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關於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集合7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這篇略讀課文描寫了家鄉山林中一眼美麗的清泉,寫出了泉水的深和綠及冒不完的水泡。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觀讚美之情,表達了對家鄉熱愛的感情。

課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動的特點,以及”我”對家鄉泉水喜愛的順序寫的。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課文開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寫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頭鑲嵌,青苔、綠草、野花環繞,就像一個大花環。泉水色綠且深,清可見底。第三自然段講從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陽光下呈現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講這就是自己家鄉的珍珠泉,表達了家鄉孩子對珍珠泉的喜愛之情。本課表達上的特點是抓住有特點的景物,描寫細膩生動,用詞優美。同時對家鄉的感情充溢其間,富於感染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感悟讀、做句子卡片等方法體會抓特點表述景物的方法,同時積累課文優美語言。

3.讀中欣賞、感悟珍珠泉的美,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及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品味珍珠泉的美。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抓特點表述景物的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基本操作程序 教學調整

一、揭題匯入:

師板書課題:珍珠泉

師: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課文,我們感受到了燕子的可愛,

荷花的美好,知道了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作者用手中的妙筆爲我們留下了很多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那麼珍珠泉又有什麼特點呢?讓我們走進課文好好地去領略一番吧,

二、初讀課文,質疑、解疑

1.生自由讀課文,理解字詞。(引導學生透過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解決不懂的字詞)

2.梳通文脈

⑴整體感知課文的寫作順序

⑵重點了解課文寫珍珠泉的是哪幾個自然段?(課文2.3.4自然段)指說這3個自然段依次介紹的內容。(師隨機板書)

三、咀嚼珍珠泉的水泡,感受水泡的特點

⑴師:讀了課文,令你感受最深的是珍珠泉的什麼呢?(指說)

(重點品讀第三自然段,感受珍珠泉水泡的可愛、活潑)

⑵生自由讀第三自然段,劃出寫水泡最有趣的是句子。

⑶交流:

出示:開始,水泡很小,搖晃着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

師:喜歡嗎?你最喜歡它哪一點(引導學生抓住 “小、越升越高、越來越大”這幾個詞感受水泡的變化。)

師:原來水泡還是在變化的呢?真有趣!

⑷師順勢引導學生從”搖晃、綻開、撲哧一笑”這幾個詞語中感受水泡的可愛、有趣、調皮……

師:這些小水泡就像我們小朋友一樣可愛,作者是把它們當作人來寫了。小水泡多麼活潑啊,你彷彿看到它們在幹什麼呢?(指說)這麼活潑、可愛的小水泡就要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作者可真有點捨不得啊,誰能透過朗讀把可愛的小水泡留在我們的教室裏呢?(指讀)

齊讀:可愛的小水泡們,一起讀。

⑸作者不僅看到了水泡的樣子,還聽到了水泡的聲音呢。課文中表示水泡聲音的詞是哪個?(一嘟嚕一嘟嚕)誰能把好聽的聲音帶給大家?(指讀 “一嘟嚕一嘟嚕”)現在你能把這個句子來讀好嗎?(指讀)

最有趣的,當然是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了。

⑹師:小水泡的聲音好聽,樣子好看,把這麼可愛的小水泡送給你的同桌吧,把這兩個句子讀給同桌聽。(同桌讀)

最有趣的,當然是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了。開始,水泡很小,搖晃着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

⑺師:小水泡不但在變化,而且在陽光的照射下,還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呢。找到寫水泡顏色的句子,讀讀。

出示:

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銀色的光斑交錯着;水泡閃亮閃亮的,射出紅的光,黃的光,綠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本節課,教學目標合理,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參與廣泛、積極,有較好的達成度。

