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人教版釣魚的啓示教案

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把鱸魚放回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身啓示的事,下文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釣魚的啓示教案,歡迎閱讀參考!

人教版釣魚的啓示教案

  人教版釣魚的啓示教案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將鱸魚放回湖中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啓示。

3、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釣魚的啓示》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從小進行道德實踐對人的一生成長的重要作用。

《釣魚的啓示》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今天咱們繼續學習第13課(師指課題:生齊讀課題)。

上節課,從課文中我們瞭解到整個故事是圍繞着一條魚(板書:魚)來展開,大家自己讀讀下面的詞語,看能不能用上它們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1.複習詞語:得意地欣賞 大聲地爭辯 乞求的目光 依依不捨地放回 終生的啓示

2.學生用詞說話,師相機補充。

3.是的,這正是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所說的:“三十四年前和終生的啓示。”(示句子,生齊讀) 二.講讀課文 1.同學們,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生:月光如水)這麼美的夜晚,作者是怎樣描寫的?請你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來。 2.抽生彙報,並示配圖與句子。 ①如此美好的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生齊讀句子)。這一圈圈彩色的漣漪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這句詩,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或詩句呢?(皎潔,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讓我們再次和着音樂融進這醉人的月色中吧(配樂讀句子)。 3.這美好的夜晚是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晚上,故事發生的時間恰好是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引導生齊答)圍繞着這條魚(指板書)發生的事,給我們留下了永久的回憶。

4,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5.抽生回答,師相機板書:留 放。

6.圍繞着“留和放”,我和父親展開了一場爭辯,請你找出來,讀一讀。(生自由讀)

7.(示爭辯句子)師生分角色讀爭辯部分。

8.你看,兒子覺得應該“留下”,而父親卻覺得應該“放了魚”,是留下還是放了,咱們先找找理由,你再細細地讀讀課文,看看我把魚留下的理由是什麼?

▲第3自然段:(時間長、好不容易釣到魚——透過動作描寫表現、魚兒非常漂亮)

▲第4自然段:離開放捕撈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 ▲第7自然段:四下無人。

9.是啊,這魚兒太誘人了,捧着這條大鱸魚,我真想

。(學生補充)

10.既然這麼想留下這條魚,我們再試試用上關聯詞,把理由向向爸爸說清楚吧。(師每一生說都講: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裏去。) 因爲所以 之所以是因爲 雖然但是

11.可是,面對着兒子的苦苦哀求,父親只是說:“(引讀)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裏去。”

12.咦,這難道父親一點兒不喜歡這條魚嗎?

▲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

▲盯着鱸魚看了一會兒。 此時,父親盯着鱸魚,他在想:(雖然大,但還有兩個小時纔到捕撈時間;儘管無人知道,但這是個人人知曉的道德公約。)

13.(師生引讀,讀出爭辯的語氣)想到這,父親把目光轉向了我,我急切地問道:

14.是的,儘管心裏有多麼的不捨,心裏有多麼的不忍,父親還是要求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裏去。

▲從哪個詞看出父親的堅決?

▲這句話中的“得”可以換成什麼詞?

▲文中同樣表達這種堅決的詞還有哪些?(不容爭辯、沒有商量的餘地)

▲父親爲什麼這麼堅決?

15.創設情景,反覆朗讀:

▲雖然自己和兒子一樣喜歡這條魚,但父親還是不容爭辯地說:

▲雖然兒子在乞求留下這條魚,但父親依然不容爭辯地說:

▲儘管離開放捕撈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但父親還是沒有商量的餘地地說:

▲儘管此時無人知曉,但父親最終還是態度堅決地說:

16.這有大又漂亮的魚兒又走了,帶着我的不捨,帶着我因它而產生的夢想又走了,所以說(再出示最後一段)引導讀。

17.年少的我不能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直到成年後,我才真正讀懂了父親——(師配樂讀啓示段)

18.成年後,我才知道父親堅決要我放魚是爲了告誡我:“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卻很難。”

