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備課筆記 教案教學設計

                       趙憲宇

一、課文悟讀

一個人假如失去了視覺,失去了聽覺,失去了語言,永遠生活在黑暗與寂靜之中,那將是多麼的可怕和不可想像的事啊。海倫凱勒,就遭遇了這樣極大的不幸。但她卻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中而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姓;一位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的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以其勇敢的方式和傑出的成就震撼了世界的人類的“精神楷模”。那麼,海倫凱勒巨大的生命力量究竟源自何處,奇蹟又是怎樣出現的呢?《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使我們找到了答案,瞭解了海倫凱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對生命的珍愛,對生存的渴望,對生活的讚美,對人類的友善情感和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

我們都熟悉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也就是《命運交響曲》,幾乎絕聾的貝多芬扼着命運的咽喉,奏出了與命運抗爭的最強音。我們也都熟悉民間藝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失去光明的阿炳給我們描畫了一個悽婉哀怨的世界,也讓我們感到了命運的殘酷和抗爭的力量。而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並沒有向我們展示多少“命運”的多舛,卻讓我們更多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熱切、坦誠和真摯。在與殘疾的鬥爭中,她表現出了堅強不屈和積極樂觀的精神,在樸素甚至接近於家常的話語中,她流露出了對世人強烈的愛和熱切的希望。可以這樣說,儘管作者受盡了“命運”的折磨,但她給我們的仍然是一顆火熱的心,一顆關愛世界的心。海倫凱勒的經歷如果說給了我們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麼本文所袒露的心跡,卻給了我們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們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如果不是一個盲人的“假如”,對於常人來說作者在三天裏所做的事情可以說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了。但我們可以設身處地去體會一下,一個盲人,一旦見到光明,周圍平常的世界又是多麼的新鮮和神奇。海倫凱勒利用這假想的三天時間,要看自己的老師、朋友,要看歷史和藝術博物館,要看看紐約城,看看日常世界,甚至要去看一下喜劇。正是這些一般人熟視無睹的去處,作者又感到無比的“神奇”,才讓所有視力正常者能夠重新審視我們的世界,感到我們的生活應該是多麼的美好,多麼的誘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們的不僅是感動,也不僅是感染,更主要的是讓我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感激,因爲海倫凱勒給了我們一個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提醒!她告訴我們,也許最應該珍惜的就是我們視而不見的平凡的世界和平常的生活。

二、亮點探究

1.“有了”三天光明的海倫凱勒,爲什麼“首先”要“長時間地凝視着我親愛的教師安妮莎莉文麥西夫人的臉”?

探究學習:對這個問題,教師可先讓學生去發現,或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設想:假如重獲光明,最想見到的會是誰,爲什麼?海倫凱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教師,這確實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誠的心願。麥西夫人來到海倫凱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認爲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說:“她是來對我啓示世間的事理,她是爲了愛我纔來的。”海倫凱勒的奇蹟可以說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師共同創造的。

2.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見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後一眼要看的是喜劇,欣賞人類精神世界的喜劇的泛音?海倫凱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質是什麼?

探究學習:海倫凱勒的奇蹟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說是在絕境中創造的。“絕處逢生”取決於什麼因素?從人的本體角度來看,取決於一個人對待生活和生命的態度。堅強不屈是海倫非凡生命的一個基點,而樂觀向上的品質,更是她創造奇蹟的源泉和亮點。

作者雖寫了“假如”中的三天時間,但卻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質。聯繫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師的願望,可以認爲,海倫凱勒的內心世界裏充滿着真摯友愛和樂觀的情懷。

3.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視力的人”對諸多“奇觀”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怎樣認識海倫凱勒心中的“奇觀”?