一、感悟積累,綜合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本課其實就是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不是別人講給我們的,不是從電視中的圖像聲音中獲得的,而是以一個個的文字、詞語、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質是蘊涵在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滿目”、“愛不釋手”等詞語,學生能夠了解詞語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又是什麼意思呢?我讓學生透過抓“遺憾”,結合上下文、前後詞語,反覆朗讀感受,並透過多媒體出示木雕圖片,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運用,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本文語言樸實但蘊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導學生對相同的語言文字進行反覆揣摩、咀嚼,在比較中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感受到故事發生時的情景,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如:在引導學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遺憾心情,兩個人物都感到“遺憾”,但這絕不僅僅是相同的心情。透過這一對相同的詞語,能感受到兩個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棄木雕的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少年”的不能賣掉木雕、不能讓“我”這個中國朋友如願以償的惋惜與失望。相同的詞語,學生透過比較,深入人物去體會,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兒。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巨大表現力和生命力,還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薰陶。

二、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培養語感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每個教學過程都體現了“以讀促問,以問導讀,以讀導悟,以悟促讀”的教學策略。在讀的訓練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完送木雕部分,配樂、分角色朗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樸實、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補充資料,深刻理解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爲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使資料與課文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四、滲透寫法,掌握技能

在現在學生的習作中經常會出現“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等不足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缺少作文表達的技巧。小學生寫的作文,一般是記事寫人、寫景狀物等,寫這類文章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寫這類文章的方法。

《賣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寫人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透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到了賣木雕少年的品質,這樣,學生潛移默化地從不自覺到自覺地獲取了寫作的知識與技能。最後,我對寫作方法進行了整理與歸納,便於學生記憶。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融、濘、邁、虔、佑”5個生字。理解並積累6個詞語:“衣衫、融雪、泥濘、虔誠、關照、保佑”。並用學過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知道詩歌寫的是一個小夥子幫助“別人的媽媽”過馬路的事,學習他關心老人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1、能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詞語。能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詩歌的韻律以及詩歌表達的感情。

2、透過讀文,感受到本課前面一長段對於老奶奶的描寫,以及當時的情況描寫是爲了襯托出了那位青年的愛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當你們走在路上的時候,有沒有幫助過不認識的人?

2、交流。

3、揭示課題:17 別人的媽媽(齊讀)

過渡語:課文講的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卻寫得感動至人,我們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二、初讀課文,自學字詞

1、出示自學要求: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習字詞,劃出不理解的詞語,並在小組內用學過的方法理解交流。

2、檢查自學情況:

(1)開火車分節讀課文

(2)出示詞語:

衣衫融雪泥濘虔誠關照保佑遲疑小心翼翼

注意:融(翹舌音)、濘(後鼻音)、虔(第二聲)、積累“虎字頭”的字(虎、虛、慮……)、用合適的方法理解詞語。

三、賞讀課文,品味真情

1、默讀課文1~3節,說說當時老婦人的處境怎樣?

(1)出示1~3節

(2)指導朗讀,說說自己的感受。

預設:

①老婦人遇到的困難:老婦人年紀大行走不便、馬路泥濘、行人擁擠、車輛穿梭等。

②讀句子:

今日的融雪弄得滿街泥濘,老婦人的腳步遲疑又停頓。

她站在十字街頭邁不開步,擁擠的行人中她沒人照顧。

(3)出示填空:

一位()的老婦人,獨自走在()的街上,當時(),使她感到非常(),她心想:()。

2、老婦人正是這麼想的,所以她露出了“求助的目光”,可是馬路上人們的表現是怎麼的呢?

(1)朗讀4~6節

人們來來往往穿過她身旁,沒有人注意她求助的目光。

街那頭傳過來叫聲笑聲,學校裏剛響過放學鈴聲。

孩子們歡跳着擦過老婦,一個個喊叫着沒人停步。

(2)出示:

馬路上,大人們,孩子們。

(3)說說你對馬路上的大人或小孩的評價。

(4)指導朗讀。

3、就在老婦人遲疑無助的時候,人海里冒出個青年。

(1)默讀7~11節,找出青年人幫助老婦人的相關動詞:冒、走、牽、扶、穿等,重點體會“冒”。

(2)談談讀了這幾節後的感受。

(3)隱去句中的動詞,試着說一說:

終於,人海里()出個青年,他快步()到老婦人身邊。

他()着她的手細聲說道:“大媽,我扶您穿過街道。”

小夥子()着腳步不穩的老婦,小心翼翼地()過馬路。

(4)指導朗讀:

我們已經學過多首敘事詩了,詩歌要讀出韻律,讀出節奏。老師以第8節爲例,遇到斜線要停頓。

出示:

他/牽着她的手/細聲說道:

“大媽,/我扶您/穿過街道。”

學生試讀、齊讀。

(5)從青年人和他朋友之間的對話總,你感受到什麼?

