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城區中學組1號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背誦並默寫全文。

(二)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二、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三、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定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爲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繫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

一、匯入語。

假如同學們到南京旅遊,一定會去中山陵。那裏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門上,鐫刻着孫中山先生生前題寫的四個大字--“天下爲公”。這四個字是孫中山先生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題寫的最多的一句話。它包含着孫先生爲之奮鬥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會構想。其實,這一句話最早出自於我國一部儒家經典著作--《禮記》。那麼這四個字究竟有什麼含義?這什麼被孫中山先生奉爲一生理想?我們不妨走進這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的典籍,共同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二、整體把握課文。

1、本課文是從《禮記》中節選的一段文字,編者以第一句話作爲標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蒐集全文閱讀。今天我們只要研究這一段文字。

先請同學們共同朗讀課文,請注意生字和特殊讀音。

(學生朗讀)

(教師點評朗讀,如有必要可板書重點讀音和朗讀錯誤的讀音。)

2、透過提問把握課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兩個字來表示理想社會?(“大同”)

“大道”與“大同”有什麼關係?(“大道行”才能達到“大同”社會)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麼“大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面貌?請劃出有關文字回答。(“天下爲公……外戶而不閉” )

(在回答的時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學生不理解,可以請發言的同學來解釋。)

3、老師小結:這段文字從很多方面爲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也爲我們展示了一個安居樂業、人人平等、互敬互愛、親如一家的社會畫卷。這是多麼吸引人的理想啊!難怪千百年來,從孔子孟子到陶淵明,從洪秀全康有爲到孫中山,無數仁人志士視之爲最高理想。接下來我們來研究下這個理想的實質是什麼?

三、深入研究課文,領會課文實質。

1、請大家默讀課文,用課文中有關語句來回答問題:

選舉什麼樣的人治理國家:

提倡什麼的人際關係:

怎樣對待弱勢羣體:

具有什麼樣的物質財富觀念:

具有什麼樣的勞動觀念:

2、學生回答問題。

3、以上這些方面涉及到一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作者對此作了大膽的設想。作爲兩千多年前的人,能夠有這樣的設想確實叫人敬佩。然而,我們同時也應看到,作者的這些設想僅僅停留於提綱式的粗線條的勾勒,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時代的侷限使得他們不可能去研究這些設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實踐這些設想的方法。我們今天去閱讀這些文字,大家想過什麼方法可以實踐這些設想嗎?請大家大膽想象,說出你的設想,說不定明天的社會學家就出現在你們中間。

同學談設想,老師注意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