19.引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卻很難。”並理解。

▲就放魚這件事來說,留下魚是(不對的),而放了魚是(正確的),(邊說邊說邊完善板書)。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坐起來卻很難,你說難在哪?(難以判斷對錯,做事不夠冷靜,不想後果。克服佔有慾,自我約束)

▲是啊,真難。看來道德二字(板書:道德)不僅僅是是與非的判斷,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你看這“德”字,中間的這一橫就像一把丈量自我的尺子,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這尺子始終要放在心上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描紅一橫) 20.這尺子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發揮了作用,也碰到了許多誘惑人的“魚”,這魚是什麼?(金錢、榮譽、利益)

▲當我面對“金錢”這條魚時,我想起了父親說:

▲當我面對“權利”這條魚時,我想起了父親說:

21.那麼今天,我們同樣會面臨很多誘惑人的“魚”,如

▲面對家中開放的電腦,

▲在沒有老師在場的課上,我

(在什麼情況下你會怎樣才能抵制誘惑人的魚?) 22.是的,當我們每一次遇到誘惑人的魚的時候,我總會告誡自己:“道德只是個簡單勇氣和力量。” 三、拓展昇華 1.三十四年後,還是那如水的月色,我和父親又來到了這湖來釣魚,父子之間又產生了一段有意思的對話,請你展開想象,寫下來。 2.是啊,從同學們的回答了讓大家懂得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卻很難。”所以說:“

“三十四年前和終生的啓示。”

四、作業

1.生活處處有學問,只要用心感悟,你便會有所收穫。生活中發生的哪件事使你得到啓示呢?到生活中去發現吧,然後把它寫下來,這樣你的體會會更深刻。 2.課外閱讀語文書第 頁《剝豆》一文。

  人教版釣魚的啓示教案二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3課《釣魚的啓示》。

二、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會基本的表達方法,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在品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同時根據本教研組制定的“如何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能力”的課題研究,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進行深入的探究,爭取使學生成爲最大的受益者。

三、教材分析

《釣魚的啓示》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生活的啓示”。作爲單元的首篇課文,主要講述34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掉到一條大鱸魚,此時離捕撈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 “我”把鱸魚放回湖裏,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我”還是依依不捨地把魚放回了湖裏。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啓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文中重點句直接點明文章主旨,敘述過程中以“我”的心理變化爲線,清晰的交代了事情的發展過程,透過人物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教學中應抓住這一主線,引導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能夠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文章內容,能夠較爲準確的從文字中提取資訊並進行分析理解,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掌握了生字新詞,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點句和較難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別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學生很難弄清楚,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和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同時根據本教研組制定的“如何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能力”的課題研究,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發現學生在平時語文學習中,在參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無論是思想還是表達都有很大的一部分欠缺,結合本課的特點,我重點在教學圍繞啓示,深入感悟的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了深入文字的對話設計,希望學生在訓練中,閱讀能力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五、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啓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2.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讀思畫結合的學習習慣。

六、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我”從鱸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啓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七、教學難點:

理解“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八、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九、教學流程

直入啓示,初步感知。

圍繞啓示,品讀感悟。

探究啓示,深入感悟。

強化啓示,明理做人。

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十、教學過程

(一)直入啓示,初步感知

1、配樂朗讀:那是一個月光明媚,四周靜悄悄的夜晚,離釣鱸魚還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和爸爸跟往常一樣去附近的湖中的小島上釣魚,我偏巧釣到了一條大鱸魚,我太喜歡它了,而不忍心放掉,父親堅決的要求我放了他,文中的兒子最後依然遵照爸爸的話,放了那條來之不易的大鱸魚,兒子當時才11歲,當然也就充滿了對父親做法的不理解,可34年過去了,那個捕撈鱸魚的夜晚卻讓作者終生難忘。他就是現在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築師——詹姆斯,他爲我國廣大讀者所瞭解,不是因爲他的建築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選入課文時題目改爲《釣魚的啓示》(板書課題)我們一起把課文的題目讀一遍。

【設計意圖】:以口述的方式把整個故事融入課題匯入,直入啓示環節,使學生在文字的更名中得到初步感知,對作者有一個簡單的瞭解的同時,更對這個釣魚的啓示充滿無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

(二)圍繞啓示,品味感悟。

1.細品課題,課文的那個自然段直接告訴你釣魚給作者留下啓示?