4、最後兩節是什麼意思?

(1)男女生對讀、齊讀。

(2)理解“虔誠、保佑”

“虔誠”常形容態度恭敬而有誠意。“保佑”指迷信人稱神力保護和幫助,課文中是老婦人對幫助她的小夥子的美好願望。

(3)說一說老婦人對幫助她的小夥子的美好願望是什麼?談談自己的感受。

(4)小結:小夥子扶“別人的媽媽”過馬路,他對老人的關愛也得到了老人的感謝。

四、總結全文,拓展學習

1、總結課文的寫法特點:

課文是一首外國敘事詩歌,詩歌的形式不常見,每兩行成一節,節內句子基本押韻。

2、從詩歌中找一找句末押韻的字。

3、把詩歌改成課本劇。

小組合作,編演課本劇《別人的媽媽》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瞭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領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聯繫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作業,匯入新課

1.同學們,上節課老師佈置了一樣特殊的作業給你們,你們完成了嗎?

(學生出示收集的柳葉)

2.知道老師爲什麼要你們完成這樣的作業嗎?因爲,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讚美柳樹的古詩。(板書:3 詠柳)

3.全班齊讀課題。

4.我們以前還學過一首古詩,叫詠……(學生答:詠鵝)

5.詠鵝就是讚美鵝的意思。那麼詠柳是什麼意思?

6(出示課文中的圖)你們在圖中看到了什麼?(詩人正看着柳樹,讚美柳樹)

7.這首詩的作者是:賀知章。(板書:賀知章)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l.詩人是怎麼讚美柳樹的呢?請大家先自己去讀一遍古詩,邊讀邊把課後的五個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讀準音。

2.學生自由讀,認讀生字。

3.檢查自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讀得好的當老師帶讀。

(2)開火車讀。

(3)全班讀。

4.從讀“詠、妝、絛”三個字。要求學生會讀,讀準確。

5.學生再自由讀古詩,要求讀通順,讀準每個字音。

6.指名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7.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瞭解詩意

1.指導第一、二句。

(l)(放遠看柳樹的圖片或錄像)

(2)你看到了什麼?(柳樹)從遠處看柳樹像什麼?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麼?(學生自由發揮)

(3)詩人從遠處看到柳樹,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課件出示該句)他覺得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的一樣。碧玉可是翠綠晶瑩的,美極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麼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讚美。

(4)指名讀。老師相機指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一”字讀第二聲,可讀重些。“綠”字也可讀重點。

(5)全班看着圖片吟誦這兩句。

2.自讀第三、四句。

(l)接下來,詩人又是怎麼讚美柳樹的呢?請同學們和同桌去讀三四句。多讀幾遍,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

(3)指名讀,相機提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麼樣?哪裏讀得好?你爲什麼這樣讀。

(4)讀到第三句的時候,讓全班看着採集的柳葉說說柳葉的樣子。

(5)讀到第四句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透過讚美柳樹,也讚美了春的創造力”。

3.全班齊讀。

4.能背的站起來背。

四、指導說句,寫句

1.詩人用古詩讚美了柳樹。你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讚美柳樹嗎?大家下去和小夥伴們互相說說柳樹的樣子。

2.指名說。

3.和同桌說。

4.把你說的寫下來,只要求兩三句即可。

五、佈置作業

1.回家修改自己寫的句子。謄寫工整。

2.背熟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1.開火車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講評

講評學生寫的關於柳樹的句子(課前收好,批改)

l.選出優秀的到臺上讀。

2.指出不足之處。(注意字要寫正確,句子要通順)

三、指導寫生字

1.出示要寫的五個字。學生觀察討論:哪些字好記好寫。

2.學生提出難寫難記的字。老師指導。

“垂”的筆順要多次書空,讓學生記牢、寫的時候四橫的長度不一樣。

“裁”字注意筆順。下面的部件與“衣”字要區別:一捺改成了一點。

“剪”字下面是個“刀”不要寫成了“力”。

3.學生自己練習,老師指導。

四、板書設計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教案點評:

