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江南的冬景教學實錄 教案教學設計

江南的冬景

從容說課

本文是“像山那樣思考”專題“諦聽天籟”部分的第一課,這一部分要求我們主要引導學生欣賞和表達自然之美。課堂設計的主導思想是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透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有所收穫。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讓學生了解一點美學知識。

2. 培養學生文字閱讀的審美感知能力、發現能力和鑑賞評價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親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2.交流探究,品味文字意境美。

3.拓展探究,在文字的比較閱讀中進一步瞭解相關的美學知識、文學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時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感受和欣賞自然之美的能力。

教學難點

知曉自然之美與心靈感受的關係,品味由此而體現的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打印好的作業及材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活動說明: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就近選擇野外一處有村有民、有水有田、有林有草之所,作一次短暫郊遊。在身心放鬆之餘,教師有意地引導學生觀察周圍景物,不着痕記地吸引學生注意幾個重點景物對象。但不交代任何目的。

[新課匯入]

師:幾天前,我們共同到郊外暢遊了一番,大家感到快樂嗎?

生(齊聲):快樂!

師:那一天,我已經給同學們設下了一個題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好地完成。

生:什麼題目?我怎麼沒有聽說?

老師沒佈置什麼作業呀!

又是要作作文吧?

師:不是作作文,但和作文很有關係。――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們有沒有感受到那裏景色的美?

(學生有的說“感受到了”,有的叫“沒有”。教師注意觀察,暫時放過說“感受到了”的,而請叫喊“沒有”的同學表達意見。”)

生1:沒有。就幾幢灰突突的房子,一條骯髒的小河,有什麼“美”的。

師:看來,你玩也玩了,樂也樂了,身心也放鬆了,就是把“美”放過了。(生笑)也好,你就把你見到的“灰突突的房子”、“骯髒的小河”,以及類似的景物,用散文式的語言描繪一番如何?

生1:(邊思考邊表述)幾幢房子,灰突突的,破敗不堪,好像已過了幾個世紀。一條小河,水面上飄浮着一團團的雜草,像是平平的路面上偏偏長着一片片的青苔。大片的草地已開始枯黃,沒有一點兒精神。幾棵落葉喬木也開始落葉,飄零的葉子隨風亂飛,飛滿了田野,飛進了村莊,吹打在行人的臉上。

師:大家說,這番景物他描繪得怎麼樣啊?

生:好!

師:這樣的景物美不美呢?

部分學生:不美。

師:爲什麼說不美呢?我倒要領教一下同學們的高見了。

生2: 這些景物不是“破敗”就是“雜亂”,沒有一點兒生機。

生3:他描繪的這些景物色調很灰暗,讓人感到心裏很壓抑,很鬱悶。

師:我們閱讀過許多詩歌和散文,好多詩文中也有這樣的景物描寫。比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生跟着齊讀)“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也有這樣的景物:“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生齊讀)“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師:在馬致遠的詩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不吉祥的鴉又是在黃昏之時出現;《岳陽樓記》的這段文字,又是“陰風”、“濁浪”,又是“薄暮冥冥”。你們說,這樣的景物就不“美”嗎?

(生沉思)

生4:這些景物也是很美的。《天淨沙秋思》詩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給人一種蒼涼悽清之感,襯托了“斷腸人在天涯”的感慨。《岳陽樓記》的這段景物則是陰冷、昏暗、恐怖的,襯托了“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悲涼心境。兩種意境,襯托着兩種心情。

生5:老師,是不是說“灰暗”的景物也是美的?

師:美實際上是一種感受。我們常說“即景生情”,景色可以引發人的某種感情。反之,也有“境由心生”的說法,你帶着什麼樣的心情去感受景色,那景色就會帶有什麼樣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說,“灰暗”的景物也是美的。人們常說的“悽美”、“憂鬱美”、“悲劇美”等等,可以說都是“灰暗”的美。把眼前的景物與你的情感體驗融合爲一體,美就產生了。這就是所謂的“審美”。而文學的美,就在於把你的審美體驗用最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

師:我們初中都學過《正確的答案不止一個》這篇文章吧?

