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模板(精選7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模板(精選7篇)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槓桿,能畫出槓桿的五要素。

2、能用槓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槓桿的結構。

2、透過探究、瞭解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瞭解生活中的槓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槓桿,能抽象出槓桿的定義,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時創造一種探究氣氛,透過用桿秤稱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經常使用各種機械,同學們想一想你使用過哪些機械?或你看到別人使用過哪些機械?

同學們想起很多人們常用的機械,這說明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在同學們說出的機械中有的比較複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瓶蓋起子等都屬於簡單機械,播種機、縫紉機等是複雜機械。複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這一章我們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上放着鉗子、錘子、瓶蓋起子分別試着用一用,看會有什麼發現?

(各小組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鐵絲,有的用錘子起木板上的釘子,有的用瓶蓋起子起瓶蓋,有三個小組用鉗子分別把鐵絲彎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後平靜下來。)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麼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透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透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透過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麼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鬆手後,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後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並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麼分類,並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後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於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並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援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製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於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麼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和使用。

(四)課堂小結:

1、什麼是彈性?什麼是塑性?什麼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五)鞏固練習: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它是由於乒乓球發生了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作的。

3、關於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纔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隻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於彈力( )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萬有引力 C、地面對人的支援力 D、人對牆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

(六)佈置作業:

六、課後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

(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 篇3

課前準備:

一、教學設計

昇華和凝華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物質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轉變的過程,但我們的同學們,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並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難直接觀察到,因此要掌握好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

二、具體步驟:

(1)佈置同學們課前複習歸納。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三態是固態、液態、氣態,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轉化、液體和氣體之間的轉化都已學過,透過對已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讓同學們自覺體會和產生固態與氣態之間是否會轉變的疑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

(2)佈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

佈置學生透過上網、查閱圖書,收集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透過對課外知識的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觀察生活中的現象。

在學習了前面關於固態和液態、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物態變化之後,觀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固態與氣態之間直接轉化的過程,並做好記錄、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培養同學們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最後在課堂上引導同學透過小組活動完成課本中設計的實驗,並透過實驗歸納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同時,再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一些前面討論的現象和問題。然後,對學生收集的知識進行討論和交流,並給予一定的評價和指導。

三、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昇華,什麼叫凝華。

2、知道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

3、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昇華、凝華現象。

4、透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常現象實驗的觀察,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探求知識的慾望。

5、透過小組活動、課外和課堂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教具、學具、實驗儀器:

1、學具: 收集的文字資料、實物、圖片。

2、教具: 實物投影儀、照片、鐵架臺、燒瓶、酒精燈、細線、碘

五、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昇華、凝華現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

2、解釋生活中的昇華、凝華現象。

3、瞭解昇華、凝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六、課前學習的內容:

1、歸納前面所學的物態變化並瞭解其吸放熱的情況。

2、查閱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瞭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態變化情況。

3、觀察生活中的物態變化,瞭解那些發生在固體和氣體之間的。

4、與同學交流觀察學習的情況並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並做適當的記錄整理。

教學過程:(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學指導、學生活動)

一、複習引入 (3分鐘)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2、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麼?吸熱還是放熱?

3、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屬熔化?哪些屬於凝固?

4、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麼?吸熱還是放熱?

5、汽化的兩種方式是什麼?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6、那麼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學生1答:固態、液態、氣態。

學生2答: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3答:如冰化成水、鐵變成鐵水等是熔化;水結成冰、油變成固態油脂、蠟燭油變硬等是凝固。

學生4答: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叫汽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叫液化,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5答:蒸發和沸騰 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不同點:溫度條件不同; 發生地點不同; 劇烈程度不同。

學生6答:能; 如:衣櫃中的衛生球變小冰凍的衣服幹了;冬天的雪人變小了;雪花的形成等。複習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老師要幫助學生整理糾正一些不正確的答案。

二、教學過程 (35分鐘)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透過活動來觀察物質在固態與氣態之間的變化:

1、先裝置好實驗儀器

2、觀察瓶中碘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3、移去酒精燈,然後觀察瓶中的變化。

4、棉線上析出的碘像什麼?

5、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活動中發現的一些現象。

(1)碘是怎樣變成氣體的?

(2)什麼是昇華?

(3)昇華時我們必須給碘加熱,這說明這是一個什麼過程?

(4)什麼叫凝華?它吸熱還是放熱?

6、課前同學們收集的物態變化中,哪些是昇華?哪些是凝華?