古詩《詠柳》,透過描寫在春風吹拂下,柳樹迷人的姿態,讚美了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春天。教學中以學生實踐匯入,並透過溫故知新,從以前學過的“詠鵝”理解“詠柳”就是讚美柳樹。並鼓勵學生帶着問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透過讚美柳樹,也讚美了春的創造力”。課堂練習突出對學生說和寫的鍛鍊。

教案示例二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讀3個新字。

2.理解詩句,瞭解古詩大致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指導學生寫春天柳樹的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朗讀並背誦課文是重點。

2.理解詩句意思及描寫柳樹的美的特點是難點。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讀錄音磁帶;到戶外觀察柳樹。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開啟掛圖(或放幻燈),激發興趣

放詩歌的朗讀錄音,在學生對詩歌有所瞭解的基礎上板書課題。

解題。學生試說“詠”的意思。教師小結:“詠”的本義是歌詠,在本課是歌頌、讚美的意思,作者借讚美柳樹來讚美春天。

作者簡介: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會稽永興(今浙江省蕭山縣人)。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公元695年中進士,做過禮部侍郎等職。晚年不拘禮節,酒後作詩文,神采飛揚。今存詩19首,除《詠柳》外,《採蓮詩》、《回鄉偶書》也很有名。

二、指導看圖

圖上有些什麼?在什麼地方?人在幹什麼?(先一個一個說,再連起來說一遍)

同學們看了圖,想一想詩人是怎樣描繪自己所見到的情景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初讀課文

1.請聽錄音,看看課文有幾句話。(標出句子)

2.看音節卡片,開火車讀。

bì chuí sī cái sì jiǎn

3.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

4.分組讀課文,男女生各讀一句。

四、學習生字

1.出示帶音節的生字卡片,開火車讀。

2.去掉音節讀。(注意“垂、似”的讀音)

3.識字、記憶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組觀察、討論。利用以前的學習方法識記字形。

(3)檢查自學情況。(指名學生當小老師,師生評議)

(4)教師重點指導:

碧,bì,上下結構,注意寫好上面的部分,“王”的底下一橫要變成提。

垂,chuí,讀準翹舌音,8筆,注意寫好中間的部分。

絲,sī,5筆,要讀準平舌音,注意上面的寫法。

裁,cái,12筆,讀準平舌音,注意裏面的寫法,和“栽”要區別開。

似,sì,6筆,讀準平舌音。

剪,jiǎn,11筆,上下結構。

4.鞏固練習(做遊戲)。

(1)做找朋友遊戲,找對了全班齊讀三遍。

(2)組詞練習。

五、課堂練習

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認讀漢字卡片。

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1.引導學習第一句。

(1)自由讀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麼?(學生能說一點就說一點)

(2)齊讀第一句。

(3)指導朗讀(注意輕重音和停頓):

碧玉 / 妝成 // 一樹 / 高,萬條 / 垂下 // 綠 / 絲絛。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指名讀,師生評議,齊讀。

(4)教師小結:

妝,打扮。一樹,滿樹。“一”在這裏不表示數量,表示“滿”、“全”、“整”的意思。萬條,柳樹枝條多。在古詩中“百”、“千”、“萬”經常泛指數量多。絲絛,一種絲織的帶子。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子,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成的一樣,從樹上垂下無數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2.引導學習第二句。

(1)自由讀,說說你懂得了什麼?

(2)指導朗讀:

不知 / 細葉 // 誰 / 裁出,二月 / 春風 // 似 /剪刀。

範讀,學生練讀,指名讀,師生評議,齊讀。

(3)教師精講:

細葉,指柳樹新萌發滋生的又細又嫩的葉子。全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剪出來的啊!

