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孔雀東南飛》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陝西省佛坪縣中學    王寶傑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和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3)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於和一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衝突和曲折情節。

(2)瞭解敘事詩中透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3)掌握文中的“偏義複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文言語法。

[教學難點]:

(1)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結尾的“化鳥”這樣的情節安排?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先播放《梁祝》的經典旋律,讓學生沉浸在審美體驗中。

師問:誰能說說這首曲子是根據我國哪個民間傳說創作的?(相信學生肯定能回答出來)

對,是根據《梁山伯與祝英臺》(與《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的民間傳說創作出來的。其中,“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爲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有着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

說到愛情,總是那麼讓人心動,有着讓人衝動的美好向往。然而,我們所知道的這些故事裏,本來可以美好的愛情卻總是遭遇挫折,讓人心碎。但是,愛情的主人公都毫無例外地爲追求美好的愛情而奮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可見,中華民族是一個追求美好愛情的民族。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記錄中國古代讓人心碎的愛情故事的古詩--《孔雀東南飛》。這個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毫不比“梁祝傳說”遜色。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歌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着:是什麼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爲我們描述的悽婉的愛情世界裏吧。

二、朗讀課文,總體把握,熟悉故事梗概:

1.教師朗讀兩個自然段做好示範,剩餘段落指名學生朗讀。

2.讓學生快速閱讀註釋,瞭解大意,概括故事梗概:

教師最後明確: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孃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後是太守譴丞爲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附帶一點點評: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

3. 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託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一層)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二層)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後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爲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爲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三、課文中的重要文言語法解析:(先練後講)

(1)指出通假字:

終老不復取                        箱簾六七十   

謂言無誓違                         府吏見丁寧 

恐此事非奇                        摧藏馬悲哀   

蒲葦紉如絲

(2)指出偏義複詞:

師解: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作一個詞,只取其中一個詞的含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這種語法現象叫偏義複詞。

 ①晝夜勤作息 (偏“作”)   ②勤心養公姥 (偏“姥”)    ③我有親父兄(偏“兄”)     

④逼迫有弟兄(偏“兄”)      ⑤其日牛馬嘶 (偏“馬”)

(3)找出文中古今異義詞並解釋其古今義: 

(1)雞鳴:古義,十二時辰之一,相當於早1時至3時今義,雞鳴叫。

(2)難爲:古義,難當。    今義,表示使另爲難,或客套話,用於感謝別人代自己做事。 

(3)驅使:古義,使喚。    今義,強迫別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動。

(4)區區:古義,①愚拙,  ②真情摯意  今義,形容數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5)自由:古義,自作主張。            今義,不受約 束.不受限制。

(6)可憐:古義,可愛。                今義,值得同情與憐憫。 

(7)教訓II :古義,教養              今義,從錯誤失敗中取得的知識。 

(8)來信:古義,來送信的使者。        今義,寄來的書信。

(9)處分:古義,處理安排。            今義,對犯罪或犯錯誤的人按情節輕重作出決定。 

(10)便利:古義,吉利                 今義,方便。

(11)明曰:古義,第二天               今義,未來的一天。

(12)交通:古義,交互相通。           今義,指往來通達。

(13)逢迎:古義,迎接,迎着。         今義,說好話巴結別人。

 

第二課時

一、繼續解析課文中的重要文言語法:

(一)一詞多義現象:

1.“相”的用法:

(1)相,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稱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代“你”)

②及時相遣歸(代“我”)             ③還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將(代“她”)             ⑤嬉戲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負(代“你”)             ⑦不得便相許(代“你”)

⑧登即相許和(代“它”)             ⑨躡履相逢迎(代“他”)

⑩悵然遙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

(2)副詞,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見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應                        ④葉葉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蓋                        ⑥仰頭相向鳴

⑦黃泉下相見

(3)名詞,命相,相貌。如:

兒已婚薄祿相

2.“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釋外,還可作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詩中的“自”字解釋如下:

①我自不驅卿(本)                 ②本自無教訓(本是)

③自可斷來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還是)

⑤自名秦羅敷(其)                 ⑥自名爲鴛鴦(其)

⑦好自相扶將(親自)              ⑧物物各自異(助詞,無義)

3.“見”的用法:

①相見常日稀(看見,動詞) ②君既若見錄(我,指蘭芝,代詞) 

③漸見愁煎迫(被,介詞)(另補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躇。 臣誠恐見欺於王,…… )

4.“謝”的用法:

①謝家來貴門(辭別,動詞。)             ②阿母謝媒人(道歉,動詞。)              

③多謝後世人(勸告,動詞。)

5. “爲”的用法:

①爲仲卿母所遣(被,介詞,wéi) 

②十七爲君婦(做,作爲,成爲,動詞,wéi)