學生活動:在錐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懸掛一段棉線,用酒精燈微微加熱。學生觀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沒有看到液態的碘。學生觀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細線上出現針狀碘固體,非常漂亮。

學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學生2答: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

學生3答: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昇華。

學生4答:吸熱學生答: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它是一個放熱過程。

(說明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小結 (7分鐘)

四、作業佈置、教師引導:

1、同學們在課前收集了有關人工降雨的一些資料和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分別交流。

(1)在這種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現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種方法是什麼?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3)人工降雨的第三種方法是什麼?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昇華、凝華,它們幫助人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1、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內容。

2、歸納出物態變化的網絡圖或循環圖。

(1)食物保鮮

(2)舞臺製造白霧

(3)利用衛生球除蟲

(說明活動鼓勵同學們質疑、提問、補充,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多向思維。老師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或有的同學不太清楚的問題請學生幫助解決,使學生體會成功和幫助人的喜悅。培養學生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另外,透過對日常現象的觀察和比較,使同學們體會到生活、物理、社會的關係,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爲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服務的欲)

板書設計:

昇華和凝華

一 、活動:

1、過程

2、觀察、記錄現象

3、結論

二 、昇華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

凝華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

三 、昇華吸熱 凝華放熱

四 、生活中的昇華、凝華現象及應用。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透過分析一些實例瞭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透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透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4、透過使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質量的單位以及換算;

2、學習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大水泥釘、小水泥釘各一枚,訂書針一錠,天平。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1) 一根大水泥釘與一根小水泥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鋼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鋼的量不同)

(2) 一根訂書針和一錠訂書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相同材料構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於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質量的概念

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

2、質量的單位

(1) 講解:

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 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補充:生活中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2)引導估測常見物體的質量 及小資料的講解。

一隻蘋果的質量 、你身體的質量 、

一袋方便麪的質量、一隻雞蛋的質量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瞭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透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係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繫能量轉化和守恆的關係,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繫,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繫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資訊中學習,提高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麼;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麼;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麼.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採用實驗探究和資訊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於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諮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後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並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資訊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並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爲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資訊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並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參考方案】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註】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 篇6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學會了什麼)瞭解、掌握、認識

(2)過程與方法:經歷(透過)對...的探究過程,初步學會提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學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意識。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新概念的理解及其應用、實驗探究。

難點:新概念的理解、總結實驗規律、各種規律的靈活應用。

3、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常用的匯入方法實驗匯入、聯繫實際匯入、直接匯入)

採用聯繫實際匯入法:講述遊樂場激流勇進的過程,提出問題:小車沿着軌道下滑的時候,它的速度是怎麼變化的?匯入新課:用平均速度的知識來解決。

(2)新課講授(知識點條理清晰的呈現)

①簡單講解本節課基礎知識點。

②歸納總結該課題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尤其對該注意的一些情況設定易錯點,進行強調。可以設計分組討論環節。

③拓展延伸,將所學知識拓展延伸到實際題目中,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在新授課裏面一定要表現出講課的大體流程,但是不必太過詳細。

(3)鞏固練習

練習題

練習題二

(4)小結作業

①請學生代表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②佈置課後作業。

4、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資面試教案 篇7

說教材:

《重力與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節的內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礎內容本章從最常見的重力入手,講授力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力學的基礎,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所以本章的教學 關係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測量;

3、重心與穩度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力現象,學會基本的力學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方向,並結合重心與穩度,強調與生活的密切關係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爲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測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勻物體重心的位置

4、會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與穩度的關係

6、運用重力,重心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用簡單器材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重力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並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由於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示意圖,進一步擴展重力與重心本節的重點是力的圖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與穩度;教學的難點是 重心與穩度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示意圖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爲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力的圖示的描述方法,並透過複習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重力的三要素,並透過實驗探究均勻、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再進一步聯繫生活,理解重心與穩度;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並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爲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複習力的示意圖和力的三要素,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擴展到重心與穩度,強調學生學會畫力的圖示,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匯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透過(靜態和動態)圖片展示奇特的力現象,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透過幾幅有關重力的圖片來告訴學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見的力——重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透過提問,複習 初中時是怎樣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圖);複習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讓學生學習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麼是力的圖示,怎樣畫力的圖示?對於力的圖示,學生常常容易出錯,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親自動手畫,而不是隻記住它的畫法所以教師先舉例(圖4-6 力的圖示)該怎樣畫舉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並讓學生動手畫,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畫,教師評價與分析 學生所畫的力的圖示,指出他們的錯誤,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力的圖示的畫法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思考來獲取新知識

教師舉例(樹葉飄落等)引出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讓學生感受重力無處不在透過力的三要素分別講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重心)):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測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g,並讓學生知道g值會隨地球上緯度和高度而變化教師透過作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重力的作用點稱爲重心,那物體的重心如何確定?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得出有規則幾何形狀且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是幾何中心;教師提問:沒有規則的物體重心如何確定?指導學生利用懸掛法尋找重心,學生進行實驗,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把知識擴展到;重心的高低影響物體的穩度,教師舉例說明;學生閱讀課本,利用所學的知識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後佈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 :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爲中心”,以物理實驗爲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