三、想象情景,朗讀、背誦課文

1.自由讀全詩。結合看圖及在戶外所看到的柳樹,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畫面。

2.教師點撥:詩的第一句,寫的是實景,表現了整棵柳樹的顏色、形狀及樹上的柳條多。雖然是對靜物客觀的描寫,但是卻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蘊含着作者對柳樹的喜愛之情。詩的第二句,是作者的想象,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二月春風”想象成手拿剪刀的能工巧匠,把在春風吹拂之中的柳樹想象爲經過巧手剪裁的藝術品。這種大膽而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讚美引向對春天的讚美,深化了詩歌的內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這首詩讚美柳樹不是作者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憑藉讚美嫩綠多姿的柳樹來讚美春天,歌頌春風給大地帶來了一派生機。

四、課堂練習

1.寫一寫課後生字。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五、指導學生寫話

1.啓發學生說說在戶外看到的柳樹。同桌互說。

2.小組推選代表說,師生評議。

3.指導書寫。

例:春天來到了,柳樹的枝條上長出了一片片長長的綠葉,近看好像綠色不是很深,但是當你遠遠地望去的時候,整棵柳樹就被一層綠色的霧包圍着。一陣微風吹過,柳條隨風搖擺,就像在歡迎我們似的。

板書參考

探究活動

觀察春天的柳樹,或者其它景物,用一兩句話說說自己的觀察結果。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十四個生字和新詞“留戀、不禁、展示、顫動、南國、應接不暇”。

2、訓練學生按作者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導學生體會哪些地方描寫了事物的靜態,哪些地方描寫了事物的動態,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學重點】

1、瞭解大榕樹的外形特點,體會“鳥的天堂”的含義。

2、學習描寫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學生活動設計】

1、回答文中設計的問題,勾劃重點詞句。

2、同位討論、小組交流、理解重點句。

3、觀察投影片上的圖,發揮想象,進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

4、質疑問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檢查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

3、理清層次,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⑴ 讀準字音:

“顫”讀 chàn;“應接不暇”中“應”讀 yìng;“一簇”中“簇”讀 cù;“隙”讀 xì。

⑵ 理解詞語:

留戀:不忍捨棄或離開。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顯地表現出來。

南國:指我國的南部。

顫動:本課指微風吹動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

應接不暇:本課指由於鳥兒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過來。

2、用“ ”劃出文中你認爲寫得美的詞句來讀一讀、細體會。

3、自由讀課文:

質疑問難。

二、揭題,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天堂”指什麼?在文中怎樣理解?

文中“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

2、默讀全文思考:

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黃昏鳥都棲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寫了“天堂”本身──大榕樹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正是鳥兒最活躍的時刻,所以着重寫了“天堂”裏的居民──鳥兒熱鬧活動的情景。)

三、小組討論

我們把作者兩次遊覽“鳥的天堂”各爲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幾段?各段的大意是什麼?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們划船出去遊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寫我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了“鳥的天堂”──大榕樹。

第三段(10~13自然):寫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們再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了“ 鳥的天堂”裏的居民──鳥兒的活動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寫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讚美和留戀。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初步瞭解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3、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讀一讀、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來的?

1、作者吃過晚飯,黃昏時,在河邊與朋友乘船出遊。從“吃過晚飯”、“我們陸續跳上一隻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體會到,當時環境十分幽靜。從“沒有波浪”、“平靜地移動”、“聽見了水聲”體會到的。

2、練習朗讀:

體會作者遊玩時愉悅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圖):

看圖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說說這是一棵怎樣的大樹。

(獨木成林,枝繁葉茂,充滿生機與活力,鬱鬱蔥蔥……)

2、默讀思考:

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描寫榕樹的?主要寫了榕樹的什麼特點?用 線劃出來。

3、小組討論、互相交流:

這一段描寫了榕樹“大”“美”的特點。

⑴ 描寫“大”的語句:

① “在一個地方,河面變窄了。”

② “那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幹在什麼地方。”

③ “當我說許多株榕樹的時候……”

④ “我見過不少榕樹,這樣大的還是第一次看見。”

⑤ “真是一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

⑵ 描寫“美”的語句:

① “一簇簇樹葉……真綠得可愛”。

② “有許多根垂到地上……臥在水面上。”

③ “那麼多的綠葉……新的生命在顫動。”

4、圖文對照,學生交流、教師點撥、理解重點句:

出示投影片:

這兩句話寫出了這株大榕樹的真面目。樹木的特點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之後就成了樹幹,這就是這株大榕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的原因。