2.學習第11自然段。

3.學習第2自然段,讀並且體會。

4.滲透寫作方法。

5.出示句子:“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探究學習。

6.資料引入:鱸魚體長(可達60多釐米),口大,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又小黑斑,以魚蝦爲食,生長快,肉嫩鮮美,棲息於近海,早春在鹹淡水交界的地方產卵,爲了保證鱸魚的繁衍,美國政府規定,在開放日之前不允許捕撈捕撈正在產卵和生長中的鱸魚。這是每一個漁民都應該遵守的規則。

【設計意圖】:此環節抓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夜晚,來滲透“側面烘托”的描寫方法,同時以第一課時需要解決的問題“釣魚的啓示”來揭示學生思考的點,同時還透過適當的資料引入,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探究啓示,深入感悟。

1.體會作者經歷釣魚時的情感變化?

2.出示課件:當我釣到大鱸魚時,我十分地( ),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時,我感到十分地( )和( ),三十四年後,我從中得到了深刻的啓示,我對父親充滿了( )

3.指名讀3至10自然段。

4.學生填空:當我釣到大鱸魚時,我十分地( 得意 ),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裏時,我感到十分地( 委屈 )和(沮喪 ),三十四年後,我從中得到了深刻的啓示,我對父親充滿了( 感激 )

5.滲透課文表達特點。

6.深入學習父子對話內容。

7.師生合作讀書感悟。

8.指導讀書。

【設計意圖】這一訓練,既有利於啓發學生深入地思考父親的心理活動,發展思維能力,又有利於鍛鍊學生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的能力。語文味就在這品詞品句中升騰、飄蕩。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教師適時地針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進行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真情朗讀,讓學生真切地從內心感受詹姆斯在服從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爲,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9.自學提示:自由讀課文3至9自然段。

思考:我不願意將魚放回湖裏的理由?

(1)理由一:這條魚是我好不容易釣到的。

(2)理由二:這條魚又大又美“我”捨不得放掉。

(3)理由三:當他釣到魚的時候沒有人看見。

10.讀中感悟,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具有整合教學內容、深化理解的作用,學生的角色表演中自然引用文中語言,從而達到將文字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語言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四)強化啓示,明理做人。

1.學習第9自然段的內容

2.感悟啓示。

3.學習第10自然段內容。

4.教師小結。

5.讀句子,體會“魚”和“漁”

出示句子1:那晚以後,我再也沒有釣到過那樣的魚。

出示句子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6.聯繫實際,指導行爲

【設計意圖】:聯繫實際,進一步體會父親告誡“我”的話,並從中進一步瞭解“我”的父親教子有方,品德高尚,以及“我”受到的教育是非常的嚴格的,透過對比,進一步體會。從而使學生懂得做一個自覺遵守規則、誠實守信的好公民。

(五)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這是父親送給我人生中最爲珍貴的禮物: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2.這就是釣魚給我帶來的啓示:讀——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裏中,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3.童心是最美,老師把孟德斯鳩的一句名言送給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首先是想在文章的結尾分析完後,給學生一個強化主題的思想意識,其次是想做到情感的昇華,讓學生心中牢記做人做事的道理,最後以送名人名言的方式,拓展主題,做好積累。

(六)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這個感人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2.推薦文章:讀一讀同步閱讀中的《位置》和《挫折中的教育》兩篇文章,相信你會得到更多的啓示。

【設計意圖】:高年級學生正處於從書本中汲取做人做事道理的重要階段,老師透過學習典型的文章,然後適當做到拓展延伸,既爲學生很好的提供了讀書的素材又讓學生讀後所獲,真正的讓語文課做到活學活用,老師的受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的思想就完全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