瞭解這都是用麥子做的。

2.引導幼兒瞭解麥子的用途:麥粒可磨成麪粉;麪粉可做成饅頭、麪條、餃子、蛋糕、餅乾、麪包等;麥秸可編制各種草帽、扇子、墊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和泥牆皮。

3.遊戲“麥爺爺找孩子”。

請一個幼兒帶上小麥頭飾,當麥爺爺。其餘小朋友當面粉製品(把麪粉製品的圖片掛在幼兒胸前)。麥爺爺說:“我的孩子不見了,他們都變了樣,哪是我的孩子呀?”幼兒依次說:“我是麪包,是麥爺爺的孩子。”“我是餅乾,是麥爺爺的孩子。”

三.聯想活動:

小麥是夏季裏成熟的糧食作物,你在夏季裏還見過哪些糧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番薯......)

四.教育幼兒愛惜糧食。透過兒歌《大饅頭,哪裏來》體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不剩飯,不掉飯粒。

兒歌:《大饅頭,哪裏來》

大大的饅頭哪裏來?

白白的麪粉做出來,

白白的麪粉哪裏來?

黃黃的小麥磨出來,

黃黃的小麥哪裏來?

農民伯伯種出來。

伯伯阿姨勞動忙,

大家都要愛惜糧。

五.延伸活動:

幼兒園可適當組織幼兒到麥田參觀或參加拾麥穗的公益勞動,以體驗糧食來之不易,加深節約糧食的認識。

活動反思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之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裏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設計這一主題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瞭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

中班社會小麥的一生教案3

設計思路:

麥子是很普通的一種農作物,但對於幼兒來說,卻是很生疏的;況且現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因此我設計了這節課,引導幼兒瞭解小麥,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

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

2.培養幼兒的動腦思考能力和反映能力。

3.引導幼兒認識小麥的生長過程及其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重難點:

1.重點:讓幼兒瞭解小麥的生長過程和用途,教育幼兒節約糧食。

2.難點:區分出各種麥製品。

活動準備:

1.按教學要求自制的《小麥的一生》課件一盤:小麥的生長過程;兒歌《大饅頭,哪裏來》。

2.實物小麥一株,麥粉制的食品,麥杆工藝品。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的形式匯入,引導幼兒瞭解小麥的外形特徵和組成部分,認識其根、莖、葉的形狀;並瞭解小麥的播種和收穫季節。

1.師:小朋友都見過小麥嗎?它長得什麼樣?

讓孩子自由討論小麥的外形特徵和組成部分。

2.出示實物小麥,引導幼兒瞭解小麥的外形特徵和組成部分,認識其根、莖、葉的形狀:小麥的莖俗稱麥秸,空心、有節、光滑、葉狹長;莖的頂端長麥穗,麥穗有針一樣的麥芒,麥穗成熟時是金黃色的。

3.出示課件:引導幼兒瞭解小麥的播種和收穫季節:秋季農民把麥種播在地裏;冬季壓實麥苗;到第二年春天,麥苗長得綠油油的,並逐漸長大、抽穗、開花、結籽;5月底6月初,麥子慢慢地由綠變黃,成熟,農民伯伯開始收麥,叫夏收。

二.出示各種麥製品,瞭解麥子的用途。

1.出示各種麥製品,引導幼兒瞭解這都是用麥子做的。

2.引導幼兒瞭解麥子的用途:麥粒可磨成麪粉;麪粉可做成饅頭、麪條、餃子、蛋糕、餅乾、麪包等;麥秸可編制各種草帽、扇子、墊子、草包等,也可作燃料和泥牆皮。

3.遊戲“麥爺爺找孩子”。

請一個幼兒帶上小麥頭飾,當麥爺爺。其餘小朋友當面粉製品(把麪粉製品的圖片掛在幼兒胸前)。麥爺爺說:“我的孩子不見了,他們都變了樣,哪是我的孩子呀?”幼兒依次說:“我是麪包,是麥爺爺的孩子。”“我是餅乾,是麥爺爺的孩子。”

三.聯想活動:

小麥是夏季裏成熟的糧食作物,你在夏季裏還見過哪些糧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番薯......)

四.教育幼兒愛惜糧食。透過兒歌《大饅頭,哪裏來》體驗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不剩飯,不掉飯粒。

兒歌:《大饅頭,哪裏來》

大大的饅頭哪裏來?

白白的麪粉做出來,

白白的麪粉哪裏來?

黃黃的小麥磨出來,

黃黃的小麥哪裏來?