5、指導朗讀:

培養學生體驗“美”、欣賞“美”的能力。

6、小結:

這一段作者由“遠”及“近”地對榕樹的大小,它的根、葉、幹、枝的形狀、顏色、大小等進行了描寫,這是靜態描寫。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三段,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這一段主要寫了作者和朋友們第二天又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情景。)

2、再讀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再讀思考:

作者是怎樣描寫衆鳥紛飛的活動情景的?標出有關語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⑴ 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寫出了鳥形、鳥色及鳥的姿態。用這樣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來寫,讀起來節奏感強,非常上口。

⑵ 作者用了擬人句“樹上就變得熱鬧了。”“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着,那歌聲真好聽。”寫出了鳥兒們在“天堂”裏活潑、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讀:

體會這一段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4、小結:

這一段作者主要寫了鳥的活動──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動態的鳥,構成了一幅“百鳥圖”。是對事物變化活動的描述,這是動態描寫。

四、學習第四段

1、自由讀第四段:

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讀懂了什麼。

(由“回頭看”、“我感到一點兒留戀”、“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戀。)

2、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要讀出留戀、讚美之情。

五、課後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從“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第三課時

〖明確目標

圍繞重點,學習表達。

〖教學過程

一、過渡

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這篇課文按遊覽路線寫了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兩天的記遊,重點不同,方法也有別。那麼作者是怎樣來寫所見所聞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投影出示自學提綱

默讀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時間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沒有看到鳥,因爲天晚了,鳥兒們已經在樹上棲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鳥兒,因爲早晨,鳥兒開始活動了。

2、因爲這棵榕樹很大,而且枝繁葉茂、土地溼潤、環境安寧,正適合鳥兒做巢生活、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鳥兒得到了保護,便於鳥類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鳥兒生活的“天堂”。

三、再讀課文,討論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靜態描寫?哪些地方是動態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1、大榕樹是靜止不動的,文中作者從根、幹、枝、葉等部位逐項來寫,這就是對榕樹的靜態描寫,如:

“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2、作者第二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寫了鳥的活動,是動態描寫。如:

“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3、寫文章時,注意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就能把內容寫得更具體、更準確,動靜結合,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4、朗讀課文,深化理解。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美麗奇特及被稱作“鳥的天堂”是名不虛傳的。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或熱愛鳥類,保護環境等某一方面來談。如:學了這篇課文,我懂了觀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狀,顏色,位置等,而且還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時間裏靜態、動態的變化。)

五、佈置作業

1、摘抄佳句。

2、用“ ”線畫出短文中靜態描寫的句子,用“___”線畫出短文中動態描寫的句子這隻青蛙,兩隻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兩顆晶瑩的玻璃球,可機靈了。我把它剛放在水盆裏,那長蹼的後腿向後一劃,“唰”地一下,就躥出好遠,還濺中國點水花。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6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本課思想內容有以下兩個重點:

一是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麼地步,我們卻能從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爲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險出海打魚,清早出去,深夜未歸;桑娜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地病死在稻草鋪的牀上。屋裏又潮溼又陰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這些描述飽含作者的感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

二是讚頌窮人富於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課文裏沒有一句直接讚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裏,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後,作者細緻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的複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在極爲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後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沒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於現實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桑娜夫婦沒有說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顆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課文以窮人爲題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與西蒙兩家的貧窮──住得差,吃得差,勞動條件差,還有疾病,是沙俄時期俄國漁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就是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桑娜與漁夫做出了令人難以相信的舉動:在自己五個孩子的基礎上,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作者就是透過這樣的事例,謳歌了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上流社會的墮落與腐化。

課文在寫作上特色鮮明,透過對環境和人物心理、對話的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環境描寫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勞、善良的品質。關於桑娜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地展現了桑娜的內心世界,刻畫了一個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窮苦勞動婦女的形象。漁夫與桑娜的對話,個性鮮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真情實感。漁夫的話顯示出他爽直、樂於助人的品質。而桑娜則小心應對,說話斷斷續續,表明了她緊張、不安的內心,反映出她熱愛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質。