③爲詩云爾(作,寫,動詞,讀wéi) 

④非爲織作遲(是,動詞。讀wéi。或作“因爲”“由於”,介詞。讀wéi) 

⑤阿母爲汝求(替,給,介詞。讀wèi) 

⑥始爾未爲久(算,算作,動詞。讀wéi) 

⑦慎勿爲婦死(爲了,連詞。讀wèi)

6.“何”的用法:

①何意致不厚(什麼,疑問代詞。)  ②隱隱何甸甸(何等。)

③汝今何罪過(什麼,疑問代詞。)  ③作計何不量(爲什麼,疑問副詞。) 

(二)、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爲動詞

何敢助婦語(說話)

交廣市蛙珍(買)

仕宦於臺閣(任官職.做官)

自名爲鴛鴦(叫,說)

(2)名詞作狀語

黃泉共爲友(在黃泉之下) 

晝夜勤作息(從白天到黑夜)

中道還兄門(在半路上)

手巾掩口啼(用手巾) 

朝成繡夾裙(在早晨)

卿當日勝貴(一天天地)

夜夜不得息(每夜)

(3 )形容詞活用爲動詞

又非君所詳(瞭解詳情)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足以榮汝身(使……榮耀)

(三)理解下列互文句: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墳墓四周種植上松柏、梧桐樹。)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樹枝枝葉互相覆蓋,互相溝通。) 

(闡釋: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 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在語文教材古詩文中,有數十處,這類句子句法關係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我們理解它時,要瞻前顧後,不能偏執任何一端,把它割裂開來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這類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來,互文一般有四類。常見的類型有:單句互文,即在一個句子中的互文。如“煙籠寒水月籠沙”和“秦時明月漢時關”。 對句互文,對(下)句裏含有出(上)句已經出現的詞,出(上)句裏含有對(下) 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如上二例;又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和“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 隔句互文是指兩句互文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時和“對句互文” 的思路步驟一樣。王勃《滕王閣序》 中“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這裏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雲”和“高朋滿座”是互文。“勝 友”“高朋”“如雲”“滿座”相互交錯,補充說明。應解釋爲:勝友如雲,勝友滿座;高朋滿座,高朋如雲。排句互文是說這種互文的句子在兩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完整意思。如《木蘭辭》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就是排句互文。總之,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裏,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短語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二、解析課文:

(一)總述: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峯,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誌。(插入:“古風”這類詩歌的發展脈絡:《詩經》--楚辭--樂府民歌。)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於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繼《詩經》、《楚辭》之後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是以真人真事爲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爲“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二)本詩開頭兩句(第一段)遊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爲什麼? 

     分析: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爲全詩製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興”,是中國詩歌創作的獨特手法,一般用於開頭,爲全文定下基礎。《孔雀東南飛》即用“託物起興”開篇:引出焦仲卿、劉蘭芝這對相愛卻不能相守的夫妻的悲苦命運,可謂恰當。其中的“五里”來源於古代送別之地相隔的裏數,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可見小小的裏數就顯示了別離之難。

 (三)(1)第二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分析: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爲“賦”。 

         這裏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幹,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爲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2)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十三段是第二段內容的重複,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妝”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着、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爲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3)第二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九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哪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進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初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四)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係?

    分析:“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這是“比”的運用。“磐石”和“蒲葦”一堅一紉,恰到好處地表明瞭他們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第二次是焦仲卿說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爲什麼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並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詩的末尾出現“鴛鴦”,它不是單純的“比”,而是“比”的發展式“意象”。在中國宏大的文學創作中,有些比喻被反覆地使用而漸漸固定下來,變成了含意之象即意象,當然,固定化的比喻只是詩歌意象的來源之一。如果查一下《辭海》,“鴛鴦”古稱“匹鳥”,雄雌偶居然不離,不能獨活,一般比喻夫妻。運用在本詩,“鴛鴦”正象徵着焦、劉二人至死不離的愛情。

由此可引發生一些聯想:《梁祝》的化蝶,蝶是經過蛹的蛻變,經過痛苦的掙扎才獲得在花間翩翩起舞的自由的,梁山伯、祝英臺也只有經過生死的磨難才能擁有相愛的自由。

白居易的《長恨歌》(敘事詩的頂峯之作)中的兩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同樣運用了這種手法。“比翼鳥”傳說中此鳥一目一翼,不比則不能飛。“連理枝”是一種不同根但其枝幹連生在一起的草木。它們都用來比喻夫妻。唐明皇與楊貴妃,一個是龍種,一個來自民間,前半生不相關,後半生卻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備課說明:以上環節的興奮點在於前面所學的《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複習與運用,做到概念清晰後,學生髮現自己能運用概念賞析其他詩歌,這是最讓人自豪。)

(五)如果說《詩經》中的民歌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的源頭,屈原的《離騷》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那麼,《孔雀東南飛》屬於哪一種? 