生(齊聲):學過。

師:我們應該知道,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就會得出不同的答案。我們如果換一種心情,去觀察和感受剛纔的景色,會有什麼樣的審美感受呢?

生:會感到很快樂。

師:那麼你能不能以快樂的筆調,再來用散文的筆法描繪一下這些景物呢?誰來嘗試一下。

生6:幾幢房屋枕在小河邊,雖已有些破舊,卻顯出幾分安逸,幾分自然。河水潺潺流淌,水面上飄浮着幾根枯草,幾片落葉,好像一艘艘小小的船兒。草地已開始泛黃,但那大片的綠色仍然驕傲地炫耀着,把一年中最後的美麗也獻給了遊人。幾株喬木已開始落葉,葉兒隨風飄舞,那是樹木回報大地母親的禮物。

師:這位同學改得好不好啊?(生齊聲叫“好”)我們爲他鼓鼓掌!

師:可見,心境不同,審美的感受就不同。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交流到這裏,同學們有什麼收穫呢?老師代庖給概括一下。

1、   善於“於平常處發現美”。羅曼羅蘭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也曾說:“你們只要在屋子邊上那一塊草地上蹲下來近看一看,你們應該發現一個十分驚人的昆蟲世界。……睜開雙眼,注意觀察,令人驚訝的東西就在你身邊。”

2、   “景物的美就是心靈與自然的融合”。美實際上是你的心對於自然的一種感受。要有一顆對於美的敏感的心。

3、   “心境決定情境”。反映在文學作品上,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同樣是寫秋,毛澤東看見的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南唐後主李煜則只感受到了“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推進新課]

――“於平常處發現美”

師: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屬於“人與自然”這一向度中“像山一樣思考”專題。這一專題的學習任務是“欣賞自然”、“感悟自然”和“沉思自然”。你們注意到了第一部分的標題了嗎?(示意看書頁左側)是――“諦聽天籟”。“籟(音lài)”是什麼意思?

(生搖頭)

師:“籟”指從孔穴裏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成語有“萬籟俱寂”一詞,意思是各種聲音都停息了。“天籟”就是指大自然所發出的各種聲音。但“諦聽天籟”不應該簡單理解成諦聽大自然所發出的各種聲音,它還含有欣賞大自然的景色之意。視與聽都含於其中。可見,我們學習第一部分兩篇課文的主要任務是“欣賞自然”,也就是研習文字,欣賞文學作品給我們展現的大自然的美景。

師:文學大師們,個個都有一雙慧眼,都有一顆敏感的心。郁達夫選擇了一個最難以發現美的季節――冬季,卻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美,寫出了一篇優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套用一句歌詞“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們透過大師的眼,去發現和感受江南冬天裏的美景。

(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字所描繪的自然“景點”)

師:請問,在冬季裏,郁達夫發現了江南什麼樣的美景?請把這些“景點”指出來,並簡要鑑賞一下。

生1:郁達夫寫到了江南冬季裏的植物。他發現“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葉也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烏桕樹“則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這些景物寫得很有詩意,很有生機。

生2:他第7段寫到了冬天的微雨。這雨景也是很美的。

師:你可不可以把重點的文字給大家讀一下,再簡要地鑑賞一下呢?

生2:(朗讀))“秋收過後,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裏,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閒?若再要點景緻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裏可以添幾個喧譁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着燈光的月暈。”這些景物在江南是常見的,平常得很,但郁達夫寫來,卻讓人感到津津有味。這說明郁達夫對美的感覺非常敏銳,也非常善於描繪景物的美。

師(適時引導):這段話對所描寫的景物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概括――“一幅冬日農村的圖”。現在請大家欣賞兩幅畫,一幅水墨畫,一幅油畫。哪位同學對美術作過研究,能說一說水墨畫和油畫各有什麼特點嗎?