課文段落分明,結構獨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內心矛盾爲主線,圍繞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這件事,前後設定了兩個懸念:漁夫是否平安回家?漁夫回家後能否同意收養孩子。兩個懸念交替展開,逐步消除,從而推動着故事向前發展。這樣處理,使得全文波瀾迭起,扣人心絃,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學習作者透過環境和人物心理、對話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這樣做是指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把他們扶養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面對西蒙的悲慘遭遇,桑娜本能地把兩個孤兒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看似矛盾,實際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善良品質。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兒後,面對自己的五個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緊張、擔憂,她不知道丈夫會說什麼,覺得自己這樣做給丈夫增加了負擔,覺得對不起他;她擔心丈夫突然回來,不知道怎麼告訴丈夫自己把孤兒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寧可讓丈夫揍一頓,也要收養孤兒。課文真實地展現了桑娜此時的心理活動。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讀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激起讀者對桑娜今後命運的關心。

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逼真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聲的意思。桑娜與漁夫對話時先後兩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漁夫回家了,漁網也撕破了,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訴丈夫收養孤兒的事,所以選擇了沉默。而漁夫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說話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訴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決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兩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說明漁夫感到問題很難辦。搔搔後腦勺說明他正在認真考慮,形象地說明漁夫覺得問題嚴重。嗯,你看怎麼辦?這是漁夫在徵求妻子的意見。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這是漁夫做出的初步決定。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的意思。說明漁夫爲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的辛勞。快去!別等他們醒來。漁夫怕孩子醒來受驚,催促桑娜去抱孩子。這段話細緻地描寫了漁夫做出決定前後思考的過程,說明他與妻子桑娜一樣,有着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裏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文章的懸念終於消除,讀者懸着的心也終於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動、興奮和快慰中。這一動不動的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她當時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靜又不平靜的效果,讀來給人以回味的餘地,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2)對詞語的理解。

呼嘯:文中形容海風發出高而長的聲音,說明寒風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結果。受:承受。

魁梧:(身體)強壯高大。

倒黴: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憂慮:憂愁擔心。

二、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正確讀寫舒適、擱板、勉強、抱怨、傾聽、掀起、魁梧、撕破、倒黴、嚴肅、憂慮、溼淋淋、心驚肉跳、自言自語、自作自受、縫縫補補等詞語。抄寫描寫環境的句子。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3.學習作者透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前,教師要進行朗讀備課。朗讀時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課文開頭對天氣的描述,要讀得低沉而緩慢。人物的心理和對話,要體現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場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有害怕,也有自責,更有決斷。又如,漁夫回來後,桑娜與漁夫的對話,桑娜開始是提心吊膽地回答丈夫的話,接着是強作鎮定地敘述西蒙家的事,最後是如釋重負地告訴丈夫孤兒已經抱過來;而漁夫,先是對天氣的後怕,接着對西蒙去世感到震驚,最後是在擔憂中做出收養決定。朗讀時要注意有感情地讀出來。

2.學習本文,重點是從環境和人物的心理、對話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教學時可參考如下思路:

(1)讀題激疑,讀通課文。開課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閱讀本文的興趣。如,爲什麼用窮人做題目?課文是否只寫了窮人的窮?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生字新詞,獨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本文篇幅較長,有的語段也比較難讀。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哪些語段比較難讀,然後安排時間讓學生自由練習,最後指名朗讀語段,幫助學生讀通課文。如果學生還不能讀通順,教師可進行適當的範讀。

(2)概括課文內容,整體把握課文。學生讀通課文後,可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由於課文篇幅長,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不容易一下子說清楚,應當允許學生逐步把事情說清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課文第1~2自然段,講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裏,等待出海打魚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課文第3~11自然段,講桑娜出門探望丈夫的漁船,結果走進了西蒙家,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兩個孤兒抱回家,然後忐忑不安地繼續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課文第12~27自然段,講漁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動提出收養孤兒,夫妻倆的想法不謀而合。理解桑娜夫妻決定收養孤兒的艱難。

(3)深層研讀,感受人物品質。讓學生透過認真研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句子,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教學時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這些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桑娜抱孤兒

