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我的叔叔于勒 說課稿(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我的叔叔于勒》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語文的傳統篇目,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小說描寫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他們在國外發了財的叔叔回家,可當他們意外發現於勒叔叔不過是一個貧窮落魄的小販時,竟然拒絕和他相認。小說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絃,于勒的貧富變化牽動着菲利普夫婦的“變臉”,深刻揭露了冰冷的親情關係,發人深省。

二、 說教法: 

1、教學設想: 

這篇小說的教學,應以人物爲中心,在曲折的情節發展中把握人物形象,進而領會作品的豐富內涵。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並能聯繫實際,對作品的主題多元化的評價,在評價認識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3)理解小說主題。

能力目標:

(1)學習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神態、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構思的巧妙及情節的曲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3、教學重難點: 

重點:(1)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體會小說曲折巧妙的構思 (2)理解把握小說的主題思想

難點: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4、教學方法:

(1)線索教學法:抓住“金錢”“稱呼”、“親情”三者的變化關係這條主線,讓學生能夠清晰地梳理情節,自然地感悟主題。

(2)啓發式教學法:教師創設情境,以精要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 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課應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學習、感悟新知識。小說故事性強,其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往往比較關注主要人物的結局。因此小說的閱讀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但學生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題的把握較薄弱,須重點指導。 

2、 學法指導: 

①朗讀法:這篇小說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語言幽默,因此應將精讀與泛讀有效結合起來。

②比較法:于勒三次變化的身世,菲利普夫婦對於勒前後迥異的態度變化,以及文中敘事主體“我”與家人對於勒不同態度的對比,都值得玩味。學生在對比分析中可深入理解人物及主題,並感受文學藝術的美。 

③ 討論法: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合作探究,注意多角度分析與把握人物的形象。並能聯繫實際,發表見解。

四、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預習 :1、查工具書,疏通疑難字詞。2、瞭解作家生平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生活在哈福爾的菲利普一家每逢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港口來,菲利普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

匯入課題:那麼于勒到底是誰?爲什麼全家人那麼熱切地期盼他回來呢?

設計意圖:抓住小說的重要鏡頭,關鍵話語,預知故事情節,更能引起讀者的閱讀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問題設計:課文情節曲折,圍繞于勒寫了哪幾個情節?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概括爲“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其他短語,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即可)    

設計意圖: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同時,能夠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 。

(三)跳讀課文,分析小說中對比的寫法。 

問題設計:課文情節曲折,人物個性鮮明,對比這種寫法功不可沒,你能找出幾組對比嗎? 

學生透過討論,可能找到的對比有:

(1)遇于勒前後菲利普夫婦(主要是克拉利斯)對於勒的稱呼以及態度的變化形成對比; 

(2)于勒身世的前後三次變化; 

(3) 敘事主人公“我”和“我”的父母對於勒的不同態度的對比。

說明: 主要探討(1)(2)兩項對比(大屏幕顯示)

于勒的經濟狀況              對於勒的稱呼                對於勒的態度

   貧                        壞蛋,流氓,無賴             趕于勒(恐怖)

   富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辦法的人    盼于勒(希望)

   貧               小子,傢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躲于勒(恐怖) 

設計意圖:這篇小說能讓學生饒有興趣的閱讀,與對比的寫法有很大的關係,因此,我設計這一環節,學生既能學習對比這種寫法,也能在比較中,體驗人物內心,更能直觀看到金錢與親情的較量。

總結:于勒的遭遇我們可以用一副對聯來概括:富在天涯是兄弟;窮在咫尺竟相避;  橫批:唯錢是親( 適當延伸拓展有關金錢的話題)

第二課時

(四)品讀課文,剖析人物

1、問題設計:你最同情誰?(多媒體展示)

這篇小說中塑造了許多生動的形象,每一個人都有其令人同情之處,請指出“你最同情誰”,並從人物性格的角度說明你爲什麼最同情他。(說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勾畫圈點人物描寫的相關語句。)

菲利普最令人同情--典型的小市民,虛榮,勢利,自私,貪婪,一切以金錢爲轉移。隨着于勒境遇的改變,他們也從虛幻的幸福巔峯跌入顯示悲苦的深淵。他們的希望頓時變成了泡影,舊仇未了又添新恨。

“我”是最令人同情--善良,富有同情心。小小年紀的“我”卻要經歷這樣的世俗鬥爭。不能跟親叔叔相認,還要跟在父母身邊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站在渾濁的世間,是那麼孤獨,可憐。

于勒最令人同情--他的一生坎坷,老年仍然要承受生活的苦痛,無家可歸。他的命運除去自己的原因外,那個社會是最大的兇手。連自己的兄長都不能真誠相待,怎麼還能寄希望於別人呢?

姐姐最令人同情--她憧憬的甜蜜愛情竟是建立在金錢之上,也許她所期待的婚姻將蘊藏着巨大的危機。

設計意圖:在探討過程中,學生能較爲全面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其性格特點,這樣就突破了文章的難點問題。

2、分析小說主人公,爲探究主題打基礎。 

問題設計:若瑟夫、菲利普、克拉麗斯和于勒,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爲什麼?誰是文章的主人公?

透過思考和比較,學生能判斷出作者的側重點,本文的寫作目的也就水落石出了。這也爲探究小說主題開啟了突破口。(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 

(五)多元探究小說主題。 

透過前面的分析,大多數同學能談到菲利普夫婦 “金錢高於一切”的思想,對他們嗤之以鼻,對於勒深表同情。那麼,對於這幾個人物,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比如,菲利普夫婦是不是也有他們的無奈?對於勒,除了同情,是不是還應該有一點別的什麼?這幾個問題對深入接讀文字,多角度理解主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展示三個相關主題,學生展開討論

(1)菲利普夫婦家庭生活困頓,于勒以前拖累過他們,所以他們這樣做也很無奈,這與當時的社會有很大的關係,是社會改變了他們,所以我認爲作者的目的在於鞭撻資本主義社會。 

(2)菲利普夫婦本質上還是善良的,但是他們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臨很多實際的問題,比如女兒的出嫁問題,因此,我覺得作品主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于勒固然讓人同情,但他品行不端正,又不肯腳踏實地的工作,因此他的結局是必然的,我認爲文章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正直、實在,應該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 

設計意圖:在探討過程中,學生對文字理解更透徹了,對主題的理解更深入了,這樣就把握的了文章的重點問題。

(六)聯繫實際,在文字體驗中獲得啓發。  

問題設計: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對菲利普夫婦的認識更全面了。他們都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那麼,現實生活中有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嗎?你家有于勒這樣生活困頓的親戚嗎?你的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嗎?你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多媒體出示問題) 

這一組問題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設計的目的在於教學生學會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係所異化,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心和同情。這樣學校教育的德育目的就達到了。

(七)拓展延伸,培養想像力。 

以 “五年後,門鈴響了,我去開門,發現正是于勒叔叔……”爲開頭,試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對於這樣的一個意外,家人是如何表現,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五、教學反思 

(一)爲學生創設問題意境,有層次的探究文字。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逐步感受到探究文字的意義和閱讀的樂趣。

(二)語文課堂也應適當“留白”,即給學生自主質疑的時間,教師設計的問題,也應允許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反思的空間。適當“留白”,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個性差異。 

 

趙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