(多媒體投影水墨畫、油畫)

生3: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手法,它是用毛筆、墨以及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素上作畫。運用虛實疏密結合和“留白”等手法來取得巧妙的構圖效果。在畫面上還題寫詩文,加蓋印章,將詩文、書法、篆刻融爲一體。作畫講究立意雋永,氣韻生動,並形成了整套以水墨爲主體的表現技法。 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後來也有中國油畫。這種畫的顏料都是用天然植物和礦物的汁和炭化合物。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師:那麼你看郁達夫所描繪的“冬日農村圖”,像是一幅水墨畫兒呢,還是像一幅油畫?

生3:像一幅水墨畫。他的寫景,是以黑白爲主,雖有色彩,但只是略微點染,沒有油畫的那種濃重的顏色。比如“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這是主色調。而“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着燈光的月暈”,這裏的着色也是淡淡的。另外,整個景物描寫中,有的類似於水墨畫的工筆素描,如寫雜木樹林的文字;有的像是潑墨寫意,用墨濃淡相宜。整個景物描寫點到爲止,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師:(鼓掌)聽君一席話――勝看百幅圖。生3同學給我們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美術課。博學,才能多才。我們都應該好好象生3同學學習。

懷着一顆尋美的心,讓我們繼續“發現”文章更多的美景。

生4:江南的雪也是很美的,只不過本文都是採用引用古詩的方法來表現的。

師:說到引用古詩,我倒要檢查一下你們的預習情況了。在“課前預習”中,我要求同學們查找並抄錄本文引用的古詩全文,以及有關江南冬景的古詩,你們有沒有完成?

生:完成了!

師:我們就來看一看同學們抄錄的這些古詩。

(實物投影)

 

井欄砂宿遇夜客

五代李涉

暮雨瀟瀟江上村,

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

如今世上半是君。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早梅

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猶應律,先發映春臺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師:郁達夫發現了江南冬日雪景之美,卻引用古詩句去描寫,他是不是在偷懶呢?你們怎麼看呢?

生5:假如能借古詩的意境寫出景物的意境,有何不可呢?正如文中所說的:“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依我看,美是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感受,而表現手法可以多種多樣。“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生6:郁達夫也不是單調死板地引古詩句,他還有自己對詩句的品評。比如:“‘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這句話很有趣味。他發現的美、感受的美,透過引用詩句和自己的品評,都表達出來了,而且更有文采。

師:(畫龍點睛)作者在這裏用的是“避實就虛”的手法,巧借詩句的意境,並透過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雖則語句簡省洗練,但所包含的意象十分豐富。

師:我們看,平平常常、司空見慣的江南之冬,郁達夫竟從中發現了這麼多的美。只要你有一顆敏感的心,美,無處不在。

[突破難點]

--“景物的美就是心靈與自然的融合”

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之色彩”――也就是作者寄託於景物中的情感――是怎樣的呢?誰能快速地說出本文的情感基調?

生1:是“明朗”的。

師:給大家說說,你是怎樣這麼快就把握了本文的情感基調的。

生1:這是很明顯的。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寫道:“但對於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這句話就點明瞭本文的情感基調。

師:生1回答得很輕鬆,顯示了他所具備的較強的閱讀能力。這句話正是本文的“文眼”,是理解全文情感的關鍵。同學們都應該在閱讀中養成快速抓住文眼的能力。

在“明朗”這個情感基調下,作者是怎樣把自然的美與心靈的感受融爲一體的呢?

生2:第5段中,作者在描繪江南植物時,特意突出它們在冬天裏所顯現的生機,蘆花冬至不敗,紅葉能保持三個月的生命,雪白的桕子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的綠意。作者還評議說:“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後,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並且還可以飽覺着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裏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裏,最容易體會得出。” 這是畫龍點睛之語,把自己對自然之美的感受直接抒發出來。

生3:第7段,寫微雨中的江南,評論說:“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這也照應了文眼“明朗”。第8段寫江南的雪景,引的詩句都很有情趣,而品評這些詩句的語言,比如“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又都突出了這種情趣,突出了對江南雪景的喜愛。