孤兒回家部分,重點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聯繫上下文了解“這樣做”的意義,從這種矛盾的心理中,體會桑娜的善良品質。理解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朗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後組織交流:桑娜在繼續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爲什麼會想到這些?透過討論明確:由於桑娜家庭的貧窮,由於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所以纔會有如此複雜的心理活動,同時明確:雖然桑娜的內心活動十分複雜,但是收養孤兒的決心沒有動搖。接着讓學生再讀讀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瞭解省略號的作用。最後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桑娜的崇高品質。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要以讀爲主,在讀中理解兩處“沉默”的不同含義。透過朗讀,讀出兩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讀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感情朗讀。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是朗讀的重點。教師可先讓學生根據標點符號的提示,自己試試怎麼讀才能讀好,再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交流,然後反覆朗讀,讀出人物的真情,最後讓學生彙報朗讀。朗讀的形式力求多樣,必要時教師要發揮範讀的作用。

3、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天氣描寫,也有桑娜與西蒙兩家情景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出桑娜與漁夫的美好品質。教學時應當結合對收養孤兒這件事的理解進行。可以透過朗讀,讓學生找出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思考“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與漁夫的形象有什麼作用”?讓學生暢所欲言。最後讓學生把描寫環境的句子摘抄下來,進行積累。

4、課後小練筆:續寫《窮人》:

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後,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問題牽動着學生的心。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續寫時要把握故事情節的主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無論最後發展成什麼樣子,主線不能變,人物的思想品質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接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必要時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把想象的故事寫下來。最後,組織學生交流。如,透過開小小故事會、在宣傳欄出專輯、排課本劇等形式,讓學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5、課文多處運用了省略號,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⑵表示省略遞增的次數。如,“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語意的跳躍。如,“謝謝上帝,總算活着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裏做些什麼呢?”

⑷表示說話結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縫縫補補……”這些用法,都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相機滲透。

6、生字、新詞一般以學生自學爲主:

教師可提醒學生讀準“怨、掀、慮”的讀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讀“zuò”。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別:“怨”與“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圍結構,“鬥”字要寫在豎彎鉤裏面。

7、教師可結合對桑娜與西蒙兩家貧窮生活的理解,向學生介紹課文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的情況。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7

一:新課匯入

師:同學們預習過新課了嗎?作爲禮物老師送大家幾張珍珠鳥的照片,想看嗎?——CAI課件——但是你們也得有禮物回贈給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珍珠鳥的外形,比比誰的又準確有生動。

二:快速閱讀課文,品讀珍珠鳥的外形描寫

透過比比讀讀,示範朗讀。學習“兒化音”詞:球兒。重點品讀“小傢伙”、“紅嘴紅腳”、“珍珠似的圓點”、“蓬鬆的球兒”等詞。教室要求同學注意擴大寫作範圍,將視線投諸在除“小白兔”、“小狗”、“小貓”之外的動物身上。

三:精讀課文,把握文章記敘線索。

1. 學習課文言簡意賅、直抒胸臆的開頭方式。

師:小鳥特別可愛、漂亮。這樣的一對珍珠鳥送給你,你會怎麼說?

2. 設定疑問

師問1:可是這樣的鳥卻有一種天性,是什麼呢?

問2:我愛上了小鳥,小鳥卻不愛我,還害怕我?那麼我怎樣做才能讓小鳥“愛”上我呢?是強迫它吃東西,按照我給它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嗎?思考“愛”的內涵。

3. 精讀課文,勾畫並歸納課文中的“我”是如何精心照顧小鳥的?小鳥又是怎樣一步步變化的?

(1) 學生自行勾畫、歸納,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2) 學生之間討論歸納

(3) 課堂交流

(4) 出示教師設計的重點詞歸納法——CAI課件

四:討論“真愛”的內涵。並能結合生活實際談出自己對“信賴,往往營造了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1. 討論真愛的內涵?結合“我”給了小鳥舒適而溫暖的巢,不驚動它,不傷害它等內容。

2. 聯繫生活實際談“信賴,往往創造了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五:教師小結:真愛是要給予你所愛的以“安全”,以“自由”,這也就是課文中所闡釋的“信賴”。(配樂)

六:作業設計:

請用“真 ”寫一段話,要寫具體,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