    分析:本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愛情悲劇,則多用現實主義描寫手法。統觀全文,作者使開頭、中間、結尾很好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傑作。 

第三課時

一、 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爲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 劉蘭芝:堅強、持重,自尊,果斷,不爲威逼所屈,也不爲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也可見 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爲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爲之的反抗行爲。)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自尊果斷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

 “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鎮定,莊重(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幹、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 焦仲卿:這是一個具有複雜性格的人,忠於愛情,忍辱負重,據謹懦弱,膽小怕事,但又有一定叛逆精神。 

 “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對愛情堅貞不逾

 “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 懦弱,膽小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 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極端蠻橫無理,一味獨斷專行,勢利。

 “何乃太區區”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想從許”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爲婦死,貴賤情何薄”

4、 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雲?”短短几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小結: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於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二、分析本文在詩歌語言方面的特點:

1.詩歌語言的含蓄美

詩歌的語言具有含蓄美,它簡練的詩句透過激發讀者的想象把直白的語言難以盡傳的情意巧妙地融化在讀者的心中,可謂“心頭無限意,盡在不言中”。因此,詩歌的創作者在運用“賦”繁筆的同時必須更好地使用簡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用有限的語言激發無限想象的目的,充分體現詩歌語言的含蓄美。

可以以劉蘭芝歸家一段爲例: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

劉蘭芝被休在東漢時期的一個普通家庭裏是震驚全家的事。但詩歌對劉蘭芝的各方面找寫都非常簡約,如動作描寫僅有兩個字“進退”、神態描寫三個字“無顏儀:、心理描寫簡練到一個字“慚”、辯解的話僅有一句。這簡約的語言背後是劉蘭芝複雜、矛盾的情感世界,你能透過你的想象,根據這些字句擴展、補充情節嗎?(也可針對劉母想象。)

(備課說明:本節課的興奮點在於把高中的想象思維訓練放入詩歌的鑑賞之中。課堂的實際效果非常好,學生想象力異常豐富,例如:有的同學想象在劉蘭芝進門時,十三歲到十七歲的美好的少女生活閃回在眼前,與現在相比,更覺悽苦;有的想象烏鴉報憂,添加水井勾起劉蘭芝自絕之心,以示無顏面回家;有的增加劉兄的言行,表現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無情的觀念,劉蘭芝無家可歸的現狀更令人同情等等。)

2.委婉靈活的五言詩體

《孔雀東南飛》產生於東漢,當時詩歌的字數正由四言向五言發展,《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誌着人們運用五言寫作的能力得到了完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也是五言敘事詩的代表作),流暢地運用五言寫作353句(1765字)的敘事長詩更是奇蹟。五言僅此四言多一字,它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不妨做一次小練習。朗讀第二段,請你從每一句中刪去一個字,王言變四言,但整段含義不變。

原段落爲: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爲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爲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爲織作遲,君家婦難爲。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全段可修改如下:

“十三織素,十四裁衣,十五箜篌,十六詩書。十七爲婦,心中苦悲。君爲府吏,守節不移,妾留空房,相見日稀。雞鳴機織,夜夜不息。三日五匹,大人嫌遲。非爲織遲,君婦難爲!妾不堪使,徒留無施,可白公姥,及時遣歸。”

五言變爲四言,內容完整,語言凝鍊,語音朗讀呈“二二”分配,如果用一個字擠入這種板塊式的結構中,那麼就呈現出“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的靈活的樣式,有了波瀾,並使語音得到延宕,更顯委婉。在這裏,更符合溫柔、善良的劉蘭芝的委屈的訴說。

與五言相比較,七言更見長於抒情。以李商隱的《無題》爲例:“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改爲四言:“見難別難,東風花殘。春蠶比盡,蠟炬淚乾。”一唱三嘆的韻味蕩然無存。

板書:

四言凝鍊整齊

五言靈活委婉

七言抒情味濃一唱三嘆

(備課說明:本節課的興奮點在於改詩,體會委婉靈活的五言詩體是一件抽象的事,必須運用一定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改詩,蘊含創造的意味,學生樂意做;抽字改詩,簡單易做,學生也做得好。)

三、結束語:

這真是:

紉如蒲葦,勇蘭芝抗婚赴清池

堅若磐石,癡仲卿違母縊庭樹

從《衛風氓》中的棄婦到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從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到曹禺的戲劇《雷雨》中侍萍的怨憤,從劉蘭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鳴鳳之死,無不吶喊出對封建專制的抗爭、對愛情自由的嚮往。今天,我們迎來了一個美好的時代,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再也不受封建禮教及家長制的羈絆,我們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時代,爲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王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