生4:作者還多次寫到在江南的冬天裏散步。如第6段:“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與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裏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第9段:“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這一種冬天,倒只會得到快活一點,因爲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閒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國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這兩段還把江南冬日裏的散步與日本人、德國人作了比較,以突出江南冬日裏散步的愜意悠閒、逍遙自在。全文的最後一段,作者還寫道:“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裏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這就與前面的“文眼”呼應了起來。

師:寫散步與江南冬景之美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4:散步正是對江南冬景之美的心靈感受。

生5:第2段作者還寫到了老翁小孩在門前坐着曝背談天的細節,很有生活氣息。他還評論說:“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麼?”“可愛”一詞,就表現了作者的心境,也由此引出了第3段的文眼“明朗”。

師:同學們的見解都很精闢。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用心靈去感受自然的美,描繪自然之美時又要時時扣住自己的審美感受,這就是“心靈與自然”的最佳融合。

[類文比較,拓展閱讀]

――“心境決定情境”。

師:我們在交流郊遊的觀感時,首先感到的是“破敗”、“灰暗”,而郁達夫卻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江南冬日裏明朗亮麗的圖畫。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幻燈投影,學生齊聲)“心境決定情境”。

師:我們再來賞析一下郁達夫的另一篇優美的散文,堪稱《江南的冬景》姊妹篇的《故都的秋》。請快速瀏覽一下預習材料中的《故都的秋》文字,迅速抓住其“文眼”,看此文與《江南的冬景》所營造的意境、表達的心境有什麼不同。

生1:這篇散文的文眼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從“清”、“靜”、“悲涼”三個詞來看,作者的心情是比較憂鬱的。而《江南的冬景》則色調明朗,作者的心情也是悠閒愉快的。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夠很快地發現“文眼”了。請概括地說一說,作者是透過哪些景物的描寫來營造這種“清”、“靜”、“悲涼”的意境,來表達自己憂鬱的心情的呢?

生2:第3段寫了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喇叭似的牽牛花、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後面幾段還寫了北國的槐樹、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北方的秋雨、北方的果樹等等。這些景物的意境都能使人品到一種秋的悲涼味道。

師:其實在郁達夫的許多作品中都瀰漫着灰暗憂鬱的色彩,有人甚至說他是病態頹廢的。――同學們可讀一讀他的小說代表作《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我們讀《故都的秋》,是否感覺到了他的憂鬱頹廢?請談一談你的認識。

生3:應該感覺得到。他好象在特意追求這種秋的“清”、“靜”、“悲涼”味道。這從開頭第1段就看得出來。他在結尾還說:“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既然是“悲涼”的,還要留住它,沒有一點兒厭惡,這不是有病嗎?

生4:我能感受到《故都的秋》的那種憂鬱美,但我不認爲其中帶有頹廢色彩。三個詞語,我看“清”、“靜”是主要的,秋景也寫得很美。作者好象在“清”、“靜”、“悲涼”的“秋味”中思索着人生。

師:兩位同學的見解完全不同。我現在給同學們三分鐘時間,與“左鄰右舍”爭論一番。

(學生爭論,教師巡迴聽取見解)

師:受課堂的時間限制,不能讓大家充分地闡述自己的見解了。大家可以在課後繼續討論。老師可以告訴大家,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七八十年了,還沒有結果。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透過閱讀和今後的研究,得出你個人的認識。不過,有一種認識,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那就是――

(老師賣關子,學生斂聲屏氣)

師:“心境決定情境”。

[課堂小結]

師:一堂課很快就過去了。最後,我有一句話送給大家。――親近大自然,去感受她的美吧,那裏有你所有的感情寄託。

(下課)

 

附:板書

《江南的冬景》

 

冬景之美 心靈感受

 

曝背談天景 豈不可愛

 

冬郊的植物  飽覺生氣

冬日農村圖                文眼:“明朗” 胸襟灑脫

 

江南的雪景 歡喜調戲

 

冬日裏散步 愜意悠閒

 

《故都的秋》文眼:    “清”、“靜”、“悲涼”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