農民伯伯種出來。

伯伯阿姨勞動忙,

大家都要愛惜糧。

五.延伸活動:

幼兒園可適當組織幼兒到麥田參觀或參加拾麥穗的公益勞動,以體驗糧食來之不易,加深節約糧食的認識。

活動反思: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之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裏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設計這一主題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瞭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

中班社會小麥的一生教案4

活動目標

1.能從多種角度觀察水果,瞭解夏天水果的內部結構。

2.能用不同的線條組合表現自己的感受及觀察結果。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1.PPT。

2.畫紙、勾線筆、彩色筆。

3.《幼兒畫冊》第2冊第30頁,第3冊第43頁。

活動過程

1.猜謎匯入,出示圖片:

讓幼兒知道夏天有很多水果,比較它們的形狀.顏色..味道,講述其外部特徵。

2.觀察水果的內部結構(PPT)。

(1)教師拿出幾盤水果,有完整的,也有被切成兩半的(可橫切,也可縱切),供幼兒分組觀察比較。

(2)師生共同討論每種水果的內部結構。

3.寫生畫:《夏天的`水果》.

(1)在每組桌上,幼兒可任意組合放置西瓜.哈密瓜.或獼猴桃等。

(2)幼兒進行水果寫生。

指導要點:

(1)引導幼兒細心觀察。

(2)合理佈局,先從大水果開始畫,再把小的水果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上。

(3)不要求幼兒完全寫實,可以寫生與想象相結合,做象徵性表現。

4.師評價、總結。

教學反思

繪畫的過程是創造的過程,是想象的過程。總之這次教學活動我以幼兒的發展爲前提,讓幼兒在興趣中使學習任務變得積極、主動,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注重加強幼兒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還改變了以單純傳授知識和模仿爲主的教學方法,使幼兒在動腦動手實踐中觀察、思考、想象,鼓勵幼兒努力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幼兒也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愛好,培養了興趣,並形成相應的技能,整個活動從而獲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說,我們不但要關注幼兒藝術活動實際呈現出來的結果,而且更加要關注藝術創造的過程。要以幼兒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和創造個性的培養爲中心任務。

中班社會小麥的一生教案5

活動設計背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我們的家鄉在新疆,新疆自古就有“瓜果之鄉”的美譽,吐魯番的葡萄、庫爾勒的香梨、阿克蘇的蘋果、喀什的石榴馳名中外。《家鄉的水果》這一教學活動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教育幼兒愛祖國就要愛自己的家鄉,愛自己的家鄉就應該知道家鄉有哪些水果,從而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的水果並能說出其名稱,如:蘋果、石榴、葡萄、梨子。

2、體驗與同伴交流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掌握“蘋果、梨子、石榴、葡萄”等詞語。

活動難點: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活動準備

1、葡萄、石榴等夏天家鄉常見的水果圖片。

2、當地水果,如:蘋果、葡萄、梨子等實物。

活動過程

一、歌曲郊遊匯入活動:今天,老師又要帶小朋友去郊遊了。你們準備好了嗎?出發!

二、展開部分

1、圖片認識

首先我們來到了阿克蘇站,小朋友們你們看,提問:這是什麼水果,(蘋果)。

(音樂郊遊)小朋友們坐好了,我們又要出發了?哇,我們來到了美麗的喀什,好多好多紅紅的東西,這種水果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什麼呢?(石榴)

小朋友們,你們看,我們到了庫爾勒,這又是什麼水果呢,(梨子)

下一站,老師還想帶你們去個地方吐魯番,這裏有什麼呢?誰能說一說呢?(葡萄)教師將孩子們說的水果圖片貼在黑板上,引導幼兒認識蘋果、石榴、梨子、葡萄。

2、實物再認

今天我們認識了家鄉的好多水果,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裝有“水果”的口袋拿出來,邊拿出口袋,邊念兒歌:“奇妙的口袋東西多,讓我先來摸一摸”摸一摸,摸出看看是什麼?教師摸出石榴問:這是什麼(這是石榴),要求幼兒說出水果的名稱。”

三、結束部分

請小朋友拿出自己摸到的水果分給大家吃。邊吃邊交流家鄉的水果,說說家鄉的好。

教學反思

孩子們對身邊的水果真是太瞭解了,出乎我意料之外,說明這些水果對小朋友的耳濡目染之深。因爲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事物,所以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很多。孩子的一句:“怎麼那麼多啊。”油然而生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孩子能說出很多水果的名稱,但是對水果與季節的關係還不太瞭解,我將這個問題留給他們回家自己找大人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