探究學習:在節選部分中,有7個地方提到了“有視力的人”,這中間有善意的批評,也有真誠的規勸。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識到這種天賦的可貴。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實地活着。這種情感是真摯的,是關愛的。

海倫凱勒說,“由黑夜變成白天”是“奇觀”,這對正常視力的人來說,如果不會感到“激動人心”,似乎還可以理解。但對於歷史和藝術的“奇蹟”和巧奪天工的紐約塔,人們的眼睛也“看不見這壯美的奇觀”,這確實是我們每個身體正常的人要進行反省的。我們是不是對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賞,必要的熱情和美感。

4.“有些場面是令人愉快的,讓你內心喜悅,可有些情景卻使你感到悲哀和憂鬱。對後者我也不會閉上眼睛,因爲它們畢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它們閉上眼睛就等於緊鎖心靈,禁錮思想。”怎樣理解這段話?海倫凱勒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探究學習:作者在遊覽整個城市時,要到花園大街去,到貧民區去,到工廠去,到孩子們玩耍的公園去。“對於歡樂和悲哀,我總是睜大眼睛去關心。”一個殘疾人,本應該讓世人同情、關懷,但她卻同情、關懷別人,表達了海倫凱勒對世人的博愛襟懷。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最美好的心靈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倫凱勒讓人們不要對“悲哀和憂鬱”閉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現實、直麪人生。儘管她善良,但她並不迴避世間的陰暗和痛苦;她客觀、冷靜,具有堅韌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爭的勇氣,這也是她另外一個突出的精神品質。

5.“假如”是一種假想,從海倫凱勒的實際情況來看是不可能實現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見、所聞和所感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文章樸素的表達方式對體現真實性有什麼作用?

探究學習:這是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設計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把“假想”和“真實”要統一起來認識,使學生更加理解“假如”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同時領會作者運用“假如”這種構思所特有的表達效果。

儘管她的描述和現實生活不盡一致,比如,對陽光的描寫等都有些想像的色彩,但並不影響讀者的介入和共鳴。特別是作者豐富的想像(全文都是想像出來的),更讓人感受到她豐富的內心世界,那種無法體驗的渴望,不可遏止的追求,甚至“假想”的內容有了出入,更會讓人產生特殊的感動。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樣比較注意技巧方法,比較善於運用修辭來表情達意。作者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直白地寫自己的感情、心聲,樸素、真摯,使文章更具真實感,更具感染力。

三、選題設計

1.著名盲人作家的文學成就和精神品質比較研究。

提示:本課題研究,可選擇前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與海倫凱勒進行比較。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在病榻上完成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讓學生分別進一步瞭解兩位著名盲人作家的生平,瞭解兩位作家的作品,尤其要閱讀其代表作品,做必要的資料資訊儲備。

(2)對比分析法:兩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均爲自傳性內容,從中可以體現出他們共同的精神品質和各自的性格特點、人格魅力。

參讀書目:

(1)孫家富等編《文學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朱原譯《我生活的故事》,廣播出版社1981年版。

(3)王子野《一個不平凡的聾盲人--海倫凱勒》,《讀書》1981年第3期。

(4)梅益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2.生命活力煥發的祕訣--走近中國“海倫凱勒”的老師。

提示:海倫凱勒的成長和成功離不開她的老師,被譽爲中國的“海倫凱勒”的周婷婷,她的成才同樣也因爲有一個好老師,她的父親--周弘。

研究方法:

(1)比較研究法:透過比較,找到兩位“老師”在思想情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標等方面的共同點,並提煉出來。

(2)觀察實驗法:透過對現實生活中一些讓人不太滿意的現象的觀察和調查,提出讓每個生命尤其是受到某種“摧殘”的生命煥發活力的“祕訣”。

參讀書目:

周弘《賞識你的孩子--一個父親對素質教育的感悟》,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版。

3.如何寫好“假如”類文章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一些“假如”類文章,比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1999年高考作文題)、“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等,作爲研究的基本材料。

(2)歸納總結法: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掌握“假如”類文章在內容想像和表達方式上的一些技巧。如:充分展示想像能力;充分張揚個性,表現向上的思想和情感等。

參讀書目:

(1)康偉主編《創新作文大全》,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999年高考優秀作文選評》,《讀寫月報》2000年第1期。÷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